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95例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SAH为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动脉瘤为SAH的主要病因,临床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再出血为主要合并症,PNSH无再出血发生。结论老年人SAH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PNSH作为SAH的一个特殊类型,预后好;早期病因诊断,尽快施行病因治疗,是降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5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506例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SAH多为动脉瘤(425例)所致,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出血(20例)在SAH所占构成比较大。SAH临床表现以突发剧烈头痛为主;大部分患者多通过头部CT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结论:SAH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虽较易诊断,但治疗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3.
分析5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表明,SAH多为高血压所致,临床表现以突发剧烈头痛为主,大部分患者通过头部CT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说明SAH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治疗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因(SAH)患者再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2例SAH再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CT及腰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SAH再出血与颅内压增高、抗纤溶药物使用不当及持续高血压有关。过早起床活动、过度用力为常见诱因。结论:SAH患者应有效控制高血压及颅内压,合理使用抗纤溶药物,积极预防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病除了内科治疗以外,部分病人需行手术治疗,以挽救生命或减少致残率。由于 CT、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应用和显微外科的发展,使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不断提高。现将脑血管病外科治疗的范围和方法介绍如下。1.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或颅内动静脉畸形(AVM),对 SAH 应进一步查明病因,及时采取外科治疗,以挽救生命、防止再出血,并解除和减轻继发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1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11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象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SAH总病死率24.3%,再出血发生率21.6%,再出血后病死率75%,发病时有意识障碍及头部CT积血越厚预后越差.结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仅次于脑梗塞和脑出血的急性脑卒中,再出血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进早行脑血管造影查出病因,采用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治疗是降低SAH病死率的根本手段,尤其对预防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卫小明 《基层医学论坛》2013,(10):1323-1323,133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2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5例手术治疗全部存活,17例内科保守治疗死亡6例。结论 SAH多为高血压所致,临床表现以突发剧烈头痛为主,大部分患者通过头颅CT及全脑血管造影可确诊。对阳性病例及早采取手术治疗可大大降低SAH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运用护理对策预防蛛网膜下腔再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致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SAH[1].SAH起病急骤,国内报道约占出血性脑血管病的30%左右,且有20%-45%的SAH患者于首次出血后发生再出血,本病的预后与病因、病情及是否及时得到适当的治疗、护理有关.其中,再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的最危险的因素[2].因此,再出血的预防是SAH护理的重要环节.我科于2000-2002年共收治64例SAH患者,现将再出血原因及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忠兴  彭更生 《中原医刊》2001,28(11):44-46
目的:探讨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2例老年人SAH和33例中青年SAH的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年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的出现率低,昏迷、继发脑血管痉挛突出,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人SAH符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的典型SAH表现者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病因,以便早期诊断和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24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的临床表现,CT治疗预后.结果:行内科保守治疗的24例中,治愈6例,好转17例,死亡1例.结论:老年SAH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头痛、意识障碍为主,早期识别SAH临床特征是防治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经脑脊液置换治疗后的远期预后情况。方法:对21例初发SAH并经脑脊液置换治疗的患者及1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随机调查,比较两组的远期预后关系,结果:经脑脊液置换治疗组的继发必癫痫及脑积水的发生率,比未经脑脊液置换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而头痛,再发SAH,痴呆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SAH早期脑脊液置治疗可降低继发性癫痫及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1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入院的患者,41例病人再出血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其临床预防措施。方法:本文对41例SAH患者再出血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SAH再出血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些病因,提出有效预防措施。结果:诱发SAH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用力排便为31.7%;过早下床活动为24.4%;情绪激动为17.1%;并发症为21.9%;其他为4.9%。结论:SAH患者通过控制情绪激动,防止便秘,避免早期下床活动,防治感染,可有效预防再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再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 32例SAH再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CT及腰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SAH再出血与颅内压增高、抗纤溶药物使用不当及持续高血压有关。过早起床活动、过度用力为常见诱因。结论 :SAH患者应有效控制高血压及颅内压 ,合理使用抗纤溶药物 ,积极预防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4.
蔡红星  倪白云  张婧 《实用全科医学》2010,8(9):1120-1120,1143
目的探讨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普内科及神经内科7年收治的127例SAH患者和28例SAH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再出血发生率18.06%,高峰在发病后2周内,再出血多发生在冬季;再出血组平均年龄比SAH组低9.01岁,男性多于女性,为2.1∶1;再出血组病死率高达71.43%,比SAH组21.26%明显增高(P〈0.01);高血压病、激动、长期的烟酒史和感染等均是再出血间接危险因素。结论 SAH急性期和恢复期,需对再出血可控危险因素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瘤破裂出血,再出血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治疗的根本方法是早期行血管造影介入或手术治疗,但因各种原因,部分患者未能早期做血管造影。只能内科保守治疗,给予止血、抗血管痉挛对症治疗。其中脑脊液置换术也是治疗方法之一。现将我科近年来收治的67例SAH患者的治疗进行分组对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继发脑血管痉挛(CVS)的应用。方法:对36例SAH继发CVS病人进行预见性的护理措施。结果:SAH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并发症明显降低,36例病例中,治愈26例,治疗好转6例,死亡2例,其他2例。结论:对SAH继发CVS病人进行预见性的护理措施,是预防SAH复发及再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23例死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通过对于急性期SAH的死因分析,探讨其治疗措施,以及防止再出血和对于预后的判断。方法:就23例急性期SAH死亡病例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死亡原因及死亡时间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结果:23例急性期SAH主要死于发病后的一周以内,主要死因为脑水肿,脑疝形成,合并症以肺部感染为多见。结论:急性期积极地脱水,抗感染、抗纤溶、解除脑血管痉挛及绝对卧床休息、镇静、止痛、通便,止咳等可有效地防止再出血,减轻脑水肿、减少脑疝的形成,从而降低病死率,若为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者,有适应症的应早期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以下简称SAH)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本病治疗原则是:积极进行病因治疗,控制继续出血,解除脑血管痉挛,减少脑组织损害和防止再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内科治疗1.防止再出血.SAH再出血大都发生在首次出血后一月之内,再出血绝大多数仍发生在原出血灶处,这是由于动脉瘤破裂出  相似文献   

19.
DS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108例SAH患者DSA检查结果。结果:颅内动脉瘤46例(42.59%)、血管畸形21例(19.44%)及动脉炎4例(3.70%),为SAH主要原因。DSA检查正常者37例(34.26%)。结论;脑血管造影仍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经典诊断方法,凡有条件应在SAH后3天内或3周后行DSA检查,有利于病因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19例PNSAH患者临床表现、CT特异性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本组19例病人全脑血管造影(CAG)和CT血管造影(CTA)无阳性发现;无严重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和再出血发生。结论:PNSAH是一种特殊类型SAH,提高对其认识。对临床治疗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