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不同椎板开门角度与术后临床疗效、铰链侧C5神经根麻痹以及再关门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9年1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19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术后CT测量,按照椎板开门变化角度,以30°为界限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76例为椎板开门变化角度>30°者,其中男44例,女32例;B组122例为椎板开门变化角度15~30°者,其中男71例,女5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评定手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及改善率,并记录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及再关门患者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内A组7例(9.2%)、B组2例(1.6%)铰链侧发生C5神经根麻痹,均经对症治疗后恢复;两组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8,P=0.033)。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8个月。术后24个月A、B组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24个月两组间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一组内术后24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24个月,9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患肢上举功能均恢复;CT检查示A组患者无再关门发生,B组患者4例(3.3%)发生再关门,但随访期间症状无反复或加重。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不同椎板开门角度临床疗效相似,C5神经根麻痹的预后良好;将椎板开门变化角度控制在15~30°降低了铰链侧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但应注意开门应固定牢固,防止再关门发生。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对术后椎板开门角度及神经功能改善率产生的影响。方法对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根据不同治疗术式分为两组:17例采用不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术式为A组,11例采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术式为B组。通过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10个月)CT影像学资料测得椎板开门角;同时评定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2周椎板开门角:A组为38.0°~44.0°(40.3°±1.0°),B组为37.2°~42.5°(40.7°±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A组为34.8°~45.0°(39.0°±3.1°),B组为34.0°~36.5°(35.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率:A组为27.8%~37.0%(32.4%±4.3%)及53.3%~68.0%(59.7%±5.6%),B组为26.3%~38.2%(32.1%±5.0%)及44.4%~67.0%(58.5%±5.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再关门率均为0。结论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术式的椎板开门角度小于不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术式。两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研究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运动功能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37.5个月,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上比较手术前后颈椎总的运动范围(总活动度)、各椎体间活动度。结果:术后3年颈椎总活动度、总屈曲及总仰伸角度均减小(P≤0.001),与术前相比平均下降15%,其中42例伴有颈部僵硬、疼痛等症状。颈椎总活动度的改变与神经功能的改善无相关性。各椎体间的屈伸运动范围从C2至C6均明显减小,而C6/7却稍有增加;椎体间滑移在C3/4、C4/5两个节段明显减少(P≤0.05)。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以使颈椎总活动度和各椎体间活动度均减少并伴有颈部僵硬和疼痛。术后短期围领制动并早期主动伸、屈颈部的锻炼可能有助于减少颈部僵硬和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患者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57~68岁,平均57岁。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进行分析。同时记录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分析颈椎退变程度。结果:3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5.6个月。出现脑脊液漏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C5神经根麻痹4例,JOA评分由术前的5.2±2.1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1.3±2.4(P0.05),Cobb角由术前的(6.5±3.4)°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3.2±4.9)°(P0.05)。颈椎活动度由术前的(30.4±9.2)°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6.5±8.7)°(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疗效良好,具有适用范围广、牢固等优点,但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Vertex钉棒系统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临床应用价值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10年1月,对28例颈椎疾病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开门侧应用侧块螺钉(Vertex钉棒系统)固定,对侧掀开椎板用棘突椎板螺钉(Vertex钉棒系统)固定。男16例,女12例;年龄42~77岁,平均61.3岁。脊髓型颈椎病15例,后纵韧带骨化症5例,颈椎病伴椎管狭窄8例。病程2个月~11年。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7。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法评定神经功能,并进行颈椎曲度及椎板开门角度测量。结果手术时间为(142.5±22.8)min,术中出血量为(288.2±55.1)mL。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25个月,平均22个月。术后1周及1年CT示所有患者均无再关门现象,钉棒系统位置良好,无松动、拔出和断裂;术后1年门轴侧骨性融合率为89.3%(25/28)。术后1周及1年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29.5%±15.0%和64.9%±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810,P=0.00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C5神经根麻痹现象。术前、术后1周及1年的颈椎曲度分别为(24.29±5.04)、(23.89±3.57)、(23.41±3.35)°,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1年椎板开门角度分别为(27.90±4.74)°和(28.07±4.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6,P=0.862)。结论 Vertex钉棒系统可以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减少颈椎曲度的丢失,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评价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47例脊髓型颈椎病行单开门椎管成型术,平均随访时间39.2个月,手术前后应用JOA评分法,对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病程小于6个月者2、3年改善率分别为68.06%、69.21%;病程超过6个月者2、3年改善率分别为61.80%、62.43%。术后2年的改善率与术前JOA评分呈负相关性(r=-0.30)。结论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疗效肯定,术后缓解率同病程长短以及术前脊髓功能受损程度有关,脊髓功能恢复在2年时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RCH钛板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single open door-laminoplasty,EOL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将ARCH钛板做内固定材料的EOLP应用于32例CSM患者的治疗中,男23例,女9例;年龄39~82岁,平均64.5岁;病程6~24个月,平均13.1个月。临床疗效评定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评分内容包括上下肢运动功能、肢体感觉功能、膀胱功能。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前和术后6个月最狭窄节段的椎管矢状径,计算其改善率以明确减压效果。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2个月。32例患者的术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JOA评分由术前的9.78±1.34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12.94±1.16,JOA改善率为(44.09±11.06)%(P0.01)。椎管扩大明显,最狭窄处椎管矢状径由术前的(8.47±0.60)mm扩大至术后6个月的(12.51±0.78)mm,改善率为(48.27±11.81)%(P0.01)。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断裂及"再关门"现象。结论:ARCH钛板联合EOLP治疗CSM可明显减少出现"再关门"及其他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可能,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2月采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微型钛板固定单开门椎板,其中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66.2±10.0岁)采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39例(男36例,女3例,年龄57.3±10.5岁)采用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传统组),收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随访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曲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等,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费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改良组平均手术费用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两组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JOA评分改善率改良组为(60.46±9.65)%,传统组为(46.41±24.3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组术后12个月时颈椎曲度丢失4.7°±1.9°,颈椎曲度指数丢失(3.09±.14)%,颈椎活动度丢失7.3°±2.3°;传统组颈椎曲度丢失8.9°±5.6°,颈椎曲度指数丢失(6.27±3.42)%,颈椎活动度丢失13.0°±3.9°,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良组术后出现轴性疼痛症状患者3例,传统组为19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再关门发生,两组均无钛板、螺钉松动移位。结论:与颈椎后路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获得良好神经减压效果的同时,可减少手术费用,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有利于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的维持。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评价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Centerpiece钛板组(18例)及传统组(21例),治疗前后行JOA评分,比较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率、椎管扩大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前两组年龄、JOA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9±25)min和(111±23)min,无显著性差异(P>0.05);Centerpiece钛板组椎管扩大率(61%±21%)明显高于传统组(40%±17%)(P<0.05)。术后3个月、12个月两组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但术后3个月两组间JO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个月Centerpiece钛板组JOA评分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术后3~6个月进行CT示门轴侧沟槽达到骨性融合。两组均未发生再关门现象;Centerpiece钛板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13.
改良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并观察其疗效和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19例颈椎病患者进行改良的单开门手术,手术前和随访时进行JOA评分并了解颈肩痛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CT/MRI测量椎管的矢状径,动力位摄片观察颈椎的稳定性,测量C2-C7 Cobb角观察颈椎前凸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3个月,JOA评分自术前平均为8.76提高到随访时12.12分,改善率平均为45.4%;颈肩痛发生率26.3%;各节段椎管矢状径均有明显增大,而最大的增幅出现在C5水平;颈椎前凸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随访时的动力位摄片没有发现颈椎节段性不稳定。结论这种应用羟基磷灰石spacer并进行后方韧带重建的改良的单开门手术治疗脊髓性颈椎病效果良好,由于保留了后方的棘突和韧带并进行了重建,术后颈椎的生理弧度和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C4~C7“锚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0月,共对7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锚定法”固定悬吊C4~C7椎板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其中57例患者获得随访,男31例,女26例,年龄50~71岁,平均63岁.术前JOA评分4~11分,平均8.5±2.0分,颈椎活动度23°~49°,平均37.4°±10.3°,颈椎曲度指数6.0%~22.0%,平均(13.9±7.4)%.观察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观察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变化情况;末次随访时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JOA评分,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 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10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150~600ml,平均230ml.术中无脊髓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41例患者有颈痛,给予消炎镇痛治疗,术后3周内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2例出现切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并再次清创后切口延时愈合.9例有明显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5.8%;6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6~32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指数为4.2%~21.1%,平均(11.3±8.1)%,较术前丢失(2.9±2.4)%;颈椎活动度为18°~46°,平均28.2°±10.8°,平均丢失8.2°±5.1°.患者神经功能均不同程度得到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0~17分,平均13.8±2.3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29.0%~77.3%,平均(57.0±19.7)%.末次随访均未发现“再关门”现象.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锚定法”固定悬吊C4~C7椎板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明显改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手术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远期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2-1999年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随访7.5年(5~12年),术前JOA评分9.3±0.4,术后JOA评分11.4±0.4,末次随访JOA评分14.3±0.5,神经功能改善率65.2%。随着术前病程的延长,术后改善率逐步下降。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较好的术式,远期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16.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9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7例,年龄21~68岁,平均56.2±9.8岁。MRI显示3个节段狭窄12例,4个节段狭窄29例,5个节段狭窄18例。以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ysfunction index,NDI)评价患者的疼痛及功能变化情况;术后复查颈椎X线、CT及MRI,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C2~C7夹角、颈椎活动度(ROM),在颈椎三维CT上测量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截面积,计算椎管扩大率[(术后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100%],评价椎管扩大和维持情况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142.2±18.1min,术中出血量为264.5±50.5ml,术后引流量为252.3±28.6ml,住院日为7.2±0.7d。在术后随访过程中,15例出现了颈后部轴性疼痛症状,按照VAS评分,13例为轻度疼痛,2例为中度疼痛,所有患者颈部轴性疼痛症状均于术后1年内消失。1例术后第3天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2周保守治疗症状明显缓解,于术后12周时症状完全消失。随访48~72个月,平均60.5±2.7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5±0.5分,末次随访为15.4±1.3分,改善率为(77.1±5.2)%。术前平均VAS评分为3.9±0.4分,末次随访时为1.3±0.6分。术前平均NDI为20.3±5.4,末次随访时为6.5±1.8。影像学复查示术后随访期间颈椎管扩大满意,脊髓受压完全解除,椎管矢状径平均值术前为9.7±0.9mm,末次随访时为16.8±1.2mm,椎管扩大率为(67.6±13.9)%,椎管矢状面积术前为128.1±13.5mm~2,末次随访时为318.3±34.3mm2。末次随访时颈椎ROM值较术前减少9.6°±2.4°,手术前与术后随访期间C2~C7夹角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门轴侧均达骨性愈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关门及神经损害症状加重的情况。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中期临床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后路连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后路间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4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1例行后路连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连续组),22例行后路间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间断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JOA评分、VAS评分、术后颈椎曲度、椎管矢状径、颈椎活动度、手术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等,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4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23.2±8.1)个月(连续组)和(23.3±8.0)个月(间断组)。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评分及VAS评分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3 d和未次随访时颈椎矢状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减少(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费用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后路连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后路间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神经功能改善相似,但间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组住院费用明显减少,节约了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