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脂质刺激的Kupffer细胞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L  Zeng M  Li J  Hua J  Fan J  Fan Z  Dai N  Qiu D  Xiao S 《中华内科杂志》1999,38(5):313-315
目的 探讨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其刺激的Kupffer细胞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链霉蛋白酶和胶原酶原位灌流,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HSC和Kupffer细胞,制备甘油三酯和VLDL刺激的Kupffer细胞培养的上清液(KDCM),并以MTT法观察甘油三酯和VLDL及KCCM对HSC增殖效应。结果 甘油三酯和VLDL浓度分别在12.5mg/L和2  相似文献   

2.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77,自引:3,他引:74  
近年来已获公认,肝星状细胞是肝纤维化时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过多产生和沉积的主要细胞来源。 1876年德国 von Kupffer首次描述星状细胞( Sternzellen),后来的文献中又称之为 Ito细胞、脂细胞、贮脂细胞、窦周细胞等等。1996年Hepatology发表了98位著名国际肝病学家的建议,认为仍以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 HSC)命名为宜,此建议已日益被采纳应用。近年关于星状细胞的研究日多,本文只涉及几个问题:细…  相似文献   

3.
加强对肝星状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民德  贾一韬 《肝脏》2000,5(3):129-129
18 76年Kupffer提出肝脏中存在具吞噬能力的星状细胞 (stellatecell) ,后来Ito经过电镜观察发现星状细胞与库普弗细胞是不同的细胞群体。直到 1971年才由Wake证实Ito所描述的星状细胞就是最初Kupffer提出的星状细胞 ,而Kupffer发现的“吞噬”现象实际上是由混杂的库普弗细胞引起的。至此 ,肝星状细胞 (hepaticstellatecell,HSC)才被明确为肝脏的一类细胞群体。HSC约占肝脏非实质细胞总数的33%或肝脏细胞总数的 13% ,它位于肝窦内皮下的Disse间隙内 ,其最明显的特…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作为一种多功能的激素类蛋白 ,在体内不仅调节着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 ,还促进某些细胞的分裂和增殖[1] 。肝星状细胞 (hepaticstellatecells,HSCs)被视为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研究HSCs激活和增殖的因素 ,将有助于阐明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我们旨在了解胰岛素对HSCs的生长、增殖作用 ,为探讨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  一、材料和方法1.H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改良Friedman等[2 ] 分离HSCs的方法 ,采用Ⅳ型胶原酶和链酶蛋白酶循环消化分离HSCs,结蛋白 (Desmin…  相似文献   

5.
花生四烯酸和亚油酸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  
目的探讨花生四烯酸和亚油酸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增殖的影响.方法用链霉蛋白酶和胶原酶原位灌流,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并以MTT比色法观察花生四烯酸和亚油酸对HSC增殖效应.结果花生四烯酸和亚油酸可影响HSC的增殖.花生四烯酸25mg/L对HSC有增殖作用(P<001),而50,100mg/L对HSC增殖有抑制作用(P<001),倒置显微镜观察可见HSC增殖非常缓慢,HSC细胞轮廓非常明显,胞质粗糙,内有颗粒沉积,125,625mg/L对HSC增殖无影响.亚油酸625,125,25mg/L对HSC增殖无明显影响(P>005),但随着浓度增大,50,100mg/L则促进HSC增殖(P<005或P<001).结论花生四烯酸和亚油酸在一定浓度下可促进肝星状细胞增殖,高浓度对HSC有毒性作用,其可能通过脂质过氧化作用而与脂肪肝肝纤维化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densitylipoprotion,VLDL)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stelatecel,HSC)增殖的影响。方法用链霉蛋白酶和胶原酶原位灌流,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HSC,并以MTT比色法观察TG和VLDL对HSC增殖效应。结果TG和VLDL可影响HSC的增殖,TG和VLDL浓度分别在125mg/L和(25~100)mg/L时对HSC增殖有促进作用(P<005或P<001)。结论体外细胞培养表明,TG和VLDL可促进HSC增殖,其与脂肪肝肝纤维化的发生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氧化应激在肝星状细胞活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慢性损伤的一种修复应答反应,其病理中心环节是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由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化状态,成为肝纤维化形成的细胞学基础。HSC的活化具体表现在:(1)细胞体积增大,伸出伪足,含维生素A的脂滴减少,表型向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myofibroblast—like cell)转化。(2)细胞获得增殖能力。(3)纤维化能力增强,大量生成细胞外基质。(4)表达平滑肌细胞骨架蛋白如α-平滑L动蛋白。许多因素如炎性因子、细胞外基质的改变、生长因子以…  相似文献   

8.
马兜铃酸I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1  
目的:探讨马兜铃酸I(Aristolochis acid I,AAI)在人类肾小管上皮细胞(HKC)转分化中的可能作用,了解AAI引起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HKC细胞分为无血清对照组(C组)和AAI实验组两组,波形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表达α-SMA阳性(+)的HKC细胞百分率;采用免疫酶标  相似文献   

9.
肝星状细胞凋亡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十年来对肝纤维化形成的机理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及实验证据表明,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1],这一观点逐渐被广泛接受。肝星状细胞(hopaticstellatecell,HSC)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中心环节[2],HSC在肝纤维化逆转过程中的作用也成为研究热点之一。Burt[3]认为,肝纤维化逆转时HSC的减少是由于激活状态的HSC转化为静止状态。但最新的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恢复期,激活状态的HSC减少主要通过凋亡机制,而不是表型的转化[4]。几位学者分别对HSC凋亡的机制进行…  相似文献   

10.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被认为是介导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细胞,其激活后不仅参与肝损伤的调控,对细胞因子网络平衡,肝脏微生态重建等也具有决定性作用,显然,其生物学功能的复杂性由其表达受体的复杂性所决定。 一、增殖调控受体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受体:静止期HSC并不表达PDGF受体。激活的HSC表达PDGF受体,并对HSC具有强有力的丝裂原活性,在参与肝组织慢性炎症过程中的多肽生长因子中,双链PDGF是HSC最强的有丝分裂原,是诱导HSC激活及增殖最强的细…  相似文献   

11.
扶正化瘀方对大鼠CCl4损伤肝Kupffer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方对大鼠急性CCl4损伤肝Kupffer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急性CCl4损伤肝Kupffer细胞,制备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对其进行干预,观察药物对其PDGF和TGFβ活性以及对Kupffer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结果:药物组PDGF和TGFβ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药物组闰体呼吸功能明显降低(P〈0.05)。结论:扶正化瘀方对大鼠急性CCl4损伤肝Kupffer细胞活化有抑制作用,可能抑制肝星状细胞旁分泌激活,是该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2.
郑法雷  文晓彦 《中华内科杂志》2000,39(12):831-834,I027
目的 探讨单个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马兜铃酸Ⅰ(aristolochic acidⅠ,AAⅠ)及其两者的协同作用,对人类肾小管上皮细胞(HKC)转分化的影响。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HKC细胞皮形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及角蛋白(cytocreatin)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表达α-SMA^(+)H  相似文献   

13.
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肝纤维化时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特异性地分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对胶原的沉积和组织结构的改建具有重要作用。肝星形细胞(hepaticstellatecell,HSC,又称fatstoringcell,lipocyte)不仅是肝纤维化时合成ECM的主要来源[1],而且能表达和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2],直接参与ECM的代谢。本文分别测定了正常与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和HSC的MMP…  相似文献   

14.
肝星状细胞 (hepaticstellatecell,HSC)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 ,活化的HSC主要通过凋亡方式减少 ,且有多种途径影响其凋亡[1 11] 。一、自发凋亡Saile等[7] 报道 ,培养的HSC在 2d时不发生凋亡 ;4d时凋亡率为 8%± 5 % ;7d后则为 18%± 8%。而胆道结扎术后 2 1d ,HSC的自发凋亡率为 1%~ 3% [2 ] 。体内研究表明 ,肝组织急性损伤阶段 ,HSC出现激活、增殖而无凋亡迹象 ;恢复阶段HSC的凋亡与组织中HSC总量的减少相平行[7,10 ] 。由此显示 ,自发凋亡可能是机体清除…  相似文献   

15.
肝纤维化过程中肝星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肝星状细胞 (hepaticstellatecell,HSC ;以前称为贮脂细胞、Ito细胞等 )位于肝窦Disse间隙内 ,在肝损伤过程中被激活经表型转化而成为肌成纤维细胞 (myofibroblaster,MFB) ,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matrix ,ECM )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 ,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中心环节。一、HSC的活化(一 )HSC活化的启动与持续HSC的活化是由静止的HSC向MFB转化的过程。涉及到细胞—细胞间、间质—细胞间相互作用。有学者提出了三步级联活化模式 ,把HSC活化分…  相似文献   

16.
CD3AK细胞联合IL—2脂质体抗鼠肝转移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IL-2脂质体对CD3AK体内抗肿瘤的增强作用。方法:利用G57BL/6小鼠脾细胞与抗CD3单克隆抗体和白细胞介素---2(IL-2)共同培养制备CD3AK细胞(CD3McAb activatecd killer cells);从脾内注射B16黑色素瘤细胞制备鼠肝转移瘤模型:用PC和CH合成IL-2复合脂质体;CD3AK细胞联合IL-2脂质体用于体内抗B16黑色素瘤肝转移。结果:共同培养  相似文献   

17.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HSC的增殖活化及凋亡 当肝脏受到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的刺激时,HSC增殖并激活,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 MFB)”,表达a-平滑肌动蛋白(a-smooth muscleactin, a—SMA)、合成ECM等。Gress一fier等[1]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提出了HSC激活的“三步级联反应”模式。(1)炎症前期阶段,肝细胞受损后释放丝裂原,旁分泌作用于HSC从而引起HSC增殖,且肝细胞丧失接触抑制。(2)炎症阶段,活化的kupffer细胞、巨噬细胞及血小板释放细胞因…  相似文献   

18.
Smads信息分子与肝星状细胞的活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星状细胞 (hepaticstellatecells ,HSC)激活、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 (mymyofibroblasts)是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转化生长因子 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 1)是这一病理过程的必需的生物调节因子。TGF β1激活HSC的信息传导经过丝氨酸 /苏氨酸蛋白激酶受体及其下游效应信息分子 ,即Smads蛋白家族 ,启动胶原基因表达[1] 。由于TGF β1与HSC、Smads信息分子和肝纤维化的密切关系 ,有关Smads信息分子家族对TGF β1信息转导的调控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四氯化碳(CCl_4)所致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储脂细胞(FS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变化,探讨EGF-R在FSC激活中的作用。方法:~(125)I标记EGF,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测定正常和CCl4肝纤维化大鼠肝脏原代FSC的EGF-R 结果:CCl4肝纤维化大鼠肝脏FSC数量(6.71× 10~±5.32 × 10~7)较正常大鼠(2.63×10~7±1.04×10~7)显著增多(P<0.05);正常与 CCl_4肝纤维化大鼠FSC的EGF-R最大结合位点数(RT)、解离常数(kD)分别为:2.22 ×10~3sites/cell,4.09 × 10~(-10)M和9.27× 10~3sites/cell,3.26× 10~(-10)M。肝纤维化时EGF-R明显增高(P<0.05)。结论:CCl_4引起肝纤维化时FSC增殖,同时EGF-R的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明确贮脂细胞(FatStoringCell,FSC)和肝细胞(Hepatocyte,HC)在肝纤维化胶原合成中的作用。方法:本文在分离培养大鼠FSC和HC的基础上,用^3H-Proline掺入结合胶原酶消化法和定量斑点杂交法,分析了体外培养的FSC和HC胶原和非胶原蛋白的合成以及I型前胶原mRNA的稳定性。结果:发现FSC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较HC强,而非胶原蛋白则与此相反FSC中I型前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