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技术(CTA)对小肝癌的检出能力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对92例经B超、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肝内占位性病灶而不能定性诊断的患者实施CTA检查,应用导管技术将5F导管插至肝动脉后,以2ml/s的速率注射造影剂5 s后进行螺旋CT扫描。结果:CTA检出小肝癌48例,共74个病灶。动脉期病灶呈高密度强化,可分为均匀强化及不均匀强化两种类型,动态扫描观察病灶呈快进快出强化表现,供血动脉的显示及门脉期环状强化则是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CTA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病灶的强化特点及供血特征。结论:通过与B超、血管造影、普通CT等常规影像技术相比较,CTA对肝内直径≤3 cm的小肝癌的检出能力及定性诊断价值明显提高,对小肝癌患者的早期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动脉门脉造影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用螺旋CT动脉门脉造影(SCTAP)评价肝癌并与超声(US)及螺旋CT双期扫描进行检出敏感性和定性准确性比较研究。方法:肝癌41例,行SCTAP后分析病灶灌注特征,统计各种方法病灶检出数,计算检出敏感性及定性准确性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41例共检出≤3cm病灶45个,SCTAP检出敏感性为95.5%,双期扫描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双期合计的检出敏感性分别为:88.8%、68.8%、91.1%,SCTAP与US(66.6%)和双期扫描门脉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定性准确性为(95.3%),明显高于US(80.0%)。结论:SCTAP能可靠反映小肝癌、肝实质血流灌注特征,明显提高病灶检出敏感性及定性准确性。螺旋CT动脉造影(SCTA)显示病变动脉血管最佳,两者结合可增加诊断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分析肝动脉造影CT(CTHA)和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AP)在肝癌介入术后复查中的作用.方法 对19例肝癌TACE术后AFP明显升高的患者行CTHA/CTAP及DSA造影.结果 CTHA/CTAP发现14例栓塞周边复发,新发病灶15枚,DSA发现6例栓塞周边复发,新发病灶8枚.结论 与DSA相比,CTHA/CTAP是评价介入疗效及发现新发病灶更可靠的方法 .  相似文献   

4.
肝脏螺旋CT动脉造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肝脏螺旋CT动脉造影(SCTAL)对肝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肝细胞性肝癌(HCC)和10例肝内转移癌患者作SCTAL:经皮穿刺肱动脉,将5-FCobra导管送入肝动脉,以0.3~1.5ml/s的速度经导管注入浓度为300mgI/ml的造影剂15~30ml,在开始注入造影剂6~10s后用螺旋CT行全肝扫描。结果:所有肿瘤病灶均显著增强,肿瘤的实体部分CT值为105~413HU,明显高于邻近肝组织。HCC灶多呈不均匀增强,转移灶多呈环形增强,而直径为3~10mm的病灶呈均匀增强。结论:与常规肝脏CT增强扫描相比,SCTAL可发现更多的多血供病灶,能真实显示肝肿瘤的肝动脉血供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造影剂注射速率对螺旋CTAP动态增强的影响 ,寻找适宜的注射速率。方法  3 2例肝癌患者分成四组。经肠系膜上动脉注入浓度为 2 2 5mg/ml的泛影萄胺 80ml ,注射速率分别为A :3 .0ml/s ;B :2 .5ml/s ;C :2 .0ml/s ;D :1.5ml/s ,选一固定层面作 2 5次单层动态扫描 ,间隔时间 3s。测定每幅图像上肝实质和肿瘤的CT值 ,分别画出时间—密度曲线。分析肝实质和肿瘤动态增强特征。结果 ①四组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 (s)分别为A :3 4.6± 5 .4;B :3 7.2± 4.2 ;C :3 9.1± 3 .8;D :49.7± 5 .1。A、B、C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Ρ >0 .0 5 ) ,A、B、C与D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Ρ <0 .0 1)。②四组肝实质增强峰值 (HU )分别为A :187.5± 13 .1;B :183 .8± 11.2 ;C :178.4± 7.8;D :165 .3± 8.9。A、B、C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Ρ >0 .0 5 ) ,A、B、C与D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Ρ <0 .0 1)。③四组肿瘤均无明显增强。结论 当造影剂用 2 2 5mg/ml的泛影萄胺 80ml时 ,①采用 2 .0~ 3 .0ml/s注射速率优于 1.5ml/s。②在造影剂 2 .0~ 3 .0ml/s注射速率范围内 ,螺旋CTAP增强特征与速率无关。因此选用 2 .0ml/s注射速率为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门静脉造影(CTP)对门静脉系统的显示能力,评价其在该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0例疑有肝脏疾病的患者进行了CTP检查,其中经手术治疗者47例,常规血管造影者12例,以此为对照,对肝脏肿瘤定位及门静脉癌栓、门脉高压侧支循环的显示情况和不同疾病的CTP表现做一分析。结果:CTP能清晰成像门静脉系统,精确定位肝内病灶(100%),CTP原始图像和多轴向投照容积重建(MPVR)检出门静脉癌栓的准确率达100%,并可检测门脉高压侧支循环的范围和估计严重程度,以及显示多种疾病。结论:螺旋CT门静脉造影是门静脉无创性检查的可靠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腹腔动脉造影对原发性肝癌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运用腹腔动脉造影对肝癌诊断的文献报道较多。国内林贵等于1979年首次报道,其诊断价值已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报道一组经造影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为临床、其他检查及手术所证实,特分析报道如下。料资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CT征象与肝动脉造影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癌合并动—静脉瘘 (AVF)在CT增强扫描中的表现及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50例肝癌合并AVF患者均先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 ,后经肝动脉造影证实。对比分析CT征象和肝动脉造影所见。结果  1 7例动—门静脉瘘 (中央型 ) ;1 0例动—门静脉小分支瘘 (周围型 ) ;3例动—肝静脉瘘 ;5例合并上述三种表现 ;2例合并动—门静脉瘘及动—肝静脉瘘 ;另 1 3例无特征性。CT显示AVF征象 37例 ,敏感性 74%。提示AVF诊断 2 6例 (52 % )。结论 门静脉和 /或下腔静脉提前显影 ,尤其相应肝叶、段或亚段性显著强化视为AVF的诊断依据。并对其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经脾门静脉造影CT肝脏强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经脾门静脉造影CT肝实质灌注强化的特性。方法 以 3 0例经脾门静脉造影CT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测量扫描时间内肝实质CT值变化 ,并绘制其时间密度曲线 ,同时与肝内肿瘤的CT值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1)在扫描时间内 ,肝实质被明显灌注强化 ,强化的峰值肝左叶为 (2 18.0± 5 3 .18)HU ,肝右叶为 (2 46.0± 60 .15 )HU ,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Ρ <0 .0 5 ) ;(2 )肿瘤与其邻近的肝实质之间密度差为 (65 .3 0± 2 5 .6)HU。结论 经脾门静脉造影CT可使肝实质明显灌注强化 ,显著增加肝实质与肿瘤间的密度反差。  相似文献   

10.
11.
螺旋CT门静脉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螺旋CT门静脉成像 (SCTP)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1例疑有肝脏疾病的患者进行了SCTP检查 ,观察了肝脏疾病的SCTP表现及肝外门静脉侧枝循环情况 ;在重建横断面图像上 ,测量门静脉及脾静脉主干短径。结果 SCTP能精确定位并诊断肝脏病变 ,能清晰显示肝内外门静脉系统 ;肝硬化病人门静脉及脾静脉主干明显增粗 (Ρ <0 .0 5 )。结论 SCTP具有无创、直观、简单易行 ,对肝脏疾病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三维CTAP对右肝静脉与右门静脉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右门静脉第3级分支与右肝静脉的前后关系,阐明右肝静脉是否与右纵裂相一致,能够作为右前段和右后段的分界标志。方法观察连续100例门静脉显示良好无严重肝硬化的螺旋CT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AP)影像并行三维重建,对清楚显示右门静脉与右肝静脉关系的69例,对照观察三维CTAP和轴位CTAP影像。结果右门静脉第3级分支与右肝静脉关系的分析表明,在S8与S7之间近右膈顶的部分,右纵裂多数(54/64,84%)位于右肝静脉之背侧;在S5与S6之间,右纵裂经常(46/69,67%,约2/3)位于右肝静脉的腹侧。结论右肝静脉不是可靠的分界右前段和右后段的标志。门静脉的第3级分支是确定肝段的关键标志,提示应以门静脉第3分支P5~P8确定相应的肝段S5~S8,避免以右肝静脉为标志对肝段或肝肿瘤的错误定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螺旋CT经动脉门静脉造影 (SCTAP)对肝癌可手术切除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3例肝内病变 (包括肝癌 2 1例 )采用SCTAP、常规CT及DSA检查 ,比较三者显示病灶个数的差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SCTAP对显示 <3 0mm及<10mm病灶数与常规CT及DSA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Ρ <0 .0 1及Ρ <0 .0 5 ) ,对 >3 0mm病灶的显示 ,无显著性差异 (Ρ >0 .0 5 )。2 1例肝癌患者中 9例SCTAP未发现肝内转移灶而选择手术治疗 ,12例SCTAP发现肝内多个转移灶而选择介入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治疗。结论 SCTAP显示小肝癌微小肝癌或微小转移灶与常规CT、DSA比较具有极高的敏感性 ,对判断肝癌能否手术切除治疗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对肝结核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肝结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结合病理回顾性分析17例肝结核的SCT表现.其中男5 例,女12 例,年龄5~67 岁(平均47岁),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经穿刺活检证实,2例抗痨治疗随访1年确诊.结果 17例病灶平扫为低密度,密度均匀,边缘不清.SCT动态增强扫描:肝结核瘤10例, 7例门脉期环状轻度强化,持续到延迟期,病理为结核性肉芽组织壁包裹的干酪样坏死物.1例无强化,病理为干酪样坏死,壁菲薄.1例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中度均匀强化,1例门脉期和延迟期轻度均匀强化,病理示结核肉芽组织为主.浆膜型肝结核3例,2例为肝包膜结核瘤,1例为肝包膜结核性肝脓肿.粟粒性肝结核1例,肝内多发低密度小结节,无强化.结核性肝脓肿3例,门脉期和延迟期分隔状强化.结论 SCT对肝结核瘤具有一定特异性,结合肝外结核病史多能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6例经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组和42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根据纤维化程度分期进行影像资料和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肝左叶增大,肝表面形态及肝实质密度的改变,脾脏增大,门静脉增宽和侧枝循环的建立等影像学改变,随着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加重而有统计学差异。本研究显示57例肝纤维化患者螺旋CT三期扫描诊断肝纤维化52例,敏感性91.2%,特异性77.8%。各期肝纤维化分期准确28例,准确率49.1%;准确判断轻度纤维化(S1、S2)或重度纤维化(S3、S4)44例,准确率77.2%,诊断早期肝硬化16例,准确率84.2%。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能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而且是动态观察肝纤维化的病程演进和临床随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螺旋CT门静脉造影 (SCT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10例不同种类肝脏疾病的螺旋CT增强扫描后 ,用最大密度投影 (MIP)重建出不同种类肝脏疾病SCTP血管三维图像。结果 SCTP直观评价门静脉和肝静脉的管径大小、走行情况及有无门静脉受侵或癌栓形成。对肝脏占位病变能准确定位和定性。SCTP显示肝硬化门脉分支级度与肝功Child -Pugh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SCTP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 ,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三维CTAP对肝脏尾状叶腔静脉旁部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描述和分析门静脉副前上支的走行和分布,并结合临床病例探讨其归属和临床价值。方法对连续100例门静脉显示良好无严重肝硬化的螺旋CT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AP)影像行三维重建,结合观察三维CTAP和连续轴位CTAP影像,对其中20例清楚显示一支较大的起自右前支的P点和A点之间,分布于右肝静脉和中肝静脉根部之间的区域称为门静脉副前上支(AASB)的分支,分析AASB与右前上内侧支P8d与门静脉尾状叶腔静脉旁支(PCPB)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回顾性复习14例经CTAP检查左门静脉横部栓塞或右前支栓塞的影像表现,进一步探讨AASB的临床意义。结果100例中有20例观察到有AASB存在。AASB与P8d同时存在的可能性明显小于AASB与PCPB或P8d与PCPB同时存在的可能性(Ρ<0.05),但后2组间同时存在的可能性无显著差别(P>0.05),推测AASB可能是变异的P8d。说明在20%的病例该区域肝实质的门静脉血供来自AASB。结论提示在解释该区域的影像表现和进行手术切除或栓塞治疗时应注意AASB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肝癌门脉受侵的螺旋CTAP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门脉受侵的螺旋CT经动脉门脉造影 (S -CTAP)及其门静脉三维重建图像的表现。方法  43例肝癌患者 ,其中原发性肝癌 2 7例 ,转移性肝癌 1 6例 ,均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行S-CTAP。原始图像采用最大强度投影 (MIP)法行门静脉三维重建。结果  2 6例肝癌患者的门静脉不同程度受侵 ,S -CTAP轴位像表现为门脉腔内局限性低密度区 ,门脉分支受压、移位、阻断等 ,肝实质呈三角形或楔形低密度区 ,边缘呈“直线”征。MIP三维血管成像能显示门脉树的整体观 ,清楚显示 4~ 5级小分支 ,其形态改变更具体 ,更直观。结论 S -CTAP结合门静脉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门脉受侵的形态改变 ,可以作为诊断肝癌患者门脉受侵的一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及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在胃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2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行螺旋CT扫描,层厚为5mm,螺距为1,将所得的容积数据传至工作站,应用NavigatorSmooth功能行CT仿真内窥镜(CTVE)成像,其结果与胃镜和/或手术病理结果比较。结果28例中,螺旋CT平扫能客观反映出胃壁病变的部位、形态及大小,病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及邻近结构受侵情况。其中大网膜、胰腺及肝脏受侵分别为7例、4例及3例,淋巴结转移3例。CTVE成像能很好地显示出正常胃壁内部结构,病灶的立体形态、大小及范围。28例中26例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基本相符。准确率高达92.8%。结论CTVE成像与螺旋CT平扫相结合,对胃癌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进展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胃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表现及TNM分期。方法65例进展期胃癌行低张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高/中分化腺癌与低分化腺癌的CT强化特点具有显著差异(χ2=33.336,P=0.000)。T分期和N分期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76.9%(50/65)和73.8%(48/65)。结论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胃癌螺旋CT三期强化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