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我们采用扩大翼点入路开颅脑膜减张缝合治疗额颞部对冲伤32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志钢  袁贤瑞  赵杰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1):925-927
目的了解国人面神经额颞支在额颞区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手术预防额颞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国人成人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额颞颧入路对面神经额颞支及额颞区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并对其测量。结果面神经额颞支通常有1~4支,在颧弓上缘与颞浅动脉起始部距离为(0.8±0.3)cm,在颧弓表面行走于颞深筋膜浅层与结缔组织融合膜的浅层,向上行于颞区,位于颞浅筋膜和颞深筋膜浅层之间,而在眶外侧角水平以上则行走于帽状腱膜浅层。结论为防止面神经额颞支损伤,切口应在颞浅动脉后,并采用筋膜间皮瓣技术。  相似文献   

4.
额下-翼点联合入路治疗单侧额颞部颅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  姜新建 《安徽医学》2004,25(4):311-312
目的 评价额下 -翼点联合入路治疗单侧额颞部颅脑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额下 -翼点联合入路开颅术治疗 3 9例单侧额颞部颅脑损伤患者 ,并加以分析、总结。结果 根据GOS评估良好 2 9例 ,中残 3例 ,重残 2例 ,植物生存 1例 ,死亡 4例。结论 额下—翼点联合入路是治疗单侧额颞部颅脑损伤的较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石东付  马国峡  卢国奇  袁军辉 《医学争鸣》2003,24(17):1559-1559
我科2000-08/2003-03采用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额颞部脑对冲伤21例,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在开颅手术中使用改良筋膜下分离技术,探索一种既能满足手术暴露需要,又不损伤面神经额支,而且能符合美容要求的手术技术.方法 选择同期采用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患者(传统组)和改良筋膜下分离技术开颅手术患者(改良组)各35例.改良组采用头皮-颞筋膜-额骨膜瓣整体一层向前翻转直至颅底的方法保护面神经额支.术后第7天评价面神经额支的功能.结果 传统组有6例出现面神经额支损伤,改良组无一例出现面神经额支损伤.结论 改良筋膜下分离技术能避免面神经额支损伤以致影响容貌,同时达到良好手术视野暴露的目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王万卿  段素蕾  张香平 《中外医疗》2012,31(32):35+37-35,37
目的探讨改良翼点入路在颅脑损伤开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于2007年1月-2010年12月对该院收治的105例颅脑损伤病人手术切口入路进行改良分析。结果该组105例病人中,术后无病人因手术原因死亡,亦无病人因咀嚼出现颞肌堆积萎缩,恢复良好者73例,中残21例,植物人有8例,死亡3例。结论改良翼点人路是治疗颅脑损伤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徐建国  游潮  周良学  蔡博文  姜曙 《西部医学》2009,21(11):1866-1867,1869
目的探索额下-翼点入路手术切除颅咽管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158例颅咽管瘤患者采取经额下-翼点入路切除肿瘤,并分析患者术前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手术效果、随访情况。结果158例颅咽管瘤患者经额下-翼点入路切除肿瘤,术中全切138例(87.34%),围手术期死亡4例(2.53%)。术后尿崩129例(81.64%),癫痫发作9例(5.69%)。患者术后综合效果良好。平均随访56.3个月,27例患者复发,复发率17.53%。结论经额下-翼点入路能安全切除颅咽管瘤,死亡率、致残率低,术后并发症可预防,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面神经额颞支在前侧方入路时易受损伤,其损伤后可引起面部畸形。为给临床提供数据,进行此研究。方法对10例(20侧)为颅湿标本的面神经额颞支及额颞区进行巨显微外科解剖,并对其测量和拍照。结果面神经额颞支通常三支,由腮腺和咬肌筋膜穿出后走行于颞浅筋膜浅面、皮下组织深层,且始终在颞浅血管之前。结论为防止面神经额颞支损伤,切口应在颞浅血管后或耳屏前18mm后。在颞深筋膜浅、深两层之间分离,眶颧区同骨膜一起分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74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行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行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统计对比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恢复良好率(56.76%)明显高于对照组(32.43%),病死率(2.70%)明显低于对照组(21.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3.51%)明显低于对照组(3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病死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经翼点入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脉络膜前动脉起始部动脉瘤的治疗体会.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该院神经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16例脉络膜前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总结经翼点入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脉络膜前动脉起始部动脉瘤的治疗体会.结果 所有患者均为脉络膜前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均在入院1周内接受开颅夹闭手术.术后随访3~6个月未再出血,复查DSA或CTA,动脉瘤无复发,均成功夹闭.GOS预后评定:恢复良好13例(81.25%)、中度病残2例(12.50%)、重度病残1例(6.25%),无死亡病例.1例重度病残者在术前分级为Ⅲb级,其右侧偏瘫在术后加重,生活不能自理.结论 经翼点入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脉络膜前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对脑损伤小、安全、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大型垂体腺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报道经翼点入路或其改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18例垂体腺瘤并探讨优、缺点.方法经翼点开颅,采用显微手术解剖鞍区各脑池,充分利用鞍区4个解剖间隙切除肿瘤.结果18例中全切除或次全切除14例,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复发2例.结论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垂体腺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李柏成  杨秀江 《重庆医学》2007,36(22):2297-2298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应用扩大翼点入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52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扩大翼点入路,30例采用常规开颅方法.扩大翼点入路即在翼点入路基础上扩大暴露范围,包括额底、颞底及额颞顶较大范围.扩大翼点入路结合硬膜扩大缝合,有时采用浮动骨瓣等方法.结果 扩大翼点入路组治愈率高于常规组(P≤0.05);在减少脑组织膨出发生率(P≤0.05),降低再次手术率(P≤0.05)等方面也都优于常规开颅组.结论 扩大翼点入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具有以下优点:提高治愈率,降低脑组织膨出发生率,降低再次手术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4.
经额下-眶-翼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巨大型垂体腺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巨大型垂体腺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10年产经额下-眶-翼入路显微手术的117例巨大型(直径≥40mm)垂体腺瘤的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切肿瘤同时垂体柄保留完好者94例(80.4%),近全切16例(13.7%),大部切除7例(5.9%),98例获得术后随访,术后复发7例,结论:经额下-眶-翼入路进行显微手术,能明显提高巨大型垂体腺瘤的切除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经颧弓翼点入路切除巨大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效果。方法:对经颧弓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0例巨大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巨大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全切6例,次全切4例,随访8例,无复发。结论:应用颧弓翼点入路手术,能够充分显露中颅底,肿瘤显露良好,是切除巨大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较好入路。  相似文献   

16.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4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翼点入路在鞍区肿瘤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科经翼点入路对鞍区肿瘤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的病例。讨论鞍区肿瘤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的适应证、并发症,分析影响选择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的相关因素。结果46例患者中37例镜下全切并由影像学证实,全切率80.4%,2例近全切除,6例行大部切除,1例行部分切除。有2例额纹消失;尿崩及电解质紊乱5例;死亡1例。平均随访10个月,肿瘤未见有复发及生长扩大迹象。结论翼点入路为鞍区肿瘤的手术操作创造了较大的空间,能满足鞍区不同部位病变的暴露,以最小的脑损伤和尽可能少的手术并发症,完成向鞍上鞍旁生长的垂体瘤、颅咽管瘤、蝶骨嵴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的切除,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减少肿瘤的复发创造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三脑室型颅咽管瘤的有效方法。方法:10例三脑室型颅咽管瘤患者均在全麻下经翼点入路开颅,显微镜下充分解剖侧裂池及鞍区各脑池,吸除脑脊液,使脑压充分下降,以利显露。探查鞍区各间隙,见间隙Ⅰ狭小,视交叉前置,Ⅱ、Ⅲ间隙亦无肿瘤迹象,而终板膨隆、饱满,故解剖终板池,于视交叉上方切开终板,经间隙Ⅳ切除肿瘤。结果:10例患者除1例因肿瘤钙化严重,与三脑室底粘连紧密,而行肿瘤大部分切除外,余9例均达到肿瘤全切。术后1例因癫痫,尿崩及电解质紊乱,经治疗无效死亡,余9例术后过程平稳,恢复正常工作。随访0.5-3a,9例患者均无肿瘤复发迹象。结论:经终板入路是手术切除三脑室型颅咽管瘤的有效方法:显微技术、轻柔操作,耐心细致地保护周围神经结构及下丘脑穿动脉,对降低术后并发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翼点入路对大脑中动脉主干分支及中央支的显微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经翼点入路对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应用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于翼点入路下对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其发出后先水平向外行为水平段M 1,然后分为M 2-M 5段。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动脉分为内侧群和外侧群;内侧群:在大脑中动脉起点1 cm内,约3-6支,多呈直角发出,较短而细;外侧群:从大脑中动脉起点1cm以外发出,约4-8支,多起源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mm范围内。结论:大脑中动脉主干为颈内动脉的延续,供血范围内易栓塞。其起始M 1、M 2段上壁、内侧壁发出的中央支多呈直角状,临床上易破裂出血。在M 1、M 2段下壁解剖可避免损伤其穿通支血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经翼点入路不同视角下对颈内动脉外侧间隙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确定该手术间隙的界限、大小及不同视角下其内重要结构的显示程度及临床意义。方法:15例成人湿性头颅标本模拟翼点入路双侧开颅,应用手术显微镜沿颅底方向在不同手术视角(0°、30°、45°、60°)下对颈内动脉外侧间隙进行观测。结果:颈内动脉外侧间隙大致呈三角形,随视角由0°~60°,间隙内容物发生改变;外侧边长度为4~5mm,不同手术视角所测得的外侧边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随角度的增大有逐渐变短的趋势。内侧边和底边不同视角所测得的长度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角度的增大有逐渐变短的趋势。结论:在30°视角下颈内动脉外侧间隙的可应用空间最大,主要配合其他间隙完成手术,在此间隙操作时,对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颈内动脉细小分支和动眼神经应注意识别和保护,30°视角下,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末端显露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