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行慢径路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消融术前、后房室传导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86例确诊慢-快型房室结双径路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房室结慢径消融,术前术后分别检测心率(HR)、PR间期、房室结前传文氏点(AVNVKB)、快径有效不应期(ERP-FP)、心房不应期(A-ERP),观察慢径消融对房室结传导功能的影响.结果:消融后心率增快,PR间期、AVN-WKB、ERP-FP缩短,与消融前比较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性(P<0.05),而A-ERP消融前后无差异(P>0.05).结论:慢径的消融成功改善了快径的传导功能.提示房室结双径路是彼此有相互关联的两条径路,而慢径的存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快径的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对房室结快径传导功能的影响及双径路之间的电生理联系。方法:32例确诊房室结双径路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房室结慢径消融,术前术后分别测房室结文氏点,房室结逆传有效不应期及快径有效不应期,观察慢径消融对房室结传导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射频消融术后的电生理改变及不同手术终点与复发率的关系。 方法:本组56 例AVNRT患者慢径消融前、后作各项电生理参数测定,并随访观察远期疗效。 结果:38 例慢径消失者(A组)无一例复发,残存慢径12 例(B组)有一例复发(8.33% ),残存慢径有1~2 个心房回波者6例(C组)有2例复发(33.3% )。53 例无复发者消融前后的房室束最大值(A-Hm ax )分别为(280±27)和(196±56)m s(P<0.01),快径不应期分别为(330±44)和(287±31)m s(P< 0.01)。而3 例复发者消融前、后的A-Hm ax分别为(287±31)和(262±38)m s(P> 0.05),快径不应期分别为(324±38)和(313±28)m s(P> 0.05)。 结论:AVNRT的复发与慢径残存和A-Hm ax 及快径不应期无明显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射频消融治疗无明显跳跃现象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无明显跳跃现象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本质特点及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的手术终点。 方法:对11 例无明显跳跃现象的AVNRT进行常规的慢径路RFCA治疗,并比较分析手术前后各项心电生理参数。 结果:慢径消融后,代表慢径的平滑的房室结功能曲线的“尾部”消失;房室结有效不应期从(269±37)m s增至(338±31)m s(P< 0.01)。A-Hm ax从(267±26)缩短至(201±67)m s(P< 0.01)。 结论:手术后,平滑的房室结功能曲线的尾部消失,是慢径阻断的可靠指标,可作为RFCA手术终点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不同消融终点与临床疗效关系.方法: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350例,行慢径消融治疗,观察A型终点(阻断慢径且不再诱发AVNRT),B型终点(保留慢径且不能诱发AVNRT和心房回波)和C型终点(保留慢径且能诱发1~3个心房回波)对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及与AVNRT复发的关系.结果:(1)消融后A型终点77%(270例),B型终点16%(59例),C型终点7%(21例).(2)消融后A型终点病人的房室传导功能明显改善,B、C型变化不明显.(3)A、B、C三型,平均随访(4±1.5)(0.5~8)年,复发率无明显差别.结论:A型终点病人阻断慢径后房室结传导功能明显改善,B、C型无明显改善,A、B、C型近,远期复率相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消融终点与临床疗效关系。方法 :慢 -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30例 ,行慢径消融治疗 ,观察A型终点 (阻断慢径且不再诱发AVNRT) ,B型终点 (保留慢径且不能诱发AVNRT和心房回波 )和C型终点 (保留慢径且能诱发 1~ 3个心房回波 )对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及与AVNRT复发的关系。结果 :(1 )消融后A型终点 76 % (2 3例 ) ,B型终点 1 6 % (5例 ) ,C型终点 8% (2例 )。 (2 )消融后A型终点病人的房室传导功能明显改善 ,B ,C型变化不明显。 (3)A ,B ,C三型 ,平均随访 1 2± 8.9个月 ,复发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A型终点病人阻断慢径后房室结传导功能明显改善 ,B ,C型无明显改善 ,A ,B ,C型近 ,远期复发率相同  相似文献   

7.
侯应龙 《海南医学》2002,13(12):109-111
对于绝大部分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trioventricularnodalreentrytachycar dia ,AVNRT)病人 ,依照常规的“下位法”或“后位法”标测消融慢径 ,不难获得理想的消融终点 ,即慢径传导消除 ,房室传导跳跃现象消失 ,AVNRT不能诱发[1-4] 。然而 ,对于AVNRT病人 ,如何防止和避免手术相关的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block ,AVB)却是一个始终需要提高警惕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某些因解剖异常或结构变异使影像Koch三角相对狭小的AVNRT病人 ,射频消融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窦性冲动沿房室结双径路同时前传导致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探讨房室结快、慢径同时传导的影响因素。方法:56岁男性患者,室上性心动过速无休止发作,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心电生理检查明确心律失常性质,射频消融改良房室结。结果:心动过速时,记录食道电图P波后两个QRS波群呈P-QRS1-QRS2型;希氏束电图示A-H1-V1-H2-V2,心房激动沿双径同时前传时快径文氏或高度阻滞、慢径不典型文氏阻滞;心房内电生理刺激诱发出1∶2房室激动现象,呈S-A-H1-V1-H2-V2;快径不应期430 m s,慢径不应期260 m s;房室结区无室房逆传功能。P-P间期≤0.72 s,1∶2房室传导多见。射频消融改良慢径后,心动过速终止,房室传导为1∶1。随访3月未再发作心动过速,心脏结构与功能正常。结论:房室结双径路同时前传窦性冲动引起心动过速为非折返性心动过速。快/慢径前传不应期、传导时间差异及房室结区无室房逆传特性、窦性频率变化可能是窦性冲动能否同时沿双径路前传双重激动心室的影响因素。射频消融可根治此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对房室结双径路不同电生理传导现象的本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不同电生理传导现象的本质。 方法根据房室结双径路的不同电生理传导现象,将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分为曲线平滑型(A组)和曲线中断型(B组),并在射频消融慢径路前后对各项电生理参数进行比较分析,以观察房室结功能曲线的变化。 结果A组消融慢径后,房室结有效不应期从(268±36)ms增至(336±32)ms(P<0.01),心房起搏时最长,AH从(266±24)ms减至(196±66)ms(P<0.01);B组消融后,房室结有效不应期从(279±42)ms增至(346±48)ms(P<0.01),心房起搏时最长,AH从(291±32)ms减至(192±54)ms(P<0.01)。 结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平滑曲线的实质也是由快径和慢径两种成分组成,消融慢径后,可使曲线的“尾部”消失,这对射频消融慢径终点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康  谭锋  雷利华  邱强 《农垦医学》2001,23(6):361-362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消融慢径严重并发症为完全性房室阻滞 ,发生率为 0 %~ 3 % ,多发生于消融过程中[1 ] 。AVNRT消融慢径的终点是否以彻底阻断慢径传导为指标 ,尚有分歧[1 ,2 ] ,本文回顾性分析慢径消融终点与复发率的关系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的相关因素。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1 996年 1月至 2 0 0 1年 3月接受射频消融的AVNRT病人 80例 ,其中慢 快型 77例 ,快 慢型 3例。男 43例 ,女 3 7例。年龄 47.5± 1 5 .2(1 4~ 6 5 )岁。阵发性心动过速病史 1 7.6± 5 .4年 ,5例合并冠心病。1 .2 消融方法 …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慢径路被消融后对快径路前传功能的影响。方法:38例成功行慢径射频消融的AVNRT患者,其中19例心房刺激均呈连续性AVNFC(甲组);对照组(乙组)19例心房刺激均呈跳跃性AVNFC。比较两组患者慢径射频消融前后的电生理参数变化。结果:消融后两组患者心房递增起搏时最大AH间期(A1H1max)均比消融前显著缩短,乙组A2H2max及ERPAVN-前传有明显变化,而甲组变化不大。结论:房室结双径路是彼此有相互关联的两条径路,与典型AVNRT一样,不典型AVNRT射频消融慢径路后前传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比较23例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经导管射频消融房室结改良术治疗前后房室结电生理变化,结果发现,快径前传下不应期明显缩短(P〈0.01),且在慢径阻断组与改良组间无明显差异;在慢径改良组,术后前传不应期明显延长(P〈0.01),而房室结前传文氏点,房室结逆传不应期,逆传文氏点均无明显的变化,提示射频消融房室结改良术仅影响房室结快径和慢径的前传不应期,对房室结逆传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群英  伍伟锋 《医学综述》2006,12(9):558-560
房室结双径路(DAVNP)被认为是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基础。DAVNP具有解剖学及生理学基础上的快径路和慢径路,成为目前射频消融房室结改良方法的依据。新近又证明了多径路的存在并提出多样性AVNRT。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已被公认是根治AVNRT及AVRT的首选方法,且慢径路为AVNRT的靶点部位。  相似文献   

14.
采用射频消融(RFCA)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SVT)21,其中旁道(AP)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3例(左侧显性AP6例,左侧隐匿性AP4例,右侧显性AP3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8例.13例AVRT患者的15条AP均被阻断;8例AVNRT患者阻断慢径7例、快径1 例.21例SVT患者均获首次消融成功,无明显并发症,成功率为100%,随诊2~15个月无SVT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心房下起搏消融房室结慢径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有73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入院接受射频消融术,其中62例慢快型AVNRT和1例慢慢型AVNRT患者(对照组)在窦性心律下进行慢径消融,6例快慢型AVNRT及另4例慢慢型AVNRT患者在持续心房起搏(心房起搏组)并保证快径1:1前传的情况下进行慢径消融.结果对照组和心房起搏组在放电次数、操作时间、急性期成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3±1.1)次vs(3.2±1.0)次、(63±21)minvs(59±19)min和100%vs100%,P〉0.05,两种消融方法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心房下起搏消融房室结慢径有效且可行,可作为治疗AVNRT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无逆传旁路的预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征.方法 159例预激综合征患者均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提示为旁路逆向传导阻滞共13例(无逆传旁路组),旁路前传和逆传功能共146例(双向传导旁路组),均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电生理特征以及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与双向传导旁路组比较,无逆传旁路组患者年龄更大,存在房颤、晕厥病史者比例更高(P<0.05),而两组心房有效不应期、旁路前传有效不应期、房室节前传及逆传有效不应期等心内电生理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逆传旁路组患者射频消融手术时间、射频消融术放电滴定时间、射线曝光时间均长于双向传导旁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高于双向传导旁路组(P<0.05).结论 与双向传导的预激综合征患者比较,无逆传旁路患者自发性房颤及晕厥为常见,且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施放射频能量后出现连续性交界性逸搏心律时行间歇右心房起搏下放电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13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患者接受慢径消融治疗 ,其中 2 6例在放电后出现连续性交界性逸搏心律 (频率 65~ 97bpm ,持续时间 >10s) ;射频消融 (RFCA)在间歇性右心房起搏 (频率较交界性心率快 2 0bpm )下进行 ,出现AV延长或AV分离则立即停止放电。另 10 6例RFCA时出现交界性早搏或短阵性交界节律 (<10s) ,故采用“滴定法”放电。结果 ① 132例AVNRT均消融成功 ;②右房起搏组放电次数及手术时间较滴定法放电组减少 (P <0 .0 1) ;③起搏下放电组无Ⅲ°房室传导阻滞 (Ⅲ°AVB)等并发症 ,滴定放电组 3例出现一过性Ⅱ°Ⅱ型伴Ⅲ°AVB。结论 对放电后出现持续交界性逸搏心律者在间歇性右心房起搏下放电较安全可靠 ,并不增加房室传导系统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1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德超  王荧  曹文斋 《四川医学》2010,31(8):1119-1120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10例阵发性室上速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旁路在心室最早激动点(EVA)或心房最早激动点(EAA)消融,双径路则采用慢径改良。结果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总成功率为97.1%(204/210),其中旁道参与的心动过速119例,成功率95.0%;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91例,消融成功率为100%。4例(1.9%)患者出现并发症。随访期间,3例(1.4%)患者复发,再次接受射频消融术获成功。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手段,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9.
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交接区反复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持续性交接区反复性心动过速(PJRT)的电生理特点和导管射频消融(RFCA)的疗效。方法:7例患者(男3例;女4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PJRT;心动过速发作或右室起搏时,沿房室环标测最提前的逆传房波(EAA′)作为消融靶点,常规方法消融旁道,阻断其传导。结果:7例患者均呈典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发作,但持续时间较长,心功能均正常。SVT发作时R-P′间期较长,为(196±24)ms,R-P′/P′-R比值多>1,逆P波在下壁导联为负波。电生理检查证实均存在只有逆传功能的房室旁道,传导速度慢,靶点处V-A间期为(163±22)ms,并具有递减传导的特性。7条旁道分别位于右后间隔4条、右中间隔1条、左后间隔1条及左后壁1条。7例患者均1次手术成功,平均X线时间(11±3)min,无并发症。随访3-34个月无复发。结论:PJRT是递减传导的房室慢旁道参与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RFCA是安全有效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