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洁媚  林芸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4):3915-3917
目的:分析妊娠期和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情况,探讨其高危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2例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近7年我院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1.79‰,剖宫产率越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越高(P<0.001)。剖宫产到发病的时间间隔要比顺产后到发病的时间间隔要短,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2例病例均治愈出院,其中仅药物治疗者20例,手术和药物治疗结合者2例。结论: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妊娠期发病率明显升高,仅妊娠血液高凝状态不能独立致病,近年来剖宫产率升高是该病发病率升高的一重要因素。做好产前保健,降低剖宫产率,宣教及指导产后早期下床活动,可减少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重视抗凝药物治疗,发生股青肿者要及时手术,防止肢体坏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妊娠期、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1年8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妊娠期、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所有患者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护理后妊娠期、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下肢静脉管腔再通率达93.33%,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达94.67%。结论:对妊娠期、产褥期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效果较好,可明显提高患者的下肢静脉管腔再通率和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目前尚缺少严格遵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进行血栓预防的大宗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的报道.目的:调查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在进行规范预防性抗凝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方法:纳入2005-01/2010-07于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对置换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高危因素、预防措施、症状特点、治疗方案及转归.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7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1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5例为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诊断分布为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其合并症1~4个,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围手术期皆应用规范物理、药物疗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2例以肺栓塞为首发症状.多数预后良好;1例死于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关的肺部感染,1例抗凝治疗后并发脑出血导致植物生存状态.提示进行规范预防治疗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但仍不能完全杜绝其发生.髋部骨折、长期卧床、高龄、代谢性内科疾病仍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背景:肾移植患者存在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诸多危险因素,如何有效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并对其做出及时诊断、正确处理,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肾移植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依据及治疗效果,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与结论:依据病史、超声确诊的两例患者经及时的治疗(包括抗凝、溶栓等),均在六七天内患肢肿胀基本消退,彩超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患者完全康复,肾功能正常.提示,肾移植患者有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较多危险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最佳诊断措施,规范及时的抗凝、溶栓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对肾移植术后高危患者应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体位活动干预预防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分成护理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护理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早期体位活动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无1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 0%;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7.5%,护理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体位活动干预能有效地预防及避免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保守及抗凝治疗效果满意,1例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死亡,5例转院治疗.结论:妇科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引起高度重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对存在高危因素者手术前、后预防性应用抗凝剂,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情况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航天总医院住院分娩出现产褥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17例患者,确诊后给予抗凝、溶栓及手术取栓等综合性治疗,观察分析产妇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凝血功能变化。结果产褥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发现经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17例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溶栓及手术等综合治疗后,疗效满意,4例出现肺栓塞,经抢救均成功,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PT、APTT变化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多发病于产褥早期,及时发现,抗凝及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3):2476-2478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1月成功进行胸外科手术的1254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48例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他的病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运用Logistic分析胸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254例患者中有48例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单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为下肢骨折及骨科相关性疾病、脑血管病致卧床、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长时间制动、静脉内应用刺激性强的药物、静脉内留置管道,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长时间制动、静脉内应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及静脉内留置管道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胸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对高危患者应当密切观察病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68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吸烟时间长、术前下肢静脉有病变者、有糖尿病病史、有高血压病史、术前体质量指数>27 kg/m2、术中失血量>500 m L、术后未进行下肢辅助锻炼、术后卧床时间>4 d、血液高凝、有心房颤动史、合并肺部感染是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单因素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下肢病变、术中失血量>500 m L、血液高凝、高血压病史、心房颤动病史、肺部感染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较多,因此应重视这些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治疗与护理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 评价对具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患者进行恰当的预防性治疗与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近期医学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临床发现住院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特别是具有各种高危因素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给患者带来痛苦,严重者可发生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低剂量肝素和小分子量肝素的应用安全、有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治疗具有重要作用。结论 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加强护理,做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性治疗,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ICU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7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发病72 h内收住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ICU的117例SAP患者,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转入时血脂、血糖、血小板、D-二聚体以及ICU期间是否发生腹腔内高压(IAH)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根据其在ICU期间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117例患者中共有33例(28.20%)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4例未发生血栓。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在入院时BMI,血脂,D-二聚体水平,以及ICU期间发生IAH,股静脉置管,SOF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IAH,SOFA评分为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45,95%CI:1.040~1.739,P=0.024;OR=5.440,95%CI:1.444~20.497,P=0.012;OR=1.718,95%CI:1.176~2.510,P=0.005)。ROC曲线显示3项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71(P<0.001),敏感度为78.79%,特异度为84.52%。结论:高体重指数、腹腔内高压、高SOFA评分是SAP患者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在这种严重炎症性疾病背景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可能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住院部2003年1月~2008年12月外科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108例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同时随机选择同期住院行手术治疗并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154名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危险因素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术后平均制动时间明显长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P〈0.05);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酗酒和血栓栓塞家族史在两组患者中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多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该针对这些危险因素,从护理角度提出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以期减少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对策。方法:对35例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2例合并肺栓塞,给予抗凝溶栓及局部中药外敷治疗并配合心理及饮食等护理措施。结果:35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2例肺栓塞患者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消失,肺动脉压力正常。结论: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用药观察措施有助于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该院接受妇科肿瘤手术治疗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设为血栓组,另选取同期接受妇科肿瘤手术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设为未血栓组.分别对比两组资料,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原因.此外,将70例血栓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积极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血栓组血液流速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损伤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未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血液流速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损伤均为影响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治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57%,而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QO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观察组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液流速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损伤是导致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而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随着剖宫产率的增高,并发症也随着增加,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0.61%~1.50%.由于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肺栓塞或影响下肢功能,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十分重要.现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2月诊治的6例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对诊断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市隆福医院准备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81例,术前采用CDUS检查下肢静脉,记录有无血栓、检测瓣膜功能及有无静脉曲张;术后于第2、5、7及14天查DVT发生情况,对形成血栓患者临床加强抗凝治疗并监测。并对血栓的可能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术前均未检出深静脉血栓,其中股静脉反流29例,静脉曲张26例;术后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25例,均发生于术后1周内,其中于术后第2天检出6例,第3~5天12例,第6~7天7例;血栓患者经加强抗凝及溶栓治疗14 d后复查,8例孤立血栓溶解,其余患者血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所有血栓均未向近端发展,未出现肺栓塞症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股静脉反流、静脉曲张及高血压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倍数分别增加到7.42、7.38、7.34倍。 结论CDUS能筛选出DVT高危患者,早期发现并监测TKA术后下肢DVT的形成,对临床采取预防措施及提供个体化干预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手术后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5例下肢手术后发生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彩色多普勒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下肢手术后小腿出现疼痛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早出现并具有很高诊断价值的临床特点。手术后肢体加压包扎是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结论:下肢手术后出现小腿后侧疼痛时应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明确诊断。对高危患者围手术期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接诊的86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多普勒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金标准,探讨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普勒超声诊断诊断准确率为96.5%;髂静脉、股静脉、腘静脉、股静脉至筋脉累及、胫前与胫后静脉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5.0%、96.9%、90.0%、100.0%、100.0%;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脑血管病史、静脉血栓史及发热等均显著高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P<0.05)。结论:患者脑血管病史、静脉血栓史及发热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操作简单、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癌症骨转移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从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12例癌症骨转移患者中选取30例癌症骨转移患者(对照组)和30例癌症骨转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研究组)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可能影响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男性56.7%,女性43.3%,有66.7%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有26.7%为双下肢血栓。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型、卧床时间、有无病理性骨折、肿瘤病灶数目、红细胞压积水平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患者是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关(P0.05);患者是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变部位、是否已知原发灶、血小板数量和APTT水平无关(P0.05)。对可能导致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关的多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是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患者的卧床时间、是否有病理性骨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关(P0.05)。结论患者的卧床时间、是否有病理性骨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影响癌症骨转移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住院治疗的急性期与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通畅率及血栓后遗症发生情况,了解不同病程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治疗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DVT患者183例,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分为急性期组137例(病程≤14d)和亚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