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影像表现及与手术切除相关征象。方法:对照手术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腺癌低张十二指肠造影(hypotonic duodenography,HD)和CT的表现。结果:HD显示息肉型9例,溃疡型7例,浸润型1例。CT均示腔内不规则肿块或肠壁增厚,3例示溃疡,胆系扩张10例,胰头浸润14例,血管浸润7例,淋巴结转移3例,肝转移2例。7例行根治术,10例行姑息术。结论:HD与CT结合可充分显示腔内病变,腔外浸润及转移。癌肿局限于腔内或仅侵犯胰头时可行根治术;侵犯周围重要血管,发生淋巴结、肠系膜及肝脏等转移时一般只能行姑息术。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CT与低张十二指肠造影表现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腺癌的CT表现,并与低张十二指肠造影(hypotonic duodenography,HD)比较,评估各自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癌的CT和HD表现。结果 主要CT征象为腔内肿块、肠癌增厚、坏死。4例示溃疡。周围脏器浸润11例,淋巴结和肝转移各2例。HD所测肿瘤大小与手术结果基本符合,14例均见不规则充盈缺损、黏膜破坏,7例示溃疡。结论 CT可显示腔内病变、腔外浸润及转移。HD观察腔内异常优于C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X线、CT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对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行低张双对比造影和腹部CT扫描检查。结果:X线、CT检查6例。2例发生十二指肠球部,其中1例显示环状狭窄。3例发生在十二指肠降部,可见不规则肿块,其中1例临床出现阻塞性黄疸。1例发生十二指肠水平部,呈菜花样。结论:低张双对比造影是诊断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主要方法,而CT检查则在于观察肿瘤大小,是否向腔外浸润。有无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4.
恶性胸腺瘤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的CT及MRI表现,探讨其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复习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18例侵袭性胸腺瘤及9例胸腺癌的CT、MRI所见,重点观察肿瘤的大小、密度、边缘改变,对周围纵隔结构的侵犯。结果:18例侵袭性胸腺瘤、9例胸腺癌CT、MRI均表现为前纵隔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前者肿瘤直径大于8cm者15例(83%),病灶内密度及信号不均匀12例。心血管受侵16例,后者肿块直径在8cm以上者7例(77.8%),肿块内密度及信号不均6例,心知管受累8例,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1例,肺内转移3例,双侧肾上腺及肝脏转移1例。结论:虽然侵袭性胸腺瘤和胸腺癌的影像学表现相似,但胸腺癌更具有侵袭性,胸外转移常见,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MRI对肝门部胆管癌的综合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31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均进行CT平扫、增强、MRI平扫及MRCP检查,10例进行MRI-LAVA检查.结果 浸润型18例,3例CT未明确,MRI全部显示;结节肿块型10例,乳头状型3例,CT、MRI均检出.CT平扫病灶以等低密度为主,T1WI为稍低或等信号,T2WI不均匀稍高信号.动脉期主要呈边缘线样强化,门脉期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延迟呈持续强化.MRI显示门静脉侵犯8例,CT 5例.MRCP清晰显示扩张胆管的形态,肿瘤管壁浸润表现为胆管走行僵硬、不规则狭窄或中断.LAVA扫描 6例受累胆管壁延迟强化.其他征象有肝内转移5例,淋巴结转移6例,病灶肝叶萎缩10例、肝叶低灌注1例.结论 CT及MRI均能有效检出肝门部胆管癌.MRI在显示肿瘤边界,诊断浸润型胆管癌、门静脉侵犯及管壁浸润较CT可能更有优势.两者综合应用对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更可靠.  相似文献   

6.
十二指肠腺瘤的影像诊断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和低张十二指肠造影(HD)诊断和鉴别诊断十二指肠腺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6例十二指肠腺瘤的CT和HD表现,对照手术病理所见,对CT、HD在显示病变、定性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作用进行评价。结果HD表现为充盈缺损,其中5例边缘光滑,1例边缘欠光滑,3例呈椭圆形与肠道纵轴平行,2例轻度分叶,1例显示蒂部,2例肿瘤可移动,周围黏膜正常,管壁柔软。主要CT征象为腔内肿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滑,轻~中度均匀强化。2例壶腹区腺瘤显示胆系轻~中度扩张。结论CT可显示腔内病变及腔外改变。HD观察腔内异常,尤其显示带蒂腺瘤蒂部及位置改变优于CT,且具有诊断特征。二者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_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 MSCT 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总结分析其误诊、漏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腺癌的临床、病理及 CT 表现特征。结果:21例十二指肠腺癌中14例呈肿块型,表现为腔内息肉状或菜花状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多呈轻中度均匀强化;6例呈缩窄型,表现为肠壁不规则或环形增厚,肠腔狭窄,常伴有近段肠管扩张,边界清楚或毛糙,可突破浆膜面,呈中度或重度均匀、不均匀强化;1例因图像质量差难以评价。累及十二指肠乳头部的腺癌常伴有肝内外胆管、胰管扩张。21例十二指肠腺癌中正确诊断13例,3例误诊为十二指肠腺瘤,1例误诊为胰头癌,2例误诊为壶腹癌。2例因 CT 检查仅表现为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而漏诊。1例肝内转移灶漏诊。结论:MSCT 对十二指肠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保证十二指肠的充盈、重视门脉期对肝转移灶的检出以及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这一间接征象,有助于更好地发现病变,降低误诊、漏诊率。  相似文献   

8.
眼球肿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探讨眼球肿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73例眼球肿瘤行CT扫描,45例行MRI扫描,回顾性分析眼球肿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28例视网膜母细胞瘤CT表现为有钙化的肿块;26例色素膜黑色素瘤MRI显示为短T1短T2信号,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9例脉络膜骨瘤CT表现为眼球壁高密度扁平性肿块;6例转移瘤MRI表现为扁平性肿块,呈略长T1长T2信号;4例脉络膜血管瘤呈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结论:CT和MRI可显示眼球肿瘤的形态、大小及内部特征,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食管肉瘤样癌的影像表现,并与病理对照,以加深对该疾病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肉瘤样癌患者CT及食管造影特征,并与术后病理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9例术前进行食管造影检查,6例(6/9)表现为腔内型病变,3例(3/9)为髓质型病变。根据CT表现可将食管肉瘤样癌分为腔内肿块型和管壁增厚型。腔内肿块型6例,表现为管腔内边缘光整或浅分叶状肿块,壁外脂肪间隙清楚,均未见肿大淋巴结;12例为管壁增厚型,10例累及管壁全周;9例(9/12)壁外脂肪间隙模糊,8例(8/12)见肿大淋巴结。病理检查腔内肿块型多侵犯粘膜下层(4/6),仅1例(1/6)淋巴结转移。管壁增厚型7例浸润至外膜,5例淋巴结转移(5/8)。结论食管肉瘤样癌腔内肿块型以管腔内占位为主要表现,周围浸润程度轻和淋巴结转移率低;管壁增厚型,浸润外膜概率及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腔内肿块型,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32例胆囊癌病例CT、与MRI表现的分析,探讨胆囊癌诊断价值和鉴别诊断,提高胆囊癌影像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的32例胆囊癌病例,均做CT检查,其中10例行B超检查,12例行MRI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胆囊癌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1.9.好发于50岁以上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并肩背痛,黄疽及腹部肿块。影像表现:(1)胆囊区肿块,密度不均,胆囊腔缩小或消失。(2)胆囊壁增厚,呈局限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3)胆囊腔内软组织块影;(4)合并胆结石;(5)肝内外胆管扩张;(6)肝脏直接受侵犯;(7)累及胰和十二指肠;(8)肝脏转移,侵犯腹壁。和并腹水。结论:本组胆囊癌并发结石,低于国外报道,与国内文献报道相近。CT与MRI诊断正确率略高于B超检查。CT与MRI对胆囊痛的诊断价值(1)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较清晰显示胆囊的原发病变和肿瘤扩散范围;(2)造影增强扫描可显示胆囊壁真正的厚度,而肿瘤所致增厚的胆囊壁密度高于正常胆囊壁及肝脏。本组一例早癌具有该征象,认为该征极有利于胆囊癌的早期诊断。胆囊癌需与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及肝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眶壁转移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研究眶壁转移瘤的CT和MRI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眶壁转移瘤的CT和MRI表现,成人组16例,儿童组7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与MR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6例成年患者CT表现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眼眶不规则肿块,9例骨质破坏区邻近的颅内可见扁平不规则肿块;16例MRI表现为骨质破坏区邻近的眼眶和颅内均可见略长T1、略长T2信号的不规则软组织影,增强后呈明显强化.7例儿童患者CT表现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眼眶不规则肿块,其中2例可见垂直针状高密度影,3例骨质破坏区邻近的颅内可见扁平不规则软组织肿块;MRI显示7例骨质破坏区邻近的眼眶内和6例颅内可见略长T1、略长T2信号不规则的软组织影,其中1例为双侧,增强后呈明显强化;7例双侧眶骨、4例斜坡和双侧岩尖及1例双侧颞骨鳞部骨髓腔呈略长T1、略长T2信号影,增强后呈明显强化.结论眶壁转移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些特点,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MGIST)的CT表现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MGIST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1例MGIST均为单发,发病部位包括胃11例,小肠7例,直肠3例。根据MGIST的形态与生长方式可将其CT表现分为4型:腔外型9例,腔内型3例,腔内外型4例,以及厚壁型5例。肿瘤直径小于5cm者5例,而大于5cm者16例。除2例肿瘤表现为均匀密度外,其余19例肿瘤为不均匀密度,伴有明显坏死、囊变及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边缘。增强扫描肿瘤呈中度或显著不均匀强化。瘘道形成与瘤内钙化各见于2例。CT扫描发现肝转移2例,网膜转移1例及伴发肠梗阻2例。结论MGIST随其生长方式而有不同的CT表现,而这些影像特征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肌肉内脂肪瘤的CT与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肌肉内脂肪瘤患者资料,13例行MRI检查,4例行CT检查,总结其CT与MRI特征.结果 16例中,肌肉内浸润型9例,肌间浸润型7例.CT扫描肿瘤表现为脂肪性低密度,3例肌间浸润型密度均匀,1例肌肉内浸润型密度不均匀,其间可见条索状肌纤维样稍高密度影.MRI上肿瘤中的脂肪组织均呈短T1、长T2信号,脂肪抑制序列PDWI上呈低信号,8例肌肉内浸润型脂肪瘤信号不均匀,肿瘤组织与肌肉纤维交错生长,其中5例可见"羽毛征",5例肌间浸润型脂肪瘤,2例信号均匀,3例信号不均匀,于高信号脂肪组织中可见低信号线样或网状纤维间隔.结论 肌肉内脂肪瘤的CT与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应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影像诊断(附3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及检查方法。方法:30例均行口服法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其中2例行CT扫描,1例行MRI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30例中,腺癌9例,平滑肌肉瘤5例,腺瘤或息肉7例,类癌、间质瘤、管状腺瘤、神经节细胞瘤各2例,血管瘤1例。发生于十二指肠15例,空肠13例、回肠2例。恶性肿瘤多表现为:肠黏膜破坏,腔内或腔外不规则龛影,肠管局限性狭窄,壁僵硬,蠕动消失。良性肿瘤多表现为:肠腔内圆形、卵圆形充盈缺损,边缘光滑,形态可变,黏膜平坦。肠壁软,蠕动正常。肿瘤向肠腔外生长者B超、CT、MRI检查占有优势。结论:对临床疑诊为原发性小肠肿瘤者应首选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小肠双对比造影检查与CT扫描相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和比较CT和MRI在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型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肝门部胆管癌的MRI平扫、增强及MRCP表现,其中13例同时作CT检查,比较两者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显示能力,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肝门部胆管癌CT与MRI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的扩张,肝门部见软组织肿块,MRI 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MRCP表现为肝门部胆管梗阻。对肿块型肝门部胆管癌MRI和CT显示均较好,对浸润型肝门部胆管癌MRI较CT显示好。结论:MRI和CT是检查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手段。MRI及MRCP在显示浸润型肝门部胆管癌较CT优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门区胆管癌的CT影像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门区胆管癌,分析肝门区胆管癌CT影像特征和病理基础。结果:6例CT平扫表现为肝门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9例表现为肝门区胆管壁不规则增厚,动态增强后11例有延迟强化,CT值增加15~30HU。对照CT表现与手术所见,CT显示肝脏、肝门区动脉、门静脉、胆囊、肝门区淋巴结转移、腹膜后淋巴结浸润或转移;其它神经、脂肪受浸、腹膜种植在CT上均无明确显示。结论:肝门区胆管壁不规则增厚或软组织肿块伴肝内胆管扩张是肝门区胆管癌的CT基本影像表现,CT是检出和识别肝门区胆管癌的重要方法,但在判断肿瘤周围浸润的程度时仍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增强MRI对小儿成神经细胞瘤分期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增强MRI对成神经细胞瘤分期的应用价值和限度。方法:分析12年经手术或骨髓针吸检查证实的成神经细胞瘤的增强MRI表现。年龄7个月至5岁,平均3.7岁。全部病例行MR平扫与双倍剂量增强、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3D CEMRA)检查,其中6例同期行CT检查。参照国际成神经细胞瘤分期方案标准对本组病例进行影像分期。结果:平扫MRI与CT判断原发肿瘤大小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能力相近似。10例骨髓转移中,CT扫描6例均显著阴性,平扫MRI显示1例1个病灶,增强MRI显示10例46个病灶。6例CT分期:Ⅰ-Ⅱ期2例;Ⅲ期4例;无Ⅳ期病例。12例平扫MRI分期:Ⅰ-Ⅱ期2例;Ⅲ期9例;Ⅳ期1例。12例增强MRI分期:Ⅰ-Ⅱ期1例;Ⅲ期1例;Ⅳ期10例。结论:增强MRI是成神经细胞瘤最好的单一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显示远隔转移、椎管内生长的哑铃形肿瘤、骨髓针吸检查不能探及的转移病灶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消化道平滑肌类肿瘤的X线钡餐造影与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胃肠道平滑肌类肿瘤的X线钡餐造影表现与CT特征以及平滑肌瘤与平滑肌肉瘤鉴别诊断中的一些问题。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平滑肌类肿瘤15例,包括平滑肿瘤11例,平滑肌肉瘤4例,13例行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6例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4例食管平滑肌瘤包括腔内型和腔外型各2例,X线钡餐造影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和粘膜皱襞受压推移,3例边缘呈“屋檐征”,9例胃部平滑肌类肿瘤包括腔内型5型,腔外型和腔内外型各2例,X线钡餐造影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4例胃平滑肿瘤(4/7)有“桥”形皱襞形成,CT表现为腔内或腔内外软组织肿块影,1例胃平滑肌瘤密度均匀,2例平滑肌肉瘤密度不均匀,2例小肠平滑肌肉瘤均为腔内外型,CT扫描表现为小肠区多个不规则肿块,密度不均匀。结论:X线钡餐造影是胃肠道平滑肌类肿瘤基本的首选检查方法,CT作为重要的补充检查特别是对于腔外型和腔内外型病变,二者结合使用弥补了单一方法的不足,提高了对胃肠道平滑肌类肿瘤的诊断价值,并对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9.
肝门胆管癌的MSCT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SCT、MRI及MRCP对肝门胆管癌的诊疗价值。方法:收集18例肝门胆管癌患者,全部病例行MSCT检查,其中8例同时行MRI及MRPC检查。结果:18例中浸润型9例,结节型6例,乳突型3例。直接征象表现为胆管壁不规则增厚及狭窄、肝门区结节或肿块、乳头状或息肉状向腔突出的小结节。18例中,平扫发现可疑直接征象9例,增强扫描18例全部显示清晰,病灶从轻到中度强化,均有延迟期持续强化。8例MSCT、MRI及MRCP对比:MRI平扫发现1例,CT平扫未能发现的肝门结节;MRCP发现2例,CT及MRI平扫未能显示的管壁浸润,4例肝门结节MRCP均未能显示。间接征象主要有:①18例均有肝门病灶区以上肝内胆管扩张,呈弥漫性柱状、“软藤状”、“蟹足状”或囊状;4例累及一侧胆管为局部胆管扩张;扩张胆管由肝门向外周延伸,胆总管无扩张;②3例受累侧肝叶萎缩;③4例肝叶局部受侵及肝门血管被包饶;④5例肝门淋巴结转移。结论:MSCT、MRI及MPCP对诊断肝门胆管癌有重要价值,三种方法结合运用,能明显提高诊断率,对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可提供准确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DD)少见并发症的影像表现。方法分析8例DD少见并发症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其中6例行CT平扫及增强,1例行CT平扫及增强、上消化道X线碘剂造影(GI),1例行CT+MRI检查。结果 8例病变憩室直径在2.0~4.6cm之间,位于十二指肠球后段2例,降段5例,水平段1例。DD穿孔伴周围脓肿形成CT显示憩室壁增厚,其前旁见斑点状阳性对比剂外漏,邻近腹膜后间隙见不均匀低密度肿块;肿块MRI信号不均匀,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后前壁及肿块呈环形明显强化。5例DD出血CT憩室腔内均见液-气平面,增强延迟期腔内液体部分密度增高,其中1例增强动脉期及胰十二指肠上动脉DSA均见对比剂外溢。DD腺癌CT显示憩室壁明显不均匀增厚,增强后中等度强化。自发性DD-胆管内瘘GI和CT显示十二指肠球后段肝门侧DD与胆总管上段管腔相通,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内见积气及阳性对比剂。结论穿孔、出血、肿瘤、内瘘等DD少见并发症CT表现具有一些特征,综合影像检查手段有助于病情评估,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