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实验初步观察中药大黄中二种主要有效成分——大黄酸和大黄素,对几种小鼠移植性肿瘤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黄素和大黄酸50毫克/公斤/天,对黑色素瘤有很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76%及73%,大黄素和大黄酸分别对小鼠乳腺癌和艾氏瘤腹水型也有抑制作用,大黄酸对肉瘤180及艾氏癌皮下型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观察大黄蒽醌衍生物对艾氏腹水癌细胞呼吸和酵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大黄素对艾氏腹水癌细胞呼吸有较强的抑制作用,50%抑制的浓度为20μg/ml,至于大黄酸则有中等程度的抑制作用,而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酚只有轻度的抑制作用。(2)大黄素对艾氏腹水癌细胞对某些氨基酸和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和脱氢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例如大黄素50μg/ml对乳酸的氧化和脱氢的抑制率分别为87%和91%。(3)大黄酸对艾氏腹水癌细胞的酵解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5μg/ml的抑制率为60%,而大黄素对酵解则反而有刺激作用。(4)大黄素(25和50μg/ml)和大黄酸(25μg/ml)对宿主正常组织,如肝和肾等匀浆呼吸几乎无抑制作用,但大黄酸50μg/ml对正常组织,尤其是脑组织匀浆呼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大黄排毒胶囊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大黄的主要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薄层色谱法(TLC)用土大黄苷对照品进行大黄的真伪检查。结果:TLC中样品在土大黄苷对照品斑点相应位置无持久的亮紫色斑点;HPLC法测定制剂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4种成分的含量,4种成分与其他成分分离良好;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浓度分别在1.07~21.36μg/m L、3.93~78.50μg/m L、0.85~16.92μg/m L、6.95~69.50μg/m 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73%、100.86%、98.16%、100.07%,RSD分别为0.16%、0.14%、0.13%、0.64%。大黄排毒胶囊的质量稳定,其性状、水分、装量差异、崩解时限及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4种成分的总量等检验指标符合质量标准。结论:本制备工艺简单可行,所建立的质量标准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家兔实验表明:大黄素、大黄酸以30 mg/kg的剂量灌胃给药,2~4h后尿量、排Na~+和K~+量达最高峰,比对照组明显增多。而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酚的作用较弱。大黄素、大黄酸和芦荟大黄素对免肾髓质Na~+-K~+-ATP酶活性有较强的竞争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脓毒症是感染因素介导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至今无有效的治疗手段。细菌Cp6DNA是引起脓毒症的主要病原分子。CpGDNA通过与TLR9结合,介导单核/巨噬细胞的活化,是介导脓毒症发生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CpGDNA为靶点,从中药中定向分离具有拮抗CpGDNA和治疗脓毒症作用的活性物质。方法:(1)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建立以CpGDNA为靶点的筛选抗炎中药的技术平台并对78种中药进行筛选;(2)利用生物传感器技术、硅胶柱层析、离子交换柱层析技术,从大黄中定向分离与CDGDNA具有较高结合活性的组分,并对得到的组分进行初步的活性评价,确定活性组分;(3)在体外实验中,测定活性组分与CpGDNA、lipidA的结合能力,观察活性组分对LPS、CpGDNA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分泌炎症介质的抑制作用,在体内实验中,观察活性组分对致死剂量热灭活大肠杆菌攻击小鼠的保护作用。(4)利用反相HPLC技术对活性组分进行制备分离,获得活性单体化合物;(5)在体外实验中,检测单体化合物与CpGDNA和lipidA的结合能力.观察化合物对LPS、CpGDNA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分泌炎症介质的抑制作用。结果:(1)建立了以CpGDNA为靶点应用生物传感器筛选抗炎中药的技术平台;从78种中药中筛选出大黄等14种中药与CpGDNA具有较高结合能力;(2)利用生物传感器技术、硅胶柱层析、离子交换柱层析等技术从大黄水提物中定向分离得到与CpGDNA有较高结合活性大黄D组分;(3)在体外,大黄D组分与CpGDNA、LipidA均具有较高的结合活性,对CpGDNA及LPS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分泌TNF-α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并呈现良好的量一效关系。在体内,大黄D组分对致死剂量的热灭活大肠杆菌攻击小鼠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并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4)通过反相HPLC从D组分中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大黄酸和大黄素;(5)在体外,大黄酸和大黄素与CpGDNA均具有较高结合能力,均能单独或协同对CpGDNA及LPS刺激RAW264.7细胞分泌TNF—Q产生显著抑制作用。结论:(1)应用生物传感器、以病原分子CpG DNA为靶点,成功地建立了筛选抗炎中药的技术平台;(2)从大黄中分离得到与CpGDNA有较高结合活性的大黄D组分,体内、外生物学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大黄D组分对CpGDNA及LPS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分泌TNF—α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并对致死剂量的热灭活大肠杆菌攻击小鼠有显著的保护作用;(3)从大黄D组分中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大黄酸和大黄素,生物学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大黄酸和大黄素对CpGDNA及LPS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分泌TNF—α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提示大黄酸和大黄素可能是D组分以及大黄提取物拮抗cpGDNA和脓毒症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晨  夏德超  尹雄章 《中国药师》2003,6(6):377-378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蒽苷类及游离蒽醌衍生物 ,其中游离蒽醌衍生物约占蒽醌类总量的 1/ 10 - 1/ 15 ,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及大黄素甲醚。大黄性寒、味苦 ,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用。过去大黄主用于实热便秘 ,积滞腹瘀 ,作为泻下药使用。近年来 ,随着对大黄研究的不断深入 ,临床发现其对多种炎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现归纳如下 :1 用于治疗与幽门螺旋杆菌 (HP)相关的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大黄中的游离蒽醌类衍生物对HP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 ,…  相似文献   

7.
大黄中游离蒽醌对HK-2细胞系的毒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黄中大黄素等游离蒽醌对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的细胞毒性作用及毒性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K-2细胞,利用MTT法评价大黄素等对HK-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观察不同浓度药物对细胞形态和LDH释放率的影响,利用TUNEL染色检测大黄素等对HK-2细胞凋亡的影响,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氧(ROS)生成的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以DCFH-DA和罗丹明-123为荧光探针。结果:大黄素、大黄酸和大黄素甲醚作用HK-2细胞48 h后,明显抑制细胞增殖,其IC50值分别为130.65,82.97和76.02μmol.L-1,芦荟大黄素轻微抑制HK-2细胞增殖,大黄酚作用不明显。大黄素、大黄酸和大黄素甲醚能够导致细胞皱缩和空泡化,LDH漏出率增加以及促使细胞凋亡,3种蒽醌均使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而ROS生成减少,80μmol.L-1大黄素预处理细胞能够明显降低H2O2引起的ROS升高。结论:大黄素、大黄酸和大黄素甲醚可能是大黄中主要的肾毒性物质,能够引起HK-2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涉及线粒体膜电位途径,但是不包括ROS生成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找出正品与非正品大黄之间成分及成分含量的差异,从而进一步验证其品质上的差别。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含量测定的方法。结果正品大黄(唐古特大黄)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明显比非正品大黄高;而大黄酸的含量明显比非正品的低;芦荟大黄素的含量正品与非正品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正品与非正品大黄在品质上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淆使用。  相似文献   

9.
大黄的炮制及有效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叙述了大黄的炮制方法,炮制上的大黄性状、化学成份及药理作用,炮制后的有效成分为蒽甙衍生物3.5%,游离状态的甙元,其余则为葡萄糖结合为甙,甙元主要有: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具有杀虫作用,利胆作用,止血作用,抗感染作用,泻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大黄的二种主要有效成分——大黄酸和大黄素的稳定性、抗菌性貭和拮抗物对其抗菌作用的影响等方面提出初步研究結果:(1)大黄酸和大黄素結晶較为稳定,其溶液对热也較为稳定,但对光很敏感(尤其是大黄酸在碱性溶液中);并且在放置过程中也易被破坏(尤其是大黄素在中性溶液中)。大黄酸和大黄素遭受破坏以后抗菌活性也随之消失。(2)大黄酸和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別为15及10微克/毫升,不同培养基对抑菌效价无多大影响。药物浓度高至200微克/毫升仍只呈抑菌而无杀菌作用。(3)金黄色葡萄球菌經过12代的培育对大黄酸不形成抗药性,而对大黄素仍能生长的最高浓度为3O微克/毫升。(4)大黄酸和大黄素抑菌作用的拮抗物为核黄素、烟酸、黄嘌呤、谷胱甘肽、鳥甙和叶酸。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大黄的二种主要有效成分——大黄酸和大黄素的稳定性、抗菌性貭和拮抗物对其抗菌作用的影响等方面提出初步研究結果:(1)大黄酸和大黄素結晶較为稳定,其溶液对热也較为稳定,但对光很敏感(尤其是大黄酸在碱性溶液中);并且在放置过程中也易被破坏(尤其是大黄素在中性溶液中)。大黄酸和大黄素遭受破坏以后抗菌活性也随之消失。(2)大黄酸和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別为15及10微克/毫升,不同培养基对抑菌效价无多大影响。药物浓度高至200微克/毫升仍只呈抑菌而无杀菌作用。(3)金黄色葡萄球菌經过12代的培育对大黄酸不形成抗药性,而对大黄素仍能生长的最高浓度为3O微克/毫升。(4)大黄酸和大黄素抑菌作用的拮抗物为核黄素、烟酸、黄嘌呤、谷胱甘肽、鳥甙和叶酸。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大鼠血浆及组织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和大黄素的液-质联用方法,并探讨酒制大黄中游离蒽醌成分对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分别给予SD大鼠灌胃大黄生品和酒制品水煎液后,采用LC-MS测定血浆中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的血药浓度的含量。结果:大黄酒制品组的药动学参数(Tmax、Cmax、T1/2和AUC0-t)与生品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大黄酒制后,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在大鼠体内的Tmax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Cmax均较生品组高,AUC0-t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大黄酒制后有助于促进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的吸收,增加其生物利用度。但两者的半衰期T1/2均有所减少,说明两者在体内代谢较快;大黄酸的药动学参数变化不大。结论:酒制大黄中游离蒽醌成分对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有较大影响,该研究结果为探讨大黄炮制机理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测定肾康栓中大黄蒽醌类成分含量的HPLC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方法以大黄素为内标,建立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采用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测定肾康栓中5种大黄蒽醌类成分的含量。结果肾康栓中蒽醌类成分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f_(芦荟大黄素/大黄素)=0.750,f_(大黄酸/大黄素)=0.860,f_(大黄酚/大黄素)=0.690,f_(大黄素甲醚/大黄素)=0.930。采用一测多评法计算的含量与外标法实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一测多评法可用于测定肾康栓中5种大黄蒽醌类成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黄芩对大黄蒽醌在提取精制过程中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黄芩对大黄中5种蒽醌类成分在提取精制过程中相互转化的影响。方法 HPLC测定药材和提取物中5种成分的含量,比较药材和提取物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相对比例;再分别用5种蒽醌的对照品加入和不加黄芩药材提取液模拟提取精制过程,考察5种蒽醌成分之间的转化情况。结果大黄药材和提取物中5种成分的相对比例有明显变化,大黄酸在提取物中的比例增高;同时采用对照品模拟提取精制过程时各个成分并无转化,而加入黄芩药材提取液后,大黄酸经过提取精制处理后能部分转化为大黄素,其余4种成分之间无转化。结论黄芩和大黄药材配伍提取可以使大黄蒽醌类成分发生转化。  相似文献   

15.
陆林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1):1691-1691
《本草》中:“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破瘕瘕积聚。荡涤胃肠、推陈致新、安和五脏”之功效.现代医学也证实含番泻甙A、B、C、D为主要泻下成份。大黄具有抗菌作用.且抗菌谱广、作用强,有效成份主要为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芦荟大黄素,其中以芦荟大黄素作用最强.其抗菌机理是对细菌细胞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阻碍作用,还能抑制二十碳稀酸类异常代谢,增加细胞保护机制,抗凝抗栓。改善微循环,有抗厌氧菌作用,特别是对常见的脆弱杆菌的抑制作用尤为显著。大黄还具有清除自由基,促进肠黏膜杯状细胞增生,改善肠黏膜通透性的使用。临床上根据大黄的这些药理作用,可治疗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16.
于飞  李苏宁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12):2313-2320
目的建立HPLC-MS/MS法同时检测大鼠ig大黄蒽醌后血浆中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番泻苷A,研究大黄蒽醌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Shim-pack VP-ODS C_(18)色谱柱(150 mm×2 mm,5μm);流动相为含0.1%甲酸、2 mmol/L乙酸铵的水溶液–乙腈,采用梯度洗脱方式;柱温40℃;体积流量0.3 m L/min。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多重反应监测(MRM)模式扫描,负离子方式检测。SD大鼠分别ig 37.5、75、150 mg/kg大黄蒽醌,分别于给药后0、0.083、0.25、0.5、0.75、1、2、3、4、6、8、12、24 h取血,采用HPLC-MS/MS法测定血药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采用Win Nonlin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各蒽醌类成分在选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在低、中、高3个质量浓度下6种成分的提取回收率为88.22%~102.04%,基质效应为89.26%~106.01%。在37.5 mg/kg剂量组中,仅检测到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在75、150 mg/kg剂量组中,检测到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酚。在3个剂量组中均未检测到大黄素甲醚和番泻苷A。大黄酸在体内迅速吸收,3个剂量组中均在30 min内就达到最大血药浓度(C_(max))。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酚C_(max)和曲线下面积(AUC_(0→∞))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具有剂量相关性。血浆清除率(CL/F)和表观分布容积(V/F)不随剂量增加而明显改变,此4个成分药动学标志物的药动学行为呈线性动力学特征。结论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番泻苷A 6种成分的HPLC-MS/MS方法,适用于大黄蒽醌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复方奥硝唑大黄口腔膜中大黄酸、大黄素及大黄酚的含量。方法使用Fortis Xi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甲醇-质量分数为0.1%的磷酸溶液(体积比为85∶15)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峰与相邻色谱峰分离度均高于3.0,方法专属性强;各组分在测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分别为:大黄酚A大黄酚=3.298 3×107ρ-602 4(R2=0.999 0),大黄酸A大黄酸=2.138 3×107ρ-576 2(R2=0.997 0),大黄素A大黄素=2.075 0×107ρ-489 1(R2=0.9990);各组分加样回收率均高于94.0%。测得复方奥硝唑大黄口腔膜中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的平均含量为353、106、121μg.cm-2。结论本方法测定奥硝唑大黄口腔膜中大黄酸、大黄素及大黄酚,可应用于奥硝唑大黄口腔缓释膜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金燕不石颗粒剂及大黄药材中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芦荟大黄素的含量。选用AlltimaC18分析柱,流动相:甲醇-0.1%磷酸溶液(90:10),检测波长:440nm,流速:1.0mL/min,柱温:30℃。颗粒剂中各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大黄酸98.1%(RSD=1.9)、大黄素97.8%(RSD=2.9%)、大黄酚97.9%(RSD=2.4%)、大黄素甲醚97.  相似文献   

19.
家兔实验表明:大黄素、大黄酸以30 mg/kg的剂量灌胃给药,2~4h后尿量、排Na+和K+量达最高峰,比对照组明显增多。而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酚的作用较弱。大黄素、大黄酸和芦荟大黄素对免肾髓质Na+-K+-ATP酶活性有较强的竞争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结果表明:大黄素、大黄酸和芦荟大黄素是线粒体呼吸链电子传递的抑制剂。(1)三药对NADH脱氢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大黄素对琥珀酸脱氢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大黄酸和芦荟大黄素对此酶仅有轻微的抑制作用;(3)三药对辅酶Q-细胞色素C还原酶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也仅有轻微的抑制作用;(4)动力学观察表明:三药对NADH脱氢酶的抑制均为竞争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