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1987~1994年在本院接受尸体肾移植的395例患者中早期(3个月内)死亡的25例做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心功能衰竭、败血症、肺部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提示严格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加强移植前后心血管功能的监护及透析管理、合理应用激素,控制感染发生、正视人肾存活的关系、重视术前随机多次淋巴细胞毒试验结果等,均能降低死亡率,提高人肾存活。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病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免疫状态对活动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发病率的影响。研究肾移植病人术后预防性应用抗CMV药物阿昔洛韦的作用。方法: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LSAB)法检测28例肾移植术后病人、27例发热病人和25例正常人的活动性CMV感染及CMV病的发病情况。同时检测肾移植术后1组(≤6个月组)及肾移植术后2组(>6个月组)活动性CMV感染发病率及肾功(血肌酐)。结果:肾移植术后组、发热组、政党组活动性CMV感染发病率分别为21.4%、3.7%、0%;, 移植术后组与正常组活动性CMV感染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发热组与正常组的发病无统计学差异(P>0.05)。肾移植术后1组及2组活动性CMV感染发病率分别为29.4%,9.1%,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性CMV感染与CMV感病5万个白细胞中平均抗原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3.5和55。结论:人群活动性CMV感染发病率与免疫状态相关。术后3个月内小剂量口服阿昔洛韦对活动性CMV感染有一定预防作用。LSAB法可快速、早期诊断活动性CMV感染与CMV病,且抗原阳性细胞量与感染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环孢素A(CsA)作用后,移植肾受者淋巴细胞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分离移植肾受者在药物作用前后24h外周血淋巴细胞,将它们总RNA分别逆转录并同基因芯片杂交,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分析。结果CsA作用24h后,7个基因显著下调。结论CsA通过以上一系列靶基因发挥药理作用,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咪唑立宾(MZR)在肾移植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特点。方法:2005年9月至2006年2月间共16例肾移植患者接受MZR治疗。5例患者为肾移植术后直接应用MZR,11例患者由于经济原因从霉酚酸酯(MMF)切换成MZR。全部患者均采用以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本组患者随访期间重点监测用药后血常规、移植肾功能、肝功能、尿酸、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同时记录患者出现的所有临床不良反应及治疗,包括:各种细菌、病毒感染,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等。综合评价该药物作为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的安全性、有效性。结果:在MZR治疗后3个月~15个月的随访期间,患者全部存活,且移植肾功能良好。急性排斥发生率为12.5%,未出现难治性排斥。消化道副反应发生少。患者主要不良反应是高尿酸血症和骨髓抑制,但通过MZR减量及对症处理后基本都可以控制,预后好。术后感染方面与其他药物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MZ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免疫抑制剂,具有疗效稳定,副反应程度轻的特点。在严密随访的情况下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RT-PCR连续动态监测肾移植患者尿中巨细胞病毒(UCMV)载量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动态监测56例肾移植患者尿中CMV-DNA载量(术后9周内1周1次,此后2周1次,共23周)。比较CMV肺炎组和非肺炎组在不同时点病毒载量的变化,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探讨高病毒载量与CMV肺炎的相关性。结果56例患者UCMV的阳性率为87.5(49/56),随访过程中有8例患者出现CMV肺炎,发生率为14.3%,中位发病时间在术后第15周。两组患者在术后4周UCMV-DNA均维持在0值左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第7、8和11周,CMV肺炎组患者其病毒载量明显高于非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第5~15周内连续3次病毒载量〉104拷贝/ml作为预测CMV肺炎的指标,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3.6%、61.5%和100%,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107(95%CI=0.4791-0.9474),预警时间达2-8周。结论RT-PCR动态监测肾移植患者UCMV-DNA敏感性高,5-15周内病毒载量连续3次〉104拷贝/ml是预测肾移植术后是否发生CMV肺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阻塞性黄疸术后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术后肾衰。方法:对山西省人民医院近十年来收治的手术治疗的梗阻性黄疸6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60例中,肾衰9例,其中死亡3例。结果:阻塞性黄疸患者术后发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因素有:围手术期循环血量不足;患者的年龄;术前的高胆红素血症;术中出血量和血压波动。结论:为预防术后肾功能衰竭,应采取术前给予适当输血、补液,纠正低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需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注意保证肾脏的有效循环血量;用引流和利尿的方法降低血清胆红素;合理选用抗生素;补充营养以维持机体的营养状况和正常代谢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活体肾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反应与抗HLA抗体及其特异性的关系。方法87例活体肾移植患者,分别于肾移植术前1天及术后6个月行流式细胞法群体反应抗体检测(Flow PRA screening test)。同时应用独立抗原免疫磁珠分析法(LAB Single antigen analysis)检测抗HLA抗体的特异性。全部患者于术中、术后两周、术后6个月和1年4个时间段进行移植肾穿刺病理检查。结合患者一般情况、病理诊断及抗HLA抗体检测结果,在体液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预后、相关抗体种类及特异性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7例患者中,群体反应抗体(PRA)术前1天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术后6个月时28例(32.2%,28/87)为阳性。其中,15例(53.6%,15/28)为非供体特异性抗HLA抗体;13例(46.4%,13/28)存在供体特异性抗体。病理结果提示,供体特异性抗体患者中11例(84.6%,11/13)在术后6个月内出现了严重的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术后1年时仍然有5例持续存在体液性排斥,移植肾3年内完全丧失功能,恢复到规律透析状态。非供体特异性抗体患者术后无体液性排斥反应发生。术后抗HLA抗体阴性组与阳性组3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6.6%和75.0%。结论活体肾移植患者抗HLA抗体的出现与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明显相关,特别是术后出现供体特异性抗HLA抗体的患者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更高,预后更差。肾移植术后严密监测抗HLA抗体的出现对于及时调整免疫抑制方案改善移植肾长期存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肾移植受者术后肾功能稳定、发生排异反应、感染、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时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检测肾功能稳定者肾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环孢菌素A(CsA)剂量、排异次数时血清IL-10水平,以探讨IL-10在肾移植受者门诊随访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随机对127例门诊肾移植术后随访者血清IL-10水平进行检测。以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肾功能稳定组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术后排异组、CAN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稳定组中CsA用量每千克体质量2 mg组的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4 mg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中移植术后无排异者的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1次排异和多次排异者,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10水平可部分反映移植患者的免疫状态,对肾移植受者门诊随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不同时期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 对31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异反应病人不同时期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 在血肌酐升高前24h内,多普勒参数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增高的为19例。急性排异反应中,多普勒参数RI和PI与血肌酐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急性排异反应治愈过程中,多普勒参数RI和PI的恢复与血肌酐的恢复并不同步。结论 彩色多普勒观察移植肾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要注意观察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防治策略。方法 分析461例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生血尿酸增高者42例,其中痛风2例,移植肾盂或输尿管结石3例,随访1~5年,4例患者血尿酸控制不理想,其余血尿酸均在正常水平。结论 高尿酸血症在肾移植术后较常见,主要与环孢素A的作用有关,肾移植术后痛风的发生率较低,其确切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合理饮食、药物治疗可降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肾移植术后应用西罗莫司(SR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同种尸体供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①实验组(n=20):免疫抑制方案为环孢菌素A(CsA) SRL 强的松(Pred);②对照组(n=40):免疫抑制方案为CsA 霉酚酸酯(MMF) Pred。随访二组在术后6月内的疗效、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同时监测血脂水平、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采用Kap lan-M e ier法分析两种免疫抑制方案对移植肾无急性排斥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中1例患者术后3月时因肺部感染死亡,两组其他患者6个月内均带功能存活。除血脂水平外,两组其他实验室指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患者急性排斥发生率、并发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不同。实验组发生急性排斥2例(10%);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例(5%);肺部感染5例(25.0%);血脂异常11例(55.0%)。对照组中急性排斥8例(20%);移植肾功能延迟1例(2.5%);肺部感染6例(15.0%);血脂异常13例(32.5%);肝功能异常2例(5.0%);腹泻12例(30%),白细胞减少1例。结论肾移植术后应用CsA SRL Pred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会产生更强的免疫抑制效果,其主要副作用是血脂升高。  相似文献   

12.
多普勒超声评价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不同时期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对31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异反应病人不同时期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在血肌或高前24h内,多普勒参数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增高的为19例,急性排异反应中,多普勒参数RI和RI与血肌酐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急性排异反应治愈过程中,多普勒参数RI和PI的恢复与血肌酐的恢复并不同步。结论彩色多普勒观察移植肾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两组免疫抑制方案在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评估新型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预防急性排斥反应(AR)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雷帕霉素(RPM,首次剂量6.0 mL,维持剂量2.0 mL/d)+环孢素A(CsA,5~6 mg.kg-1.d-1)+泼尼松(Pred)25例为SRL组,采用霉酚酸酯(MMF)+CsA(6~8 mg.kg-1.d-1)+Pred 35例为MMF组。比较两组用药后的血肌酐(SCr)、AR发生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在SCr水平、AR发生率方面,MMF组与SRL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随访期间均未见严重感染发生;除SRL组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外,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RL组抗排斥反应的疗效及安全性与MMF组相似,可作为肾移植抗排斥反应治疗方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胡智伟  胡岗 《医学文选》2000,19(5):625-628
目的 初步探讨肾移植受者(RTR)神经精神损害(NPD)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对205例RTR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的NPD发生率为38%,类型包括:脑脓肿、昏迷、颅神经损害、抽动、肌无力、脊神经损害、神经衰弱症状群、精神症状和震颤。排斥反应、高血压、肝损害、医院感染、CsA中毒和应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为本组NPD的主要影响因素(P〈0.01);旨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血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肾移植术前应用达利珠单抗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 ,探讨减少达利珠单抗使用次数的可能性。方法 对 5例首次接受尸肾移植的患者术前 2h内给予达利珠单抗 5 0mg ,5例均跟踪随访 ,随访时间最长 2年 ,最短 3个月 ,观察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 ,严重程度 ,人·肾存活情况 ,感染发生情况以及药物副作用。结果  5例中只有 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且程度较轻 ,随访期内 ,人·肾均存活。 1例术后 3个月时发生手指皮肤感染。结论 术前应用达利珠单抗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对肾移植受者血脂代谢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随机选取的6例肾移植受者给于连续4d的ACTH肌注治疗(1mg/d)。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血脂及肾功能变化。结果所有患者经ACTH治疗后均有明显的血脂变化.其中总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1(apoA1)分别减少了11%~17%不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增加了22%。肾功能有所改善,血肌酐下降11%。结论ACTH的短期治疗能够影响肾移植受者的脂质代谢,并且有助于移植肾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肾移植受者霉酚酸治疗药物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霉酚酸酯(MMF)的代谢产物霉酚酸(MPA)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并形成简化的MPA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计算公式。方法64例肾移植受者均接受MMF 2 g/d联合环孢素A(CsA)和强的松的三联免疫抑制治疗。在术后2周采用HPLC法,测定服药前、服药后0.5、1、1.5、2、4、6、8、10、和12 h的血浆MPA浓度。采用药理学专用软件计算MPAAUC0-12 h,并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适合中国人群的MPA AUC0-12 h简化计算公式。结果64例肾移植受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有显著的个体差异。MPA AUC0-12 h平均值为(54.62±14.51)mg.h/L(24.01~02.3 mg.h/L)。MPA谷值浓度(C0)与MPA AUC0-12 h的相关性差(r2=0.03)。采用3个时间点取样(C0.5、C2、C8),得出MPA AUC的简化计算公式:AUC=10.96 0.56×C0.5 2.18×C2 7.86×C8。该公式MPA AUC的预测值与MPA AUC0-12 h的相关性好(r2=0.87);预测值的绝对误差为(7.41±6.23)%(0.27%~34.7%);在60例(93%)病人,AUC预测误差在MPA AUC0-12 h的±15%;B land和A ltm an分析显示平均预测误差为±5.24 mg.h/L。结论本组肾移植受者中,MPA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呈现较大的个体差异,并有异于白种人群;根据本组临床监测数据,得出取样点少(3个时间点)、预测效果好的MPA AUC简化计算公式,并推荐应用于中国肾移植受者MPA的治疗药物检测。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检测了阻塞性黄疸(OJ)大鼠静注内毒素(ET)后血浆尿素氮(BUN)及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以及预防性使用已酮可可碱(PTX)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阻黄大鼠静注ET后BUN及TNF浓度均较对照组高,预防性使用PTX后,BUN水平随TNF下降而降低。提示,OJ所伴发的肾功能损害中,TNF可能起中介作用,预防性应用PTX可以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9.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76例肾移植术后患的环孢素A的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进行监测,旨在探讨该类患在术后不同时期环孢素A的有效治疗浓度和不良反应等,。结果显示环孢素A血药浓度监测是肾移植术后异体肾存活与否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常规的血药浓度监测和逐级剂量调整可避免或降低排斥反应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观察到的主杂不良反应多毛症(100.0%)、肾功能异常(34.2%)、肝功能异常(39.5A%)、高血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肾移植受者外周血T淋巴亚群的动态监测,以了解其变化与受者免疫状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预测判断与机体变化的关系。方法:测定采用鼠抗人T淋巴细胞亚群单克隆抗体OKT系列,用EPICS-C型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在临床诊断排斥反应前后,CD4/CD8的比值均明显升高,随着排斥的逆转CD4/CD8的比值逐极易发生感染。结论:动态监测受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有助于对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现,对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效果及机体感染可能性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