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阻滞下行手、腕部肌腱断裂吻合术时选用多大浓度可达到最佳的感觉与运动阻滞相分离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手、腕部肌腱断裂120例,臂丛阻滞成功病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成三组,每组40例,分别用0.25%(A组)、0.3%(B组)、0.375%(C组)罗哌卡因麻醉。采用肌间沟臂丛阻滞法。用针刺法测感觉阻滞平面,用现时疼痛强度评分(PPI)评估术中疼痛,用改良Bromage法评估上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比较三组感觉、疼痛、运动阻滞及恢复上的异同。结果三组均能达到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运动恢复时间:C组明显优于A组、B组(P〈0.01)。术中PPI评分:A组疼痛不适者多于B、C组(P〈0.01)。Bromage评分:运动神经阻滞C组明显强于A、B组(P〈0.01)。结论0.3%的罗哌卡因可达到手、腕部肌腱吻合手术的麻醉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行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阻滞,观察4种浓度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包括止血带反应),为临床寻找一种适宜浓度配方。方法选择行前臂手术的成人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A、B、C、D组分别采用0.125%、0.25%、0.375%和0.5%4种浓度罗哌卡因各40ml,行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感觉神经阻滞完全时间、运动阻滞完全时间、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4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均能满足手术要求,随其浓度的递升,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完全时间逐渐缩短,镇痛时间逐渐延长,完全阻滞率逐渐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5例术中有疼痛感,4例出现止血带反应,1例血肿形成;B组2例术中有疼痛感,2例出现止血带反应,1例喉返神经阻滞,1例血肿形成;C组发生2例霍纳综合征,1例膈神经阻滞,1例血肿形成;D组发生4例霍纳综合征,4例膈神经阻滞,5例喉返神经阻滞,1例血肿形成。结论实施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2点各20ml)时罗哌卡因浓度达到0.375%已能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如提高其浓度至0.5%时,麻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3.
新型长效局麻药罗哌卡因、左布比卡因临床应用越来越多。与布比卡因相比,罗哌卡因和左布比卡因均具有较低的心脏和神经毒性,应用于临床麻醉更具优越性[1,2]。本研究对相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和左布比卡因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并与布比卡因进行比较,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  相似文献   

4.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的酰胺类局麻药,是纯S-对映体的盐酸水化合物.因其脂溶性较布比卡因弱,在临床上表现"感觉-运动"分离阻滞[1],国内外对其的药效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其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最低运动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 The dose which produces 50% of maximum effect)报道较少,作者旨在采用上下序贯法[2],确定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最低运动阻滞浓度(MCRMB).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不同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患者分成Ⅰ、Ⅱ两组,分别采用0.298%和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进行颈丛神经阻滞,并观察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与麻醉效果。结果:Ⅱ组比Ⅰ组起效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完全时间、麻醉效果优良率、并发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浓度用于颈丛阻滞,都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6.
0.75%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0.75%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合适剂量。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的小儿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0.75%罗哌卡因2ml(按每厘米椎管长0.15mg给药)、B组0.75%罗哌卡因2ml(按每厘米椎管长0.3mg给药)、C组0.5%布比卡因2ml(按每厘米椎管长0.15mg给药)。用药后观察最高感觉阻滞平面等蛛网膜下腔阻滞运动和感觉参数、监测不同时间段的MAP、HR值和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A组最高阻滞平面、T10感觉平面阻滞持续时间、平面固定时间、运动起效时间、运动恢复时间,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0.16、7.03、0.57、19.23、1.17,P均〈0.05),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0.21、6.78、0.78、17.98、1.23,P均〈0.05);A组下肢运动阻滞程度弱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40.83、21.16、10.42,P均〈0.05),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36.01、21.16、9.60,P均〈0.05):B组运动恢复快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P〈0.05);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与A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4.13、4.54,P均〉0.05)。结论0.75%罗哌卡因每厘米椎长0.3mg用于小儿脊麻能达到安全麻醉:而0.75%罗哌卡因每厘米椎长0.15mg用于小儿脊麻,运动、感觉阻滞较布比卡因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颈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将罗哌卡因100mg稀释到30ml(0.333%,A组)、40ml(0.25%,B组)。记录两组麻醉的不良反应,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消退时间。结果A组阻滞成功率(97%)明显高于B组(83%),P〈0.05。A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感觉阻滞消退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P〈0.05)。A、B两组局部麻醉药中毒例数分别为0例和2例。结论颈丛神经阻滞时0.333%罗哌卡因30ml较0.25%罗哌卡因麻醉阻滞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小儿上肢手术通常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行臂丛阻滞,术中辅以氯胺酮或静脉复合完成手术。我院2003年6月~2005年6月应用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同时辅以力蒙欣镇静,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申玲  孙明 《临床医学》2009,29(1):64-65
目的研究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择期ASAⅠ-Ⅱ级甲状腺腺瘤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两组,罗哌卡因组32例和布比卡因组30例,分别采用0.375%罗哌卡因或0.375%布比卡因24ml行一针法双侧颈丛阻滞,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程度、镇痛持续时间及麻醉并发症。结果两组相比,布比卡因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异常心电图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两组力血压、心率和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腺瘤手术应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行颈丛阻滞更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质量分数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的疗效.方法:ASA I~Ⅱ级择期行泌尿外科手术患儿45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15例,分别用质量分数为0.298%,0.357%,0.447%的甲磺酸罗哌卡因以1 mL/kg的剂量进行骶管阻滞麻醉,比较3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并进行运动阻滞效果评分.结果:C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A,B组(P<0.05),镇痛效果满意率优于A,B组(P<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短于B,C组(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运动阻滞效果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小儿骶管阻滞麻醉合适的甲磺酸罗哌卡因质量分教为0.447%.  相似文献   

11.
罗哌卡因(Ropivacaine)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具有对中枢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低的特点。本研究旨在临床观察该药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时的特性及安全性,并与目前常用的同类局麻药布比卡因作比较,以评价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轻比重等容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90例ASA Ⅰ~Ⅱ级,年龄70~98岁,择期行髋部手术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均分成Ⅰ、Ⅱ、Ⅲ组,每组30例.Ⅰ组,0.3%罗哌卡因;Ⅱ组,O.4%罗哌卡因;Ⅲ组,0.5%罗哌卡因.各组均使用2.0 mL.于L3/4间隙穿刺,以0.1 mL/s的速度注入轻比重局麻药.观察镇痛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高痛觉阻滞平面、麻醉持续时间、最大运动阻滞程度、痛觉及运动恢复时间、阻滞完全患者比例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3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高锐痛觉阻滞平面0.5%浓度组最高(P<0.05),麻醉持续时间组Ⅲ和组Ⅱ>组Ⅰ(P<0.05):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组Ⅲ比组Ⅰ明显缩短(P<0.01),且比组Ⅱ时间短(P<0.05).Bromage评分<3分的例数,组Ⅲ和组Ⅱ>组Ⅰ(P<0.05).随着罗哌卡因浓度的增加,运动恢复时间逐渐延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4%罗哌卡因2.0mL可满足高龄老年患者髋部手术麻醉,在轻比重、同等容量前提下较0.3%罗哌卡因有效,较0.5%罗哌卡因安全.  相似文献   

13.
作者观察了0.375%罗哌卡因与1%利多卡因混合液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SpO2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对国产甲磺酸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ASA Ⅰ~Ⅱ级拟行前臂、腕、手部的手术患者,分成Ⅰ组、Ⅱ组和Ⅲ组,每组20例,3组患者于肌间沟在神经刺激器的定位下完成神经阻滞,用药均为0.595%甲磺酸罗哌卡因4mL/kg,Ⅱ组同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μg/kg,Ⅲ组肌间沟同时注射舒芬太尼0.2μg/kg.麻醉期间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时间、镇痛时间、切皮时行VAS评分;记录术中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及术后48 h内随访前臂感觉异常和穿刺部位血肿等情况.结果:3组患者均阻滞成功,无并发症发生;3组患者切皮时行VAS评分分别为:1.6±1.3、1.5±1.4、1.4±1.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中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时间分别为(9.7±1.8)h、(7.2±1.8)h和(15.3±1.8)h,与其余两组相比,明显延长(P<0.01).结论:0.595%的国产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臂丛肌间沟阻滞时可明显延长运动、感觉阻滞时间及镇痛时间,但对阻滞起效时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100例手部或前臂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罗哌卡因使用浓度将其分为A组33例,B组35例及C组3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30mL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其中A组浓度为0.25%,B组浓度为0.375%,C组浓度为0.50%,比较各组的麻醉效果。结果:B组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显著低于A组,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显著长于A组;C组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显著低于B组,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显著长于B组(P<0.05)。术后1h、6h三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术后12h B组及C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P<0.05),但B组及C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0.375%的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效果显著,术后疼痛轻微,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拟择期行前臂或者手部手术的病人12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随机分为四组:A组给予0.25%的罗哌卡因,B组给予0.33%的罗哌卡因,C组给予0.4%的罗哌卡因,D组给予0.5%的罗哌卡因,每组30例,均给予罗哌卡因32 ml。记录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评估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随着罗哌卡因浓度的增高,起效时间逐渐缩短,镇痛维持时间逐渐延长,每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阻滞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秀率83.3%,优良率93.3%;B组优秀率90.0%,优良率96.7%;C组优秀率96.7%,优良率100%;D组优秀率100%。四组病人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0.25%~0.50%罗哌卡因都是可行的,从"较低的浓度达到100%阻滞成功率"的角度评价,0.4%罗哌卡因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0.5%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0.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并以0.5%布比卡因作为对照。方法择期上肢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臂丛神经阻滞时,于肌间沟注射0.5%罗哌卡因(n=15例)或0.5%布比卡因(n=15例),观察感觉阻滞、运动阻滞、镇痛和肌松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相比,其感觉阻滞起效快、范围广。运动阻滞效果好,但时间短于布比卡因。镇痛和肌松质量优于布比卡因,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0.5%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剖腹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罗哌卡因最低运动阻滞浓度。方法30例ASAⅠ级的择期剖腹产病人,采用上下序贯法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行硬膜外镇痛,术后12和24h评价镇痛效果和运动阻滞情况。结果罗哌卡因的最低运动阻滞浓度MMLAC为0.301%(95%可信区间0.280%~0.334%)。结论罗哌卡因用于剖腹产术后镇痛的最低运动阻滞浓度为0.301%。  相似文献   

19.
罗哌卡因联合镇痛药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剖宫产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罗哌卡因以及与芬太尼或吗啡联合用于蛛网膜下隙阻滞,剖剖宫产患者阻滞效果、血压、心率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剖宫产患者60例,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5例。经侧卧位L2-3间隙穿刺行阻滞麻醉。A组:罗哌卡因10mg,B组:罗吡卡因7.5mg 芬太尼25μg,C组:罗吡卡因7.5mg 吗啡0.2mg,D组:罗吡卡因5mg 芬太尼25μg。用针刺法测感觉阻滞平面,用改良Bromage法测运动阻滞,术后随访并记录开始出现切口疼痛的时间,以及头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结果:A组的感觉阻滞平面上界为T2-6,高于其他组(P<0.05),下肢运动完全阻滞百分率明显大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A组感觉阻滞时间与B组相比没有差异(P>0.05)。四组中。C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最长,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运动阻滞时间与B组比较没有差异(P>0.05),明显比A组短(P<0.05)。在D组中,有66.7%的患者因感觉阻滞平面不完善,需在硬膜外导管内注入局麻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A组最为明显,在注药后的5min,血压,心率显著降低,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C组最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四组患者术后均无头痛症状。结论:罗吡卡因加入芬太尼25μg,能减少局麻药的用量,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对机体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能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并且不增加术后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硬膜外罗哌卡因用于剖腹产术后镇痛的最低运动阻滞浓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剖腹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罗哌卡因最低运动阻滞浓度。方法30例ASAI级的择期剖腹产病人,采用上下序贯法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行硬膜外镇痛,术后12和24h评价镇痛效果和运动阻滞情况。结果罗哌卡因的最低运动阻滞浓度MMLAC为0.301%(95%可信区间0.280%~0.334%)。结论罗哌卡因用于剖腹产术后镇痛的最低运动阻滞浓度为0.3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