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高免疫排斥大鼠肝移植模型术后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方法 运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Wistar→SD),于连续观测时间点取大鼠的肝脏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并给予病理评级和评分.结果 术后排斥反应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第5天达到高峰,5~15d维持于较高水平,随后逐渐减弱,但仍维持于轻至中度水平.结论 高免疫排斥大鼠肝移植模型术后5~15d急性排斥反应最为强烈,是研究大鼠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较为理想的时间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 采用改进的Limmer和Kamada的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将大鼠分为2组:①实验组:急性排斥反应组(Wistar→SD);②对照组:免疫耐受组(SD→SD).结果 免疫排斥组肝存活时间(7.4±1.7) d低于对照组(18.9±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 (P<0.05). 结论 Wistar→SD大鼠之间的原位肝移植模型可产生中、重度的免疫排斥反应,是一种较理想的可作为研究急性排斥反应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施行同种原位肝移植术、受体分别在术后第3天,第20天发生两次急性排斥反应。经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及猪抗人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HTG)治疗,急性排斥反应得到控制并逆转。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预防和诊治,方法:对1例Wilson病及1例肝门内胆管癌实施肝移植术后,采用“FK506+MMF Pred”新三联方案预防免疫排斥。结果:术后移植肝功能冲击治疗后好转,另一例未见排斥反应。结论:判断排斥反应的存在,严重程度,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是肝移植术后的首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人类同种异体肝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肝脏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特征,了解慢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穿刺肝活检组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HE染色,观察病理切片.结果: 肝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可见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消失、坏死、出血、纤维化,部分伴有肝细胞淤胆、气球样变性,但未见胆管消失及阻塞性动脉病.结论: 慢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必须依据临床、实验室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中央静脉周围的改变也许可以提示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以Wistar、SD大鼠分别作为供、受体,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复方中药、环孢素A、复方中药加环孢素A等4组。各组受体大鼠术前第1天开始至术后1月分别灌胃给药,每日1次。生理盐水组仅给予生理盐水2mL/d,复方中药组给予复方中药2mL/d,环孢素A组给予环孢素A 10mg/(kg.d),复方中药加环孢素A组给予复方中药1mL/d+环孢素A 5mg/(kg.d)。各组受体于术后第1、3、5、7天分别取尾静脉血,经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术后第7天,每组各处死10只大鼠,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改变。每组余下大鼠观察生存期。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①复方中药、环孢素A、复方中药加环孢素A组大鼠的生存时间分别为(14.0±1.4)d,(18.4±1.5)d,(27.8±2.0)d(P0.05);②在同一时间点,其他用药组大鼠外周血IL-2的值明显下降(P0.05),复方中药组、复方中药加环孢素A组IL-10的值则有所上升(P0.05),而环孢素A组IL-10的值无明显变化(P0.05);③各用药组大鼠移植肝病理排斥反应程度明显降低,以复方中药加环孢素A组最为明显。结论:复方中药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具有抑制作用,且与环孢素A具有协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2、上调IL-10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肝移植早期,并发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PNF)的发生率为2%~23%,是肝移植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其影响因素复杂,但与急性免疫排斥反应所导致的移植肝异常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如何降低移植肝的病理损害,改善移植肝功能,提高肝移植的成功率是目前肝移植实验研究的焦点之一,现就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Background Acute reje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for prognosis follow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With the use of potent immunosuppressants, acute rejection does not always present typical manifestations. Moreover, other complications often occur concomitantly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which makes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rejection more difficult. Acute rejection is best diagnosed by liver biopsy. Differentiation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chieving individualized immunosuppressive treatment and prolonging long term survival of patients given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4 to December 2006, 516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s were performed a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For patients who suffered acute rejecti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histopatholog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anti-rejection treatment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Results In 86 cases (16.7%), of the 516 recipients, 106 episodes of acute rejection occurred, which included 9 with histopathological borderline changes, 36 Banff I rejections, 48 Banff II and 13 Banff III. Among these, 36 were cured by adjusting the dose of immunosuppressant and 65 were reversed by methylprednisolone pulse treatment. Five were methylprednisolone resistant, 3 of whom were given OKT3 treatment and 2 underwent liver retransplantation. Conclusions Due to potent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acute rejection following an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lacks typic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Acute rejection is best diagnosed by liver biopsy. Designing rational individualized immunosuppressive regimen based on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acute reje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longing long term survival of patients.  相似文献   

10.
急性排斥反应 (AR)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也是造成移植肝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准确地诊断 ,合理、规范地应用免疫抑制剂控制AR ,是保证移植肝顺利存活的关键。我院自 2 0 0 0年11月至今已成功地进行了 3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 ,术后均出现AR ,但经过积极治疗均好转。现就AR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探讨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3例肝移植患者中 ,男 2例 ,女 1例 ;年龄分别为 5 3岁、4 6岁和 4 0岁。所患疾病分别为药物中毒所致的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 ,多囊肝。受者术前均行肝、…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emooxygenase-1,HO-1)在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排斥模型后分为3组:对照组(A组),ZnPP组(B组)和CoPP组(C组).3组分别于3、7 d处死,取血及肝脏标本.进行肝功测定(AST、ALT、TBIL、ALB);肝组织HE染色;荧光RT-PCR检测HO-1表达.结果 ①3组肝功能3、7 d时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②HE染色:A组3 d出现I、Ⅱ级为主的排斥反应,7 d时出现Ⅱ级为主的排斥反应;B组3 d出现Ⅱ级为主的排斥反应,7 d时出现Ⅱ、Ⅲ级为主的排斥反应;C组3 d出现排斥反应0~Ⅱ级,以I级为主,7 d时出现排斥反应0~Ⅱ级,以I、Ⅱ级为主.③HO-1在C组表达明显升高,B组不明显,A组介于两组之间.结论 血红素加氧酶-1(HO-1)过表达能减轻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2.
近交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建立及排斥反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近交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并观察其排斥反应的规律.方法 近交系大鼠随机分为G1(BN-BN)、G2(SD-Wistar)和G3(LEW-BN)3组,每组18对.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一般情况,生存期,术后第3、7、14、21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及移植肝病理学变化,根据Banff标准判断排斥反应强度.结果 G1、G2大鼠1月存活率为100%;G3大鼠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第3天始发生,第7天后逐渐加重,第14天达到高峰,除并发症致死外,余大鼠均在20天内死于Ⅲ级排斥反应.G3术后各时相点ALT、TBIL均明显高于G1、G2(P<0.05).G3移植肝病理检查呈典型的排斥反应,而G1、G2没有.结论 LEW-BN大鼠组合为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但近交系大鼠手术耐受性差,建模难度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近交系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并判断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方法: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利用封闭群大鼠SD和Wistar进行建模技能训练,在此基础上建立近交系大鼠DA→LEW肝移植模型,根据临床表现和Banff标准判断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结果:共施行DA→LEW大鼠肝移植模型15例,手术成功率86.7%,死亡原因为肝上下腔静脉漏血、肝下下腔静脉血栓、胆道梗阻.术后第3天开始出现Ⅰ级排斥反应,7 d以后逐渐达到高峰,除术后并发症致死外,剩余均在12 d内死于Ⅲ级排斥反应.结论:DA→LEW为稳定、强烈的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但近交系大鼠在组织结构上有其自身特点,给建模带来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特点、临床表现以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2006—1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施行的516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临床表现、诊治方案加以分析.结果:516例中,有86例患者发生106例次急性排斥反应,急排的发生率为16.7%(86/516);其中临界型改变9例次,轻度排斥反应(BanffⅠ级)36例次,中度(Ⅱ级)48例次,重度(Ⅲ级)13例次.106例次中,36例次急性排斥反应经调整药物后得到控制,65例次经用激素冲击治疗后得到控制;5例激素冲击治疗无效的患者中,3例患者接受OKT3治疗,2例最终行再次肝移植而治愈.结论:由于新一代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已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其病理改变可以有重叠和复合存在;移植肝穿刺活检仍是目前诊断的“金标准”;根据不同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病理特点,采用合理的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对提高肝移植患者的长期存活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技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技巧。方法:采用二袖套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供体经腹主动脉进行肝脏冷灌注,肝上下腔静脉采用手缝合法进行吻合;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吻合;胆总管采用单管内支架胆管端端吻合。结果:大鼠原位肝移植52例,手术成功45例(86.5%),1周内存活43例(82.7%),1个月内存活36例(69.2%),供体手术时间(30.6±4.0)min,受体手术时间(46.0±5.5)min,无肝期为(20.0±2.5)min。结论: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稳定可靠,可为肝移植提供理想的研究手段;良好的肝脏灌注,改进的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法可以缩短无肝期,提高大鼠肝移植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小鼠→大鼠异种心脏移植延迟性异种移植排斥反应(delayed xenograft rejection, DXR)动物模型,动态观察移植心脏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变化,探讨DXR发生机制.方法 袖套法建立小鼠→大鼠颈部异位异种心脏移植模型,设立未移植小鼠心脏为对照组(n=4),余组分别在移植术后3、8、16、24 h(每时相点n=4)供心仍跳动时取心,另一组(n=16)在供心停跳时取心并以此决定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各组标本作HE染色和SABC法检测补体C3、IgM、IgG、E-selectin和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表达,结果行半定量评价.结果 移植心脏HE染色表现为血管内皮损伤、血栓形成、心肌实质损伤、间质出血、炎症细胞浸润等排斥反应随移植术后时间逐渐加重趋势,完全排斥时部分心肌凝固性坏死及溶解、广泛间质出血、血管结构崩解及血管内血栓形成、严重炎症细胞浸润.移植术后供心平均存活时间(49.3±16.2) h.移植心脏免疫组化检测示:移植后任何时段均无C3沉积;从移植后3 h开始即有显著IgM沉积,且IgG沉积也逐渐增加;移植后3 h即有E-selectin表达,且表达逐渐增强,排斥时达高峰;从移植后3 h 开始在浸润的炎症细胞中有逐渐增加的CD68阳性细胞.结论 小鼠→大鼠异种心脏移植可作为DXR研究动物模型.内皮细胞激活、IgM和IgG抗体、巨噬细胞浸润参与DXR发生,但其发生不依赖于补体参与.  相似文献   

17.
杨光  蔡振杰  王晓武  郑奇军  胡军 《医学争鸣》2002,23(20):1905-1907
目的 总结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监测。方法 2000-01/2002-04施行11例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结合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化验检查及心内膜活栓等检查,对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监测进行分析。结果 采用临床症状+心电图+超声心电图+心肌血清学检测综合判断有6次急性排异反应,行心内膜活检证实Ⅰb级2次,Ⅲa级3次;术后常规行心内膜活检21次,仅发现急性排异反应Ⅰa或Ⅰb级5次。结论 急性排异反应是关系到心脏移植术后患者康复及愈后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及时、有效地进行监测;心内膜心肌活检是诊断急性排异反应敏感可靠的方法,但为有创性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其他多项无创性检查可作辅助指标,因此急性排异反应监测应把无创性检查与心内膜心肌活检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