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区脑微血管结构损害特征及发生机制。方法: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原位分子杂交等技术,观察易卒中型肾血管型高血压大鼠局灶脑缺血2h再灌注6h至7d,再灌注区脑微血管结构改变、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表达。结果: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区的脑水肿加重及并发出血以再灌注12h至3d最为严重,脑微血管基底膜溶解、缺损。同时使基底膜及细胞外间质降解的主要酶类uPA及uPAmRNA表达增加,以再灌注12h至3d达高峰。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区脑微血管基底膜破坏是导致再灌注后脑水肿、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内皮细胞、胶质细胞uPA表达的增加可能是引起微血管基底膜及细胞外间质损害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管生成素1(rhAng-1)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8组:(1)假手术组;(2)缺血组;(3-5)生理盐水+缺血再灌注12h/48h/7d组;(6-8)Ang-1+缺血再灌注12h/48h/7d组。用伊文思兰渗透性实验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Westernblot法检测微血管内皮细胞PKCα和p-MLC的表达。结果 Ang-1可明显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可使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KCα和p-MLC表达水平减少。结论 Ang-1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与降低PKCα/MLC通路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梗死灶周围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HJ1.7mm〗方法: 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再灌注6 h、24 h、48 h、7 d组及相应时点的假手术组,每组各6只。采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MCAo)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相应时点进行神经症状评分后断头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点梗死灶周围AQP4的表达及IgG的渗出以评价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结果: (1)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假手术组明显(P<0.01),6-48 h呈逐渐加重趋势,72 h后有所缓解,7 d恢复正常;(2)大鼠脑缺血/再灌注6 h时AQP4表达增加不明显,至再灌注24 h后表达明显增加(P<0.05),7 d仍处于表达高峰;(3)再灌注6 h时IgG渗出不明显,再灌注24 h后开始增加(P<0.05),于再灌注48 h IgG渗出达高峰后开始下降; (4)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增强与AQP4表达的增加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AQP4表达增加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密切相关,两者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水肿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梗死灶周围微小血管的病理变化。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I型糖尿病高血糖大鼠模型,糖尿病高血糖脑缺血再灌注组(DM组)和正常血糖脑缺血再灌注组(NM组)通过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通过HE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脑中动脉阻塞30 min再灌注1,3,7,14 d后,各组梗死区周围微小血管形态、数量的变化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在MCAO 30 min,再灌注1 d,NM组梗死周边区域可见明显的神经元肿胀、脑水肿,再灌注7 d和14 d,基本恢复正常;DM组神经元固缩,脑水肿程度明显重于NM组,再灌注14 d仍可见脑水肿。在MCAO 30 min,再灌注3 d,缺血灶周围新生血管数量增多,表现为管腔形态不规则,内皮细胞数目增多,部分血管呈细条索状;再灌注7 d后,NM组血管基本恢复正常形态,DM组少部分微血管管腔狭窄。CD31标记血管计数可见,在MCAO 30 min,再灌注1 d,NM组和DM组梗死区周边微血管数量明显于少sham组(P0.05);再灌注3 d和14 d,DM组微血管数量明显多于NM组(P0.05);再灌注7 d,DM组微血管数量与NM组无显著差异。VEGF免疫组化可见,在MCAO 30 min,再灌注1,3,7,14 d,DM组梗死周边区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均明显高于NM组(P0.05)。结论:糖尿病高血糖可导致局灶性脑缺血梗死区周围微血管数量增加、内皮细胞肿胀、血管腔狭窄,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咪唑安定对大鼠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探讨咪唑安定对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可逆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同时腹腔注射咪唑安定50 mg.kg-1,再灌注6 h、24 h后断头取脑。观察大鼠梗死体积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W estern-b lot方法观察缺血区bFGF的表达,并进行显微图像分析。结果顶叶缺血区周围组织可见bFGF阳性表达产物,正常大鼠未见bFGF阳性表达产物,咪唑安定组与生理盐水组(NS)相比梗死灶体积缩小,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咪唑安定组脑缺血灶周围bFGF的平均光密度值高于NS组(P<0.05),阳性细胞主要以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为主。W estern-b lot结果表明咪唑安定组整合光密度值与β-actin比值显著高于NS组(P<0.05)。结论咪唑安定对脑缺血性损伤的恢复作用可能与提高缺血周围区bF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内皮质及纹状体微血管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选取51只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其中1只用于TTC染色,其余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假手术组(n=10)、脑缺血再灌注1 d、3 d和7 d组(n=10)。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并计数各组P-gp在皮质和纹状体的微血管表达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MVD)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脑缺血后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微血管P-gp的表达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和纹状体的缺血侧微血管P-gp的MVD值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均显示呈现增高的趋势,在3 d时达到高峰,皮质和纹状体分别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7 d时回降至接近正常水平。皮质和纹状体的缺血侧及其对侧微血管P-gp的MVD值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均呈现增高的趋势,且均在3 d时达到高峰,但缺血侧比缺血对侧增高明显(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皮质及纹状体微血管的P-gp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趋势,可能是脑组织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芹菜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VEGF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芹菜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实验选用9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芹菜素组(A组)和地塞米松组(D组),后3组按照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再灌注6 h、24 h、72 h、7 d各4小组,共13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脑组织TTC染色,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脑切片VEGF的表达。结果:M组、A组和D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行为功能异常,A7 d组神经行为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其它2组(P0.05)。脑切片TTC染色显示M组、D组和A组均出现白色梗死灶,主要位于皮层和纹状体区;A24 h组白色梗死灶缩小。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M组、A组和D组各时点VEGF表达较S组增多(P0.05);A组与M组比较VEGF表达增多。结论:芹菜素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上调脑缺血再灌后VEGF的表达,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源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REB和磷酸化CREB(p- 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组并给予CGRP,应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印迹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CREB和p-CREB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组CA1区CREB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少,CGRP组CA1区的CREB表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组CA1区p-CREB表达高于假手术组,CGRP组p-CREB表达多于缺血再灌注组。结论:CGRP上调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REB和p-CREB的表达,CGRP对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神经元内CREB和p-CREB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肢体远程缺血后处理(LRI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皮质梗死区周围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变化,探讨LRIP发挥脑保护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LRIP组。实验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1h)再灌注模型(MCAO),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即刻行双下肢股动脉橡皮筋结扎10min,放松10min,重复3次建立LRIP组模型。于再灌注1d、3d分别断头取脑,Zea longa评分作为判断MCAO模型成功的标准,Garcia神经行为学评分方法检测大鼠神经损伤程度,TTC检测脑梗死体积,Western blotting检测Hsp70蛋白表达含量,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用于检测皮质梗死区周围Hsp70阳性表达细胞的数目、部位以及类型。结果 应用LRIP后,LRIP组与I/R组比较,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体积显著降低(P<0.05),Hsp70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其中1d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Hsp70阳性表达主要在梗死区周围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结论 LRIP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后神经行为学功能、降低脑梗死体积,根据本实验结果我们推测此作用可能与LRIP上调皮质梗死区周围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Hsp70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大鼠全脑缺血及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塞路通注射液对大鼠全脑及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脑梗死体积和脑含水量的影响,评价其对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单侧颈总动脉引流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模型和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阳性对照组(金钠多注射液,8.17mg.kg-1)、西药阳性对照组(尼莫地平注射液,0.3mg.kg-1)和塞路通注射液高(40mg.kg-1)、中(20mg.kg-1)、低(10mg.kg-1)剂量组。均于动物脑缺血后再灌注前按不同的剂量从静脉注射给药,…  相似文献   

11.
探讨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表达的变化,揭示短暂缺血时神经系统发生内源性脑保护的机制。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以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PT-PCR)技术,检测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脑内Epo的表达变化。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Epo蛋白在脑内表达广泛,主要颁布在缺血侧基底节区、海马和部分皮层。在缺血再灌注1h和6h,基底节区Epo蛋白和mRNA表达较高,再灌注12h,基底节区Epo表达减少,额顶皮质Epo表达增加,再灌注24h,额顶皮质Epo表达达到高峰,48h开始下调。因此,促红细胞生成素在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表达的变化,可能是机体发生内源性脑保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背景:髓鞘蛋白是少突胶质细胞的主要成分,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髓鞘相关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有助于探讨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在缺血性脑损伤和修复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成年模型大鼠大脑髓鞘蛋白相关基因,在脑缺血后不同时间及部位表达变化和差异。 方法:以线栓法制作成年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5′末端标记地高辛的寡核苷酸探针荧光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检测模型大鼠再灌注后早期大脑梗死中心区、梗死周边区和梗死对侧区皮质髓鞘蛋白脂质蛋白mRNA、髓鞘碱性蛋白mRNA和髓鞘转录因子1 mRNA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在梗死中心区,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3种髓鞘相关蛋白基因表达均明显减少;在梗死周边区,再灌注后1 d时3种髓鞘相关蛋白基因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之后逐渐增加,至14 d时均高于对照组( < 0.05,0.01),以髓鞘转录因子1 mRNA阳性细胞数升高最早(7 d)最为显著(P < 0.01)。因此,成年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急性期梗死周边区皮质髓鞘相关蛋白的基因表达增加,提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对脑缺血性损伤敏感,其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后损伤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血红素氧合酶 1(HO 1)在脑内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采用梗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对 66只大鼠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进行HO 1免疫组化及病理学研究 ,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计算HO 1表达的强弱。结果 :单纯缺血 1h后皮质及海马即有HO 1阳性神经元胶质细胞的表达 ,梗塞 1h再灌 0 .5hHO 1表达与单纯缺血基本相同。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 ,HO 1的表达逐渐增强 ,到再灌 12h时达最高 ,以后逐渐下降 ,再灌 7天后仍有HO 1表达。HO 1主要分布在灶周皮质、梗塞皮质区、梨状皮质内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 ,丘脑、下丘脑、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元。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脑内HO 1表达变化 ,是脑组织对自身损伤的重要恢复机制之一。HO 1自身具有脑保护作用并通过其下游产物CO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特点和TNF-α、c-Myc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复制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分别再灌注1 d、3 d、7 d,应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法,观察缺血侧额顶叶皮质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及TNF-α、c-Myc蛋白表达。结果: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同侧额顶叶皮质梗死区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出现变性、坏死,梗死灶周围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呈现时间相关性,变性、死亡以再灌注3 d最为显著,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增生以再灌注7 d最为显著且位于梗死周围区。再灌注后,TNF-α、c-Myc阳性细胞表达也显著增加,以再灌注3 d最为显著,且主要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少量表达于神经元。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之间在损伤、抗损伤及修复中相互影响,而TNF-α、c-Myc蛋白表达的增加可能是联系不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主要调节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u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SOCS3)的表达情况及实施亚低温后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SOCS3的表达,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常温缺血组于再灌注3 h后SOCS3的表达开始增强,至24 h达高峰,7天时仍有表达;亚低温缺血组各时间点表达均明显高于常温缺血组(P<0.05);常温缺血组凋亡阳性细胞数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至72h达高峰;亚低温缺血组各时间点的表达均明显少于常温缺血组(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SOCS3的表达增强,亚低温可能通过促进SOCS3的表达发挥缺血后抗神经元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虽然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表明远隔缺血后处理可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具体的机制尚不明了。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进行远隔缺血后处理,同时设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作对照。于缺血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梗死体积及脑含水量;RT-PCR检测缺血周围区脑组织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远隔缺血后处理组神经功能评分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梗死范围和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P < 0.05)。远隔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大鼠缺血周围区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和Bax蛋白表达降低(P < 0.05),Bcl-2蛋白表达升高(P < 0.05)。结果证实,远隔缺血后处理可以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产生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龟板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Nestin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补肾中药龟板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干细胞Nestin表达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造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神经干细胞巢蛋白 (Nestin)的表达 ,观察龟板对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巢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 7d ,龟板组神经病学评分明显低于缺血对照组 :龟板组缺血侧室管膜、室管膜下区、皮层和纹状体Nestin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缺血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补肾中药龟板能上调脑缺血再灌注后Nestin的表达 ,这可能是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其与caspase-3和caspase-9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细胞凋亡与caspase-3mRNA和caspase-9mRNA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流后,凋亡神经细胞主要分布于缺血半影区,随着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数逐渐增加,至24h达高峰。在缺血半影区,再灌流后神经细胞caspase-3mRNA和caspase-9mRNA表达逐渐增强,到24h阳性细胞数目最多,COD值最高,而缺血中心区两基因均弱表达。结论: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细胞凋亡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caspase-3和caspase-9基因表达在介导细胞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缺血后处理能够激发内源性保护作用,抑制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但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信号转导通路以及白细胞介素8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阐述缺血后处理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将11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和缺血后处理组各50只,将大鼠按照Zea-Longa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再进行缺血后处理,即大脑中动脉闭塞2 h后进行3个循环的再灌注15 s/缺血15 s,设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作对照。对各组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Toll样受体4、核因子кB和白细胞介素8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其mRNA表达。结果与结论:模型组、缺血后处理组大鼠都出现神经行为学缺失及缺血侧大脑半球梗死。再灌注6,12,24,48,72 h,与模型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改善(P < 0.05)、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P < 0.05)。模型组和缺血后处理组Toll样受体4、核因子кB、白细胞介素8蛋白和mRNA表达于再灌注6 h时已升高,24 h达峰值。再灌注6,12,24,48,72 h,与模型组各对应时间点亚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上述各因子表达均显著降低(P < 0.05)。结果证实,缺血后处理可抑制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炎症反应,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信号转导通路和下调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以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