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原序中有“平脉辨证”四字。但“平脉辨证”究竟是一部古典专著还是原序中的一句话?这有两种不同的看法。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平脉辨证”是《伤寒杂病论》原序中的一句话;但也有专家学者把它认定是在张仲景以前的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如有的将“平脉辨证”四字前后冠以书名号:有的说“《平脉辨证》诸书,今皆不传”;“观序中的‘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的提法,可见古代已有辨证的专著”。等等,都是把“平脉辨证”当作一本古典医学专著。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一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中药炮制内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民安 《中医研究》2002,15(6):17-18
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 ,在中医学史上是承前启后的巨著 ,在多方面有示范作用 ,其有关中药炮制的内容亦起着示范与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中药炮制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1 《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炮制方法《伤寒杂病论》中炮制方法按现代炮制学分类可分为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它炮制法。涉及药物五十余。下面按此分类方法对其炮制方法作以归纳。1 1 《伤寒杂病论》中的净制方法净制是选取药用部位 ,去除非药用部位的过程。《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净制的方法有———一、“去皮” ,所对应药有有桂枝…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一书,后汉张仲景著。《伤寒论·序》,“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隋·《经籍志》有《张仲景方》十五卷,而无《伤寒论》名目,至《新唐书·艺文志》有《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从这里可看出杂字讹为卒字已是很久远了。后人将卒字释为仓猝之猝,说病是仓卒而得,不知原是杂字之讹。据仲景《自序》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隋志》注十卷,考仲景自序乃缺六卷,这可能是后人把伤寒与杂病分开了,所以伤寒只得十卷,疑今本《伤寒论》似即《隋志》和《新唐志》所载本(拙著张仲景著作略考载《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年7期)。  相似文献   

4.
张永文  蔡辉  沈思钰 《河北中医》2010,32(2):270-272
东汉张仲景因“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卒病论集·原序》)。《伤寒杂病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伤寒论·序》),被后人尊为方书之祖,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兹参考相关史书文献,对于张仲景生平事迹及其《伤寒杂病论》方源进行考证,并提出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5.
张家骏 《中医药学刊》2005,23(10):1777-1778
2 关于张仲景自序问题 前言:“张仲景自序”如果被看作为《黄帝内经》中之“黄帝岐伯对白”,则读者自会明白这是假托黄帝岐伯以写文章来表达作者本意.然《伤寒论》之“论日”,被作为张仲景“自序”,并进而作为考证张仲景生卒年代之依据,被看作真是张仲景自己写的文献,那就有必要考证一下了,这到底是否是张仲景自己所写?否则会引入歧途,对读者有明显误导作用.事实上已有不少专家学者,都相信此序系张仲景之自序.(应予注意的是:所谓自序就连《伤寒论》原著亦未标示“张仲景序”,仅是“伤寒卒病论集,论曰”),并以此而推断一些史实:如“伤寒杂病论”、还是“伤寒卒病论”?是“十卷”、还是“十六卷”?等等,这些本来史实有据,不会引起混淆的问题,由于“自序”的“认定”,反而引起了学术界的混淆,更有甚者把欧阳修写的《新唐书》中所记载的《伤寒卒病论》篡改为《伤寒杂病论》[1],如此引证文献实不可取,所以似有必要加以讨论一下.   ……  相似文献   

6.
仲景著作原本有二,一为仲景自序中所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二是曾在隋唐时期流传而于唐以后不复再现的《张仲景方论》。后来得以传世的是王叔和整理撰次的《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在晋、南北朝、隋、唐至宋的浸长时期内,基本上是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并无外感与杂病的明显界定,也无王叔和把《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伤》和《金匮要略》的记载,更未见单独形式的《金匮要略》的分化流行。《伤寒杂病论》删分为二的现象并非叔和所为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角度、历史角度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进行分析论证,认为伤寒之“寒”字释“正”为合法,义改邪归正,即正伤而致诸病,否则会使“伤寒”狭隘化,违背仲景“伤寒”之本义。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历代医家称之为医方之祖、杂病之宗,现就张仲景对其在有关汤方中用姜的规律作如下探讨。1生姜的运用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生姜者计68方,其中《伤寒论》37方,《金匮要略》31方,具体应用可做如下归类。1.1辛散解表祛邪,调和营卫通阳(1)《伤寒论》太阳中风表虚证“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证;太阳中风表虚兼证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阳中风表虚兼证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以上汤证中用生姜侧重于辛散解表。(2)《伤寒论》太阳中…  相似文献   

9.
学习中医的人都知道,温病学肇始于《伤寒杂病论》.然而,很多人却没有了解到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温病脉证并治”这一重要篇章.因为有一些中医人根本就不知道《伤寒杂病论》有白云阁藏本,也不知道这个藏本的木刻原版就保存在南阳医圣祠(南阳张仲景博物馆),是国家二级文物,是医圣祠镇馆之宝.  相似文献   

10.
汉代医学大师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经典。其中护理学方面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是仲景方书精髓组成部分之一,对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肤浅看法。1重视护理张仲景极为重视对疾病过程中的护理,在《伤寒论》许多方后注中,有"将息"二字,如桂校加葛根场"金如桂技法将息",桂校加附子汤"将息如前法"。何为将息?古今注疏家多释为将养调息(护理调治)之急。笔者认为"将总"二字含义甚广,包括了药物的煎煮、服用的方法、禁忌及灌肠等法。《待小雅》曰:"将,将安将来,…  相似文献   

11.
仲景将息法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蕴涵了大量将息法的内容。文章从药物煎煮、药物服用、服药后调养、养生等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其将息法、择时服药、养生护理等对后世医家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脉证”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指通过脉象判断疾病证侯、确立治法的思维方法,是仲景辨证施治的特色之一。《伤寒杂病论》对此论述颇详,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各篇均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且原文中通过脉象阐释病证者,《伤寒论》398条原文中有148条,《金匮要略》414条原文中有141条。由此可知,通过脉诊确定病因病机的辨证思维方法在仲景辨证体系中极其重要。现就《伤寒杂病论》中“脉证思维”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519-2521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近代发现的张仲景《伤寒论》传本之一,其内容完整,较好地体现了张仲景的脉学特色,文章通过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对仲景的脉法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的方剂源远流长,在现代临床中,只要使用得当,往往能收到良好的疗效。《伤寒杂病论》使用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的思路,皮肤病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跳出脏腑辨证,回到这样的辨证体系中,也往往能收到很好的疗效。现运用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的思路,使用《伤寒杂病论》的柴胡桂枝汤、栀子豉汤、四逆汤、桂枝茯苓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带状疱疹。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中医护理学内容作一阐述,主要有以下5方面内容:充分体现“医护一体”思想、辨证施护、精于用药护理、重视饮食护理、重视预防护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宋以前目录学书籍及北宋校正医书局的史料记载,确认张仲景著作10世纪前载为“张仲号方”及“张仲景药方”“张仲景辨伤寒并方”及“张仲景杂方”;“伤寒论”之名见于752年王焘《外台秘要》,“伤寒卒病论”之名始于10世纪中叶;“金匮要略”及“金匮玉函经”首次出现于目录学记载为北宋校正医书局1066年整理定型之后,并非源自汉代。既往称汉代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即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的说法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我一直强调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名《伤寒卒病论》)是我国临床医学的奠基典籍。宋代学术名家严器之将张仲景著作中的方治誉之为“众方之祖”。其后的医家,或称之为“方书之祖”(见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群方之祖”(见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清代伤寒名家柯韵伯曾经指出:作为临床医学经典,《伤寒论》不只是代表哪一科的,而是各科临床都应该认真学习,并明确表述学医者如果不读张仲景书,则“不可以为医”(见柯氏《伤寒来苏集》)。《伤寒杂病论》,后世医家整理此书,又分之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简称《…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卒病论》中,有关中医鉴别诊断方面的内容相当丰富。本文拾取鳞瓜、述其技末,挂一漏万,在所难免。鉴别方法探析 1、排外法即用否定的方法,排外其他与此相类似的病证,从而肯定拟诊之证。常用“不”“无”“非”等字词来直接否定。如《伤寒论》171条:“病如桂枝症,头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于汉末约公元200—210年成书,至宋治平2年(公元1065年)林亿等将伤寒部份的文字定型为《伤寒论》,在此八百余年间,史料记载的张仲景书目及卷数纷然杂陈。宋治平至今又历九百余年,《伤寒论》的版本及有关专著又有大量增加,古今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整理研究。现就近30年主要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一、《伤寒论》定型以前的古传本马氏指出传世医书中的古本有:“脉经”本《伤寒杂病论》。王叔和所撰之《脉经》十卷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内容收录了《伤寒杂病论》的文字,这是《伤寒杂病论》现存最早的一种古本。“千金”本和“千金翼”本《伤寒杂病论》。在唐孙思邈  相似文献   

20.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疾病丛生,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张仲景著书之初已注意到伤寒与杂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伤寒杂病合一而论,其立法和方药亦是为伤寒、杂病合论而设,有着自己完整的证治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