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 测试目前国内常用全血白细胞滤器的滤白效果及在血液制备过程中对部分血液制剂成分的影响.方法 2020年3月采集符合要求的400 mL全血,混匀后均分为2份,每份200 mL,1份全血不滤白直接制备成新鲜冰冻血浆(FFP);1份全血用不同白细胞滤器(A、B、C、D组,A、B组为国产硬壳滤器,C组为进口软壳滤器,D组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滤除白细胞全血一次性成浆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袋滤除白细胞一次性成浆全血设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200袋滤除白细胞非一次性成浆全血设为对照组.分析滤除白细胞全血一次性成浆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血液存放时间<12 h、血液规格为300 ml/袋、空气排出方式为留存约8 ml、采血季节为冬季、严格遵守制备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滤器其血液储存温度、储存时间、过滤时机对制备去白细胞血液的影响。方法根据血液成分制备需要和采血点的远近,采用不同滤器采血袋采集抗凝全血,分别将其分为:1常温组、2 2~6 h冷藏组、3 8~48 h冷藏组,分别滤除白细胞。测定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和过滤时间,计算白细胞残留量,白细胞滤除率,血红蛋白含量。结果 1组和23组相比,白细胞残留量明显偏高,过滤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细胞去除率偏低,红细胞回收率明显升高。2组和3组相比,白细胞残留量,过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常温组制备的去白细胞血液白细胞残留量部分超过国家标准,其他检测项目达标。2组和3组制备的去白细胞血液各项检测结果均达标。不同的滤器,要掌握其最佳滤白时机,确保白细胞的有效去除及血液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去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使用滤器制备去白细胞全血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技术,检测过滤前后血液质量变化,临床观察降低非溶血液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方法 用白细胞过滤器和无菌接口的方法制备出50袋(规格为200ml)去白全血和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剂,并对此进行质量检测,临床调查输血人次3 6328,临床选择23例(占总输血人次的0.0633%).既往有多次输血史,并且发生过2次以上输血反应的患者,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剂时,所发生的输血反应情况.结果 我站制备的去白细胞血液制剂,白细胞去除率平均为(99.84±0.05)%,过滤后白细胞残余量为(2.234±0.314)×106个/200ml.23例患者输注不去白血液制剂时出现输血反应率为5.43%;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剂时,输血反应率为0.047%.结论 白细胞滤器制备去白细胞血液制剂能有效地预防和降低白细胞抗体所致的同种免疫性非溶性输血反应,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为探讨滤除白细胞后制备的血浆质量,观察白细胞滤器对某些血液成分的影响,对滤除白细胞前后血浆中多种血液成分进行了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采集后的血液立即按标准操作规程要求滤除白细胞。过滤前的全血和滤后的少白细胞全血充分混匀,无菌操作分别留取血样10mL,2 000r/min,离心10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全血、去白全血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方法选择60袋400 ml全血,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20袋,A组为全血,B组为去白全血,C组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轻轻混匀通过无菌结合机,分别取样本(4±2)℃保存至储存期末,检测存期末的总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和上清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计算储存期末溶血率。结果储存期末溶血率,C组高于A、B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在制备过程中,过滤和离心使红细胞的脆性增加和去除血浆后内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  相似文献   

7.
探讨洗涤法和过滤法滤除白细胞后对悬浮红细胞多项指标的影响。选取惠州市中心血站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临床使用的悬浮红细胞(规格1.5单位)共600袋,悬浮红细胞滤白前留取标本,采用洗涤法、过滤法滤除白细胞后的标本,观察对比两种滤除方法滤白前后悬浮红细胞的RBC畸变率、游离Hb、红细胞比容(HCT)、Hb、RBC溶血率和P50的指标变化。除过滤法滤白后红细胞畸形率升高(P<0.01),滤白前后悬浮红细胞的其余各项监测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洗涤法和过滤法对血液进行滤白,虽然过滤法会提升红细胞的畸形率,但是不会对血液的安全性产生影响,由此可见,过滤法和洗涤法均为临床输血中较为有效的滤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在不同离心条件下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红细胞溶血程度不同的原因。方法取90袋400mL采血袋与滤器一体的四联袋全血,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30袋,三组全血过滤后离心去除大部分血浆制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A组离心温度4℃,相对离心力5000g,离心时间7min;B组离心温度4℃,相对离心力3860g,离心时间12min;C组离心温度4℃,相对离心力3200g,离心时间20min。测定三组去白细胞红细胞中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结果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B组和C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制备过程中离心条件与红细胞溶血程度有一定关系,将离心条件调至最佳模式在短时间内既能取得良好的分离效果,又能有效减少红细胞溶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张娜 《中国医药指南》2013,(20):113-114
目的分析全血滤除白细胞前储存时间的长短对白细胞滤除过程中导致红细胞溶血的影响,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减少血浆报废率。方法统计本站2010年1月至9月份站本部和邹城采血点采集的全血袋数和因溶血报废的血浆袋数,分别计算两地每月溶血报废率。站本部全血均在采集后24h内滤除白细胞,邹城采血点全血均在采集后36h后滤除白细胞,将两地的溶血报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地溶血报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液采集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在滤除白细胞过程中导致溶血发生率也随之增高。因此血液采集后应尽快滤除白细胞,以降低红细胞溶血发生率,减少血液报废,保证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李玉珍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1):3315-3316
目的探讨去除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对输血的影响。方法对该站2010年8至2012年5月22 838袋采用过滤法制备去除白细胞时发生滤血不畅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滤血不畅的主要原因是采血不当造成的血凝块,其次为滤器质量问题、冷凝集、制备过程操作不当等。结论提高采血技术,加强采血过程管理,防止血凝块的形成;白细胞过滤时应混匀血液,充分排出滤器内的空气,保证血流通畅,对于有标识可能有凝块的血液,在过滤时将血袋倾斜,抬高出口,使凝块沉积于底部,避免凝块阻塞出口。  相似文献   

11.
孟童  赵凤绵  郭敏  陈筱麟  王丽莎  冯雪  李建民 《河北医药》2012,34(13):2052-2052
近年来,我国临床主要应用单采血小板,随着医院用血量的不断增加,单采血小板的供应越来越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血站系统不得不开发思路,寻求利用手工采集全血中血小板资源的方法.传统的手工血小板是将手工采集的单袋全血中的血小板提取出来,制备成单人份手工血小板,由于单人份手工血小板含量低,患者需要输注数袋才能达到血小板的治疗效果,并且需要交叉配血,反复穿刺易污染细菌等.为提高血小板的疗效,减少输血反应,充分利用血液资源,我们对比了用汇集白膜层(BC)方法和单人份血浆作为悬浮介质制备汇集血小板,用2种不同厂家血小板型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对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宋静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2):84-85
目的:探讨制备血液滤白过程中需掌握的关键控制点。方法:采用制备成分血的四联袋,海尔血液滤白柜进行血液滤白。结果:通过白细胞过滤器可以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及高密度脂蛋白,对凝血因子则有选择性的吸附作用,使用滤除白细胞的血液,部分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率可能从10.90%降至0.78%。结论:采用去除白细胞输血可以防止异体免疫反应,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减少输血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免疫功能异常、器官再灌注损伤,延缓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以及增加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同时除去了某些病毒,如HIV、CMV、禽流感、疯牛病的载体,能有效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全血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分离制备的滤白FFP中主要成分及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方法随机抽取三联采血袋及四联白细胞滤器血袋采集街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400ml各23袋,分别制备成非滤白FFP(对照组)和滤白FFP(观察组),并测定2组血浆中的AP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反映内源性的凝血系统)、PT(凝血酶原时间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TT(凝血酶时间)、FⅡ:C、FV:C、FⅧ:C、FIX:C、FIB(纤维蛋白原)及TB(血浆总蛋白),以及K^+、N^a+及FHb。结果2组的APTT、FIB、FV:C、FⅧ:C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K^+、Na^+及FHb、PT、TT、TB、FⅡ:C、FⅨ:C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白细胞过滤器对FFP中FIB及不稳定的凝血因子(FV:C、FⅧ:C)有选择性吸附作用,但其变化仍在参考值范围,故仍可用于临床治疗或进一步加工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Cryo)。  相似文献   

14.
李玉秋  赵凤绵  郭敏  孟童  陈筱麟  王丽莎  冯雪 《河北医药》2012,34(24):3812-3813
临床应用的血小板浓缩液(PC)有单采血小板和手工采集单袋全血提取的单人份手工血小板,由于单人份手工血小板含量低,患者需要输注数袋才能达到血小板的治疗效果,为提高血小板的治疗效果,减少输血反应,节约血液资源为目的 ,我们探索了用汇集白膜层(BC)方法和单人份血浆作为悬浮介质制备去白汇集血小板(去白汇集BC-PC)的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及MB-P病毒灭活技术对血浆酶学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无偿献血合格者血液标本20份,400ml/份。将每份新鲜血浆在制备过程中平均分为滤白与灭活实验组与对照组。所有标本同时进行相关酶学及部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经滤除白细胞后,实验组LDH、HBDH、TBA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MB-P法病毒灭活后,实验组CPK、LDH、HBDH、TBIL、IBIL、DBIL、TBA、CREA、URIC下降较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滤除白细胞及病毒灭活后的血浆制作,对血液酶学及部分生化指标影响均较小,符合临床输用血(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全封闭除白细胞多联采血袋经高压蒸气灭菌后过滤血液中白细胞残留的数量。方法选择A、B、C、D、E五厂滤器,分别与多联采血袋连接,组成一次性全封闭除白细胞多联采血袋,经过高压蒸气灭菌后分别对五家血袋按标准进行各项技术指标检测。结果白细胞残留量(个/U):A厂2·26×105;B厂3·25×108;C厂1·9×108;D厂2·53×108;E厂2·75×108。白细胞去除率(%):A厂99·99;B厂82·66;C厂90·65,D厂88·71;E厂81·55。结论表明A厂(美国PALL公司)“滤器”经高压蒸气灭菌后白细胞残留量、清除率均符合标准规定。用美国PALL公司血液滤器与长春泰尔茂血袋相连后,制成全封闭除白细胞多联采血袋,技术已成熟,质量指标已达到标准,为我国血液保存前过滤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全封闭除白细胞多联采血袋。  相似文献   

17.
血库型白细胞过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国产血库型白细胞过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取保存期在6~10d的红细胞悬液进行白细胞过滤,检测过滤前后红细胞、白细胞计数,观察白细胞过滤和未过滤各300例患者中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发生情况。结果红细胞悬液经过滤后,残余白细胞平均为4.2×106/L,白细胞清除率平均为99.95%,过滤前后白细胞含量有显著性差异(t=15.41,P<0.01),红细胞回收率平均为92.71%;红细胞悬液未过滤时临床发生FNHTR8.67%(26/300),白细胞过滤后,FNHTR降至0.67%(2/300);滤前及滤后1~6天内,红细胞悬液的上清游离血红蛋白和红细胞LDH差异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国产一次性白细胞过滤器可有效预防FNHT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疫苗激活红细胞增强白细胞释放IL-8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疫苗对红细胞调控白细胞免疫反应的激活作用。方法:将卡介苗(1mg/mL)和/或癌细胞瘤苗(5×106个细胞/mL)或酵母菌苗(5×108个细胞/mL)或生理盐水(对照组)0.2mL,加到枸橼酸抗凝的全血细胞悬液(或白细胞悬液)0.2mL和血浆0.3mL中,37℃水浴1h,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反应液中IL-8含量。结果:各种疫苗加至全血细胞和血浆组中IL-8激活指数为(2.56±1.32),明显高于各种疫苗加至白细胞和血浆组的IL-8激活指数(0.70±0.75),P<0.05。结论:在血浆的参与下,各种疫苗可激活红细胞增强白细胞产生IL-8。本研究为疫苗的制备和疫苗免疫活性的测定提供了有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齐村生  任会莹  曾凤芹 《河北医药》2009,31(14):1834-1834
白细胞可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同种免疫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及病毒感染等输血反应,用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可有效避免或降低这些输血反应的发生,笔者在工作中发现血液去白后分离的血浆呈不同程度的红色,去白全血上清液颜色变化不太明显,说明红细胞在通过滤网时可能有红细胞遭损伤而释放少量的血红蛋白,为了分析去白后制备的全血和血浆中成分含量的变化笔者对其中几种血液成分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液保存时间及温度条件差异对红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当日采集的80例CPDA-1新鲜抗凝全血,分离血浆后制备成悬浮红细胞,并将其分别储存于25、16、10、4℃冰箱,分别作为25℃组(n=20)、16℃组(n=20)、10℃组(n=20)、4℃组(n=20)。分别于24 h(T_1)、7 d(T_2)、14 d(T_3)、21 d(T_4)测定四组血样的氧亲和力及携氧量。结果在T_1、T_2、T_3、T_4时,25℃组、16℃组、10℃组、4℃组血液氧亲和力、携氧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一时间点下,随着温度升高,血液的氧亲和力、携氧量水平逐渐降低;同一温度下,随着时间推移,血液的氧亲和力、携氧量逐渐降低;均有P<0.05。结论血液的保存时间及保存温度对红细胞功能影响明显,时间延长、4℃后温度越高,血液的氧亲和力、携氧能力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