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用量与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某些方剂,往往因一药用量的增减,而使其功能主治完全改变,如桂枝汤与桂枝加桂汤,药物组成相同,所不同者主要在于桂枝的用量,桂枝汤用桂枝三两,功能发表解肌,桂枝加桂汤用桂枝五两,功能平冲降逆。  相似文献   

2.
<正>桂枝汤组方: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桂枝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的方剂,被誉为张仲景"群方之冠",后代医家对本方的  相似文献   

3.
乌梅丸新解     
名称乌梅丸。方剂组成乌梅5枚细辛1.5钱桂枝2钱干姜2钱川椒1.5钱当归2钱熟附子3钱黄柏2钱黄连2钱党参3钱。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订,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原用于治疗肠胃虚寒、蛔虫上扰的蛔厥证,表现为烦闷,呕吐,得食则吐,并有吐蛔虫,阵发性腹痛,手足厥冷;兼治久痢。后人在本方基础上加減衍化成多种治疗蛔厥一类证候的方剂,如《通俗伤寒论》的连梅安蛔汤,《万病回春》的理中安蛔汤,《温病条辨》的连梅汤等。现代多用  相似文献   

4.
名称苓桂术甘汤。方剂组成茯苓4钱,桂枝3钱,白术3钱。甘草1钱。源流发展本方导源于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及《金匱要略》(公元219年)。原方用于治疗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起则头眩,以及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症。后世诸家多宗《金匱》之意,用  相似文献   

5.
名称解表逐饮汤、温肺化饮汤、小青龙汤(旧名)。方剂组成麻黄1~3钱白芍2~5钱干姜1~3钱细辛1~3钱五味子1~3钱桂枝1~4钱炙甘草1.5~3钱半夏2~3钱。源流发展本方原名小青龙汤,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治太阳病“伤寒  相似文献   

6.
名称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甘石汤、麻杏石甘汤。方剂组成麻黄1.5钱杏仁3钱生石膏6钱(先煎) 甘草1钱。源流发展麻杏甘石汤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原方治太阳病脉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面喘,无大热者可与麻  相似文献   

7.
小建中汤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称小建中汤、建中汤。方剂组成桂枝3钱白芍5钱炙甘草3钱生姜4钱大枣4枚饴糖1两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原用于治疗虚劳所致的腹痛、心悸而烦等证,实践证明本方对偏于虚寒的脾胃病证有较高的疗效,在本方基础上加减,衍化成当归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面前胡建中汤则为唐代孙思邈所集。  相似文献   

8.
名称当归四逆汤。方剂组成当归4钱桂枝3钱白芍3钱细辛1钱木通2钱大枣3枚炙甘草2钱。源流发展当归四逆汤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原方用于治疗厥阴伤寒,手足寒冷,脉细等症。历代医家秉《伤寒论》之意,用当归四逆汤治疗血虚寒盛所致腹(?)、肢体疼痛、寒厥诸症。如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公元682年)中之  相似文献   

9.
五苓散新解     
名称五苓散。方剂组成猪苓3~4钱茯苓3~5钱白术2~3钱泽泻3~4钱桂枝1.5~3钱水煎服。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公元219年)。原来的治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太阳病发汗后微热、脉浮、渴欲饮水(或饮而吐出)、小便不利;二是痰饮,脐下有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按张氏著作又载有泽泻汤(泽  相似文献   

10.
桂枝汤治疗失眠一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枝汤是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的第一方,也是一首著名方剂,有仲景群方之魁的美誉。柯韵伯称之为“滋阴补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方中桂枝、芍药二者等量相配,一散一收,阴阳相济,气血相合,加之桂枝配甘草辛甘合化为阳,芍药配甘草酸甘合化为阴,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相似文献   

11.
名称小陷胸汤。方剂组成《伤寒论》方:黄连1两半夏半斤,洗瓜蒌实大者1枚。现代用方:黄连1~2钱姜半夏3钱全瓜蒌(打)5钱。  相似文献   

12.
名称小柴胡汤。方剂组成柴胡4钱黄芩3钱党参3钱半夏3钱甘草1钱生姜3钱大枣4枚。源流发展本方为张仲景所拟,是《伤寒论》的名方,应用范围甚广。据统计,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的270余条药方中,杂证除外,平均每条方的治证2条左右,而小柴胡汤的治证则有36条,其重要性可以想见。仲景原来以本方主治少阳经病,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  相似文献   

13.
石膏知母汤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称石膏知母汤、白虎汤(旧名)。方剂组成生石膏1~3两知母3~5钱甘草1~2钱粳米3钱~1两。源流发展石膏知母汤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订,原名白虎汤,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主要是针对治疗伤寒类症的太阳病(表症热症)传里、阳明经热症(胃热)而设。后世许多医家对本方评价很  相似文献   

14.
桂枝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有发表祛风、温通经脉、通阳化气等作用,擅治风寒表虚之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枝可达肢,上以亲上,桂枝系在上之嫩枝而性温,故治痹证,长于横行手臂,主治上肢痹痛偏寒者。桂枝又走血分,是治疗寒凝血瘀之痛经、闭经的要药。临床使用桂枝,应注意用量与药性之间的关联。第一,桂枝小剂量使用,宣阳行痹,治疗胸痹作用较好。《伤寒杂病论》应用桂枝的方剂较多,一般用量为3两,如桂枝汤。也有重用至5两的,如桂枝加桂枝汤。而《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治疗胸痹病的枳实薤白桂枝汤,则轻用桂枝,只1两,且后下。经方中的1两,现今可用作3g使用。就一般中药而言,  相似文献   

15.
益气汤新解     
名称益气汤、四君子汤(旧名)、四君子丸(旧名)。方剂组成《局方》:人参1~3钱白术1~2钱茯苓1~1.5钱甘草0.6~1钱研为末,每服5钱,清水1杯,加生姜,红枣,煎至7分,饭后温服。现代用方:党参4钱白术4钱茯苓4钱炙  相似文献   

16.
名称六味地黄丸、六味丸、地黄丸、六味地黄汤、复方六味地黄。方剂组成熟地黄8两山萸肉4两淮山药4两茯苓3两丹皮3两泽泻3两研为细末,用蜜糖和成小丸。如作汤剂,一般用熟地黄8钱山萸肉4钱淮山药4钱茯苓3钱丹皮3钱泽泻3钱水煎服。源流发展本方最早见于宋代钱仲阳之《小儿药证直诀》(公元1114年),脱胎于汉代《金匮要略》所载的八味丸(附子、桂枝、干地黄、山药、茯苓、  相似文献   

17.
四逆散新解     
名称四逆散。方剂组成柴胡3钱白芍3钱枳实3钱炙甘草3钱。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订,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原用于治疗少阴病四逆(四肢发凉,并有精神不振、嗜睡、脉细微),后人扩大本方之适应证,根据方内四药的性能,更多地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肝脾失调,并以本方为基础,加减衍化而成多种疏肝解郁方剂,其著者如《和剂局方》之逍遥  相似文献   

18.
<正>桂枝汤属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的重要方剂,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有"群方之冠"之称,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及杂症颇多,屡见奇效。在鼻炎的治疗上也有非凡功效,谢强教授合理运用桂枝汤治疗鼻炎获得良效,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今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徐慧彬 《天津护理》2013,(6):525-526
“发热”是儿童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属于外感病证,是由于卫表失和,正邪交争所致,常用汗法解表。素有“群方之祖”之称的桂枝汤即是“汗法”的代表方剂。《伤寒论》首次在桂枝汤方后提出“将息”的概念,针对药物的煎法、服法、药后护理等方面的要求都有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20.
止嗽散新解     
名称止嗽散。方剂组成荆芥5分~1.5钱桔梗2~3钱白前1.5~3钱百部1.5~3钱紫菀2~3钱陈皮5分~2钱甘草5分~1.5钱。源流发展本方为清代程钟龄所拟,见于《医学心悟》(公元1732年),可以看作是由《证治准绳》(公元1602年)的甘桔汤加味而成,程氏认为止嗽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