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阿是穴的正确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是穴是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敏感点)作为腧穴的一类穴位,既无具体名称,无一定数目,也无固定部位,是对十四经穴与经外奇穴的补充。溯本求源,阿是穴始自《内经》所言之“以痛为腧”,发展至唐代始有阿是穴之名。阿是穴因“灸刺皆验”(《千金方》),所以临床应用甚广。有  相似文献   

2.
针灸治病,其效果的好坏,除了与辨证、治法、选穴、手法等因素有关之外,与所刺腧穴的位置准确与否也有极大的关系。所以腧穴教学是针灸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腧穴进行准确的定位,是教学、科研、临床的基础。人体的腧穴,除了“以痛为腧”的阿是穴无固定的部位之外,十四经腧穴和经外奇穴都有固定的位置。或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或在“郄国之间,动脉相应”。但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学生生搬硬套书本知识,从而影响准确确定腧穴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对《内经》中记载腧穴总数,从有穴名而无定位,既有穴名又有定位,无穴名但有刺灸部位,阿是穴等4个方面进行了考证。认为《内经》实际腧穴159个,有刺灸部位无穴位名称337处,阿是穴有3方面含义。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病 ,其效果的好坏 ,除了与辨证、治法、选穴、手法等因素有关之外 ,与所刺腧穴的位置准确与否亦有极大的关系。  人体的腧穴 ,除了“以痛为腧”的阿是穴无固定的部位之外 ,十四经腧穴和经外奇穴都有固定的位置。或在“筋骨之侧 ,陷下为真” ,或在“郄国之间 ,动脉相应”。取穴之法 ,有骨度法 ,同身寸法以及利用体态自然标志取穴等等。按法取穴 ,自然准确而不致差讹。取穴的具体方法 ,《针灸学》记述详尽 ,恕不赘述。  笔者每见某些针灸同道 ,在取穴时 ,对于腧穴的位置 ,只作粗略的估计 ,不作仔细的寻求 ,不是失之高低 ,便是偏于左…  相似文献   

5.
关于腧穴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忻洙 《中国针灸》1998,18(7):427-428
对目前针灸学中存在的关于腧穴的概念、分类和阿是穴三个问题进行了文献上的考证 ,提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穴分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但内涵应有所变动。即将目前所称的特定穴纳入经穴 ;耳穴、头穴等归属经外奇穴 ;阿是穴则是一种随病 (症 )消长的临时性腧穴 ,并对其涵义、定位和应用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各家对经外奇穴见解各异,有的针灸文献认为“奇穴”就是“经外奇穴”的简称:有的认为不在十四经脉循行部位的穴位称“经外奇穴”:有的认为《内经》未载之穴称“奇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未载之穴称“别穴”,而习惯上将《内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未载之穴均认为“经外奇穴”。此皆为不明“经外奇穴”由来之故。  相似文献   

7.
针灸腧穴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包括新穴)以及阿是穴三大类。除阿是穴以外,十四经穴有361个,确有临床实用价值的经外奇穴和新穴约50个左右。每一个腧穴都有其固定的部位、一定的主治范围和相应的刺灸方法。如何把这些腧穴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学得活、记得牢、用得好,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有以下粗浅的体会。一、结合实际抓重点鉴于学时的限制,要想把教材中的400多个腧穴从定位、取法到主治、操作都一一向学生作全面详尽地讲授,不论是教师教还是  相似文献   

8.
关于阿是穴若干问题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T 《中国针灸》2011,31(10):929-931
对阿是穴的命名进行考证,明确阿是穴并非“痛处为是”.根据古今医家对阿是穴意义的不同认识,更加明确阿是穴包含十四经穴及奇穴;通过对阿是穴实质的讨论,得出结论,阿是穴的针感应与经穴及经外奇穴相同.  相似文献   

9.
针灸腧穴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本文主要叙述十四经的记忆技巧。人体一共有360个穴位,对于想学习针灸的人来讲,常会遇到记忆上的困难。因此,如何将针灸教材上所载的穴位牢记于心,是很值得我们总结和探索的。下面我将自己记忆针灸穴位的方法介绍如下:1 根据穴位名称记忆  《千金翼方》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腧穴的命名,不仅有其医学意义,也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部分。许多穴位利用天体地貌名称命名。如山、陵、丘、墟、沟、渎、海、泽、池、泉等;还有结合所在部位形象或气血流注情况命名。记…  相似文献   

10.
《内经》"多针刺"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腧穴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大类,针刺选穴一般是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组方,一穴一针。但是某些顽疾,一穴一针的治疗却难起沉疴,因而,多针刺的治疗方法旋而示之。《内经》中载有多针刺的论述,笔者通过对《内经》刺法及古典刺法的研读,旁阅近现代有关多针刺法的文献,结合个人数年来临床应用的心得体会,整理归纳,管陈于下。  相似文献   

11.
阿是取穴法源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树剑 《中国针灸》2013,33(2):165-167
梳理阿是穴理论源流,认为阿是穴本质上是一种取穴方法,适用于所有腧穴的定位.此法导源于《内经》,是早期的主要取穴方法,与《内经》的腧穴形态相应,通过切诊揣度以取穴.这一取穴法可以广泛适用于腧穴的临床定位,而且阿是之法亦不局限于局部压痛.《千金要方》提出阿是穴的概念,在腧穴归经的背景下,渐渐演变为与经穴、奇穴平行的类穴.这一过程造成了临床取穴方法的变异:经穴、奇穴以骨度分寸法为主取穴,阿是穴则以寻按揣穴法定位,分类之后的取穴方法渐渐背离了经典与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2.
奇穴[1]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因而未归入十四经脉系统,故又称“经外奇穴”.历代对奇穴记载不一,也有一些奇穴在发展过程中被归入经穴.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试图对经外奇穴的源流进行初步的总结,对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的经外奇穴的内涵予以初步分析,归纳经外奇穴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并尝试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拟从经外奇穴之历史、内涵与延伸以及讨论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对经外奇穴归经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腧穴分类是以归经作为基础的,自唐《千金翼方》等书对经外奇穴有较多之记载后,明代医籍《针灸大成》专列经外奇穴为一类,形成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的分类法,一直沿用至今。但从腧穴与脏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归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首创腧穴十四经分类法并沿用至今,其腧穴归经方法,四肢部分至穴遵循《甲乙经》归经模式,另外还有按《甲乙经》、《素问》王冰注言腧穴“脉气所发”进行归经,按《甲乙经》、《素问》王冰注言腧穴“经脉变会”进行归经,以及根据腧穴部位进行归经。探讨该书腧穴归经的方法厦其对后世的影响.可以为腧定归经、经穴增加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笔者对照前贤有关腧穴的论述,发现各种古籍中所记载的腧穴,其数量并不相同,例如:晋·皇甫著《针灸甲乙经》,称人体共有腧穴349处;而清·李学川著《逢缘》,则说全身共有361腧穴。究其原因,可能与如何理解经外奇穴的归经问题,有一定联系,个人认为基于以下三条理由,对奇穴归经,应予以高度重视。一、阿是穴→奇穴→经穴的认识过程符合客观规律: 经外奇穴,是指十四经灾之外的腧穴,是通过临床不断发现的一些新穴位。资料表明,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逐步提高,常常在原有的经穴之外,又发现了一些经验有效穴,或新的尚未精确定位和  相似文献   

16.
“十四經腧穴”就是十二經脈(即心、肝、脾、肺、腎、心包、胃、大肠、小肠、三焦、胆、膀胱等經脈)和任督二脈的腧穴。这些腧穴,是历代先輩們从“以痛为腧”(阿是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前的《黄帝內經》中已記有295穴;迨至于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中記有349穴,《銅人針灸腧穴图經》、《十四經发揮》均載为354穴;后至明代杨继洲《針灸大成》記載已达359穴;南京中医学院針灸教研組于57年10月份所編著出版的《針灸学》又根据《素问》王注将中枢补入督脈,急脈补入足厥阴經,共计361穴。这些腧穴,由于它們有一定的名称、  相似文献   

17.
输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一定部位,是一些特定的针灸刺激点,通常称为"孔穴"或"穴位",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穴位称为"经穴",其它则称为"奇穴"和"新穴".解放后特别是一九六六年以来,奇穴和新穴越来越多,在郝金凯同志编著的《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共两集,以下简称《图谱》)共记载奇穴和新穴1595个.奇穴和新穴的数目究竟应该比经穴多还是比经穴少?笔者认为,既然十四经是整个经络系统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奇穴,……因其在十四经以外,又称经外奇穴”。推敲其义,谓穴在经之外。经穴,有的并不在十四经循行线上,如手太阴经的经穴列缺。奇穴,有的在十四经上,而又没有归属,如位督脉循行线上的印堂穴。临床针刺奇穴可以同样收到针刺经穴而具有调整十四经、脏腑的作用,达到治疗十四经、脏腑病变之目的。经络系统中经(主干)与络(分支)是不可割裂的有机统一整体。奇穴其实质应在经络之上。奇穴在经之外实与中医学脏腑——经络——腧穴(体表)整体统一相关理论相悖。笔者复习文献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黄洁春  黄洁丽  熊苗  颜芳 《新中医》2023,55(10):197-201
<正>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创立的独特针灸疗法,其所选用的穴位多与十四经腧穴不同,有“奇正相通”的特色。杨维杰根据《黄帝内经》《难经》《易经》及《针灸甲乙经》等中医古籍中的相关理论,结合大量的临床经验,研创出“太极全息定位理论”“动气针法”“倒马针法”等,丰富了董氏奇穴的理论基础,拓展了董氏奇穴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探讨阿是穴与“阿是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是穴是无固定部位和具体名称,按压痛点或其他病理反应点确定的针刺穴位。孙思邈在不断继承前人的理论知识、收集总结社会实践经验并在反复临床的基础上,首创"阿是"之名,立"阿是之法",其在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中作了记载。"阿是之法"源于《内经》穴法,是精确揣穴之法,确定腧穴的准确位置,提高临床疗效,应该成为临床中准确取穴的普适性方法。阿是穴是典型意义上的疾病反应点,是敏化态腧穴,"热敏点"属于阿是穴的范畴。在"热敏点"上施灸容易激发经气感传,实现气至病所。文章对阿是穴和"阿是之法"的由来、"阿是之法"是精确揣穴之法、阿是穴是敏化态腧穴等内容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