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12”汶川大地震影响范围广,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特别严重。地震发生后,全国上下同心协力,抗震救灾。在国家民政部的组织下,“汶川地震灾后紧急医疗救助评估基线调查”调查组迅速成立,深入灾区,对灾区居民的受灾情况、医疗卫生需求,以及政府相关的医疗救助工作进行了详细了解。旨在探索更有效的医疗救助机制,并提出科学有效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对宁强基本概况和受灾情况作了全面的介绍,而后对政府的救援工作进行概述,最后对宁强的灾后医疗救助情况进行重点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四川汶川地震灾后医疗救助基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地震灾区居民灾后医疗需要及困难人群变化情况,为灾后医疗救助工作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采用现场入户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对灾区10个县(市、区)4 380户居民的收入、患病率及精神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在极重灾区,农村及城镇中分别有80.4%、52.8%的居民靠政府救济生活;困难群众的比例由灾前的5%左右增加到极重灾区的75%以上,重灾区的15%左右,一般灾区的10%左右.测算2009年四川省新增医疗救助资金将达到3.5亿,超出2009年预算的2倍.极重灾区每千人两周患病率是2003年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2倍多,并以急性呼吸道疾病、类风湿等疾病为主;极重灾区有将近70%的居民精神健康处于高危险状态.结论 应加强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管理;对灾后医疗救助人群实行动态管理.根据灾后卫生服务需求及灾害发生后的病伤特点,制定、调整相应的医疗救助服务包,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人员伤亡严重,灾后政府迅速开展了医疗救助工作,包括灾后的紧急救援措施、因灾后续医疗的救助措施和随后常态的医疗救助,这些医疗救助措施帮助灾区人民解决了地震所致疾病的经济负担,保障了灾区居民的健康.同时,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后医疗救助实施工作的经验总结,分析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增加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建立对社会资源的管理机制、增加中央财政对重大自然灾害医疗救助的责任和扩大灾后医疗救助服务包的范围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灾区进行救助和重建.为了更好地实施医疗救助方案,在国家民政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成立了课题专题研究小组,于2008年8月1日~18日对汶川地震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灾后医疗救助基线调查,本研究是其中一部分.通过对部分灾区居民的入户调查,了解不同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分析不同灾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等居民健康状况差异,对灾后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居民的经济情况及健康状况,分析地震对居民造成的影响,评估后续医疗服务需求,为制定医疗救助政策提供政策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雅安市雨城区437户家庭的1631名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和结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的灾区居民两周患病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统计学差异;灾区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有限,经济因素是一个重要因素。建议 加强对灾区居民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加大政策衔接力度,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注重医疗救助同其他救助工作的协调,提高救助体系系统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后医疗救助(治)服务包的开发进行实证研究,以帮助当地民政部门制定相关灾后医疗救助(治)政策,并希望对今后自然灾害后的医疗救助(治)工作起到借鉴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不同灾区共调查住户6416户(15788人),并在此基线数据基础上,依据相关原理及方法,制定灾后医疗救助服务包。结果:灾后居民卫生服务需求急剧增加,灾区居民疾病谱发生变化,同时由于居住环境的变化引起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精神健康问题严重。结论:增加慢性病的门诊救助服务包;为严重伤残等特殊困难群众制定必要的救助服务包;加强对灾区居民的精神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运用现场凋查和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全面总结了汶川地震医疗救助工作取得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对紧急医疗救助过程进行了总结与评估,了解了居民因灾受伤及健康状况,并对灾后医疗救助费用进行了估算,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医疗救助方案改进措施,建议重视地震灾害的特殊性,建立相应的特殊应急预案;提出发展灾害医学、培养灾害医学人才、提高医务人员紧急医疗救援技能、发展志愿者管理体系等中长期的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紧急救治制度保证了灾后救援工作,人员伤亡降低到了最低点。紧急救治结束后,四川灾区面临着伤残人口和贫困人口激增、地震所致疾病的后续医疗康复时间长、地震灾后后续康复治疗的费用高等情况,尽管四川制定了临时政策保障居民后续医疗和康复,但原有的医疗救助制度不适应灾后的需要,需要从制度定位、救助对象、筹资渠道、救助途径等方面做出一定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地震灾区居民临时安置点环境卫生状况及灾区居民灾后健康教育需求,为开展地震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5月31日至6月2日(四川汶川地震后第19~21天)对绵阳市地震灾区5个灾区居民临时安置点进行现场观察,对安置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抽样方法为方便抽样。调查内容包括安置点卫生状况、医疗服务状况、健康教育开展状况、居民健康教育需求等。结果共发放问卷430份,收回有效问卷424份。安置点食品、安全饮用水供应充足,每个安置点均设有医疗点,有防疫人员每天定时进行环境消毒,开展了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卫生宣传挂图、医务人员小型讲座和志愿者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分别有98.6%、97.9%、88.7%和93.2%的调查对象认为生活饮用水供应量、食物供应量、厕所(蹲坑)数量及医疗服务能够满足或基本满足需要。调查对象自报各种症状疾病中,以腹泻和发烧伴呼吸道症状的发生率最高。调查对象对卫生防病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传染病基本知识的需求,需求比例为49.8%,其次是对用水安全知识的需求,需求比例为36.8%。调查对象最期望获取知识的途径是电视。结论地震发生20天左右,地震灾区居民临时安置点的生活保障、卫生设施和医疗服务能够基本满足受灾群众需求,灾后健康教育工作应针对传染病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健康危险行为开展,及时发放卫生防病宣传材料能起到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地震灾区与非灾区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四川省地震灾区与非地震灾区农村居民患病就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汶川地震灾区及四川省的一般地区分别抽取汶川县映秀镇老街村和平昌县云台镇鞍山村,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对地震灾区521人和非地震灾区479人进行卫生服务利用情况调查。结果地震灾区与非地震灾区农村居民的主要人口学特征无明显差异,地震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5.1%(131/521),非地震灾区为17.5%(84/479);地震灾区患病就诊率为54.7‰(285/521),非地震灾区为28.0‰(134/479);患病时地震灾区首诊选择的医疗机构中,村、乡、县级医疗机构分别有2462、29、46例,分别占47.2%、44.0%和8.8%,非地震灾区分别有284、152、43例,分别占59.3%3、1.7%和9.0%;年龄、收入状况、最大的医疗机构与居住地距离及慢性病患病情况对地震灾区居民卫生服务利用有影响,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最近的医疗机构与居住地距离对非地震灾区居民卫生服务利用有形响。结论四川省地震灾区与非地震灾区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不同,影响因素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地震紧急医疗救援实施的有效措施.方法 总结某部医疗队汶川地震紧急医疗救援的特点,分析救援的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结果 医疗队在第一时间赶到救援现场,完成平武县南坝镇灾区紧急救援任务,实现了安全高效救援目标.结论 地震紧急救援应把握的重点:行动迅速,技术全面,任务目标明确,救援指挥有力,救援力量配置合理,救援灵活机动,志愿者作用发挥充分.  相似文献   

12.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造成灾区8个省(直辖市)的近430余万人受伤.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动用一切有效力量,努力满足因灾受伤居民的健康需要,尽可能把受灾居民的健康损害降到最低程度.目前,从灾区居民角度分析其对紧急医疗救助政策的满意度和服务的可及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甘肃两县876户家庭3795名居民的医疗服务需要与利用情况进行调查,为制定灾后紧急医疗救助政策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存在差异;灾区居民对医疗服务利用明显不足,经济困难是主要原因。对此,提出了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灾区居民健康的影响。方法以统一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于2008年2月底,在贵州省铜仁地区万山特区及铜仁市,对灾期居民健康、相关医疗服务及居民日常生活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与2007年同期比较,灾期25家医疗机构门诊总量上升近29%,其中因呼吸道疾病急性发作和其他机械性损伤就诊的人次数分别上升40%,11%;120机构接求救电话起数上升40%,其中因骨折和孕产期情况要求急救的人数分别上升66%,40%,但救护车出车率下降17%,无法救援率上升近5倍;出行受限,停电、停水的家庭比例分别为98%(391/400)和83%(330/400);75%(464/620)的受调查居民自述在灾期曾有过急躁情绪,出现失眠、食欲下降的比例分别为17%(106/620)及13%(78/620)。结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骨折患者就诊行为改变,医疗机构门诊量向两极流动,现场紧急救援率和无法救援率上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尼泊尔地震医学救援实例,探讨地震救援中不同等次救援队的医疗救治模式。方法结合联合国对城市搜救队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对外国医疗队(foreign medical team,FMT)的能力分类及救援重点,对三支中国国家级救援队在尼泊尔地震医学救援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模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国国际救援队为联合国重型城市搜救队,以早期到达灾区同步实施搜索、营救、医疗为一体的救援模式为特点,并于废墟下搜救出2名幸存者。中国政府医疗队和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以医疗救助为中心,前者达到WHO 2型FMT水平,为院内创伤救治模式,在13天内开展创伤手术284台;后者达到WHO 1型FMT水平,为门诊创伤救治模式,平均日门诊量194人次。结论医疗救援贯穿救援始终,创伤救治是医疗救援的重点,不同等次的救援队在地震救援中起到的作用及运作模式不同,三支国家级救援队的医疗救援模式适应了地震救援不同阶段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心理救援工作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叫做心理急救。在心理救援前期,救援人员需要深入到灾区安置点,了解灾区群众受地震影响后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较快地从灾难所带来的黑暗和寒冷中寻找到光明和温暖。作为卫生应急救援队心理救援组的一员,在雅安市芦山县震后的第4天,卫生应急救援队奔赴灾区,开展震后心理救援工作。心理救援工作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叫做心理急救。期间心理救援人员不仅要做出心理危机评估,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心理急救。简单说,心理急救包括4个阶段:一看、二听、三连接、四结束。一看。首先要核实所处的环境是否仍处于危险。其次核实有基本需求的人,这包括是否有人严重受伤,需要紧急医疗救助。第三,要核实有应激反应的人,包括  相似文献   

17.
四川卫生应急救援玉树地震之经验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4.14"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四川卫生应急以最快的速度、最强的力度,全力以赴紧急驰援,成为震后第一支进入灾区的外省医疗队及成功救援的经验;分析了整个医疗救援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高原医疗救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定性访谈法对地震灾后参与紧急医疗救助的关键知情人进行深入访谈,对救助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进行剖析,从源头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灾区如何更好地开展医疗救助工作提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4·25"尼泊尔地震发生后,武警某部医院紧急抽组医疗队赶赴灾区进行医学救援。通过分析此次医疗救援的特点和关键做法,总结经验启示,以期为部队医院提高卫勤保障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5·12”汶川大地震给我国造成了巨大损失,甘肃省是受灾省份之一。本文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甘肃省的灾情进行描述,对灾后紧急医疗救助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为未来出现同类情况提供借鉴;同时通过征询民政、卫生、财政等部门对灾后实施的紧急医疗救助的看法,在分析后续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紧急医疗救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