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急性白血病凝血指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法国Stago-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80例急性白血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凝血酶时间(TT)。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白血病组Fbg差异有显著性(P0.01),PT、aPTT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TT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检测急性白血病的凝血指标能为有效应对急性白血病并发出血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急性白血病(acuteleukemia,AL)患者血浆游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free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含量,探讨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60例AL患者。其中15例为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AL患者、30例为不伴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AL患者、15例AL缓解患者血浆游离TFPI含量。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游离TFPI含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白血病伴DIC的患者血浆游离TFPI水平显著高于急性白血病不伴DIC者(P〈0.001)。急性白血病患者缓解后血浆游离TFPI含量下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异常,检测AL患者血浆游离TFPI的含量能更好地对病情进行分析,作为判断AL预后的辅助指标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76年以来,对急性白血病进行血液凝固紊乱的研究。六年来共检测急性白血病102例,其中22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急性白血病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这些病例中,纤维蛋白原(Fbg)和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FDP)的相互关系,对于急性白血病伴DIC的诊断和病情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纤维蛋白原(Fbg)纠正急性白血病(AL)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及控制出血事件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80例合并Fbg降低的AL患者为对象,利用Khelaf出血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出血(Khellaf评分低于12分,n=31例);中度出血(Khellaf评分13~17分,n=28例)、重度出血(Khellaf评分高于18分,n=21例)。患者均接受人Fbg辅助治疗,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出血控制情况。结果 重度出血组、中度出血组、轻度出血组用药前后出血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重度组出血评分差值高于中度组及轻度组,中度组出血评分差值高于轻度组(P<0.05)。轻度组及中度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均为100.00%,中度组总有效率为85.71%,2例无效患者中1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脑疝形成。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轻度组PT、Fbg、D-D水平低于中度组、重度组(P<0.05);中度组PT、Fbg、D-D水平低于重度组(P<0.05)。结论给予AL患者人Fbg辅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抗凝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及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从2010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APL伴DI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两组均进行实验室指标与体征检查,进行常规APL治疗,分别给予小剂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与诺保思泰抗凝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一周测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含量,于治疗后7 d对两组进行疗效评估,治疗后1个月内记录两组胃肠道不适、肺损伤、心功能损伤情况发生率,并统计两组复发和死亡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7 d后血浆PT、a PTT、Fbg及D-D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LMWH组下降程度较诺保思泰组更显著(P0.05);治疗1周后,LMWH组治疗有效率可达80.43%,与对照组60.87%相比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1个月内两组胃肠道不适、肺损伤及心功能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内均无复发,死亡率也相当(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LMWH治疗APL伴DIC,可获得优于诺保思泰的临床疗效,并显著改善患者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6.
罗建伟  李亚红  陈凤如 《黑龙江医学》2012,36(3):168-169,191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AL)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以探索其在急性白血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了30例初诊AL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血浆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组PT、APTT与正常对照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急性白血病组的FDPs与D-Dimer明显增高,FIB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处于纤溶亢进状态或有出血倾向,FDPs、D-Dimer与FIB的动态监测对急性白血病出血的诊断以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俊玲  高捷  张树华  窦静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2):2051-2052
目的:研究哮喘儿童血浆纤维蛋白原、单体聚合功能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为儿童哮喘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07~2010年三年间本院儿科住院病例及儿童保健门诊健康查体儿童.分为哮喘组82例、支气管肺炎组80例、正常对照组80例采用微机辅助血浆Fg活性自动测定系统,检测三组儿童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单体聚合功能变化及D-二聚体水平,并对三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哮喘组患儿血浆Fg、FMPV、ODmax、FMPV/ODmax及D-D水平明显高于肺炎组(P<0.01);哮喘组患儿血浆Fg、FMPV、ODmax、FMPV/ODmax及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肺炎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比较血浆Fg、FMPV、ODmax、FMPV/ODmax及D-D水平增高,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儿童血浆纤维蛋白原、单体聚合功能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存在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52例初诊APL伴DIC患者,随机分为普通肝素(UFH)组和低分子肝素(LMWH)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双诱导缓解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DIC指标改善情况、血制品输注、出血程度和1个月内完全缓解和死亡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第7天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下降,纤维蛋白原(FIB)逐渐上升(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后第3天FIB升高较普通肝素组更显著(P<0.05),两组间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普通肝素组有效率为65.38%,低分子肝素组有效率为76.9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内两组患者血浆、冷沉淀、血小板输注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人纤维蛋白原输注量较普通肝素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初始治疗7d内出血情况无明显差异。治疗第30天,普通肝...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维甲酸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疗效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以96例APL患者为对象,盲选法分为观察组(维A酸+亚砷酸)与对照组(亚砷酸)。对比两组疗效及凝血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45/48),高于对照组68.75%(33/48)(P<0.05)。观察组血液学缓解时间、凝血指标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降低,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升高,观察组a PTT低于对照组,Fb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1%(5/48),低于对照组31.25%(15/48)(P<0.05)。结论 维甲酸治疗APL的疗效理想,可纠正机体的凝血功能,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AL)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以探索其在急性白血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 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了30例初诊AL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血浆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白血病组PT、APTT与正常对照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急性白血病组的FDPs与D-Dimer明显增高,FIB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处于纤溶亢进状态或有出血倾向,FDPs、D-Dimer与FIB的动态监测对急性白血病出血的诊断以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急性白血病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487例AL患进行常规DLC过筛实验即凝血象(APTT,PT,TT,Fbg)及D-二聚体(D-Dimer),FDP,3P的检测,结果:AL患DIC组与非DIC组PT,APTT比较差异有显性(PT P<0.05,APTT P<0.01),AL各亚型之间因病例减少,无法做统计学处理,但AML-M3亚型实验室检测有明显的异常,这与临床相吻合,此外HAL和CML患(均为慢粒急变)的各项指标(除Abg)较其它亚型均也表现出明显的异常,D-Dimer在DIC中的异常率为96.06%,说明 在判别DIC及非DIC中有明显意义,是早期诊断DIC的特异性指标。结论:临床可依据对DIC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早对DIC作出诊断并予以预防 和治疗,达到降低DIC所致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P-选择素(P-selectin)含量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5例初诊AL患者以及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再根据疾病类型将入组的初诊AL患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37例)、不包括APL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non-APL AML,33例)。ALL组患者采用VDLP方案诱导化疗,APL组患者采用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柔红霉素方案诱导化疗,non-APL AML组患者采用DA方案或IA方案诱导化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初诊AL患者化疗前后以及健康体检者的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结果 1初诊AL患者化疗前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初诊AL患者化疗完全缓解后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但是血浆s EPCR、v WF水平仍然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而血浆P-selectin水平与健康体检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不同类型初诊AL患者化疗前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APL患者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ALL患者、non-APL AML患者(P0.05),ALL患者与non-APL AML患者之间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初诊AL患者在治疗前往往伴随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以及血液高凝状态,这种情况以APL表现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急性白血病患者P-糖蛋白的表达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糖蛋白(P-gp)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中的表达及功能.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CD34、P-gp的表达,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gp的表达、功能.结果:CD34表达与P-gp表达、功能呈正相关(P=0.001,r=0.475;P=0.003,r=0.429),P-gp表达与功能呈正相关(P=0.031,r=0.341).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组中无P-gp表达 、P-gp功能 ,明显低于初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组(41.1%,35.3%,P<0.05).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中P-gp表达 28.6%,P-gp功能 28.6%,与初治AML组无差异(P>0.05).初治AL组P-gp表达 25%,复发/难治组中P-gp表达 33.3%,两组无差异(P>0.05);P-gp功能 22.7%,低于复发/难治组P-gp功能 66.7%(P<0.05).<50岁初治AL组P-gp表达 26.3%,与≥50岁初治AL组无差异(P>0.05);P-gp功能 15.8%,低于≥50岁初治AL组(P<0.05).结论:P-gp功能的检测对AL的化疗更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成人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分析36例急性白血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常规DIC筛查指标,以及小剂量肝素钠治疗效果.结果 152例初治的急性白血病人中36例(23.68%)合并DIC,8例病人死亡,5/8人死于颅内出血.DIC病人与非DIC病人PT、Fbg、TT、PLT均数比较差异显著(P<0.01),D-dimer、PT、Fbg异常阳性率达80%以上.应用小剂量肝素钠联合血小板输注及凝血因子补充治疗,DIC治愈率77.78%,治愈率病人的DIC纠正时间为7~15 d(均值9.32±5.10).结论 DIC是急性白血病常见及严重并发症,PT、Fbg、TT、D-dimer是白血病合并DIC重要观察指标,小剂量肝素钠可以有效治疗急性白血病合并DIC.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度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8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度组40例、重度组38例,其中重度组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22例和死亡组16例。检测所有患者凝血功能四项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bg),比较轻中度组、重度组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四项指标水平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II)与病死率,同时比较重度患者存活组、死亡组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四项指标水平。结果重度组PT、aPTT、TT(均明显较轻中度组长(P0.05),Fbg(较轻中度组低(P0.01)。重度组APACHE II评分显著高于轻中度组(P0.01);重度组病死率42.11%显著高于轻中度组5.00%(P0.01)。死亡组PT、aPTT、TT均明显较存活组长(P0.05),Fbg较存活组低(P0.05)。结论重度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与轻、中度患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重度患者死亡与存活亦存在明显差异,故四项凝血功能指标对重度脓毒症的诊断与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救治的产科急性DIC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分为成分输血的观察组(34例)和全血输血的对照组(32例),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PLT、Fbg明显高于对照组,PT、a PTT明显低于对照组(t=2.843~27.343,P0.01,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128,P0.05),子宫全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8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8.82%)明显低于对照组(28.13%)(χ~2=4.128,P0.05)。结论成分输血有助于改善产科急性DIC患者的凝血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出血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出血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APL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疗效。结果: 初诊时合并出血症状54例(85.7%),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47例(74.6%)。早期死亡11例(17.5%),放弃治疗3例,完全缓解49例(77.7%)。结论: APL出血发生率高,全反式维A酸(ATRA)或复方青黛片的应用、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输注、抗DIC治疗可以减少早期出血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为测定亚急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能力,以了解其凝血功能。用蕲蛇酶水解纤维蛋白原,用计算机测定其相关数值。发现20名亚急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其纤维蛋白聚合反应速率为(0.315±0.065)g/min;最大吸光度为(0.176±0.035)OD;纤维蛋白原浓度为(150±30)mg/dl;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最大吸光度比值为1.789±0.160;反应延滞时间为(-21±5)s。结果表明亚急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反应时间增快,但其它各项指标均下调,表明患者出血与凝血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9.
急性白血病抗凝纤溶异常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AL)患者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以探索其在AL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STA—R全自动血凝仪对5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AT)活性、抗纤溶酶(AP)活性及纤溶酶原(PLG)活性定量检测,并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与患者组各期(治疗前、治疗中、复发期)AT、AP、PL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5.509,P〈0.05),与缓解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高于无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淋组与急非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抗凝纤溶功能异常,抗凝纤溶功能异常是导致AL出血的重要原因,可随病情好转逐渐改善,AT、aP、PLG在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