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穿支皮瓣   总被引:52,自引:11,他引:52  
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或称皮支皮瓣,是指仅以管径细小(0.5~0.8mm)的皮肤穿支血管供血的皮瓣,属轴型血管的皮瓣范畴。穿支皮瓣是显微外科皮瓣移植的新发展,符合组织移植“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小”的原则,但对显微外科技术要求更高。由此也提出了超级显微外科(supramicrosurgery)的新概念,即使用更精细的显微手术器械,发挥更高超的显微操作技能,完成更细小的显微血管吻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临床解剖学研究的深入,在皮瓣血供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特别是跨区供血皮瓣的提出,为显微外科皮瓣移植增添了更加简捷的修复手段,打破了皮瓣原有位区血供范围的限制,使得皮瓣血管蒂更长、修复范围更广,拓宽了传统轴型皮瓣修复领域。1跨区供血皮瓣理论的确立与临床意义 Taylor[1](1987)对皮肤、皮下组织及其下深部组织所构成  相似文献   

3.
4.
轴型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临床应用轴型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ASVN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12侧下肢标本进行了解剖学观察。重点解剖观察股前外侧ASVNF和隐血管ASVNF的轴心血管在浅筋膜层的走行、分支、真皮下血管网 (SVN)的构筑和皮瓣超薄范围等情况。结果 肌皮穿支穿出深筋膜层后向周围不同方向发出三种分支 ,其中SVN分支斜穿较少浅筋膜后很快进入真皮下层形成吻合稠密的SVN ,制备股前外侧ASVNF应采用“圆形”超薄法。直接皮肤血管在浅筋膜层纵行途中主要向两侧及浅面发出分支 ,制备隐血管ASVNF应采用“U形”超薄法。SVN分支在真皮下层反复分支形成“血管树”或“蜘蛛痣”状血管网 ,且血管网之间稠密吻合。结论 不同血供类型ASVNF的超薄方法应不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目前联合皮瓣及跨区供血皮瓣的临床应用 ,从大体上的血管蒂的形态学和微观上的皮瓣交界区的微血管构筑两方面阐述了此类皮瓣的血管构筑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改良以往腹部轴型皮瓣关于蒂部的设计方法,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患者共22例,设计25个腹部轴型皮瓣,其中脐旁皮瓣6个,下腹部皮瓣19个,皮瓣大小为5.0 cm×9.0 cm-11.0 cm×25.0 cm,血管蒂部设计宽度为3.0-4.5 cm,长度3.0-5.0 cm。用于手及腕部创面的修复22处,用于前臂及肘关节创面的修复3处。皮瓣转移后1周开始血运训练,3-5 d后断蒂。结果 25例皮瓣均成活良好,无一例出现血运障碍,皮瓣平均断蒂时间为(10±1.8)d。结论腹部轴型皮瓣进行窄蒂设计后增加了其临床应用的灵活性和安全性,缩短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白芨多糖对大鼠跨区皮瓣choke区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给药组,给予白芨多糖生理盐水溶液。手术结扎胸背动脉和肋间后动脉,保留髂腰动脉。术后7 d,统计皮瓣存活率,血管造影观察choke动脉生长情况,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choke区微血管密度和动脉内径,Western blot检测choke区皮瓣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术后7 d,给药组皮瓣存活率高于对照组,(86.1±1.4)%vs(61.3±4.0)%,P<0.0001;给药组髂腰动脉直径更粗,(681.60±35.48)μm vs(446.98±21.61)μm,P<0.0001;血管向皮瓣远端延伸更长,(6.50±0.33)cm vs(5.41±0.38)cm,P<0.0001;给药组choke区微血管密度更高(11.8±1.5)个vs(6.7±1.3)个,P<0.0001;动脉内径更大,(60.14±6.99)μm vs(28.01±5.07)μm,P<0.0001;VEGF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0...  相似文献   

8.
在6具新鲜成人尸体上,对14个部位的37条动脉进行墨汁灌注,测定其皮肤染色范围,为临床手术设计皮瓣面积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应用阴囊纵隔血管蒂皮瓣修复尿道下裂14例,尿道狭窄3例.结果表明使用此皮瓣行尿道成形术,简便易行,避免了对膀胱的损伤,减少并发症,近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轴型血管蒂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在12侧灌注颜料的新鲜下肢上,解剖观察了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血供、真皮下血管网的构筑及静脉回流,结果显示:①皮动脉穿出深筋膜后随即分成2~6支主要分支各自斜行浅筋膜途中发出浅筋膜分支、真皮下血管网分支和混合型三种分支;②真皮下血管网分支在真皮下层形成“血管树”或“蜘蛛痣”状吻合稠密的血管网;③在制备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时需保留血管蒂周围2.5cm不超薄,其余周边部分超薄至保留皮下脂肪2~3mm;④真皮下静脉也吻合成网,通过皮动脉伴行静脉或股外侧浅静脉回流。文中讨论了皮瓣的血供特点和优点。  相似文献   

11.
桡动脉和尺动脉皮支链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桡动脉和尺动脉皮支链皮瓣修复手部小范围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10侧新鲜上肢标本,6侧标本腋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显示皮支;4侧标本腋动脉灌注红色铸型塑料,盐酸腐蚀,显示皮支。观察桡、尺动脉皮支的分布规律、分布范围和皮支链的链接方式。结果前臂中、下1/3段,桡、尺动脉皮支分别有5~7支和5~8支,各皮支分出升、降支,升、降支间吻合成完整的纵形皮支链,桡、尺动脉皮支链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血管供应区。结论以桡骨茎突、豌豆骨平面的桡、尺动脉远端皮支为蒂,可设计成不同形状的带蒂皮支链皮瓣,转位修复手部小范围的软组织缺损,不损伤前臂大血管甚至穿支血管。  相似文献   

12.
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报道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14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 ,解剖观测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的起始、走行、外径、长度及分支等 ,2侧成人下肢标本灌注墨汁观察该皮支的墨染范围。结果 :胫前动脉踝上皮支于踝间连线上方 ( 3 .5± 0 .6)cm自胫前动脉发出 ,然后向小腿内侧方向绕过胫骨前缘分出升支和降支 ,升支紧贴胫骨前内侧骨面 ,向内上方向行至一段距离后穿深筋膜入皮。踝上皮支长 ( 2 .1± 0 .6)cm ,起点外径 ( 1.1± 0 .2 )mm ,伴行静脉 2条。升支入筋膜前外径 ( 0 .4± 0 .1)mm。降支向内下方向走行 ,并与踝前血管网吻合。结论 :胫前动脉踝上皮支是胫前动脉在小腿踝上部的主要皮血管 ,分支营养骨膜 ,可在小腿中下段设计以此血管为蒂的皮瓣、骨膜瓣、骨膜皮瓣或骨皮瓣。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设计以(膕)窝中间皮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方法:通过对10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的显微解剖研究,系统观测(膕)窝中间皮动脉及其上行支的起始、走行、外径、分支、伴行静脉及供血范围.结果:(膕)窝中间皮动脉均起自朋动脉;起始点位于股骨内外髁连线中点上方(28.50±4.92)mm;起点外径(1.92±0.12)mm;上行支长度(250.03±9.24)mm;末端外径(0.33±0.09)mm;皮支(21±3)条;供血范围在股后区25cm×10cm.有两条伴行静脉,外径(1.41±0.1)mm.结论:(膕)窝中间皮动脉上行支起点、走行恒定,外径较粗,有较多皮支和恒定的供血范围,可设计以股后为供区的逆行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14.
对带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再评价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以皮神经血供为基础的新型皮瓣,由Bertelli^[1](1991)和Masquelet^[2](1992)首先报道。国内张世民^[3]和宋建良^[4]1994年进行了介绍。以后不少学者对这类皮瓣进行了研究,但国外研究不如国内多。除Bertelli^[5,6]继续有临床报道外,Nakajima^[7、8]对皮神经和浅(皮)静脉进行血管皮瓣进行了解剖研究和临床应用。国内张心宽^[9]、芮永军^[10]、廖进民^[11、12]等均对四肢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了解剖观察。钟世镇^[13]总结归纳了这类皮瓣成活的血管基础。目前临床切取的供区主要是前臂、手背和小腿、足背,以带前臂外侧皮神经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远端蒂筋膜皮瓣应用较多。作者^[14]1996年曾对这类皮瓣进行过综述与评价。现结合近年文献,对这类组织瓣的血供、临床应用和命名作进一步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以腓动脉皮支为蒂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报道以带腓动脉皮支为蒂小腿外侧皮瓣修复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于术方法。方法:1994年5月至2004年7月,采用以腓动脉皮支为蒂的小腿外侧皮瓣修复小腿、踝部软组织缺损32例.进行回础性分析,总结该手术方法的手术要点。结果:本组32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受区为骨髓炎溃疡创面,皮瓣远端边缘有1.0~1.5cm范围坏死,经换药伤口愈合。结论:以腓动脉皮支为蒂的小腿外侧皮瓣修复邻近部位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创伤较小,时间短,成功率高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逆行颧眶动脉蒂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逆行颞区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尸标本30侧头面部颧眶动脉进行肉眼解剖;15例活体行颈总动脉数字减影响血管造影(DSA),观察颧眶动脉与眼轮匝肌营养血管的关系,将信息输入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行图像分析。结果:眼轮匝肌有多条血管在眼睑内形成动脉网,此动脉网与供应颞区皮肤颞浅动脉分支的额支和颧眶动脉相吻合,且颧眶动脉位置较恒定,外径平均在1.0mm以上。结论:颞区皮瓣可被认为是以颧眶动脉为轴的轴型皮瓣,且在颧眶动脉远端为蒂的逆行皮瓣的存活是完全有保障的。  相似文献   

17.
对20只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用邻近的带血管蒂筋膜瓣作了管状桥接。不同存活期组织学检查发现,管桥中及神经远侧残端均有再生纤维。逆行追踪和电生理学方法对再生纤维的功能检测证实,手术45天以后确有再生纤维通过管桥到达坐骨神经远端。荧光染料包埋于管桥远侧的神经断端后,相应脊髓节段的灰质前角及脊神经节中均发现有标记细胞。电生理测试再生纤维动作电位阳性;神经传导速度部分恢复。以上结果提示,带血管蒂筋膜瓣(管)有可能作为一种新型的自体非神经桥接物供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之用,临床应用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腘动脉外侧皮支单蒂皮瓣或联合腓动脉穿支双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3月—2020年6月东莞市长安新安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手足皮肤缺损伴肌腱、骨骼外露患者21例,其中男19例、女2例,年龄16~65岁(平均37.8岁)。手部创面8例,足部创面13例;软组织缺损面积3.5 cm×5.5 cm~10.0 cm×14.0 cm。观察患者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颁布的感觉功能恢复分级评价标准评估患者皮瓣感觉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笔者参考皮瓣功能7项检查制定的皮瓣外观功能10项检查表进行皮瓣外观功能综合评价。结果 21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采用腘动脉外侧皮支单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3例、腘动脉外侧皮支联合腓动脉穿支双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8例,皮瓣切取面积4.0 cm×6.5 cm~10.0 cm×16.0 cm,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随访6~36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厚薄适中,两点间辨别觉13~25 mm;皮瓣外观功能综合评价:优7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小腿供区无功能性影响。结论 腘动脉外侧皮支单蒂皮瓣或联合腓动脉穿支双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创面,皮瓣血供有保障,成活率高,是修复手足软组织创面的有效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胫前动脉穿支骨膜瓣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18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胫骨外侧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1)胫骨上段有胫前返动脉骨膜支1-3支和胫前动脉骨膜支,分布于胫骨外侧髁前面及外侧面骨膜,中、下段为来自胫前动脉的肌骨膜支和直接骨膜支5~7支,分布于胫骨外侧骨膜.骨膜支蒂长(1.2±0.3)cm,外径(0.7±0.2)mm,伴行静脉两条.(2)胫前动脉骨膜支呈节段性分布,于胫骨前缘分出升支、降支和皮支.相邻升、降支彼此吻合成血管链,反复分支形成骨膜动脉网营养骨膜.皮支穿深筋膜入皮,供养小腿前外侧皮肤.结论 可设计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蒂的带监测皮岛的穿支骨膜瓣,通过吻合血管游离移植为治疗骨不连、骨缺损提供一种新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