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对照组55例,给予镇痛药物及颈椎牵引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38例(76.0%),有效6例(12.0%),总有效率88.0%;对照组显效25例(45.5%),有效10例(18.2%),总有效率63.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龙氏治脊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经神经定位、触诊检诊及颈椎X线片、MRI三步定位诊断明确的颈源性头痛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应用龙氏治脊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常规推拿手法和灸法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与治疗前后头痛(VAS评分)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观察组减少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比86.7%,P<0.05)。结论龙氏治脊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能有效解除症状,疗效确切,操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脐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脐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60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改良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颈椎关节活动度(ROM)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SF-MPQ评分总分、情绪评分、疼痛评分均下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颈椎ROM评分明显下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脐针疗法缓解颈源性头痛程度及负面情绪的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改善颈椎功能的效果与常规针刺相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手法加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方法 共选取50例 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手法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VAS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二个疗程治疗后,发现其VAS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好转,并且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临床疗效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手法加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是临床上比较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引起的原因非常复杂,颈源性头痛是由于颈部骨骼、肌肉、神经等原因引起的头痛症状。笔者自2002年5月~2006年12月采用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比观察,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不同神经阻滞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比较外周神经、颈2横突和二者联合阻滞三种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按照国际诊断颈源性头痛(CEH)的标准,选择74例头痛患者,随机分3组,分别行外周神经(枕大、枕小或耳大神经)阻滞(25例)、颈2横突注射(24例)和二者的联合治疗(25例),各组使用剂量相等的二丙酸倍他米松与倍他米松磷酸钠(得宝松)1ml与甲钴胺(弥可保注射液)0.5mg溶于0.4%利多卡因,每个穿刺点注射3ml,隔周注射1次,共治疗2次。结果:在治疗后第2周、1个月和3个月的随访中,各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每周发作次数和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并有随时间推移效果降低的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治疗前外周、颈2和联合组NRS7.38±2.09、6.98±2.18和7.66±1.91相比,治疗后2周时3组的相应NRS为2.38±2.99、3.63±3.62、2.82±2.84;1个月时为3.70±3.32、4.42±3.28、3.32±3.10;3个月时为4.08±2.75、4.85±3.25、4.08±2.75。治疗前后3组颈部活动度(ROM)明显改善,组间区分不明显,但颈项僵硬主观缓解感后两组好于前者(P<0.05)。治疗后即刻在颈2阻滞和联合组出现3例头晕,观察期内3例出现激素副作用。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颈2横突注射和二者的联合治疗对于缓解CEH的疼痛程度和颈项僵硬均有显著的疗效,但外周神经阻滞操作更为简单、安全,在三种方法中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7.
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将诊断明确的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治疗组,先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再于患侧枕部和上颈部最多见最敏感的3个压痛点行小针刀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3次。B组为对照组,只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每次治疗后、1个月疼痛指标和3个月、6个月后总体疗效。结果:两组治疗颈源性头痛均有明显疗效,但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优于单纯神经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8.
颈源性头痛及其治疗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头痛是临床遇到的常见病,病因很多,其中有一类伴有颈部压痛,与颈神经受刺激有关的头痛,头痛持续时间长,发生率很高,临床表现较复杂,治疗较困难,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此种头痛曾被称为“神经性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枕大神经痛”,“耳神经痛”等。以往认为此种头痛是头部的神经和血管的病理性改变引起的,因而治疗方法主要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头部针灸、理疗、按摩,头部痛点注射,头部神经干阻滞(包括枕大神经或耳大神经阻滞)等。但有相当数量患者的病情并不好转或疗效不持久。形成“病人头痛,医生也头痛”的局面。这一临床现状推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颈2脊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老年人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60岁以上的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颈2脊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组(Ⅰ组),颈2脊神经节阻滞治疗组(Ⅱ组),各28例,随访12个月,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3d,1周,1、3、6、12个月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和颈部活动度结果(ROM)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NRS和RO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NRSⅠ组下降至(4.1±0.9),Ⅱ组下降至(5.0±1.1);ROMⅠ组下降至(1.9±0.9),Ⅱ组下降至(2.5±1.0),Ⅰ组疗效明显优于Ⅱ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无神经及动脉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颈2脊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老年人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郭万刚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4):10-10,31
目的 观察治脊疗法配合腹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康复医学科2003-02/2004-02门诊及住院的颈源性头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先用治脊疗法纠正错位的上颈段然后在配合腹针治疗以巩固疗效。对照组用电针治疗,两组均1次/d,10d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所纳入的10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有44,6,0;34,11,5例,治疗组痊愈率大于对照组(88%,68%.P〈0.01)。结论 治脊疗法配合腹针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头痛症状,较电针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自从颈源性头痛1983年被提出后,对此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它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位于下行三叉神经脊束的传入纤维与高位颈神经的传入纤维在位于高位颈髓后角的三叉颈神经核发生会聚。目前其诸多诊断标准中以由国际头痛协会和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提出的诊断标准最有影响力。主张采用包括麻醉药物、阻滞、外科治疗等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2.
13.
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198 3年Sjaastad首先提出了颈源性头痛 (cer vicogenicheadache ,CEH )一词。 1990年国际头痛委员会 (HIS)根据Sjaastad提出CEH诊断标准 ,HIS分类委员会又颁布了CEH的分类标准 ,该诊断已经临床得到正式承认[1] 。从 1998年 2月 2 0 0 0年6月 ,对我院疼痛门诊 87例CEH患者 ,分别用神经阻滞或经皮中频电刺激进行对照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按照Sjaastad诊断标准确定了我院门诊 87例CEH患者 ,男 4 0例 ,女 4 7例。年龄 2 766 4 5 .3±11.8,X±S 岁。病史 4天…  相似文献   

14.
颈源性头痛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源性头痛的特点、病因及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颈源性头痛患者153例,经X线平片、CT和MRI检查,病变位于上颈椎23例,下颈椎130例,其中上颈椎先天畸形11例,类风湿3例,肿瘤2例,结核3例,陈旧性骨折脱位4例,颈椎管狭窄23例,C4-5椎间盘突出35例,C5-6椎间盘突出22例,C6-7椎间盘突出6例。手术治疗129例,非手术治疗24例。随访3个月~4年,平均2.1年。结果手术治疗组129例中91例头痛明显好转,36例头痛部分好转,2例缓解不明显。非手术治疗组24例中11例头痛部分缓解,13例无效。结论上颈椎病变所致头痛主要表现为枕部疼痛,部分患者同时伴有前额及眼眶胀痛,可伴有颈部旋转活动受限。下颈椎病变所致头痛表现多样化,无明显的特点,可表现为枕颈部、头顶、额部疼痛或一侧的偏头痛,多伴肩部疼痛,部分有脊髓及神经根受压表现。颈源性头痛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3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志 《现代康复》2001,5(4):119-119
目的:观察针刀等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方法:用针刀分三步施术,术后用揉、滚、弹、拔、端及颈椎旋转复位法治疗35例,最少1次,最多6次,结果:总有效率100%,结论针刀疗法配合手法能解除神经血管卡压引起的疼痛,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李健康 《华西医学》2009,(9):2411-2412
目的:本文拟对小针刀经风池穴进针治疗颈源性头痛60例,经观察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颈源性头痛试验病例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以14天为一疗程,两疗程28天,治疗后第一疗程与第二疗程相比较,观察患者前后疼痛指数、血浆中NO及E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第一疗程与第二疗程想比较,其有效率分别为80.0%和8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经风池穴进针治疗颈源性头痛具有显著性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颈源性头痛3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将60例头痛伴有颈枕部症状的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行药物、按摩及局部封闭治疗。结果1个疗程后有效率分别为55%、85%、90%。按摩及局部封闭治疗效果良好。结论正确认识儿童颈源性头痛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误诊、误治,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前头痛患者逐年增多。严重头痛可使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甚至丧失生活信心。头痛的病因复杂,其中颈源性头痛在头痛患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方法和效果也得到不断提高,但神经阻滞疗法仍占主导地位。本文回顾最近几年有关颈源性头痛的国内外文献,综述颈源性头痛的最新研究进展,希冀为临床工作上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度洛西汀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来我院疼痛科诊治的CEH病人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外周神经阻滞治疗,治疗组采用外周神经阻滞联合口服度洛西汀。治疗前后两组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睡眠质量(quality of sleep,QS)评分进行疼痛程度评分,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和Q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VAS和Q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度洛西汀联合外周神经阻滞可以有效改善CEH,联合治疗疗效优于单一治疗,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筋刺法结合肌肉能量技术(Muscle Energy Technique,MET)治疗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福建省南平市第二医院就诊的107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和治疗组(5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经穴针刺+推拿,治疗组采用经筋针刺+MET,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相关指标、颈椎活动度、脑多普勒超声检查等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治疗后2组疼痛相关指标、椎动脉血流速度(除对照组Vp)均有明显下降(P<0.001),AROM有明显上升(P<0.001)。与对照组比,治疗后治疗组疼痛相关指标、椎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明显下降(P<0.001,P<0.05),AROM有明显上升(P<0.001)。结论:经筋针刺联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颈源性头痛能有效降低疼痛相关指标,缩短头痛持续时间,降低头痛发生频率,改善颈椎活动度,改善椎动脉收缩期血流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