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肥厚大鼠细胞外基质重塑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对照组,(2)去甲肾上腺素组[1.06 mg/(kg·d)×15 d],(3) 去甲肾上腺素+阿托伐他汀组[50 mg/(kg·d)×15 d].去甲肾上腺素ip,2次/d,15 d,建立心肌肥厚模型.应用超声心动图及病理学方法评价整体心肌肥厚及组织胶原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外基质调节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其生理性抑制剂(TIM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去甲肾上腺素组大鼠发生左心室肥厚及纤维化,胶原含量及MMP-9、TIMP-1和TGF-β-1蛋白、mRNA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阿托伐他汀能减少心肌中总体胶原及Ⅰ、Ⅲ型胶原的合成及MMP-9、TGF-β-1表达(P<0.01).结论 MMP-9、TIMP-1和TGF-β-1与心肌肥厚大鼠的细胞外基质重塑有关.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防治心肌纤维化及细胞外基质重塑,这一效应与其降低心肌中高表达的MMP-9和TGF-β-1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fasudil)对大鼠腹主动脉缩窄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肥厚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压力超负荷模型组、法舒地尔低剂量组、法舒地尔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卡托普利)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4组大鼠结扎肾上方腹主动脉制备压力超负荷模型,4周后建立心肌肥厚模型并开始给药,疗程4周.给药结束后,检测各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脏重量指数(HW/BW)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W/BW);取心肌组织,经不同染色方法,观察心肌病理改变并检测心肌细胞直径(MD)和心肌胶原百分比(CVF);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RhoA、Rho激酶mRNA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LVEDP明显增加,LVSP明显下降;HW/BW、LVW/BW明显增加;MD增大(P<0.01),CVF明显增加(P<0.05);RhoA、Rho激酶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经法舒地尔及阳性药物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均P<0.05,P<0.01).结论 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可以改善心功能,抑制心肌胶原的合成及心肌纤维化,改善压力超负荷所引起的心肌肥厚.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CHD)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及血栓的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机制[1].研究发现,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在A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斑块稳定性相关,已被列为评价斑块稳定性的新的血清学指标[2].有研究表明,Rho抑制剂可在细胞水平调节细胞增殖、迁移黏附、骨架重排、胞浆移动、炎症细胞运动等,在分子水平调节炎症、血栓形成、氧化、纤维化等相关因子水平[3].本研究拟观察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对ACS患者PAPP-A浓度的影响,探讨Rho激酶抑制剂稳定冠状动脉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肥厚大鼠细胞外基质重塑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 :(1)对照组 ,(2 )去甲肾上腺素组 [1 0 6mg/ (kg·d)× 15d],(3)去甲肾上腺素 阿托伐他汀组 [5 0mg/ (kg·d)× 15d]。去甲肾上腺素ip ,2次 /d ,15d ,建立心肌肥厚模型。应用超声心动图及病理学方法评价整体心肌肥厚及组织胶原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PCR)及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外基质调节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 9)及其生理性抑制剂 (TIMP 1)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 β1)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去甲肾上腺素组大鼠发生左心室肥厚及纤维化 ,胶原含量及MMP 9、TIMP 1和TGF - β1蛋白、mRNA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阿托伐他汀能减少心肌中总体胶原及Ⅰ、Ⅲ型胶原的合成及MMP 9、TGF - β1表达 (P <0 0 1)。结论 MMP 9、TIMP 1和TGF - β1与心肌肥厚大鼠的细胞外基质重塑有关。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防治心肌纤维化及细胞外基质重塑 ,这一效应与其降低心肌中高表达的MMP 9和TGF - β1有关。  相似文献   

5.
缺氧对肝星状细胞产生胶原及胶原降解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多种致病因子长期作用均可致肝纤维化,其形成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产生和降解不平衡的结果[1].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2].缺氧是最常见的致病或伴随因素之一,其对HSC产生胶原及胶原降解酶有何影响尚不清楚.作者对原代HSC行缺氧培养,用ELISA方法测培养上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MMP-2)、Ⅳ型胶原(collagenaseⅣ,ColⅣ)及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P)相对含量.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肌肥厚大鼠背向散射积分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心肌细胞外基质的病理改变及其重要影响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其生理性抑制剂(TIMP-1)在蛋白和基因水平的表达,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 SD大鼠腹腔注射去甲肾上腺素(1.06 mg/kg*d×15 d)建立心肌肥厚的动物模型,测定室间隔中部心肌的背向散射参数,并应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方法检测心肌总体胶原、Ⅰ型和Ⅲ型胶原的改变,及MMP-9、TIMP-1蛋白和mRNA的表达,与超声测定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实验组大鼠心肌胶原成分及MMP-9、TIMP-1蛋白和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S%)在实验组较对照组增高(P<0.01),与心肌胶原、MMP-9和TIMP-1蛋白和mRNA的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大鼠心肌肥厚时IBS%升高与胶原的过渡沉积密切相关,而MMP-9和TIMP-1可能是引起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林利静  徐列明 《肝脏》2012,17(6):433-435
肝纤维化时当胶原的合成与沉积大于降解和吸收,导致细胞外基质(ECM)失衡,在肝脏中过多积聚和沉积,肝内胶原纤维增加进而逐渐形成肝纤维化,尤其是后期的降解减少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主要机制[1].肝纤维化四项包括:(1)Ⅲ型前胶原( PCⅢ)及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P,PⅢNP);(2)Ⅳ型胶原(CIV);(3)层粘连蛋白(LN);(4)透明质酸(HA).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肌肥厚大鼠背向散射积分的变化情况 ,并结合心肌细胞外基质的病理改变及其重要影响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9)和其生理性抑制剂 (TIMP 1)在蛋白和基因水平的表达 ,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 SD大鼠腹腔注射去甲肾上腺素 ( 1 0 6mg/kg·d× 15d)建立心肌肥厚的动物模型 ,测定室间隔中部心肌的背向散射参数 ,并应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PCR)方法检测心肌总体胶原、Ⅰ型和Ⅲ型胶原的改变 ,及MMP 9、TIMP 1蛋白和mRNA的表达 ,与超声测定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 1)实验组大鼠心肌胶原成分及MMP 9、TIMP 1蛋白和mR NA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 2 )超声背向散射积分 (IBS % )在实验组较对照组增高(P <0 0 1) ,与心肌胶原、MMP 9和TIMP 1蛋白和mRNA的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 大鼠心肌肥厚时IBS %升高与胶原的过渡沉积密切相关 ,而MMP 9和TIMP 1可能是引起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居于首位。临床上,心血管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十分常见。多种心血管疾病与心肌纤维化有关,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内膜心肌纤维化是终末期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1]。在心肌受损时,心肌再生能力十分有限,主要表现为心肌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表型并导致心脏纤维化。心肌纤维化是病理性细胞外基质重构的过程,其特征是胶原代谢紊乱,间质和血管周围胶原过度弥漫性沉积[2]。最初,细胞外基质沉积是一种适应性、保护性机制,但是过度和持续的细胞外基质沉积,最终会导致不可逆的病理变化,包括心室扩张、心肌细胞肥厚和凋亡,组织顺应性下降,最终加速心力衰竭进展[3]。因此,寻找心肌纤维化的关键靶点并阻止纤维化过程,对减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Rho/Rho激酶广泛分布于哺乳类动物的组织细胞中,是具有信息传导和分子开关功能的信号多肽[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Rho激酶通过与AT-11、ET-1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的相互调控,影响平滑肌细胞(SMC)的功能和结构,直接参与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与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AS)、高血压、冠脉痉挛、心肌缺血等主要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用Rho激酶抑制剂防治冠心病的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临床效果,有望成为防治冠心病的新方法.本文主要介绍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整体寿命的延长,老年性疾病逐渐成为医疗难题,心肌纤维化作为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可严重影响预后.心肌纤维化与心肌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心肌间质内细胞外基质(ECM)蛋白沉积有关[1].研究表明,心房纤维化与心房颤动(房颤)的持续性密切相关[2].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瞬时受体电位(TRP)通道在调节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及螺内酯的治疗作用.方法:将 61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螺内酯组31例,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常规基础治疗,螺内酯组加用螺内酯20 mg/d.两组在治疗开始前及治疗后 3个月和 6个月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血清心肌细胞外基质Ⅲ型前胶原、Ⅳ型前胶原及透明质酸含量,同时做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参数,并按Lipkin法行 6分钟步行实验,按NYHA心功能分级评定.结果:①所有患者上述心肌细胞外基质含量均明显增高,且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均<0.01),治疗6个月后以螺内酯组下降更明显(P<0.01);②治疗 6个月后,螺内酯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VE)与二尖瓣舒张晚期流速(VA)之比VE/VA及6分钟步行距离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P<0.05).结论:心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与心衰病程进展明显相关,慢性心衰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长期应用小剂量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能更完全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减轻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心脏重塑是各种病因的进展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共同病理机制。心脏重塑不仅表现为心肌细胞的凋亡、坏死、肥大、延长和心肌肥厚 ,还表现为心肌间质纤维胶原合成和降解之间动态平衡的破坏。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降解细胞外基质 (ECM)成分的最主要酶系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tissueinhibitorsofmetalloproteinases,TIMPs)是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内源性特异性抑制剂。近年的研究发现 ,MMPs和TIMPs在调节心肌细胞外基质的更新中…  相似文献   

14.
心肌胶原基质对维持心肌细胞的排列、协调心肌收缩性及维持左室几何形状起重要作用。临床及实验研究均发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时左室心肌胶原基质存在结构与成分的改变[1,2 ] 。左室胶原基质的变化是引起CHF左室扩大及心肌重构的主要因素之一。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metalloproteinases ,MMPs)是一组能特异地降解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matrix ,ECM )成分的锌 (Zn2 +)依赖的酶家族 ,在组织重构中起重要作用[3] 。最近 ,研究发现在许多心血管疾病中存在MMPs表达谱…  相似文献   

15.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8-1039
问:在高血压病人左心室肥厚过程中,心肌纤维化起什么作用? 答:高血压病人左室肥厚过程中,可见左心室广泛的间质纤维增加,特别在血管周围纤维沉着.胶原占心肌细胞中视野的百分数,即胶原容积分数(CVF)增加.心肌中成纤维细胞与肌纤维母细胞合成Ⅰ、Ⅲ型胶原增多.基质金属蛋白酶分解的作用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Ⅲ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 MMP-2)和JNK1/2在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氯沙坦干预后3者的变化,探讨氯沙坦逆转心室重构的药理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建立两肾一夹型(Goldblatt)高血压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血压组和氯沙坦治疗组.采用鼠尾动脉测压法记录每周血压变化,实验末切取心脏,并计算心脏与体重比值.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心脏组织中的Ⅲ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JNK1/2表达.结果左肾动脉结扎术后大鼠收缩压升高,心脏体重比值增加,心肌间质Ⅲ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2、心肌细胞JNK1/2表达增多.氯沙坦治疗能显著降低大鼠收缩压,降低心脏体重比值,并且使心肌间质Ⅲ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2、心肌细胞JNK1/2表达减少.结论两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重构心肌中MMP-2、Ⅲ型胶原、JNK1/2表达升高.氯沙坦能有效逆转心肌肥厚或心室重构,这一效应与其降低心肌中高表达的MMP-2,Ⅲ型胶原、JNK1/2有关.  相似文献   

17.
<正>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是指在心肌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纤维过量积聚、胶原含量显著升高或胶原成分发生改变[1]。MF是多种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病理表现,是心脏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引起心房、心室增  相似文献   

18.
心肌纤维化患者血清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3种不同病因[风湿性心脏病(RHD)、扩张型心肌病(DCM)、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heardisease,CHD)]的心肌纤维化患者血清细胞外基质(ECM)含量的变化,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例RHD、7例DCM患者左室心肌及20例CHD患者右室心肌标本进行心肌间质Ⅰ、Ⅲ型胶原天狼猩红染色,5例正常心肌标本作对照。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心肌纤维化面积,计算胶原容积分数(CVF);放射免疫法测定心肌纤维化患者与健康对照组(20例)血清ECM[含Ⅰ型前胶原(PCⅠ)、Ⅲ型前胶原(PCⅢ)、黏连蛋白(LN)]含量,并与CVF、心功能作相关性分析。结果:①RHD、DCM、CHD患者心肌间质纤维化面积分别为21.47±6.32、18.62±2.24、12.43±3.16,与健康对照组(5.47±1.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心肌纤维化组RHD、DCM、CHD患者血清中PCⅠ、PCⅢ、LN含量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③心肌纤维化组血清ECM水平与心肌纤维化面积及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结论:心肌纤维化患者血清ECM成分能够反映胶原增生代谢状况,可作为评价心肌纤维化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移植对心肌细胞外胶原、小血管新生和心功能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分离、原代培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心肌梗死对照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动物模型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细胞形态、心肌间质、血管密度、心室膨展指数、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和心肌胶原变化。结果(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移植可缩小60min缺血/再灌注大鼠28d心肌梗死面积;(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减轻心肌梗死动物左心室重塑,但心功能改善作用不明显;(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发挥细胞外基质抑制、促血管生成作用,心肌间质胶原含量、胶原分数下降,心肌毛细血管、小动脉密度增加。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促进血管新生和降低心肌胶原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是指心肌组织结构中胶原纤维的过度沉积,主要表现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合成和降解失衡,各类型胶原比例失衡,排列紊乱。MF特征是ECM的分泌增加及心肌细胞之间ECM的过量沉积。心肌中ECM由5种胶原蛋白组成,其中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所占比例最高。MF在心室重构的过程中会导致心肌功能、代谢及传导异常,发展成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