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对ADL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敏  尤春景 《中国康复》1998,13(3):107-109
为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与ADL的关系及躯干控制能力的康复效果,对25例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入院及出院时各进行一次躯干控制测试(TCT)及Barthel指数评定,并在住院期间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结果:与入院时相比,出院时TCT各分项及总分均有提高(P〈0.001)。入院时TCT总分与Barthel指数呈显著相关(r=0.830);出院时TCT总分与Barthel指数亦显著相关(r=0.783)。提示:综合康复治疗有助于躯干控制能力改善,TCT可早期预测偏瘫患者的ADL。  相似文献   

2.
躯干控制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躯干控制训练组和对照组 ,每组 3 0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躯干控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躯干控制训练。结果 两组患者躯干控制Sheikh评分、Fugl Meyer平衡功能评分训练前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训练后组间比较 ,强化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不同侧偏瘫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后,其躯干控制能力的恢复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 研究共纳入脑卒中后躯干控制能力降低或丧失的偏瘫患者94例,并根据偏瘫侧不同分为左侧偏瘫组(48例)和右侧偏瘫组(46例)。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包括躯干各个方向的旋转、屈曲、伸展等)和常规康复训练。入院时和出院时,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和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及运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入院时,2组患者的TCT总分、TCT 1~4得分、FIM运动部分、转移能力、行进能力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康复训练后,2组患者TCT总分、TCT 1~4得分、FIM运动部分、转移能力、行进能力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左侧偏瘫组患者出院时比较,右侧偏瘫组患者TCT总分[(79.13±14.43)分]、TCT2[(15.96±6.12)分]、TCT3[(16.0±7.16)分]及TCT4[(23.30±4.48)分]的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左侧偏瘫组患者出院时比较,右侧偏瘫组患者FIM运动部分、转移能力、行进能力得分虽有轻度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康复训练后,脑卒中后右侧偏瘫患者的躯干控制恢复能力优于左侧偏瘫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文版躯干损伤量表(TIS)评定脑卒中患者躯干功能的信度及效度,为该量表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病例组和对照组各50例参加了本研究,病例组进行TIS、Fugl-Meyer中的平衡部分(FM-B)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并在2天内完成TIS第二次评定;对照组进行1次的TIS和FM-B评定。将两次TIS的结果做相关性分析测试其信度;将TIS结果与FM-B、BBS作相关性分析检验其效度。结果:TIS两次测试结果高度相关,重测信度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899—0.971,测量者间ICC为0.843—0.973;TIS与FM-B、BBS总分高度相关(r=0.891,r=0.858);病例组和对照组的TIS总分分别为21.7±1.3分和13.5±4.3分,两者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文版TIS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可用于脑卒中患者躯干功能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Swiss球躯干功能训练对恢复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于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躯干功能训练,实验组患者则辅以Swiss球躯干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试验(TCT)、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用AL-08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评估系统检测2组患者坐位30s重心轨迹长(LOM)、坐位稳定极限范围(LOS)、步速及步态不对称性指数(GAI)。 结果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TCT积分、BBS评分、LOM以及LOS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实验组TCT积分[(85.14±10.04)分]、BBS评分[(45.12±4.14)分]、LOS[(93.87±12.80)cm2]、LOM[(21.15±6.12)mm]、GAI(0.32±0.11)及步速[(34.91±9.17)c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wiss球躯干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恢复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促进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进一步改善,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四肢联动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8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四肢联动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周和6周后采用躯干控制测试(TCT)、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治疗3周和6周后,2组患者的TCT、BBS、MBI、FAC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3周后,治疗组的TCT评分为(37.09±10.99)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3周后的(26.83±10.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6周后,治疗组的TCT、BBS、MBI、FAC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6周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四肢联动功能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7.
躯干肌训练对偏瘫患者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探讨躯干控制能力对偏瘫恢复的影响。方法;按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将80例急性期偏瘫患者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训练组同时强调躯干控制。训练时间;1-3个月。结果:两组Fugl-Meyer得分均有提高,训练组比对照组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其平衡功能和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在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进行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后2组患者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Sheikh)评分、FMA平衡功能评分和下肢FM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2组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2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平衡功能和下肢功能成正相关。结论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患者除肢体肌力常受损外,躯干肌肌力也常常受损,从而使躯干控制能力受到影响。本文介绍了脑卒中患者躯干肌肌力受损的研究状况及躯干肌肌力和躯干控制能力的评测及躯干控制能力对康复预后的预测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跪位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入跪位躯干强化训练方法。2组患者每天训练1次,每次60 min,每周练习6 d,持续6周。治疗前后分别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平衡、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变化。结果6周治疗后,2组BBS、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TUGT较治疗前均缩短(P<0.05);观察组的BBS、TUGT、MBI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跪位躯干强化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步行功能,提高患者ADL。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偏瘫都以一侧运动功能丧失为特征,躯干训练未受到重视。探讨躯干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黑龙江省康复医院2003-01/2004-12的住院脑卒中患者,共6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接收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躯干功能训练;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用Fugl-Meyer评分评定总体运动功能。结果 患者治疗后,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积分均有显著增加(P&;lt;0.05或P&;lt;0.01),而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 躯干功能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受累侧上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36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8例,两组患者均接收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非受累侧上肢运动训练,训练4周后评估两组患者的TIS、BBS、TUG以及ABC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TIS、BBS、TUG和ABC均显著改善(P<0.001),试验组TIS(t=2.94,P=0.006)、BBS(t=2.82,P=0.006)、TUG(t=3.70,P=0.001)和ABC(t=﹣2.17,P=0.037)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非受累侧上肢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针刺脊背腧穴对脑卒中病人躯干控制的影响。方法 针刺脊背腧穴结合床上功能训练治疗腑卒中软瘫期32例,并与传统针刺结合床上功能训练组32例进行临床疗效对照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躯干控制积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非常显意义(P<0.001):两组有效率均为100%,而治疗组完全恢复率为50%,对照组15.63%,差异有非常显意义(x^2=8.58,P<0.005)。结论 软瘫期针刺脊背腧穴能明显提高躯干的控制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NF技术躯干模式强化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躯干活动能力、上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42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训练组)和观察组(躯干强化训练组)。对照组采用综合性规范化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以综合性规范化康复治疗结合PNF技术躯干模式强化训练。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躯干损伤量表(TI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的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TIS、FMA上下肢运动功能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TIS、FMA下肢、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NF技术躯干模式强化训练能促进早期脑卒中患者躯干活动能力、下肢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尤其对下肢运动功能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是目前常见的多发病之一,死亡率、致残率高,是否对脑卒中后及时采用正确的康复措施,其后果明显不同。WHO1989年资料显示,脑卒中患者经正规康复后,第1年末,生活能自理者高达60%。而在偏瘫患者的整个康复过程中,平衡功能的尽早恢复是改善运动功能、减少残疾的基础,所以控制躯干平衡的训练是偏瘫患者获得平衡功能的关键,也是临床康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从1998年起运用电针刺激结合运动疗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的疗效及躯干屈伸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PNF躯干模式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以及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TCT、BBS及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组内比较均小于健侧(均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健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患者健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PNF躯干训练技术可以明显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群力量,提高躯干控制能力,改善平衡功能,从而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和下肢运动能力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和下肢运动能力的相关因素,预测运动功能恢复程度。方法:5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经临床和CT或MRI确诊入院治疗。评估内容包括躯干和下肢运动能力(MO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以及包括病史和检查在内的20余项相关因素。结果:患者治疗前运动能力(MOA0)和治疗前ADL(ADL0)分别为(18.77±12.78)个月和(58.71±3.22)分;治疗后运动能力(MOA1)和治疗后ADL(ADL1)分别提高到(27.34±14.26)个月和(74.86±3.02)分,均有显著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MOA0与年龄、发病到康复入院时间、合并吞咽障碍、弛缓性瘫痪、觉醒障碍等因素呈负相关,与痉挛性瘫痪、吸烟、发病后住院时间及ADL0等因素成正相关。影响MOA1预后的自变量包括发病到康复入院时间、弛缓性瘫痪、患肢腱反射的程度等负性因素,以及MOA0、痉挛性瘫痪等正性因素。结论:患者年龄越轻,接受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运动能力恢复越快。伴有肌张力低下的弛缓性瘫痪是运动能力恢复的阻碍因素,而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的痉挛性瘫痪,由于重视了抗痉挛治疗,反而成为有利于运动功能恢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troop范式和躯干控制双任务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老年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20例,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20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Stroop范式和躯干控制双任务训练。两组患者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进行BBS、SOT、LOS、MoCA、认知注意力等评定。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BBS、SOT综合得分、Ⅴ模式和Ⅵ模式得分、重心移动速度、端点行程、最大偏移、方向控制、Mo CA总分、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力和延迟记忆得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反应时、连线用时、连线错误个数有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BBS、SOT综合得分、端点行程提高,反应时和错误数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BBS、SOT综合得分、最大偏移、方向控制、连线用时、连线错误数、视空间/执行功能和注意力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Stroop范式和躯干控制双任务训练对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偏瘫的躯干与骨盆控制及站立与步行训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躯干屈伸功能严重障碍 ,经康复治疗后 ,躯干的屈伸功能可显著提高[1] 。因此 ,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 ,应重视躯干、骨盆控制能力的训练 ,以提高行走能力。1直立躯干的训练在偏瘫早期 ,由于长期卧床及肌张力低下等原因 ,很多患者在坐位时都采取了骨盆后倾、脊柱弯曲的姿势 (图 1a)。对此 ,应及早通过训练来矫正 ,使患者躯干直立 ,为以后的行走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 1b)。2躯干控制训练患者取椅坐位 ,双足着地 ,用健手握住患侧手腕 ,双手一齐向下伸 ,然后直立起身体 ,抬头后仰 (图2a ,b)。3躯干旋转训练患者取坐位 …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强化躯干与骨盆控制能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45min/次,2次/d,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强化躯干与骨盆控制能力训练,20min/次,2次/d。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指数(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等评定。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FMA、BI、FAC和偏瘫步态分析评定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强化躯干与骨盆控制能力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