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大黄是《伤寒论》大小承气汤中的主要药物。大承气汤攻下作用强,小承气汤攻下作用弱。二方攻下作用强弱的关键,历代许多医家都认为;大承气汤中大黄后下,大黄的煎煮时间短,因而攻下力大;小承气汤中三物同煎,大黄的煎煮时间长,因而攻下力缓。就大黄而言,其煎煮时间的长短,确实与攻下作用的强  相似文献   

2.
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在煎法上的区别为:小承气汤中大黄、枳实、厚朴三物同煎,大承气汤中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最后纳芒硝.关于大黄后下,目前统一的看法是:大黄后下,煎煮时间不长,有利于泻下;若煎煮时间长,则减弱泻下作用.似乎大、小承气汤煎法上的区别在于大黄煎煮时间的长短.笔者认为,二方煎法的区别不在于此,而在于厚朴、枳实煎煮时间的长短.请看《伤寒论》记载:大承气汤“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小承气汤“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大承气汤中大黄煎煮时间为由五升药液煮至二升所用的时间,小承气汤中大黄煎煮时间为由四升药液煮至一升二合所用的时间,两者相差无几.笔者按《伤寒论》记载进行二方煎煮观察,结论亦是二方中大黄煎煮时间差别不大.这说明,研究大承气汤的泻下效应,更应重视厚朴、枳实的久煎和去滓再煎.  相似文献   

3.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临床常用的经方之一,历代医家多认为大柴胡汤是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主方,但笔者通过分析《伤寒论》原文、方义、煎服法及服药后禁忌,结合现代临床与药理研究等,发现大柴胡汤证病在心下而非腹部,症状表现为心下急而非阳明腑实证之大便难、不下利;大柴胡汤中主要药物的归经均归少阳或厥阴经,对大黄的药理研究发现,久煎大黄主要药理作用为泄热而非通腑;仲景对于该方服药后的禁忌中也并未提示防其过下伤正,而嘱服后得效即止。由此认为,大柴胡汤并非治疗少阳阳明合病之方,而为治疗少阳病之主方。  相似文献   

4.
大柴胡汤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创,由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变化而成,有和解与泻下之功,对半表半里、兼有实热之证颇有疗效。虽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但因其药味简、力专效宏,备受历代医家所推崇,历久弥新,临证中每以该方起沉疴于一筹莫展之际,效果独特,充分彰显了经方的魅力。故深入研究大柴胡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大柴胡汤与《金匮要略》的大柴胡汤相比在组成上少大黄一味,总结历代医家对大柴胡汤有无大黄的观点论述,通过对历代医家著作中对于大柴胡汤的证治特点的认识,可归纳为加大黄可用于阳明腑实,大便秘结;湿热蕴蒸,大便黏滞不畅;热结胃腑血分,神志异常;腹诊上腹胁肋硬满疼痛等。无大黄之大柴胡汤以和解少阳、疏泄肝胆为其主要功效,其适应证为肝胆郁滞、枢机不利所致疾病。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一直被历代医家奉为临床遣方用药之圭臬,中医学者对其理、法、方、药之特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药物煎煮法方面则不甚详尽,一方之效与不效与药物煎煮法密切相关。故从《伤寒论》五泻心汤所主病机、药物组成与煎煮法的关系切入,探讨"麻沸汤渍之"和"去滓再煎"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正> 大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生姜,大枣8味药组成。本文通过古今大柴胡汤证476例医案的统计分析,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古今医家的临床经验,揭示了大柴胡汤证的发病特点,证治规律,确定了诊断指标,初步解决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大柴胡汤一方,历代多数医家认为应有大黄,现行全国高等院校《伤寒论选读》及《方剂学》教材均列大黄于本方中。然亦有认为大柴胡汤无大黄者。笔者认为:推究大柴胡汤有无大黄,应着眼于《伤寒论》的整体内容,溯本求源,才能得出符合原书本意的正确结论。一、大柴胡汤应有大黄的理由欠足综观诸家之言,认为方中有大黄的理由有四:(一)王叔和编次、林亿等校订本的方后注云:“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  相似文献   

9.
杨织杼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9):103-104
《伤寒论》对药物的煎煮方法及药后调理十分重视,其煎药方法除了常见的先煎、后下、烊化、冲服之外,尚有许多被人忽略的煎煮法,如使用大陷胸丸时以白蜜同煎,使用炙甘草汤时以清酒煮;其药后调理有饮热粥、覆取微似汗以及忌口等。  相似文献   

10.
历代医家均将《伤寒论》中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并称为三承气汤.而从《伤寒论》阳明病篇的"燥气主之"出发研读其相关条文,发现三承气汤证在阳明腑实证的发展上认识尚不完全,现用《温病条辨》中调胃承气汤证对其加以补充,使之并称四承气汤.根据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不同,从"阳明经上,燥气主之"出发对四证进行鉴别诊断,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郑金枝 《河南中医》2009,29(8):733-734
《伤寒论》辨精神疾病证治用方主要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干姜附子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白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柴胡汤等。  相似文献   

12.
韩延华  姜勋 《河南中医》2010,30(9):833-836
《伤寒论》中的泻下剂有以下几首:十枣汤、三物白散、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小承气汤、小陷胸汤、抵挡丸、抵挡汤、桃核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和麻子仁丸。综合上述13首方子,均可看到承气汤的影子。热与水谷互结治以承气汤加减;热与湿相结治以承气汤配伍化湿逐水之药;热与血结成瘀血而致病治以承气汤配伍化瘀逐血痹之药。故凡是有热为患即可用承气汤为底方酌情加减。可见承气汤在下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学中医原著许多疑难问题不知如何解决.对此,许多学生感到苦恼.笔者通过实践体会到:入—出—入是学好中医原著的有效方法.“入”,指知难而进,先读进去再说.如《伤寒论》第103条(条文依新辑宋本《伤寒论》,下同)云:“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方后注:“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若从“一方加大黄二两” 看,大柴胡汤应有两个方;若从“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看,大柴胡汤应为一个方.显然,大黄的有无,是个难点,仅在《伤寒论》内解决不了,必须跳出《伤寒论》寻求解决.“出”,指跳出含有难点的书籍,结合各家论述,分析难点.仍以大柴胡汤有无大黄为例,“出”来结合历代医家论述可以发现:大  相似文献   

14.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主方,历代医家论述甚多,然众说纷纭。本文仅就小柴胡汤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刍议如下。1“柴胡证”与“一证” “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历代医家对本条中“柴胡证”、“一证”众说纷纭。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关于“柴胡证”:(1)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四大症。如陈宝田的《经方临床运用》,郭子光等的《伤寒论汤证新编》,成都中医学院的《伤寒论讲义》。(2)指胸胁苦满一症。如何志雄的《柴胡汤临床运用》,日本《汤本  相似文献   

15.
李登岭  李瑞锋  李乔 《河南中医》2020,40(4):493-496
大陷胸汤,每服药用3两大黄,药力迅猛,以攻积破结。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每服药用大黄2两、4/3两或8/3两,药量之张弛变化,突显其临床用法灵活。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中,每服药用约1两大黄,以活血化瘀。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中,每服药用1两大黄,且浸渍取其气,以泻热除痞。茵陈蒿汤、桂枝加大黄汤和大柴胡汤中,每服药用2/3两大黄,以退其黄、通其络、彻其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每服药用大黄1/2两,以泻热清里。麻子仁丸中大黄解脾约,通利水谷。枳实栀子汤中大黄推陈致新,通利水谷。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中大黄生用,取其攻下之猛。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中,大黄均酒洗,以通腑泻实。桃核承气汤先煎大黄,以缓其泻下、强其化瘀;抵当汤中,大黄酒洗以缓其泻下、强其化瘀。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中大黄均生用,浸渍,取其轻薄之性,薄其寒厚之味。桂枝加大黄汤、茵陈蒿汤中大黄化瘀、通络、导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麻子仁丸、枳实栀子汤、大柴胡汤中大黄均生用、同煎,其意为泻热清里,引邪从肠道出。可见,大黄多则泻下,少则性收。大陷胸汤、大陷胸丸服法当依药后反应随机应变。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服法均为防其过下伤正。桃核承气汤中大黄功在化瘀而非泻下,抵当汤中大黄攻逐之力较猛,故有"下不更服"之禁。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中大黄为泄热消痞,而非通下里实。桂枝加大黄汤中大黄功在通脾络,非通下里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麻子仁丸、枳实栀子汤均是依药后反应揆度药效,定其服法。从张仲景使用大黄的用量、煎法、服法、禁法等方面探析仲景活用大黄心法,也适用于对经方其他方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答:大柴胡汤系仲景方,《伤寒论》中未载大黄,而于《金匮要略》中却载有大黄,由是引起了历代医家之争议,诚如近人张锡纯氏所云:大柴胡汤或有大黄,或无大黄,以致用其方者,垣莫知所以也。其中力主无大黄者,当推柯韻伯为代表,他认为,按大柴胡是半表半里气分之下药,并不言大便。其心下急与心下痞,是胃口之病,而不在胃中。热结在里,非结实在胃。且下利则地道已通,仲景不用大黄之义晓然。若以“下之”二字,妄加大黄,则十枣汤“攻之”二字,如何味乎?然大多数医家则认为应有大黄。晋·王叔和要言不繁地说:“若不加大黄,恐不名大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大柴胡汤是否有大黄,向有争议。故略作探讨,希求指正。一、历代对《伤寒论》大柴胡汤有无大黄的认识主要论点如下: 1、未持定见论。认为似有大黄,无有亦可。如《伤寒明理论》云:“一方加大黄二两,以大黄有将军之号,而功专为涤荡,不加大黄,恐难攻下。”又如《伤寒沦串讲释义》云:“一方加大黄二两……但在心下急、郁郁微烦的少阳证中,大便不燥者,亦无须用大黄。”2、照搬前人论。完全依照前人说,自己不加任何评论。如《伤寒论辨证广注》云:“许叔微  相似文献   

18.
小承气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方剂学》将小承气汤列为大承气汤的附方,归于攻下之剂,言其具有轻下热结的作用,主治阳明腑实轻证。然细读《伤寒论》,张仲景称小承气汤具有“微和胃气”之用,并多次提及小承气汤主“和之”。可知张仲景运用小承气汤其本意不在攻下,但许多医家认为非阳明腑实之证不可妄用小承气汤,恐其攻下伤正,因此大大限制了小承气汤的临床运用。故本文总结《伤寒论》原文及各家观点,提出小承气汤非攻下之剂,实则为“和”法,并且从“微和胃气”、药物组成以及阴平阳秘等角度进行论证。文末通过临床典型案例分析,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临床运用小承气汤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二种方法煮取茵陈蒿汤的利胆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茵陈蒿汤为临床常用的利胆退黄著名方剂。《伤寒论》茵陈蒿汤(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注明: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1〕。明确指出茵陈先煎,栀子、大黄后下的煎煮方法。但是,目前多以三药同煎〔2〕或三药加味同煎服的方式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东汉张仲景 ,是我国著名医学家 ,被后世奉为医圣 ,其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则被奉为经方 ,其所列方药 ,备受后世尊崇 ,习用常取捷效。在经方所用药物中 ,其用酒者计 2 2方 ,用酒之法分为 5种 ,有酒煎药 (方有下瘀血汤、红蓝药酒、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 ) ,酒水合煎 (方有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芎归胶艾汤 )、酒送服 (方有薯蓣丸、肾气丸、九痛丸、赤丸、大黄虫丸、天雄散、侯氏黑散、土瓜根散、当归芍药散、当归散、白术散 )酒浸药 (方有防己地黄汤 )、酒洗药 (方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经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