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火邪     
中医的“三因”学说,把火作为外因,列入“六淫”之一,但是在外感病中,有伤风、伤寒、伤湿等,而没有“伤火”;有中风、中寒、中暑,而没有“中火”。因此,在临床上很少把火邪作外邪看待,而认为是体内生产的。五脏六腑都能产生火,如肝火,心火等;各种情志也能化火,所谓“五志化火”;外感诸邪到了体内,也可以“皆从火化”。所以,火邪与其他五淫有本质区别。长期以来,历代医家对火邪致病,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
论毒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邪是一类重要的致病因素,既可由外侵入,又可由内而生。具有凶猛暴烈、急骤善变、易攻脏腑、性多火热等致病特点。按传统的“三因”理论进行概括,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病因学角度对毒邪进行系统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病因理论、预防和治疗毒邪所致病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毒邪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相似文献   

4.
工作压力较大、贪吃辛辣食物或长期熬夜的人,经常会出现咽喉干痛、口干舌燥、流鼻血等症状。此时,人们经常会认为自己是“上火”了,便自行服用牛黄解毒丸等“去火药”进行治疗。其实,上火是一种对中医理论中火邪侵袭人体的通俗说法。而按照中医的理论,火邪可分为多种,在治疗时所用的药物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中风病毒邪论   总被引:42,自引:8,他引:42  
中风病是多种内外病因不断积累和正衰积损的必然结果.随着致病因素的不断积累,诸邪丛生,久积之邪,必化为毒;各种毒邪大量停留,滞于血脉、经络,碍于脑窍、心神,引起中风病的发生.因而,在致病因素积累的基础上,积毒和积损是中风病理演变过程的两个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6.
论“浊邪”     
浊邪理论是适应现代疾病的治疗提出的一种创新理论,丰富了中医学的病因理论,对多种现代疾病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目前对浊邪的内涵等尚未达成共识,结合古代和现代医家的论述,对浊邪的内涵和来源,浊邪与痰饮水湿、瘀血、毒、血浊的关系,浊邪的致病特点,浊邪的常见征象,浊邪的治疗进行阐述,为浊邪导致的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有余折之,不足补之,”是中医的经典之论,是辨证虚实证候的治则。本法则不管是在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还是金元四大家,或是清代温病学派的医圣前贤,和当今医学的高深论道。仍不失其行动指南的地位,临床上在诊断、用药上必不可少,是辨证施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论中医毒邪的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王永炎院士为首的老一辈专家将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作用的清开灵注射液应用于缺血性中风病急危重症的救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临床疗效。现代研究发现,脑缺血发生后出现的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毒性氧自由基、酸中毒、花生四烯酸等一系列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神经细胞的凋亡,而清开灵注射液在不同环节、不同程度上阻抑了上述具有“毒”性效应的级联反应因子,这就促使我们对中风病病因病理深入思考。1997年王永炎在“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一文[1]中,明确提出了毒邪的概念:“毒,何谓也,我们认为主要是…  相似文献   

9.
透邪,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祛邪治疗主张。尤其在温病治疗学中内容丰富,值得研究。本文对温病“透邪”说的五个主要问题试作粗浅讨论,以就正于贤明. 基本涵义“透”者,通也:彻也:显也.温病“透邪”说,则为针对温热怫郁之机,通过解除怫郁,畅遂火热张扬、向上向外的特性,从其性以促邪外达的一种祛邪治疗主张.  相似文献   

10.
燥邪的阴阳属性,《内经》无明论,后世医家或认为属阴,或认为属阳,或认为具有双重属性。1978年以来,许多著名的学者就燥邪的阴阳属性各抒己见,发表了很多论文。主张燥为阴邪者有王汪、王洪图、鲁兆麟等。主张燥为阳邪者则以张年顺等为代表。也有主张燥有双重属性或非阴非阳的。  相似文献   

11.
从六淫邪气论毒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邪气发病",《医学源流论》说:"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说明引发疾病的致病因素便是"邪气",简称"邪".  相似文献   

1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毒邪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具有强烈的致病性及治病特点。SIRS的中医病机至今不明确,通过对文献及其临床表现特点的分析认为与毒邪致病的特征相似,成为SIRS从毒邪论治的理论及临床依据;SIRS毒邪的形成具有邪实和正虚两方面,不可偏废;另外,SIRS毒邪的致病还具有损伤脏腑,肺和肠胃最易受损和易损血脉经络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3.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毒邪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具有强烈的致病性及治病特点。SIRS的中医病机至今不明确,通过对文献及其临床表现特点的分析认为与毒邪致病的特征相似,成为SIRS从毒邪论治的理论及临床依据;SIRS毒邪的形成具有邪实和正虚两方面,不可偏废;另外,SIRS毒邪的致病还具有损伤脏腑,肺和肠胃最易受损和易损血脉经络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学中左右的含义 ,以及水火对生命的意义 ,探讨“左肾右命门”说的根源。认为历代医家对命门生理功能的阐发 ,实质上是对肾脏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难经》称命门为守邪之神 ,是对肾保护机体 ,御邪防病的主外机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论张从正之寒凉攻邪论的补益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从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其学术思想上承《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 ,私塾金元寒凉派代表刘河间 ;临床上擅用汗、吐、下三法 ,并将之扩充和发挥而作为攻邪治病的主要手段 ,成为金元攻邪派代表。张氏的邪为百病之源和以三法概括攻邪百法的治疗思想 ,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 ,张从正强调攻邪治病 ,如同刘河间倡导寒凉大法 ,皆针对当时滥用温补之弊 ,为纠其偏而设 ,并非以寒盖温 ,以攻统补。而且 ,寒凉攻邪论是以辨证论治之基本原则为前提的 ,是基于邪正交争之病机观而立论的 ,其中尚包含着丰富的补益思想 ,具有重要价…  相似文献   

16.
试论邪     
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体内部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正所谓“天人合一”人只有适应天地阴阳之变化 ,调节自身阴阳之盈缺 ,才能使五脏充盛 ,气血调和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而病者 ,正邪之盛虚 ,正盛则邪退 ,邪盛则正虚。邪者 ,何也 ?1 邪之概念《难经》始曰一切病人之气为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言邪 :有大邪、小邪、清邪、浊邪、谷饪之邪诸称。可见 ,邪 ,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包括存在于外界环境之中和人体内部产生的各种具有致病或损伤正气作用的因素。一切致病因素皆归于邪的范畴 ,诸如六淫、疫气、…  相似文献   

17.
运用系统复杂性研究方法论,对温病的膜原学说进行多层次、多视域研究,旨在揭示膜原证候学发生原理,膜原的形态定位,膜原的生理功能与病理机制,膜原的证候状态。邪伏膜原证的类证分型,探索狭义膜原与广义膜原的内涵,廓清膜原与少阳、三焦的半表半里证关系结构,功能层次,为现代临床的感染性疾病,烈性传染病,甲型H1N1尤其是江南、岭南、两广区域的湿热类温病、湿热疫疠之一"邪伏膜原证"的辨证论治模式提供可借鉴的有效资源。  相似文献   

18.
论邪伏膜原证的病机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原部位探源,指出膜原在解剖位置上有其名无其位。分析邪伏膜原证的临床表现、达原饮的组方及其传变规律,认为邪伏膜原证应归属于脾胃湿热证,其病机实质是湿热秽浊之邪侵犯脾胃,且是湿重于热。   相似文献   

19.
寒邪入侵机体而伤寒,其发病与传变规律如何?《伤寒论》本有条辨并钩出其路径,但一千多年来伤寒学者在临床中立派异议,对少阳、阳明孰先孰后,争论不休,彼此都有坚实的临床作论据。近年来,有的伤寒学者对伤寒受邪传变规律与体质差异的关系纵横立说,并提出伤寒六经人的假设①,引起了中医界的重视,笔者分析中外伤寒学家在此  相似文献   

20.
运用系统复杂性研究方法论,对温病的膜原学说进行多层次、多视域研究,旨在揭示膜原证候学发生原理,膜原的形态定位,膜原的生理功能与病理机制,膜原的证候状态。邪伏膜原证的类证分型,探索狭义膜原与广义膜原的内涵,廓清膜原与少阳、三焦的半表半里证关系结构,功能层次,为现代临床的感染性疾病,烈性传染病,甲型H1N1尤其是江南、岭南、两广区域的湿热类温病、湿热疫疠之一"邪伏膜原证"的辨证论治模式提供可借鉴的有效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