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寰椎由于创伤、肿瘤切除、畸形矫正、医源性损伤等原因造成的不稳定,需要重建其稳定性;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较其它内固定方法有显著的优势,就近年来国内外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方面的研究近况,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研究与进展.  相似文献   

2.
何帆  尹庆水  赵廷宝 《山东医药》2008,48(18):115-116
目前寰枢椎间固定融合常用的技术有allie钢丝、Brooks钢丝、Halifax椎板夹、Apofix椎板钩、Magerl经侧块关节螺钉等.钢丝联合经关节螺钉能提供坚强的固定和较高的融合率,也有助于通过维持脊柱的力线而使脊髓得到间接的减压,但在经关节螺钉固定的患者中有4%并发椎动脉损伤,而且不管采用哪种置钉技术,均需处理寰枢椎侧块关节后方的椎静脉丛,方可显露进钉点.  相似文献   

3.
4.
5.
6.
目的 通过对标本不同节段胸椎椎弓根形态测量及观察资料进行统计,旨在为胸椎推弓根螺钉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参考.方法 成人干燥脊柱尸体骨34具,标本生前无脊柱相关疾病记录,无脊柱外伤历史.脊柱大体形态及X片检查无明显病变及畸形,无严重骨质疏松,无明显骨质缺损.用游标卡尺及角度测量仪对椎弓根形态测量如下指标:椎弓根宽度(PW)、椎弓根高度(PH)、椎弓根后缘皮质到椎体前缘皮质距离、椎弓根间距、椎弓根矢状面夹角、椎弓根-椎板夹角、椎弓根内、外、上、下缘皮质厚度(MCT、LCT、SCT、ICT)、椎弓根内部松质骨高度及宽度(SBW、SBH),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PW从T1至T5逐渐减小,之后逐渐增大;椎弓根矢状径自T1至T3逐渐增大,从T4至T6逐渐减小,自T7开始又逐渐增大;椎弓根后缘皮质到椎体前缘皮质距离从T1至T9逐渐增加,T9至T12变化不大,最大距离为T9;椎弓根间距自T1至T6逐渐减小,之后逐渐增加;椎弓根矢状面夹角从T1至T8逐渐减小,T10以下为负角.椎弓根-椎板夹角从T1至T10椎弓根轴线基本与椎板垂直,T11、T12分别与椎板接近垂直.椎弓根拟进钉点T1与T12位于横突中点,T2及T11位于横突根部中上1/3点,余节段位于横突根部上缘,及横突上缘与椎板交界处.椎弓根SCT> ICT、SBW与SBH分别与PW及PH变化趋势一致,SBH> SBW,MCT> SCT.椎弓根轴线与冠、矢状面夹角决定着椎弓根螺钉的进钉方向.结论 上胸椎可将进钉点稍内移,减小矢状面夹角.在下胸椎,进钉点时可适当向外,同时增大进钉时的矢状面夹角.螺钉与冠状面之间夹角可选择椎板来确定螺钉与冠状面之间夹角,还应注意同一节段两侧进钉点间距.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少儿上颈椎不稳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8例4~10岁的幼儿上颈椎不稳患者施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结果全组8例均获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随访6~22个月,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X线、CT复查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植骨3~6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结论少儿具有进行寰椎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可行性,可作为治疗少儿寰枢椎不稳的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像临床工作站CT三维重建入钉点设计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2015年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下颈椎疾病患者25例,依据术前是否进行入钉点设计分为A组12例和B组13例。A组患者按照常规解剖标志及术前CT轴位片目测内倾角度置钉,B组患者根据影像临床工作站颈椎CT三维重建结果及入钉点设计置钉。比较两组患者置钉数及置钉准确率。结果 A组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56枚,置钉准确率为87.5%(49/56);B组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66枚,置钉准确率为93.9%(62/66)。B组患者置钉准确率高于A组(P0.05)。结论影像临床工作站CT三维重建入钉点设计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三维重建CT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角度,指导在AIS手术治疗中安全、准确置入椎弓根螺钉。方法对30例含有主胸弯的AIS患者T1-T12三维重建CT进行测量。测量的参数包括椎弓根螺钉横向角、椎弓根横向角、椎体轴面旋转角、椎弓根螺钉长度和椎弓根宽度。结果右侧椎弓根螺钉横向角从T1逐渐减少到T9,然后上升到T12;左侧椎弓根螺钉横向角从T1逐渐减少到T4,然后增加到T9,最后减少到T12。右侧椎弓根横向角从T1逐渐减少到T4,从T4到T12相对稳定于10°左右;左侧椎弓根横向角从T1逐渐减少到T7,从T7到T12相对稳定于5°左右。椎体轴面旋转角从T1逐渐减少到T3,然后逐渐上升到T9,最后减少到T12。椎弓根螺钉横向角和椎体轴面旋转角相关(P〈0.05),在同一胸椎节段,椎弓根螺钉横向角和椎体轴面旋转角之间的椎弓根横向角相对恒定。椎弓根螺钉长度为(37.0±5.1)mm,椎弓根宽度为(5.6±1.6)mm。结论掌握椎弓根螺钉横向角、椎弓根横向角、椎体轴面旋转角、椎弓根螺钉长度和椎弓根宽度的特点及其在凹侧和凸侧的差异对安全、准确置入椎弓根螺钉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数字化术前规划在腰椎重度退变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接受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的患者47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24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23例。根据患者是否采用数字化术前规划将其分为观察组(采用数字化术前规划,22例)和对照组(未采用数字化术前规划,25例),均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比较两组置钉时间、置钉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以及置钉精确度。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未发生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观察组22例共置钉152枚,对照组25例共置钉172枚。观察组单枚置钉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单枚置钉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体置钉精确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腰椎关节重度退变患者,数字化术前规划可为置钉提供参考,有助于缩短置钉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透视时间,提高置钉精准度。  相似文献   

11.
老年腰椎滑脱是引起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大多数病人临床症状较轻,病情稳定,可通过保守治疗达到目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例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而需行手术治疗。以往治疗腰椎滑脱通过用单纯椎板减压,或在椎板减压基础上行脊柱融合,但疗效不确切。目前,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深入以及相关固定器械,尤其是椎弓根螺钉器械和操作技术的进步,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患者,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横突间或者椎间植骨,恢复胸腰椎序列,重建塌陷的椎体。通过术前、术后2周及8个月摄X线片,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s角,了解术后骨折复位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术后随访7~20个月,患者骨折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术后2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s角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个月与术后2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经伤椎置入万向螺钉椎弓根固定治疗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老年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中选择经伤椎置入单向螺钉椎弓根固定治疗的51例为对照组,同期接受经伤椎置入万向螺钉椎弓根固定治疗的43例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围术期一般情况,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等;分别于术前、术后4 w、术后12 w,检测并比较患者Cobb角、伤椎后缘高度比及伤椎前缘高度比,以评价恢复状况;围术期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调查活动能力;术后随访12 w,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w、12 w,两组Cobb角较术前降低,伤椎前缘、后缘高度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术后各时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w、12 w,两组ODI得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术后各时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螺钉脱落、断裂等情况发生。结论老年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患者经伤椎置入单向或万向螺钉行椎弓根固定治疗均可获得理想效果,但万向螺钉置入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患者术中失血量也较少,故在获得同等固定效果的前提下,万向螺钉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病椎置入短椎弓根螺钉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多椎体结核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2个及2个以上椎体骨质破坏并完成随访的全部32例患者,均行手术并术后明确诊断为脊柱结核.术前神经功能分级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其中A级2例、B级1例、C级7例、D级14例、E级8例.行经病椎短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8个月的Cobb角的变化;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手术的优良率;观察其术前及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对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8个月Cobb角及JOA评分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2例患者均完成至少2年期随访,2年随访期内结核均无复发,无脓液及窦道形成,无螺钉置入病椎相关的并发症.术后2周复查Cobb角明显变小,由术前的(19.8±6.1)°降至术后的(7.8±3.1)°(t=9.9,P=0.00);18个月时随访无明显丢失,Cobb角由术后2周的(7.8±3.1)°变为末次随访的(8.8±4.3)°(t=1.2,P=0.09).JOA评分由术前的(8.7±6.3)分增加至18个月随访的(25.2±2.8)分,获得明显改善(t=13.6,P=0.00),末次JOA总优良率为75.0%(24/32).术后ASIA分级D级7例,E级25例.结论 经病椎置入短椎弓根螺钉固定不仅能够对治疗多椎体脊椎结核取得满意的效果,而且能减少患者术后Cobb角丢失,提高舒适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皮、开放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将94例需行下胸椎或腰骶椎(T11~S1)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者随机分为经皮组40例及开放组54例,分别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及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经皮组置入椎弓根螺钉166枚,准确率83.7%,开放组置入椎弓根螺钉246枚,准确率85.8%。经皮组及开放组安全率分别为98.8%、93.5%。经皮组准确率及安全率均高于开放组(P<0.05)。结论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置钉准确性无明显差异,但前者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刘亚军  田伟  刘波  李勤  张贵林  孙玉珍 《山东医药》2010,50(28):42-43,F0003
目的探讨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辅助微创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寰枢椎内固定新技术的可行性。方法设计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寰枢椎内固定的手术入路和技术,与术中即时三维导航技术结合,应用于寰枢椎半脱位患者的手术治疗。术后三维重建影像判断螺钉准确性,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并与既往进行的传统入路透视辅助手术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螺钉置入位置精确,固定牢固,无并发症发生。与传统方法手术相比,术中出血量减少,螺钉置入精确性提高。结论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辅助微创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寰枢椎内固定手术能够在保证经关节突关节螺钉精确性的同时达到微创手术的目的,对于熟练掌握导航技术和微创技术的术者,该手术技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术前CT影像三维重建确定进钉点及进钉角度在胸腰椎脊柱畸形患者椎弓根置钉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胸腰椎脊柱畸形患者80例,其中40例患者术前使用CT影像三维重建确定进钉点及进钉角度,记为实验组;另40例患者不进行术前CT影像三维重建,记为对照组。患者均接受椎弓根置钉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置钉准确率、置钉穿破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中非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畸形矫正率和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置入螺钉为973枚,其中A级螺钉690枚、B级螺钉161枚、C级螺钉104枚、D级螺钉18枚、E级螺钉0枚。实验组置钉穿破率为25.3%、置钉准确率为89.0%,对照组置钉穿破率为33.1%、置钉准确率为85.9%,实验组置钉穿破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置钉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胸椎部位置钉穿破率低于对照组(P<0.05),置钉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腰椎部位置钉穿破率、置钉准确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非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畸形矫正...  相似文献   

18.
刘磊  孙琳 《山东医药》2011,51(24):18-19
椎弓根是连接椎体与椎板之间最坚强的骨性结构,是连接椎体和椎弓的力学桥梁,通过椎弓根进行螺钉固定为重建脊柱稳定提供了可靠的力学基础,从而为脊柱后路内固定技术提供了解决方法。尽管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已于成人手术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型臂透视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对于老年人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的影响. 方法 对286例65岁及以上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分为导航(153例)和未导航(133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问和术后下地时间.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对所有患者的术前和末次随访评分,计算2次评分的ODI评分改善率. 结果 导航组与未导航组相比,椎弓根手术时间[ (27.6±6.3)min、(33.8±9.9)min]和出血量[(135.7±21.1)ml、(165.4±32.1)ml]减少,术后下地时间[(134.6±12.3)h、(169.0=23.9)h]缩短;ODI评分改善率[(76.6±3.7)%、(69.8±6.6)%]提高. 结论 C型臂透视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能提高老年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疗效.  相似文献   

20.
寰椎连接颅与颈椎,是脊髓生命中枢对应部位,其解剖位置重要。若发生寰枢椎脱位或寰枕部不稳,可直接压迫延髓,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寰椎部位切实有效的固定至关重要。寰枢椎后路钉板固定是新近出现的寰枢椎后路固定技术,其将螺钉分别固定于寰椎和枢椎上,具有操作方便、固定性能好的特点。该文就寰椎后路螺钉固定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