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基于核磁共振图像探讨正常成人直肠系膜横径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行盆腔MRI检查的成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42例,女性58例,年龄27~83岁。在轴位T1W1图像的精囊腺/子宫体层面上,测量直肠系膜最大横径、直肠最大横径、膀胱最大横径、双侧股骨头间距、前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及女性子宫最大横径;对直肠系膜横径与其他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58例女性中,直肠系膜最大横径为(7.15±0.97)cm,子宫最大横径为(5.86±0.61)cm。直肠系膜横径与子宫横径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2)合并男性、女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直肠系膜最大横径为(7.15±0.87)cm,直肠最大横径为(2.84±0.74)cm,膀胱最大横径为(8.58±1.66)cm,双侧股骨头间距为(12.79±0.96)cm,前腹壁皮下脂肪厚度为(2.01±0.76)cm。直肠系膜横径与性别、年龄以及膀胱横径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直肠系膜横径与前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直肠横径、双侧股骨头间距存在线性正相关(t=3.807、2.612、2.002,P<0.05)。以直肠系膜最大横径(Y)为应变量,前腹壁皮下脂肪厚度(X1)、直肠横径(X2)、双侧股骨头间距(X3)为自变量,得回归方程为:Y=3.500+0.389 X1+0.275 X2+0.163 X3,P<0.05,R2=0.522。 结论 直肠系膜横径与双侧股骨头间距、前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及直肠横径有关。直肠系膜横径的观察和测量,可为直肠病变的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测量正常国人的颈椎椎间隙解剖学参数,为设计符合国人的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纳入200例健康志愿者,在标准颈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C2~3、C3~4、C4~5、C5~6、C6~7椎间隙的前缘、中点、后缘高度,椎间隙横径,椎间隙矢状径,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和深度,椎间盘角。分别计算各解剖参数的均值和标准差。 结果 纳入男性志愿者100人,平均年龄31.21岁,女性志愿者100人,平均年龄31.05岁。男性组椎间隙横径为(19.88±1.06)mm,矢状径(19.42±1.59)mm,前缘高度(5.57±0.74)mm,中点高度(7.24±0.98)mm,后缘高度(4.11±0.27)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为(33.54±1.14)mm,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24.35±1.53)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1.10±2.86)°,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7.13±3.17)°;椎间盘角为(4.94±1.36)°。女性组椎间隙横径为(18.29±0.89)mm,矢状径(13.76±1.41)mm,前缘高度(5.12±0.64)mm,中点高度(6.68±0.67)mm,后缘高度(3.20±0.25)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为(25.18±1.75)mm,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为(21.83±1.66)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1.66±2.70)°,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7.03±2.43)°;椎间盘角为(4.80±1.38)°。男性组与女性组各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节段椎间隙前、中、后缘高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表现为后缘高度<前缘高度<中点高度(P<0.05)。 结论 通过正常人群颈椎X线解剖学测量,可获得设计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国人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测量正常国人的颈椎椎间隙解剖学参数,为设计符合国人的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纳入200例健康志愿者,在标准颈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C2~3、C3~4、C4~5、C5~6、C6~7椎间隙的前缘、中点、后缘高度,椎间隙横径,椎间隙矢状径,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和深度,椎间盘角。分别计算各解剖参数的均值和标准差。 结果 纳入男性志愿者100人,平均年龄31.21岁,女性志愿者100人,平均年龄31.05岁。男性组椎间隙横径为(19.88±1.06)mm,矢状径(19.42±1.59)mm,前缘高度(5.57±0.74)mm,中点高度(7.24±0.98)mm,后缘高度(4.11±0.27)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为(33.54±1.14)mm,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24.35±1.53)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1.10±2.86)°,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7.13±3.17)°;椎间盘角为(4.94±1.36)°。女性组椎间隙横径为(18.29±0.89)mm,矢状径(13.76±1.41)mm,前缘高度(5.12±0.64)mm,中点高度(6.68±0.67)mm,后缘高度(3.20±0.25)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为(25.18±1.75)mm,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为(21.83±1.66)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1.66±2.70)°,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7.03±2.43)°;椎间盘角为(4.80±1.38)°。男性组与女性组各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节段椎间隙前、中、后缘高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表现为后缘高度<前缘高度<中点高度(P<0.05)。 结论 通过正常人群颈椎X线解剖学测量,可获得设计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国人数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颞骨CT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单侧非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侧颞骨(病例组)与健侧颞骨(对照组)CT影像资料,比较两组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直径、咽鼓管骨部长度、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咽鼓管骨部长度之比,及乳突气化程度(良好、差)等解剖参数。 结果 患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分别是(137.4 ± 8.1)°、(52.5 ± 3.8)°,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分别是(0.29±0.08)cm、(0.18±0.07)cm,咽鼓管骨部长度为(1.07±0.15)cm,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骨部长度之比为(17.1±5.4)%;健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分别是(138.3±7.7)°、(53.1±4.3)°,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分别是(0.35±0.07)cm、(0.21±0.07)cm,咽鼓管骨部长度为(1.17±0.17)cm,骨部最大径与骨部长度之比为(20.9±14.3)%。患侧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咽鼓管骨部长度较健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4.37、3.09、-3.17,P<0.05)。患侧乳突气化较健侧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6.34,P<0.05)。患侧与健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及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咽鼓管骨部长度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侧颞骨存在解剖变异。咽鼓管骨部小、乳突气化差及乳突窦入口狭窄与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宫颈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过程中,利用图像引导技术评估膀胱与直肠因平移摆位误差因素对受照剂量的影响。 方法:入组2017年2~4月的25例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的宫颈癌病人。在计划CT图像和首次摆位的锥形束CT(CBCT)图像中勾画出膀胱和直肠。然后根据首次摆位误差,对膀胱和直肠在前后、左右、头脚方向上进行相应的平移。分别比较计划设计与加入平移摆位误差下的膀胱和直肠剂量差异,并用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 结果:在计划CT与CBCT图像上勾画出的直肠体积为(33.0±16.0)和(21.8±16.5) cm3,膀胱体积为(387.1±222.3)和(227.8±107.3) cm3。在计划CT图像与考虑平移摆位误差的CBCT图像上,直肠的V50为(17.27±13.42)%和(23.9±26.58)%,膀胱的V50为(33.59±12.2)%和(44.27±22.61)%,直肠的最大剂量为(5 324±383)和(5 370±441) cGy,膀胱的最大剂量为(5 547±365)和(5 513±328) cGy。直肠和膀胱的V50均有统计学意义(t=-3.60, P<0.01;t=-2.98, P<0.01),直肠和膀胱的最大剂量均无统计学意义(t=-1.18, P=0.20;t=0.66, P=0.51)。 结论:宫颈癌放射治疗中,膀胱和直肠在计划CT和首次治疗时的体积与剂量均有较大差异,故应该多次采集图像来评估剂量分布,才能准确评价放射治疗的真正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成人股骨标本近端,尤其是股骨颈内侧区解剖参数的测量,为设计出适合国人股骨近端内侧解剖特点的内固定物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选用正常国人股骨干标本,通过人工直接测量和基于X线的AutoCAD软件测量2种方法。测量指标包括小转子纵径、小转子横径、小转子高度、股骨小转子方位角α、股骨颈下缘线长度、股骨颈放散角β、γ、δ、股骨长度、股骨头直径、股骨头长径、头颈比例等解剖学参数。结果 :直接测量和基于X线的AutoCAD软件测量结果无差异。股骨长度(38.65±2.25)cm;股骨头直径(4.27±0.38)cm;股骨头长径(3.35±0.48)cm;股骨小转子方位角α 35.00°±6.00°;小转子纵径(2.39±0.33)cm;小转子横径(1.46±0.24)cm;小转子高度(1.37±0.20)cm;股骨颈下缘线长度(2.27±0.43)cm;头颈比例(1.39±0.11);股骨颈近端放散角β近(90.29±13.94)°、γ近(45.38±7.95)°、δ近(44.34±7.35)°;股骨颈中份放散角β中(76.27±8.85)°、γ中(52.70±7.43)°、δ中(51...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成都地区104个正常人(男52,女52)左侧手腕部后前位X线片上的桡骨下段的骨横径加骨皮质厚度进行了观测。每个骨选定5个测量点,每两个相邻测量点间距离0.5cm。结果:桡骨下段最大骨横径,男性为30.64±1.98mm,女性为26.95±1.68mm;男性明显大于女性(P<0.001)。5个测量点处的骨横径,从近例至远侧,男性依次是17.98±1.69mm、19.37±1.62mm、21.60±1.71mm、24.92±1.65mm和27.62±1.56mm;女性依次是1675±1.50mm、18.18±1.55mm、20.18±1.42mm、23.20±1.45mm和25.45±1.53mm。内、外侧骨皮质厚度之和(即骨皮质厚度),从近侧至远侧,男性依次是4.42±0.64mm、3.94±0.55mm、3.18±0.49mm、2.43±0.53mm和1.27±0.39mm;女性依次是4.00±0.58mm、3.50±0.58mm、2.72±0.63mm、1.95±0.54和1.21±0.27mm。5个测量点处的骨横径和骨皮质厚度,都是男性明显大于女性(P<0.01)。结果表明,无论是男性或女性,烧骨下段从近侧至远侧端,骨横径明显增大(P<0.005);而骨皮质厚度侧明显变薄(P<0.01)。桡骨下段骨横径变大而骨皮质变薄,这可能也是桡骨下段易发生骨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获得最大程度模拟人类子宫的宫腔镜精细电切培训用模型。 方法 获取带有双侧部分输尿管的猪膀胱,指导学员进行宫腔镜手术技巧的培训(实验组模型),同期使用传统的培训模型四腔猪心(对照组模型),考核为双向性,指导教师以考核内容进行打分,学员则填写调查问卷来评价模型。 结果 3站宫腔镜手术模拟培训中,两组模型训练学员的成绩及学员对模型的评价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认为膀胱模型膨起度良好,视野清晰,便于辨识解剖结构,能够更逼真模拟宫腔实际操作的困难状况。 结论 猪膀胱因其最大程度模拟人类子宫及其术中实际困难情境,是宫腔镜技术培训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9.
性腺外卵黄囊瘤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例性腺外卵黄囊瘤均为女性,年龄为2岁(1例)及1.5岁(2例)。肿瘤发生部位:骶前2例,子宫1例。肿块大小:骶前1例向上侵犯上端直肠系膜,向前侵犯膀胱。1例在骶前可触及6.0cm×5.0cm大小肿块,发生在子宫者可见子宫内有一3.6cm×3.5cm...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钢板螺钉固定中的钻孔类型对钉道微观结构和螺钉固定强度的影响。 方法 取8根防腐尸体股骨,每根股骨均布10个钻孔标记并随机分通孔、半通孔两组,钻取通孔、半通孔两种孔型并置入螺钉测试拔出力。两组螺钉置入深度一致,截取骨段量取两组孔型孔位的骨皮质厚度,最后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比较孔道骨组织微观结构。 结果 通孔、半通孔组的骨皮质厚度分别为(0.687±0.046)cm、(0.706±0.014)cm,两组间骨皮质厚度无统计学差异;通孔、半通孔组的螺钉拔出力分别为(3.495±0.345)kN、(4.008±0.548)kN,两组间的螺钉拔出力存在统计学差异;通孔、半通孔组钻孔出口侧外环骨板表面撕裂区的平均高度分别为(0.256±0.045)cm、(0.078±0.035)cm,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钢板螺钉固定钻取孔道时采用半通孔,螺钉置入深度不变,在满足与通孔同样的骨-螺钉接触面积的同时,因出口侧外环骨板破坏较轻,可提供更强的螺钉固定强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成人肝脏尾状叶下缘平面门腔间隙(PCS-IHCL)前后径大小的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6年7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中心行腹部增强CT检查无椎体及门腔间隙(PCS)病变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23~64(46.8±10.8)岁。在轴位增强CT图像上,测量PCS-IHCL最小前后径、门静脉最大前后径、下腔静脉最大短径、最大淋巴结前后径、邻近椎体最大横径、肝脏尾状叶最大前后径以及脐部水平的腹壁脂肪厚度,分析PCS-IHCL最小前后径与其他测量数值的相关性,并得出回归方程。结果 在轴位CT图像上,PCS-IHCL最小前后径为(0.345±0.246) cm;门静脉最大前后径为(1.277±0.126) cm,下腔静脉最大短径为(1.633±0.339) cm,邻近椎体最大横径为(4.214±0.455) cm;PCS-IHCL水平,PCS内共有11例显示有13个淋巴结,最大淋巴结前后径为(0.627±0.100) cm。PCS内肝脏尾状叶的最大前后径为(2.325±0.533) cm,脐部水平的腹壁脂肪厚度为(1.594±0.601) cm。PCS-IIHCL最小前后径与性别、年龄、门静脉的最大前后径、下腔静脉的最大短径、最大淋巴结前后径及邻近椎体的最大横径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与肝脏尾状叶前后径及腹壁脂肪的厚度呈正相关(t=4.649、2.403,P值均<0.05)。以PCS-IHCL最小前后径(^Y)为应变量,以PCS内肝脏尾状叶的最大前后径(X1)、脐部腹壁脂肪厚度(X2)为自变量,得回归方程为:^Y=-0.689+0.180X1+0.122X2,R2=0.472。结论 PCS-IHCL具有自身的解剖特点,肝脏尾状叶的最大前后径和腹壁脂肪含量是影响PCS-IHCL最小前后径的主要因素。在CT图像上注重PCS-IHCL的观察和测量,对PCS内病变及邻近脏器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正常成人双侧股骨近端的三维模型,分析双侧股骨近端形态并测量解剖形态的相关参数,研究双侧股骨近端的对称性及解剖形态。方法选取50例正常成人双侧股骨近端CT扫描数据,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4.52岁。扫描参数:扫描层厚0.625 mm,扫描电压120 kV,扫描电流100 mA。扫描范围:自双侧股骨头上10 mm至小转子中点平面下50 mm。将双侧股骨近端CT薄层扫描数据利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将左侧股骨与右侧股骨镜像模型相配准,对配准后模型进行三维测量,并测量左右股骨近端的形态参数,使用SPSS 16.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股骨近端形态和髓腔内部结构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双侧股骨近端形态及内部结构具有高度对称性。股骨头直径为(45.71±4.08)mm,股骨头高度为(53.61±5.43)mm,偏心距为(39.91±5.07)mm,股骨颈中央直径为(36.71±3.75)mm,颈干角为(127.88±6.28)°,股骨颈长度(46.61±4.74)mm,小粗隆中点所在平面的髓腔内径为(26.21±4.59)mm,其中偏心距、颈干角与白种人形态参数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供了一种验证双侧股骨对称性的新方法。结论正常成人双侧股骨内外部形态存在一定的对称性,变异较小,为股骨形态的测量提供理论依据;三维重建更利于对股骨近端形态参数的测量;新配准方法的提出对于临床中股骨近端骨折的诊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重建尿道括约肌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转位重建尿道括约肌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5例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股薄肌的形态、主要血管、神经的来源,血管神经蒂的长度、入肌部位等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股薄肌全长(42.0±0.6)cm,肌腹长(31.0±3.8)cm;肌腱长(10.9±0.9)cm;股薄肌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股深动脉的股薄肌支,该分支起始处外径(2.1±0.6)mm,血管蒂长(9.2±0.9)cm,入肌部位在股薄肌中、上1/3交界处前缘的深面;股薄肌的神经支配,均恒定地来自闭孔神经前支,该神经在闭膜管处,横径为(1.7±0.4)mm;厚(0.5±0.2)mm,从闭膜管至入肌点处长(10.4±1.4)cm。结论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转位重建尿道括约肌术,经尸体摹拟实验,证明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直肠系膜的内容、形态学特点及毗邻关系。方法:对35具尸体材料进行解剖,运用大体解剖、组织学、透射电镜和核磁共振等方式进行观察、记录。结果:直肠系膜是包绕在直肠周围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及脂胁组织,其上端与乙状结肠系膜相延续,下端在直肠肛管连接处明显变薄后止于该处;在直肠的前腹膜反折以上由腹膜覆盖存盆脏筋膜的外面,反折以下盆脏筋膜的前面有Denonvilliers’筋膜,结论:直肠系膜是包绕在袖套样盆脏筋膜之内(包括盆脏筋膜在内)的直肠周围所有血管、淋巴管和淋巴结、神经及脂肪组织等共同构成的独立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正常左侧肾旁后间隙(left posterior pararenal space,LPPrS)的CT表现。 方法 对1具尸体标本行左侧肾旁前间隙乳胶灌注制作断面标本,观察双侧肾旁后间隙的解剖学特点并记录灌注剂在LPPrS的弥散情况;分析50例正常成人腹部CT资料,观察LPPrS的形态及脂肪厚度、LPPrS血管显示情况及其与左侧肾后筋膜的关系;测量左侧肾静脉水平LPPrS脂肪厚度的最大值以及第2腰椎体水平腹壁皮下脂肪面积,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 (1)标本轴位断层灌注剂进入左侧肾后筋膜间平面后沿LPPrS的纤维分隔蔓延。肾旁后间隙呈弯月状,见多条血管。(2)轴位CT图像上LPPrS可见多条血管影,主要位于左肾外侧、后方;血管可穿过肾后筋膜。LPPrS可见纤细的分隔,显示欠清。LPPrS的形态呈弯月状;左侧肾静脉水平,LPPrS脂肪最厚处位于左肾外侧、后方,平均厚度为0.77 cm。第2腰椎体水平皮下脂肪面积平均为112.37 cm2,二者具有正相关性(r=0.283,P<0.05)。 结论 LPPrS具有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关注LPPrS的CT表现有助于LPPrS病变及其邻近脏器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为丘脑及其相关重要结构的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和相关测值。 方法 采用30例正常成人头颅标本(男17例,女13例),取平行于眦耳线平面制成片厚5 mm的连续横断面。各选取丘脑及其相关重要结构所在的3个连续断面,对其进行观测,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进行相关统计处理。 结果 丘脑面积、横径和矢径在性差和侧差方面未见显著性差异。丘脑面积与尾状核头面积、以及与尾状核头横径呈负相关(P<0.05),丘脑横径与尾状核头面积、矢径呈负相关(P<0.05);丘脑长与端脑长、丘脑宽与端脑宽分别呈正相关(P<0.05),左丘脑长与脑型呈负相关(P<0.05),左丘脑型与脑型呈正相关(P< 0.05),丘脑夹角与脑型呈正相关(P<0.05),丘脑长与右三角区至前角间距存在相关关系(P<0.05)。 结论 丘脑形态学是否存在性差与侧差需要进一步探讨,丘脑参数与其相关重要结构参数存在线性关系,相关测值变化可为丘脑形态学变化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鸵鸟股骨头生物学特征,探讨其作为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实验动物的价值。方法 鸵鸟6只,体重(73.28±5.87)kg,雌雄不限。4只麻醉处死后取双侧股骨。对股骨头形态、关节软骨进行大体观察。X线及CT检测骨质形态及骨小梁走行。测量股骨头最大直径 、颈干角 、前倾角。取关节软骨行HE染色、Masson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检测。2只鸵鸟行股骨内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鸵鸟股骨头大体呈球形,无明显股骨颈,股骨头及转子形成连续的骨性平台,表面覆以软骨;X线显示股骨内存在两组纵行压力骨小梁系统,内侧起自股骨头止于内侧骨皮质,外侧起自转子下止于外侧骨皮质;股骨头最大直径(45.40±4.40)mm、颈干角(122.29±0.84)°、前倾角(11.62±0.40)°;关节软骨HE染色示软骨基质均匀淡染成红色,软骨细胞呈极性排列,形态呈圆形,染色浅,核偏心嗜碱性。软骨基质Masson染色呈亮绿色,甲苯胺蓝染色强阳性;骨内血管造影显示鸵鸟股骨头血供由支持带动脉,骨内滋养动脉及圆韧带动脉供应。结论 尽管鸵鸟股骨头直径、颈干角、前倾角、关节软骨性质与人类相似。鸵鸟股骨上段解剖结构及力学传导方式及供血方式与人类存在差异,此类大型双足动物为基础制备的股骨头坏死模型仍无法完全模拟人类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股骨颈疝窝的X线和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证实或具有典型影像学征象的21例股骨颈疝窝的X线和CT资料。结果 21例共有病灶26个,其中右侧受累9例,左侧7例,双侧5例。本组股骨颈疝窝的X线和CT检查均表现为股骨头基底部和股骨颈前上1/4处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透亮区,其边缘清楚,周围伴厚薄均匀硬化环,密度均匀。病灶直径通常小于10mm,CT上病灶或上下相邻层面股骨颈前方皮质大多可见与病灶相连的局限性裂隙样缺损。结论 股骨颈疝窝位于股骨头基底部和股骨颈前上1/4处皮质下,周围多伴有厚薄均匀锐利硬化环,CT上病灶或上下相邻层面股骨颈前方骨皮质与病灶相连的局限性裂隙样缺损,为本病的特异性征象。CT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