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为了研究肝病患者血清IGF-Ⅰ、IGF-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89位肝病患者分成三组,其中肝炎组10例,肝硬化组66例,肝癌组13例;另设对照组38例.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IGF-Ⅰ、IGF-Ⅱ的含量.结果:肝硬化患者组血清IGFⅠ、IGFⅡ的测值分别为65±14 mg/L,328±86mg/L;肝癌组为49±14 mg/L,194±61 mg/L;两组测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61±75mg/L,1094±119mg/L).肝硬化Child A级患者的血清IGF-Ⅰ、IGF-Ⅱ水平较ChildB/C级患者均明显增高(P<0.05).血清IGF-Ⅰ、IGF-Ⅱ值在不同病因的肝硬化患者之间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IGF-Ⅰ一样,血清IGF-Ⅱ水平的测定同样可作为评价肝硬化、肝癌患者肝功能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IGFBP-3)在结直肠腺瘤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免疫放射法分别检测12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48例结直肠癌患者及34例健康人外周血清IGF-1和IGFBP-3表达水平.结果:血清IGF-1和IGF-1/IGFBP-3比值在结直肠癌组(247.35±60.77;0.063±0.010)、腺瘤性息肉组(224.75±69.45;0.055±0.010)及健康对照组(195.39±63.37;0.047±0.013)依次降低,前两组明显高于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患者血清IGF-1、IGFBP-3水平及IGF-1/IGFBP-3比值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情况及肿瘤家族史临床指标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息肉大小、数量、部位、组织学分类也无统计学意义.血清IGF-1和IGF1/IGFBP-3比值在结直肠癌组(247.35±60.77;0.063±0.010)、进展期腺瘤组(235.81±73.72;0.056±0.011)及早期腺瘤组(208.15±59.44;0.052±0.008)依次降低,且前两组较后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血清IGF-1和IGFBP-3呈正相关(r=0.796,P<0.001).结论:血清IGF-1和IGF-1/IGFBP-3比值增高可能在结直肠腺瘤癌变中起一定作用,对适龄人群行血清GF-1和IGF-1/IGFBP-3检测可以简单筛选有息肉恶变倾向者. 相似文献
3.
4.
采用ELISA法检测70例食管癌及胃癌患者化疗前及化疗后6周血清中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IGF-2)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发现化疗有效组及化疗无效组化疗前血清IGF-1、IGF-2、IGFBP-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与化疗前比较,化疗有效组化疗后IGF-1明显降低、IGFBP-3明显升高,而化疗无效组化疗后IGF-1明显升高、IGFBP-3明显降低.认为血清IGF-1水平降低、IGFBP-3水平升高与食管癌、胃癌化疗疗效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和评价化疗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们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血清IGF-1、前臂骨密度(BMD)及骨矿含量(BMC)检测,以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患者BMD变化及体重与BMD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男56例,女44例.根据年龄分为A组(<50岁)14例,B组(50~59岁)31例,C组(60~69岁)32例,D组(≥70岁)23例.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BMI≥25为肥胖组(55例),<25为非肥胖组(45例).采用法国Medi Link公司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测量前臂超远端骨密度(BMDu)及前臂远端骨密度(BMDd)、BMC及T积分,根据T积分(与正常年轻人骨峰值的百分比)分为骨流失组T1(-1>T>-2.5),骨质疏松组T2(T≤-2.5).计算各年龄组骨流失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受试者抽空腹血2ml,取血清-20℃保存,用酶联吸附免疫(ELISA)法测定血清IGF-1浓度,美国DLS公司试剂盒由天津天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各指标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IGF-Ⅰ受体(IGF-Ⅰ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行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50例(观察组)、体检健康者50例(对照组),检测观察组手术前后、对照组体检日血清IGF-Ⅰ、IGF-ⅠR、IGF-Ⅱ。分析各指标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术前血清IGF-Ⅰ、IGF-ⅠR、IGF-Ⅱ水平均高于术后及对照组(P均<0.05),但术后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低分化者血清IGF-Ⅰ、IGF-ⅠR、IGF-Ⅱ水平明显高于高分化、中分化者,TNM分期Ⅲ、Ⅳ期者明显高于Ⅰ、Ⅱ期者,有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均<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前血清IGF-Ⅰ、IGF-ⅠR、IGF-Ⅱ水平明显升高,其水平变化与肿瘤的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ACI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我院166例住院患者(发病1周内)进行CRP水平的测定,按TOAST分型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组46例,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AO)组40例,心源性脑梗死(CE)组20例,其他病因明确性脑梗死(OC)组40例,不明病因性脑梗死(UE)组20例,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CE组CRP阳性率最高,CRP水平亦最高,其次为LAA组及OC组,SAO组及UE组最低。以CO中毒为主要危险因素者,其CRP阳性率最高,CRP水平亦为最高,其次为冠心病者。高血压与糖尿病者间比较,无论是从阳性率,还是从CRP水平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结论CRP可能在ACI患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且其水平随脑梗死类型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8.
马慧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8):911-912
目的 观察脂蛋白(a)[LP(a)]水平在不同类型脑血管病(CVD)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CV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ITA法)对85例住院患者(发病一周内)进行LP(a)水平测定,将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组(50例)与出血性脑血管病组(35例),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组又分为粥样硬化血栓性(AT)组31例,心源性栓塞性(CE)组7例,腔隙性脑梗死(LI)组12例,脑出血分为单部位脑出血(SICH)组17例,多部位脑出血(MICH)组18例,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AT组LP(a)阳性率最高,LP(a)水平也最高,其次为MICH组及SICH组,CE组最低.以高纤维蛋白原(FIB)血症为主要危险因素者,其LP(a)阳性率最高,LP(a)水平亦最高,其次为冠心病者,高血压与糖尿病者间比较,LP(a)阳性率及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P(a)可能在患者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且其水平随脑血管病类型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9.
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IGF-1、IGFBP-3与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 (IGF - 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 3(IGFBP - 3)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通过测定 60例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及 60例对照组IGF - 1 ,IGFBP - 3及骨钙素 (BGP)、I型胶原异构C端肽 (β-CTX)等指标 ;同时测量骨密度 (BMD)。结果 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腰椎和左股骨颈BMD显著低于对照组 (均P <0 .0 1 ) ;血清IGF - 1 ,IGFBP - 3低于对照组 (均P <0 .0 1 ) ;血清BGP低于对照组 (P <0 .0 5) ;血清 β-CTX高于对照组 (P <0 .0 5) ;而血钙 ,血磷水平在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对照组和骨质疏松组腰椎侧位 ,左股骨颈BMD均与IGF - 1 ;IGFBP - 3 ;BGP呈正相关 ,与 β -CTX呈负相关 ,而与血钙、血磷无关。 结论 IGF - 1、IGFBP - 3、BGP、β -CTX水平都与骨含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检测上述指标可作为诊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腺癌患者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表达水平并比较分析其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8例肺腺癌患者(A组),26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B组)和20例健康人(C组)血清中IGF-1和IGFBP-3的含量。结果 A、B、C组血清IGF-1水平分别为(667.19±105.36)μg/L、(448.53±121.04)μg/L和(398.45±111.46)μg/L,A组明显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血清IGFBP-3水平分别为(3 003.17±998.23)μg/L、(3 875.43±1 017.43)μg/L和(3 964.53±1 089.73)μg/L,A组明显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化疗有效的患者,化疗2周期后IGF-1水平较化疗前降低,而IGFBP-3水平则较化疗前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在肺腺癌的辅...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和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冠心病患者9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32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36例;对照组(CG)30例。测定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清脂联素(APN)水平,并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结果冠心病组血清APN水平明显降低,且SAP、UAP、AMI三组血清APN水平依次降低。SAP组FINS升高、ISI降低;UAP组FINS、TC、TG升高,吸烟年限长,ISI降低;AMI组BMI、WHR、FINS、TC、TG、LDL-C升高,吸烟年限长,ISI、HDL-C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APN与BMI、WHR、FINS、TG、LDL-C呈负相关,与ISI、HDL-C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APN水平降低,SAP、UAP、AMI三组血清APN水平依次降低,冠心病危险因素依次增多。冠心病患者血清APN水平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14.
矫杰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0,(4)
有报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缺乏与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不良、代谢紊乱有关。另有试验发现空腹时瘦素(Leptin)水平下降,而进食后瘦素水平回升,因此推测瘦素的变化与胰岛素有关。为此本试验观测了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水平短期内变化时IGF1及其结合蛋白(IGFBP)和瘦素水平的变化。对象和方法 17例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患者为受试者,平均年龄(31±10)岁,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水平7.6%,平均体重指数(BMI)女性为(24±1)kgm2(16.7~28.3kgm2),男性为29.1kgm2(23~35kgm2)。受试者胰岛内分泌功能均…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脂、糖代谢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是机体糖与脂肪合成、分解及转化的中枢。当肝细胞大量坏死 ,超过肝脏代偿能力时 ,表现为明显的脂、糖代谢紊乱和肝功能不全。我们检测了 6 0 9例各类肝病患者血脂、血糖、载脂蛋白水平 ,旨在探讨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脂、糖代谢变化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观察组为 6 0 9例肝病患者 ,年龄 16~ 5 8岁 ,平均 4 0 .3岁 ,均按 2 0 0 0年 9月西安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确诊 ,其中急性肝炎 15 8例 ,慢性肝炎 114例 ,重型肝炎 4 7例 ,肝硬化 16 9例 ,脂肪肝4 8例 ,肝癌 73例 ;正常对照组 2 2 5例 ,年龄 17~ 5 6…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DM)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有资料显示,DM患者视网膜组织内胰岛素生长因子(IGF)、IGF结合蛋白(IGFBP)及IGF受体水平升高,对DR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探讨胰岛素生长因子-2(IGF-2)与DR的关系,我们对38例伴有DR的2型DM患者的血清中IGF-2水平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根据1996年WHO制订的DM诊断及分型标准,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68例,扩瞳后直接行眼底镜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并按1985年全国第三届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定量检测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的冠心病患者7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6例,选择同期在我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年龄相当的非冠心病患者25例为对照组,入院后均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应用DC处理软件,计算各组患者的DC值。结果冠心病患者DC值较对照组降低(P<0.05),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DC值AMI(2.55±1.82)ms相似文献
18.
目的定量检测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减速力(DC)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7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6例;另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5例为对照组,入院后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各组的DC值。结果冠心病患者Dc值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其中AMI〈UAP〈SAP,组间比较P均〈0.05,SAP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DC值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563,P〈0.05)。结论DC值可以直接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病变不稳定状态,病情愈严重,迷走神经的保护作用愈低,猝死风险愈高。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2)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5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各51例;另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脏病患者50名为对照组。均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各组平均DC值。结果 UAP组、AMI组DC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AP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病变程度与冠心病患者DC值呈负相关(P0.05,r=0.562)。结论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中猝死的高危人群可通过DC值准确地检测出,有效减少及预防猝死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定量检测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的冠心病患者7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6例,选择同期在我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年龄相当的非冠心病患者25例为对照组,入院后均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应用DC处理软件,计算各组患者的DC值。结果冠心病患者DC值较对照组降低(P<0.05),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DC值AMI(2.55±1.82)ms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