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皮素1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内皮素1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的分子机制。方法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提取总RNA,采用人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基因芯片(含96个基因),检测内皮素1作用12h后人血管内皮细胞主要功能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结果与未用内皮素处理的对照组相比,人血管内皮细胞在内皮素1作用12h后,共有53个基因出现差异表达,其中抗凝血和抗氧化基因等22个基因表达下调,促凝和炎性因子基因等31个基因表达上调。结论内皮素通过诱导人血管内皮细胞凝血和纤溶系统基因表达失衡、下调抗氧化酶基因表达和上调促炎因子基因表达,损伤人血管内皮细胞,造成其生物学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血管新生功能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方法:消化法分离大鼠CMECs,用不同浓度(1、10、100、1 000和5 000 μmol/L)的阿司匹林处理体外培养的大鼠CMECs后,分别用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划痕试验及Transwell小室评价细胞迁移能力、成管实验评价血管新生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水平,ELISA法测定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结果: ①1、10和100 μmol/L的阿司匹林对,CMECs的增殖、凋亡和AKT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影响,1000、5000μmol/L的阿司匹林对组显著抑制CMECs增殖、下调AKT磷酸化水平、诱导细胞凋亡;②10、100 μmol/L的阿司匹林促进CMECs迁移、成管;③FN表达随阿司匹林浓度升高而升高。结论:①低浓度阿司匹林(1~100μmol/L)对CMECs的存活无明显影响,而高浓度的阿司匹林(1 000、5 000 μmol/L)显著抑制CMECs增殖、下调AKT磷酸化水平、细胞凋亡增多。②低浓度阿司匹林(1~100 μmol/L)作用下,阿司匹林促进CMECs迁移、成管能力,可能与阿司匹林作为环氧化酶(COX)抑制剂,减少前列环素(PGI2)生成引起FN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microRNA-181b(miR-181b)对衰老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等血管新生功能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通过传代培养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水平(Population doublings,PDL),建立HUVECs衰老模型(PDL44)。在PDL44HUVECs中过表达或抑制miR-181b,分刖用MTS法、划痕实验及成管实验检测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成管功能,结果过表达miR-181b可抑制PDL44内皮细胞的增殖功能18%(P〈O.001),减少内皮细胞迁移率40%(P=O.032);反之,给于miR-181b抑制刹可硅著改善PDL44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给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刺激,术观察到miR-181b对PDL44内皮细胞成管功能的调控作用。结论抑制miR+181b可提高衰老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提示它可作为一个新的靶点,调节内皮细胞的损伤修复和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治疗性血管新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家族及其受体的组成,介绍了调控VEGF表达的因素及VEGF信号传导途径。着重阐述了VEGF促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以及VEGF在治疗性血管新生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前景。还简要介绍了VEGF其他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尿酸血症是否通过诱导亮氨酸富集的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3蛋白(NLRP3)炎症小体活化蛋白质-gasdermin D(GSDMD)导致内皮细胞焦亡,观察尿酸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ATCC细胞库的120份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制备HUVEC培养基、内皮细胞(ECM)培养基,培养HUVEC细胞,按随机数表法将培养成功的120份HUVEC细胞分为3组,分别为HUVEC+ECM+500μmol/L浓度尿酸,HUVEC+ECM+1000μmol/L浓度尿酸,HUVEC+ECM+1500μmol/L浓度尿酸。分别将各浓度尿酸置于5%CO2 95%空气细胞培养箱内分别培养24 h、48 h、72 h。计算不同浓度内皮细胞活力下降率;采用Western blot与免疫荧光测定细胞caspase-3、caspase-4、NLRP3及GSDMD表达。结果在处理12 h的实验模型内,仅有1500μmol/L浓度的尿酸能够明显降低HUVECS的细胞活力,细胞活力下降率为50.00%;在处理24 h的实验模型内,各组细胞活力下降率分别为25.00%、65.00%、80.00%,随着尿酸浓度增加,HUVECS细胞的细胞活力随之下降,各浓度比较(P0.05);随着尿酸浓度的升高,内皮细胞caspase-3、caspase-4、NLRP3及GSDMD表达逐渐上升(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可引起内皮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诱发细胞炎症反应,通过介导细胞中GSDMD活性,从而引起内皮细胞焦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失重可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自噬和内质网应激都是细胞为维持自身稳态和应对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应激性反应,研究表明,模拟失重可以使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水平提高,细胞凋亡受到抑制,细胞迁移能力增强,这些生理变化都伴随着血管内皮细胞自噬活性的增强,失重导致的内质网应激发生时细胞的凋亡增加,提示自噬和内质网应激可能在失重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变化中起调节作用。本文综述了自噬和内质网应激在失重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噬干预对低剪切应力下血管内皮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内皮素1(ET-1)表达的影响。方法 ApoE-/-小鼠高脂饮食喂饲12周,HE染色法观察主动脉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自噬标志物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和p62的表达。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新西兰大白兔颈总动脉置于体外灌流系统,分别以低剪切应力(5 dyne/cm2)和正常剪切应力(15 dyne/cm2)灌流1 h,Western blot检测Beclin1、LC3Ⅱ和p62的表达;在此基础上,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和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rapamycin)孵育低剪切应力处理后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兔颈总动脉30 min,观察自噬干预对低剪切应力诱导的eNOS和ET-1表达的影响。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Beclin1、LC3Ⅱ和p62的表达明显增加;与正常剪切应力组相比,低剪切应力组Beclin1、LC3Ⅱ及p62的表达明显增加;雷帕霉素上调低剪切应力下血管内皮细胞以及离体血管eNOS的表达,抑制ET-1的表达;3-MA则进一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以及离体血管eNOS的表达,上调ET-1的表达。结论 低剪切应力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自噬从而抑制eNOS表达、上调ET-1表达,增强自噬能改善该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氢过氧化枯烯作为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引发剂,作用于培养的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制备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测定基对Swiss3T3细胞DNA合成的影响;并以抗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抗体中和实验和Northernblot分析测定了脂质过氧化作用对内皮细胞PDGF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探讨内皮细胞损伤和糖皮质激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受体(AT1)基因mRNA表达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本试验将35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7只。1.对照组2.内膜损伤组:用球囊进行髂动脉内膜损伤。3.内膜损伤+RU486组:髂动脉内膜损伤后,给家兔口服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486)。4.地塞米松组:腹腔注射地塞米松(7mg/kg/d)。5.地塞米松+RU486组:地塞米松和RU486同时给药。各实验组家兔4周后处死,用RT-PCR的方法检测髂动脉VSMCAT1的基因表达。透射电镜观察VSMC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内皮细胞损伤和地塞米松可使VSMC的AT1mRNA的表达上调(P<0.01),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剂米非司酮(RU486)可阻断这种表达的上调。内皮细胞损伤和地塞米松还能使VSMC内粗面内质网增多,肌丝减少,促进VSMC向合成型转化。所以,内皮细胞损伤和地塞米松等应激因素可通过激活糖皮质激素受体,诱导AT1的基因表达,促进VSMC增殖,这个过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高尿酸血症,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其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以及代谢综合征之间关系密切。目前的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带来的氧化应激损伤、炎症细胞和因子的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一氧化氮合成减少等病理机制可能参与了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而且这些机制并不是独立作用,其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对于高尿酸血症机制的研究,将加深人们对高尿酸血症的认识,以实现早期干预,这对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内皮细胞中与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可能相关的信号传导相关蛋白基因,期望获得阐明氧化机制的有价值的线索.方法 利用低密度脂蛋白作用人血管内皮细胞系ECV304,通过基因芯片分析人信号传导相关蛋白的表达谱.结果 在被检测的1 990个基因中,52个基因的表达变化超过了2倍以上,其中23个基因表达增加,29个基因表达减少.在表达发生改变的基因中,有7个已在最新的报道中认为可能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结论 我们的发现可能给内皮细胞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机制的揭示提供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ardiac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CMECs)增殖能力、迁移能力,以及血管新生和管腔形成的作用和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100、200和400 mg/L)的AGEs作用于CMECs 48 h,分别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用毛细血管管腔结构形成试验检测AGEs对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 CMECs在以不同浓度(100、200及400 mg/L)的AGEs作用48 h后,MTT比色法检测显示,吸光值(分别为0.1195±0.0049、0.1422±0.0058及0.1783±0.0220)明显高于对照组(0.0955±0.0161,P<0.05,P<0.01);Transwell法检测细胞数[分别为(24.89±6.234)、(32.89±6.990)及(55.56±10.27)个]均高于对照组[(13.89±4.622)个,P<0.05,P<0.01];管样结构的长度[分别为(3.261±0.7016)、(4.737±1.129)及(6.687±1.308)mm/mm2]均高于对照组[(2.089±0.6723)mm/mm2,P<0.05,P<0.01]。结论: AGEs可以促进CMECs血管新生和管腔结构的形成,且与其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血管新生功能的影响。方法 4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处死后分离右心室,提取原代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依据阿司匹林浓度不同分为对照组、实验组(1、10、100、1 000、5 000μmol/L),分别检测其对CMECs的增殖能力、细胞迁移能力和纤维连接蛋白(FN)水平的影响。结果培养48 h后,阿司匹林1、10、100μ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量和凋亡指数(AI)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浓度为1 000和5 000μ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量和AI值差异显著(P0.05);划痕实验显示1、10、100μmol/L阿司匹林组的划痕间距均显著小于对照组,10、100μmol/L阿司匹林组的Transwell迁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10、100μmol/L阿司匹林组的成管个数显著高于对照组,5 000μmol/L阿司匹林组的成管个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组的相应指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FN的分析结果显示除1μmol/L阿司匹林组外其余浓度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对CMECs作用低浓度时表现为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作用,并能显著诱导FN分泌;高浓度时表现为抑制增殖和迁移作用,但是对FN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肾小球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对肾小球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并与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比较分析。  方法 :采用二室弥散系统检测内皮细胞通透性。肾小球内皮细胞 (MGEC)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接种于细胞培养嵌套的微孔滤膜 (孔径 0 4 5 μm)上 ,待细胞生长融合后 ,加入不同浓度的VEGF作为处理因素 ,以生物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 (biotin BSA)作为通透性指示剂 ,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时间段biotin BSA通过细胞单层的百分数。  结果 :正常培养条件下 ,生长在滤膜上的MGEC和HUVEC单层的通透性没有明显差异。VEGF可显著增加MGEC和HUVEC的通透性 ,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1μg/LVEGF作用 12h可使MGEC对白蛋白的通透率增加近 2 5 % (0 31± 0 0 3vs 0 2 5± 0 0 3) ;VEGF浓度达 10 μg/L始显著增加HUVEC通透性 (0 2 8± 0 0 7vs0 2 1± 0 0 4 ) ,且远小于MGEC通透性增加的幅度 (P <0 0 1) ;VEGF浓度达 5 0 μg/L时 ,其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的作用基本达到饱和。 5 0 μg/LVEGF作用 0 5h即可使MGEC和HUVEC的蛋白通透率分别增加 10 0 % (0 12± 0 0 2vs0 0 6± 0 0 1)和 6 0 % (0 0 8± 0 0 3vs0 0 5± 0 0 1) ,并至少持续到 12h。  结论 :首次在体外直接证实了VEGF具有增加MGEC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miR-206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为临床动脉硬化疾病提供新的诊疗方向。方法收集临床病理首次确诊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病变处动脉内皮组织和正常内皮组织,qPCR检测miR-206的表达;而后通过基础实验研究将HUVEC分为未转染组、miR-206-mimics组和miR-206-inhibitor组,观察转染效率;三组细胞均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进行迁移能力评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x43表达情况。结果糖尿病动脉硬化患者下肢动脉(均为胫腓动脉)病变处内皮细胞miR-206的mRNA表达较正常组织内皮细胞明显增加(P0.05);HUVEC转染miR-206-mimics后,miR-206表达显著升高(P0.05),转染miR-206-inhibitor后,miR-206表达明显降低(P0.05);在HUVEC转染miR-206-mimics 24 h后,细胞增殖率相比于未转染组和miR-206-inhibitor组要明显降低(P0.05);在HUVEC转染miR-206-mimics后,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5),细胞周期在G2期发生阻滞,而HUVEC转染miR-206-inhibitor后细胞迁移能力提高(P0.05);miR-206-mimics组细胞Cx43表达明显降低,而miR-206-inhibitor组细胞Cx43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miR-206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将内皮细胞阻滞在有丝分裂G2期,并且抑制内皮细胞迁移,其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可能是通过调节Cx43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细菌脂多糖通过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引起相关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脂多糖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是引起细胞效应的关键。本文着重综述脂多糖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脂多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脂多糖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进一步明确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发病的分子机制,并为开发具有明确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
20.
我们以往的实验证实糖化终末产物(AGEs)可使共同培养的牛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CMEC)、牛脑微血管平滑肌细胞(BCMSMC)Ⅳ型胶原基因表达增加(结果另文发表)。为进一步探讨其机制,我们在共同培养体系中加入抗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抗血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