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都城乡地区中老年人群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流行状况及危险因素,为本地区中老年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8年应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成都城乡地区40~79岁中老年人5205人,经统一培训的30余名医护人员进行血压测量及资料收集。了解中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患病率,分析中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成都城乡地区中老年人群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为16.64%,标化患病率为15.87%。城市居民患病率为17.18%,农村居民患病率为14.23%;城市高于农村(P0.01)。男性患病率为16.09%;女性患病率为16.99%(P=0.40)。随着年龄的增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的增高趋势。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偏咸膳食、腹型肥胖为男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年龄、绝经、超重或肥胖、腹型肥胖、高胆固醇血症为女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高及适度的运动为女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保护因素。结论成都地区中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较高,与增龄关系密切。控制腰围、体质量、钠盐摄入,适度运动对中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防治工作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7月至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493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患者基线资料、相关生化指标及骨密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究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 493例骨质疏松患者中男184例,女309例,发生骨折181例(36.71%),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发生率越大(χ2=14.694,P=0.002);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年龄(OR=1.031,P0.05)、腰椎骨密度(OR=11.337,P0.05)、腰椎骨密度T值(OR=3.121,P0.05)、股骨颈骨密度T值(OR=8.913,P0.05)是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男性(OR=0.552,P0.05)、血清维生素D(OR=0.873,P0.05)是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保护因素。结论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应当对中老年人进行运动、饮食的干预,增加骨密度,以预防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提高中老年人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西白裤瑶族中老年人群的血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485例白裤瑶族中老年人群的血压、饮食和生活方式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另选501例当地的汉族人群进行比较。结果白裤瑶族人群的体力活动、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摄入量高于汉族人群,而受教育水平、身高、腰围、体重、体重指数、总能量、总脂肪、蛋白质、胆固醇和钠盐摄入量则低于汉族人群;白裤瑶族人群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高血压患病率低于汉族人群(P<0.05,P<0.01)。两民族人群高血压与年龄、体力活动、体重指数、腰围、总能量,总脂肪和钠盐摄入量呈正相关,与教育水平和总食物纤维摄入量呈负相关(P<0.05,P<0.01);此外,白裤瑶族人群高血压还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汉族人群高血压与饮酒呈正相关(P<0.05)。结论白裤瑶族和汉族人群的血压水平及其危险因素存在差异,可能与他们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体力活动、钠盐摄入和遗传因素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甘肃省红古地区中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按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海石湾镇为干预社区,共13 642人,根据性别、年龄、职业类型、劳动强度等进行高血压患病率分析.结果 红古地区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总患病率为33.07%,男性为33.18%,女性为32.99%,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5 ~44岁、45~ 54岁、55~ 64岁、65~ 74岁、≥75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7.52%、28.08%、48.79%、64.90%、69.44%,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患病率随居民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在各不同职业中,退休、家务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9.66%、43.94%,明显高于干部、科技人员及工人(P<0.05).轻体力劳动强度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最高,为43.89%,明显高于极轻体力劳动、中度体力劳动及重度体力劳动居民(P<0.05).结论 在进行高血压防治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劳动强度、职业类型、年龄后再给予相应的处理,使干预措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我国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分布特点以及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中美协作研究队列中的石景山人群和多省市队列中的北京大学社区人群2007年9至10月期间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颈动脉超声的横断面复查结果进行分析.参加调查人数共计2681名,年龄43~81岁.结果 (1)颈动脉内中膜36点厚度平均值为0.68 mm,最大值为1.07 mm.(2)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0.3%.男女两性颈动脉膨大部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1.2%和51.6%(x~2=23.44,P<0.01).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4.7%和12.2%(x~2=69.57,P<0.01).颈总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0.9%和13.8%(x~2=23.18,P<0.01).(3)多因素分析:男女两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和最大值随着收缩压、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与无危险因素者比较,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较高(P<0.05).结论 我国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普遍存在,且与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我国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分布特点以及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中美协作研究队列中的石景山人群和多省市队列中的北京大学社区人群2007年9至10月期间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颈动脉超声的横断面复查结果进行分析.参加调查人数共计2681名,年龄43~81岁.结果 (1)颈动脉内中膜36点厚度平均值为0.68 mm,最大值为1.07 mm.(2)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0.3%.男女两性颈动脉膨大部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1.2%和51.6%(x~2=23.44,P<0.01).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4.7%和12.2%(x~2=69.57,P<0.01).颈总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0.9%和13.8%(x~2=23.18,P<0.01).(3)多因素分析:男女两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和最大值随着收缩压、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与无危险因素者比较,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较高(P<0.05).结论 我国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普遍存在,且与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我国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分布特点以及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中美协作研究队列中的石景山人群和多省市队列中的北京大学社区人群2007年9至10月期间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颈动脉超声的横断面复查结果进行分析.参加调查人数共计2681名,年龄43~81岁.结果 (1)颈动脉内中膜36点厚度平均值为0.68 mm,最大值为1.07 mm.(2)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0.3%.男女两性颈动脉膨大部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1.2%和51.6%(x~2=23.44,P<0.01).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4.7%和12.2%(x~2=69.57,P<0.01).颈总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0.9%和13.8%(x~2=23.18,P<0.01).(3)多因素分析:男女两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和最大值随着收缩压、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与无危险因素者比较,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较高(P<0.05).结论 我国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普遍存在,且与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西金秀县瑶族及汉族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及聚集程度,为金秀县瑶族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0—2012年采用分层随机整群调查方法,抽取广西金秀县长垌和罗香两个乡的≥50岁的瑶族中老年居民986名和汉族中老年居民978名,通过调查问卷、体格检查和采集血液标本对两民族中老年人群的血压、血脂、血糖、身高、体质量腰围进行测定比较。结果瑶族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肥胖、家族史、高盐饮食、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的发生率低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民族中老年人群吸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民族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瑶族中老年人群不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构成比高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瑶族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低聚集度、中聚集度、高聚集度的构成比均低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瑶族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生率及聚集程度均明显低于当地汉族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糖尿病前期合并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本地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片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成都城乡地区40~79岁中老年居民5 240例,经统一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血压、血糖测量及资料收集,了解高血压前期合并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成都城乡地区中老年人群高血压前期合并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2.5%,标化患病率为11.5%。城市居民患病率12.4%,农村居民患病率13.2%(P=0.47);男性患病率12.7%,女性患病率12.4%(P=0.81)。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前期合并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大、超重或肥胖(女性包括腹型肥胖)、兄弟姐妹高血压病史、高甘油三酯血症、多次分娩(女性)、绝经(女性)使高血压前期合并糖尿病前期的风险增加(P均0.05),较高的文化程度使男性患高血压前期合并糖尿病前期的风险减小(P0.05);适度运动使女性高血压前期合并糖尿病前期的的风险减小(P0.05)。结论:中老年人群高血压前期合并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与年龄密切相关。中老年高血压前期合并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防治控制应从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控制腰围及体重、调整饮食结构、适度运动入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朝鲜族和汉族中老年人群高血压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布特点.方法 对随机抽取的2 542名朝鲜族和汉族中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体格指标及血压,同时测定空腹血脂及血糖.结果 ①朝鲜族和汉族人群的吸烟率、超重及肥胖、高脂血症、高血糖等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布特征存在差异(P<0.01,P<0.05).朝鲜族男女高血压患病率均显著高于汉族(P<0.01).②本地区人群中的朝鲜族、男性、年龄大者、肥胖者和高脂血症者,高血压患病的危险性较大.结论 朝鲜族和汉族人群的高血压病与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布有差异,可能与不同民族饮食因素、生活习惯、体力活动和遗传因素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1.
杨婷婷  赵玉娟 《心脏杂志》2012,24(5):658-662
高血压的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在农村地区及偏远山区对本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处于较低水平。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呈现一定的规律变化,由高到低依次为年龄、超重和肥胖、血脂、饮酒史、家族史、超敏C反应蛋白及吸烟史等。目前人们对超重、血脂和饮酒等因素已日益予以重视。本文针对北方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了综述分析,以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理论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渝地区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于2013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成渝城乡地区40~79岁中老年人7807例,进行身高、体重、血压、血脂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等检测。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标准。结果成渝地区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13.8%。男性患病率为13.3%,女性患病率为14.1%,两性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城区患病率为14.6%,农村患病率为10.6%,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40~69岁研究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逐渐升高。年龄、腹型肥胖、缺乏体育锻炼是成渝地区中老年男性代谢综合征主要的危险因素;年龄、一级亲属高血压病史、腹型肥胖是成渝地区中老年女性代谢综合征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成渝地区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较高。控制合理的腰围,对于人群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干预以及阻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黔南地区瑶族、布依族老年人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黔南地区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的瑶族、布依族老年人进行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黔南地区瑶族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46.32%,布依族为5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饮酒、口感的选择、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腰围对瑶族、布依族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均有影响(P0.05),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56.04%、23.81%、12.82%,布依族老年人高血压的知晓率和控制率均显著低于瑶族(P0.05)。结论黔南地区瑶族、布依族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正确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的老年人生活方式向科学健康方向转变,强化高血压防治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上臂间血压差异(IAD)的范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此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在2006-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职工101 510人中随机分层抽取5852人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标准、参加2010-2011年体检且双臂血压资料完整的5050人最终纳入统计分析。采用欧姆龙BP-203RPEⅢ同时测量卧位双臂血压的方法计算双臂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值的绝对值。结果研究人群的收缩压和舒张压IAD分别为(4.15±4.01)和(3.24±2.95)mm Hg。研究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IAD≥10 mm Hg的检出率分别为8.77%和3.20%。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IAD≥10mm Hg的检出率分别为10.33%和2.97%,女性分别为6.49%和3.5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低龄、收缩压升高、高体质量指数(BMI)、低三酰甘油和低踝臂血压指数(ABI)是收缩压IAD增加的危险因素;低龄、高BMI、高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低ABI是舒张压IAD增加的危险因素。结论中老年人群中存在IAD,血压水平、低龄、高BMI和低ABI是收缩压和舒张压IAD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流行病学特点与老年高血压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患者40例,观察组采用综合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对照组采用常规防治方法进行防治,观察两组患者的高血压防治效果。结果引起高血压的因素中比例最高的是超重(35.00%),其次是饮食结构不合理(26.25%)以及过量饮酒(25.00%)。两组高血压控制优良率与高血压防治知识合格率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高血压防治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超重因素以及饮食不合理等因素,对其实施综合防治,提升患者血压控制优良率和防治知识合格率。  相似文献   

16.
<正>中老年人是干眼的高发人群〔1〕。本研究旨在分析老年人群中干眼的患病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1对象及方法1.1调查对象2011年11月至2013年8月山西省汾阳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群,年龄42~86岁,平均(65.4±7.0)岁,共2 137人,其中男1 058人,女1 079人。1.2干眼相关检查方法调查者均为山西省汾阳医院院眼科  相似文献   

17.
正高血压是指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持续升高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是威胁我国群众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也是多种心、脑、肾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3])。我国高血压患者达2.7亿~([4]),已成为一个高血压人口大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膳食模式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和遗传因素等的影响,高血压发生的年龄越来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5]),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显著升高。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年的报道,201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都城乡地区中老年人群LDLC升高的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本地区脂代谢异常防治奠定基础。方法样本的获取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社区(村)为单位,抽取城乡社区40~79岁有代表性人群5 230人进行LDLC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LDLC升高的患病率2.18%。标化患病率为2.03%。40~74岁人群随年龄增大LDLC升高的患病率逐渐增高;75岁以后患病率略有下降。男女两性及城乡患病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成都地区中老年男性人群LDLC升高的危险因素为年龄、糖尿病,适度饮酒为保护因素;中老年女性人群LDLC升高的危险因素为分娩巨大儿、腹型肥胖、糖尿病,保护因素为适度饮酒、体力锻炼。结论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LDLC升高的患病率较低,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成都乃至四川地区冠心病的相对低发可能与人群高LDLC血症的低患病率有关。防治糖尿病、适度饮酒、合理体力锻炼对预防LDLC升高可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主动脉根部内径与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从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随机选择50例进行研究,对其主动脉根部内径和室间隔、左心室质量以及左心室后壁厚度等进行测量,并分析与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的关系。结果观察患者的AAD及MRD较之对照组均明显增宽,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在AVD方面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动脉内径与心血管疾病一部分危险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主动脉内径与心血管疾病一部分危险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死的在职及离退休职工共6330人为调查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41.3%,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22.1%,稳定斑块的检出率为19.2%。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增加(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男性、高龄(50~<60,60~<70,≥70岁)、高收缩压、高空腹血糖、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774、2.357、4.191、8.968、1.751、1.499、1.446;男性、高龄(50~<60,60~<70,≥70岁)、高收缩压、高空腹血糖、高三酰甘油、吸烟是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2.017、3.570、10.776、48.526、1.777、1.974、1.614、1.616。结论中老年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41.3%。颈动脉稳定斑块的影响因素为:性别、高龄、收缩压、空腹血糖、LDL-C。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吸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