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表明《伤寒论》诊断疾病的思路及过程,是脉与证的集合,体现了"脉-证"合参的辨证思维与方法,为辨证论治之雏形,为后来中医辨证论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说明"识脉证""辨脉证"在中医临床辨证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李士懋教授精研《伤寒论》,对《伤寒论》提出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观点领会深刻。认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对《内经》"谨守病机"的疾病治疗观的具体实践;是仲景提出的辨证论治总的指导原则;应用在疾病治疗过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3.
<正>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一论治原则不仅适合太阳病误治后所致"坏病"的救治,也适合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治疗[1]。它突出了中医整体观念的思维特色,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优势,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1指导"坏病"的治疗"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仲景在论太阳病误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通过对《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含义以及对中风病辨证论治的指导意义的探讨,以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学习与理解,并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5.
中医从整体、宏观、动态、功能联系上认知生命和诊治疾病,形成独特的临床思维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整体恒动思维、辨证论治思维、中和思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对中医临床思维的高度概括。只有坚守中医思维,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提升中医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6.
我读“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临证实践的基础上,结合验案,从抓主症、辨病位的角度,对《伤寒论》中“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作出解读,认为该条文虽言小柴胡汤证的辨治要领,若连同《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来理解,则该条文显然是仲景举例示人,体现其辨证论治、圆机活法指导临床的思维内核。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载:"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是太阳病坏病,失治误治而病情恶化的概念及治则.其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十二字,从诊断、分析到治疗,环环相扣,是对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高度而准确的概括,是中医治则的大纲,并突出了中医治病诊断与治疗的关联性,对治疗一切疾病均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医者易也","易"是指《易经》的"易",意即中医是秉持辨析正邪、燮理阴阳之理济世救人的医生。究竟中医如何看病?《伤寒论》第十六条指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就是中医临床必须遵循的"三确认":"观其脉证",是四诊合参确认"主证";"知犯何逆",是辨析病因病机确认"主变";"随证治之",是针对主证、主变确认"主方"。而其关键又在于  相似文献   

9.
本文突出“治未病”和“治病必求于本”学术资源的内在魅力,拟就《伤寒论》“观其脉证”辨具体病脉症之象,尤其“随证治之”更抽象的辨证逻辑学概念的理性具体,从“知犯何逆”凸显论治疑难重症及对突发性重大疾病的理论优势,探讨张仲景学术辨证论治的原创思维,运用系统论方法的临床价值观和唯象认知方式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的纽带,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技术。“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与“治”,《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即是对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精髓的高度概括。“辨”是”证”的依据,“论”是“治”的前提,“辨证”与“论治”不  相似文献   

11.
辨证论治是中医特有的诊疗思维方法,而在《伤寒论》中最能体现辨证论治的条文即其中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中医诊断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为依据,四诊合参获得病证诊断结论,因此辨证论治可以说是中医诊治的精髓所在。而现在中医多受西医影响,逐渐忽视辨证论治,现从对《伤寒论》辨证论治的认识、《伤寒论》辨证论治对后世的影响及辨证论治应用等方面,浅谈对辨证论治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2.
以《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原则为指导,提出一种模拟医生进行辨证论治思维的计算机模型设计。该模型设计基于Neo4j的图数据构建技术、Cypher语言的图模式匹配技术以及Jaccard相似度公式,旨在实现对输入症状进行分析、推理,以明确病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结果,并给出对应的治疗方剂,即模拟《伤寒论》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过程,以期为中医临床辅助诊疗模型的构建提供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13.
<正>《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经典巨著,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1],是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经典教材。其中不但有中医理论的阐释,更是理论联系临床的典范,不但有大量成功临床案例之经验总结,也有失治误治后的教训,更有大量确有疗效的经方良药之临床应用示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仲景为我们确立中医临床医疗的行为指南[2]。"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见于仲景《伤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16条曰:"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段条文其义有二,前者定其义,示何为坏病,并明其因,指其殊;后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则教以治则。下此以降,历代诸家以至于今,皆引申之、发挥之、广大之,皆认为此"十二字则"不独专为坏病而设,乃伤  相似文献   

15.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精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辨证论治的具体过程。本文通过使用逻辑学的方法对辨证论治的过程进行研究与分析,指出中医诊治疾病的过程是一个信念修正的过程,中医理论体系的根源是隐喻的,隐喻认知的逻辑和信念修正是一种适合中医理论体系研究的逻辑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伤寒论·平脉法》第4条例举"诈病"论四诊合参,舍脉从证,及舍证从脉的辨证方法。笔者受此启发,结合当今中医临床所见,首次提出"主诉偏倚"的概念,并将"非刻意诈病"视为是影响主诉偏倚的主要因素之一。提示:在患者描述病情受到多种媒体信息影响的今天,中医临床辨证,更应该排除各种干扰,全面采集四诊信息,综合分析,注意去伪存真,才能真正做到"方-证对应",以充分体现《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精神。  相似文献   

17.
胡娜 《世界中医药》2008,3(1):25-26
《伤寒论》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脉是第一位,症是第二位,它是有主次的不同,因此,朱老在临床过程中始终把脉作为辨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浩  康卉  赵文明 《北京中医》2009,(3):223-224
基于老年患者多以肾阴不足、心火旺盛、心肾不交为中医基础病机特点,谨守“滋肾阴,泻心火”之法,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应用经典《伤寒论》黄连阿胶汤治疗老年诸多疾病,临床疗效明显,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以桂枝汤及其类方为研究内容,使用动态认知逻辑的方法,分析当医生接受到一个信息后其信念变化过程的逻辑规律。结果表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过程是一个动态认知过程,信息更新对医生信念变化的作用至关重要,而信念变化直接影响辨证论治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之一.张仲景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强调四诊合参来审察病机,根据病机采用相应的不同治法,也就是说"论治"的前提是"辨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