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5)
目的研究非布司他联合别嘌醇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效果及对血清内皮素(ET)-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 8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别嘌醇治疗,观察组联合使用非布司他、别嘌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血清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ET-1、TGF-β1水平,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 50%)显著高于对照组(82. 50%,P<0. 05)。治疗后两组各血清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血清ET-1、TGF-β1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非布司他联合别嘌醇治疗高尿酸血症疗效显著,可有效下调血清ET-1、TGF-β1水平,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肾脏损伤,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高血脂患者血清NO和ET-1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高血脂患者血清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6例同期收治的高血压并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48例,两组均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常规降压药物,并分别于睡前服用辛伐他汀10、20mg,1次/d,共治疗12周。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NO、内皮素-1(ET)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清NO水平均明显升高、ET水平明显降低,尤以B组为著(P均〈O.05)。结论辛伐他汀可呈剂量依赖性改善高血压并高血脂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Klotho蛋白、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收集在该院住院患者96例及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对照者30例,按血压水平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高血压1级组(31例),高血压2级组(33例),高血压3级组(32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Klotho蛋白、ET-1水平,用硝酸还原酶法测NO水平。应用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随血压水平升高,血清Klotho蛋白及NO水平逐渐降低,且均与血压水平存在负相关性。血清Klotho蛋白在高血压1级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余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NO水平在任意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ET-1水平随着血压水平升高而升高,与血压水平存在正相关性,高血压2级组、3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3级组高于高血压1级组(P0.05)。Klotho蛋白与NO之间呈正相关,与ET-1之间无相关性,NO与ET-1之间呈负相关。Klotho蛋白与TC、LDL-C水平呈负相关,与空腹血糖、TG、HDLC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内源性Klotho蛋白分泌不足可能是高血压发生原因之一;血清Klotho蛋白、NO、ET-1水平与血压水平有明显相关性,可能共同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高尿酸血症患者生活方式及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广州市荔湾区石围塘街社区体检人群中被确诊为高尿酸血症的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指导,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生活方式及血尿酸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方式得到显著改善,进行适量运动、合理饮食、戒酒、控制体重、定期检测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社区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合理饮食、戒酒、控制体重等,能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冠心合剂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清一氧分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新近冠脉造影阳性且植入支架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基础治疗和基础治疗加冠心合剂治疗,治疗一周后,Elisa法测定两组血清中NO、ET-1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NO水平升高,ET-1水平降低明显,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术后与术前相比,NO和ET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合剂能够升高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清NO,并降低ET-1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排酸冲剂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对照组、排酸冲剂组,采用次黄嘌呤致大鼠高尿酸血症法,观察排酸冲剂降血尿酸作用。结果排酸冲剂能明显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水平。结论排酸冲剂具有抗痛风急性发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剂量尼莫地平对SAH患者ET-1、NO及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最佳剂量.方法 将60例原发性SAH患者随机分为SAH1、SAH2、SAH3、SAH4组各20例,分别予2、1、0.5、0.2 mg/h尼莫地平静滴,在第1、3、7、10、14 d观察血浆和脑脊液(CFS)中内皮素-1(ET-1)和NO动态变化,并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各组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 与SAH3组及SAH4组比较,SAH1组及SAH2组血浆和CSF中ET-1水平明显升高、NO明显降低(P<0.05),MCA的Vm明显降低;SAH1组及SAH2组分别有7例(35%)和1例(5%)因血压下降退出试验(P<0.05).结论 1 mg/h尼莫地平(静滴)为防治SAH后CVS的适宜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痛风定胶囊辅助氯沙坦在老年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中的应用及对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Ⅰ型原羟基端交联肽(CITP)和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氯沙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痛风定胶囊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压水平、肾功能指标变化、PICP、CITP及sICAM-1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血清尿素氮(BUN)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BUN测定值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血肌酐(Scr)与血尿酸(BU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Scr测定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UN与BUA测定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PICP、CITP与sICAM-1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采取痛风定胶囊辅助氯沙坦治疗,可有效调节血压水平,明显改善肾功能,显著下调血清PICP、CITP和sICAM-1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10)
目前原发性痛风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尿酸水平。目前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黄嘌呤氧化酶(XO)抑制剂别嘌醇、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随着对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深入了解,现已有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疗效、安全性优于传统药物的新制剂问世。非布司他作为新型非嘌呤类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非布司他的结构,药代动力学以及临床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做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泻法对高血压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及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针刺泻法组、针刺留针组及假针刺组,每组20例。所有病人均进行常规西药降压治疗,3组分别用不同的手法针刺太冲穴,均以28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血压、中医证候及血清NO、ET-1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针刺泻法组与针刺留针组均较假针刺组降压效果更明显(P<0.05),针刺泻法组较针刺留针组降压效果更明显(P<0.05);治疗后,针刺泻法组及针刺留针组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假针刺组(P<0.05);治疗后,针刺泻法组与针刺留针组血浆ET-1和血清NO水平与假针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留针组比较,针刺泻法组血清NO水平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针刺太冲穴治疗能明显改善高血压病人降压效果、中医证候及血清ET-1、NO水平,其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双向调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7,(7)
目的观察高尿酸血症(HUA)大鼠血尿酸(SUA)与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关系,以及非布司他对HUA大鼠血清IL-6和TGF-β1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模型组和非布司他干预组,每组12只,分别于第0、4、8周末检测大鼠24 h尿蛋白(24 hU;Alb),SUA、血肌酐(Scr)、BUN、IL-6和TGF-β1。采用HE及Masson染色法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结果模型组及非布司他干预组SUA、Scr、BUN、IL-6和TGF-β1高于Con组(P0.05),模型组IL-6和TGF-β1较非布司他干预组升高(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L-6与SUA、TGF-β1、Scr及24 hUAlb呈正相关(r=0.908、0.827、0.848、0.855,P0.01);非布司他治疗能降低SUA、IL-6及TGF-β1水平(P0.05)。肾脏病理学改变以模型组损伤最明显,非布司他治疗后肾脏损伤减轻。结论非布司他对HUA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在降尿酸的同时还可降低IL-6及TGF-β1,减轻肾脏炎症反应,对肾脏功能和形态的损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田琥胶囊治疗心肌缺血的疗效及其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影响。方法:选择300例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单硝酸异山梨酯组(148例)和田琥胶囊组(152例),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相应药物治疗,疗程均为90d。观察两组治疗后心绞痛疗效,心电图改善有效率、放射缺损面积、血清Hcy及NO、ET-1水平变化。结果:治疗三个月后,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组比较,田琥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76.35%比96.71%)、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52.03%比73.03%)明显提高,放射缺损面积明显减小[(35.3±6.8)%比(30.2±6.9)%],血清Hcy[(15.69±3.32)μmol/L比(11.37±3.04)μmol/L]、ET-1[(69.02±8.75)ng/L比(58.28±8.67)ng/L]水平明显降低,NO[(39.2±11.4)μmol/L比(43.5±12.6)μmol/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01)。结论:田琥胶囊在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心肌缺血程度方面均优于单硝酸异山梨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20 0 1~ 2 0 0 2年 ,我们采用卡维地洛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80例 ,并用超声密度定量技术 ( AD)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粥样斑块组织的变化。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40例 ,女 1 0例 ,年龄 ( 5 5 .4± 2 0 )岁。其中冠心病 1 2例 ,高血压 33例 ,脑血管病5例。入选条件 :1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和股动脉中任一条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 ( IMT)≥ 1 2 mm;2按NYHA标准 ,心功能 ~ 级。排除标准 ;1急性心脑血管病 2个月内 ;2肝肾及其他脏器的严重疾病 ;3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低于 60次 /min;4糖尿病患者反复出现酮症酸中毒 ,低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将9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和治疗2组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予氟伐他汀40 mg/d和80 mg/d治疗,连续4周;另外选择3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1组和2组临床疗效;测定三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内皮素(ET-1)和脂联素(APN)水平。结果治疗2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治疗1组(P<0.05)。ACS患者治疗前血清MMP-1和ET-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PN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ACS患者治疗后血清MMP-1、ET-1明显降低,APN明显升高(P均<0.05),尤以治疗2组为著(P<0.05);血清MMP-1、ET-1与APN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氟伐他汀治疗ACS效果确切,尤以高剂量时为著;机制可能为通过调节MMP-1、ET-1、APN水平而减轻血管炎性反应和稳定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血尿酸(SUA)水平变化和高尿酸血症(HUA)对T2DM患者肾损害进展的影响及性别差异。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年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内分泌科和肾内科就诊的T2DM患者645例,根据末次随访时eGFR分为进展组[eGFR<60 ml/(min·1.73 m2),n=129]和稳定组[e GFR≥60 ml/(min·1.73 m2),n=516]。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肾损害进展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基线SUA(B-SUA)和时间平均SUA(TA-SUA)对患者肾损害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 进展组SUA水平及HUA患病率高于稳定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SUA基线正常而末次随访时存在HUA、基线及末次随访时均存在HUA是患者肾损害进展的影响因素,且SUA水平升高及存在基线和进展为HUA状态变化的女性肾损害进展风险高于男性。ROC曲线分析显示,TA-SUA预测肾损害进展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B-SUA(男性0.721 vs0.642,女性0.78... 相似文献
19.
王侠庞占红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12):20-23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对动脉粥样硬化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西安市五环医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伴高尿酸血症患者8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试验组4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别嘌呤醇;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空腹血糖(FBP)、血脂指标、肝肾功能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踝臂指数(ABI)、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FBG、TC、TG、LDL低于对照组,HDL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肾小球滤过率(GFR)、尿酸(UA)、hs-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ALT、AST、BUN、Cr、UA、hs-CRP低于对照组,GFR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左侧和右侧ABI、baPWV及治疗后左侧和右侧AB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baPWV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别嘌呤醇可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压及血糖,改善患者血脂代谢、肝肾功能、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动脉弹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肾组织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及治疗A、B、C组,模型组给予高尿酸饮食,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治疗组给予高尿酸饮食的同时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参芍胶囊治疗,14d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肾组织中ET、NO、NOS和PAI-1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肾组织NO和NOS降低,ET及PAI-1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血浆NO和NOS升高,ET、PAI-1降低,其中巾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当归补血汤可以通过升高肾组织中NO、NOS及降低ET及PAI-1水平,从而改善高尿酸血症造成的肾损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