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为GIST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柳州市中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300例GIST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于术后行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采用Cox风险模型分析影响GIST患者术后3年生存情况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GIST患者3年生存率有差异的指标包括肿瘤切除情况、切缘阳性情况、有无破裂、有无转移、核分裂数、Ki 67指数、NIH分级和术后甲磺酸伊马替尼服用与否及服用疗程(P<005);Cox风险模型结果显示,肿瘤切除不完整、切缘阳性、肿瘤破裂、肿瘤转移、核分裂数增多、Ki 67指数>5%、NIH分级高危险性、术后未进行靶向治疗皆为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切缘阳性、肿瘤破裂、肿瘤转移、核分裂数增多、Ki 67指数>5%、NIH分级高危险性、术后未进行靶向治疗,临床治疗应结合各临床病理因素综合考虑,以准确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摘 要:[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为防治GIST的术后复发转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287例GIST患者临床资料。应用Log-rank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287例患者术后发生复发转移94例,截止随访日存活201例,死亡8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手术根治度、术后靶向药物治疗是GIST术后复发转移及影响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18)、核分裂象(P=0.012)、危险度分级(P=0.010)、手术根治度(P=0.009)、术后靶向药物治疗(P=0.010)是影响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因素。肿瘤大小(P=0.023)、核分裂相(P=0.017)、危险度分级(P=0.005)、手术根治度(P=0.003)、术后靶向药物治疗(P=0.004)及术后复发转移(P=0.003)是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GIST的肿瘤大小、核分裂相、危险度分级、手术根治度、术后靶向药物治疗是影响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与术后转移复发和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友谊医院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经手术治疗且病理检查确诊的61例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后对其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与肿瘤直径、CT肿瘤密度不均匀改变、核分裂象计数、是否浸润、改良NIH危险度分级、切除分级、是否服用伊马替尼相关;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后死亡与年龄、肿瘤直径、核分裂象计数、是否浸润、改良NIH危险度分级和切除分级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直径>5 cm和核分裂象>5/50高倍镜视野是小肠间质瘤患者复发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5 cm和改良NIH危险度中高危组是小肠间质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计数以及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小肠间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复习216例原发性GIST临床资料并加以随访进行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全组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94.4 %(204/216)、90.2 %(129/143)、88.3 %(68/77)、87.5 %(35/40)和85.0 %(17/20)。年龄、发生部位、完整切除、肿瘤是否破裂、辅助治疗、是否复发、肿瘤病理核分裂象、最大径等因素对GIST患者预后生存率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P<0.05);并且随着影响因素变量值增大,死亡的风险值增高。其中完整切除对患者的预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性别、CD117、是否活检、内镜黏膜是否糜烂、手术切缘等对预后生存率影响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辅助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尤其对于高危险度患者。结论 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其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多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大小,完整切除或扩大切除能提高生存率。年龄、发生部位、完整切除、肿瘤是否破裂、辅助治疗、术后是否复发、肿瘤病理核分裂象、最大径等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有利于指导临床规范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1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征、治疗以及相关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999年7月-2007年6月121例原发性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治疗以及预后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GIST患者的男女之比为1.57:1,年龄26~83岁,中位年龄61岁.常见肿瘤部位以胃和小肠多见.CD117阳性114例,CD34阳性94例.121例患者均接受了外科治疗,其中完全切除84例,31例行淋巴结清扫或活检术,获检274枚淋巴结中只有2枚被检出有转移.68例患者于术后接受了3~38个月伊马替尼的治疗.121例患者中有106例接受了7~85个月的随访,1、3、5年累计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8.8%、55.6%和35.9%,总生存率分别为97.8%、71.8%和57.0%.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生存率与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数目、危险度分级、手术方式以及是否接受伊马替尼治疗有关.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完全切除术后危险度分级和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的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数、危险度分级、完全切除以及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大小和核分裂相数是GIST的2个重要的预后因素.完全切除与GIST预后独立相关,但并不提倡常规进行系统淋巴结清扫;伊马替尼可提高GIST的3年生存率,完全切除术后给予伊马替尼治疗可延缓复发或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组织中p16与Ki-67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3例术后ESCC组织中p16与Ki-67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表达程度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处理,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作预后因素分析。结果:ESCC组织中p16缺失率和Ki-67的阳性表达增高率分别为58.73%(37/63)和65.08%(41/63),p16缺失和Ki-67表达增高呈正相关,P=0.001。p16缺失及Ki-67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P值均<0.001)、淋巴转移(P值分别为0.010、0.008)呈正相关,而与肿瘤大小(P值分别为0.396和0.098)及组织学分级(P值分别为0.514和0.389)无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16表达缺失率(P=0.004)及Ki-67的表达增高率(P=0.006)与生存时间缩短呈正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16(P=0.038)和Ki-67(P=0.044)表达、淋巴转移(P=0.021)、临床分期(P=0.031)和术后治疗(P=0.004)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16与Ki-67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相关。p16与Ki-67检测有可能成为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分期和预后的重要分子标志,并成为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
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2008年推荐的风险分级方案,分析GIS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对生存率的影响,探讨GIST的生物学行为和NIH方案对原发性局限性GIST风险分级的评估效能。方法: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124例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GIST,总结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核分裂计数、肿瘤直径等,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应用新版NIH分级方案对本组病例进行风险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4例GIST有13例为进展性(恶性)GIST,111例为原发性局限性GIST,平均年龄57岁;82例获得随访,其中进展性GIST 9例,原发性局限性GIST 73例。73例有随访资料的原发性局限性GIST患者中,肿瘤直径>5 cm(P=0.009),核分裂计数多于5个/50 HPF(P<0.001)提示生存率低;肿瘤大小在5.1~10.0 cm之间,非胃GIST比胃GIST的无病生存率低(P=0.011);发病年龄和性别与生存率无关;该组资料按新版NIH分级方案进行评估,高危组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极低、低和中度风险组(P<0.05),但极低、低、中度风险三组之间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按肿瘤最大径、核分裂计数及发病部位评估GIST危险程度的NIH分级方案能更准确地认识原发性局限性GIST的生物学行为;在GIST的病理诊断中,注明NIH分级有利于判断GIST的预后以及指导对GIST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曹洁  唐金海 《现代肿瘤医学》2018,(12):1852-1856
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预后差,易复发转移,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回顾性分析TNBC及基底细胞型的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江苏省肿瘤医院124例TNBC,Fisher法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分析Ki-67/p53与无进展生存期的相关性,COX回归模型分析无进展生存期的预后因素。结果:TNBC肿块大小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Ki-67高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p53阳性与病理分级相关。TNBC及基底细胞型中,Ki-67高增殖与p53阳性患者具有相对较差的无病生存期(P<0.05)。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Ki-67高增殖与p53阳性是TNBC无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本文证实Ki-67及p53是TNBC生存预后的预测因子,为TNBC延长生存、改善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病理学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91例GIST进行CD117、CD34、SMA、S-100、Ki-67的标记,应用SPSS12.0软件分析肿瘤的部位、大小、出血、坏死、间质黏液、核分裂象及Ki-67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91例GISTCD117、CD34SMA、S-100的阳性率分别为:80.21%、73.63%、34.07%、7.69%,肿瘤大小、核分裂象、Ki-67的表达与预后差异有显著相关性,出血、坏死、间质黏液、CD117的表达与预后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Ki-67的表达与预后有相关性。Ki-67的表达相对于核分裂象在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方面是一个更为准确的指标,Flecther分级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分级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免疫表型的表达,分析其在诊断上的临床意义,探讨其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方法: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2010 年 12 月至 2012 年 8月检测的GIST术后标本65 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DOG1、SMA、S-100、Ki-67和Desmin的表达,应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相关免疫表型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65例GIST中DOG1、CD117、CD34 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96.9%、89.2%。CD34在胃GIST的阳性表达高于小肠GIST(P<0.05),SMA在小肠GIST的阳性表达高于胃GIST(P<0.05),Ki-67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核分裂相、危险度分级相关。结论:CD117联合CD34、DOG1检测可以提高GIST的诊断率;SMA在小肠GIST中表达率明显高于胃GIST的表达,CD34在胃GIST中表达率高于小肠GIST的表达;Ki-67可以作为一个判定GIST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Ki-67、PCNA的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Ki-67、PCNA的表达.结果:4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Ki-67、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65.0%.Ki-67、PCNA表达与GIST的性别、年龄、部位、组织学分型无关,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有关.Ki-67、PCNA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Ki-67、PCNA联合检测可作为判定GIST良恶性、恶性程度、肿瘤分级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阳性初诊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7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339例ER阳性初诊Ⅳ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年龄、主诉时间、临床T/N分期、转移部位、分子标志物表达及治疗模式等相关因素, 采用单因素log-rank检验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其对患者总生存(OS)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 ER阳性患者初诊临床N分期、初诊转移部位、ER表达水平、孕激素受体(PR)表达水平、Ki-67阳性指数、p53表达、内分泌治疗、初诊化疗情况、原发灶手术、原发灶放疗情况分层患者间OS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初诊转移部位、Ki-67阳性指数、原发灶手术、原发灶放疗情况均是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寡转移、Ki-67阳性指数≤20%、接受原发灶手术、原发灶放疗的ER阳性初诊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蛋白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0例GIST组织中FAK的表达,并分析其与GIS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FAK在GIST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6%。FAK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核分裂数无相关性,而与肿瘤直径、肿瘤危险度分级有密切关系。结论:FAK的过表达可能参与GIST的发生、发展,在肿瘤分子分型、预后判断及靶向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467例Ⅱ期胸段食管鳞癌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DK  Su XD  Lin P 《癌症》2008,27(2):113-118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局部晚期。迄今为止,手术切除仍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Ⅱ期胸段食管鳞癌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1998年12月收治的467例Ⅱ期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结果:全组总的1、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7.1%、54.6%、43.0%和32.3%,ⅡA期和ⅡB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1.0%和19.9%。81例(17.3%)术后复发,其中有70例(86.4%)在术后3年内复发。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的性别、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区域数、组织分化、切缘阳性和肿瘤复发均为预后影响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肿瘤浸润深度、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区域数、切缘阳性和肿瘤复发是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影响Ⅱ期胸段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有性别、肿瘤浸润深度、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区域数、切缘阳性和肿瘤复发。外科手术仍是ⅡA期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对于ⅡB期患者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Mina53、Ki-67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水平,研究其与临床病理学之间的关系,判断其表达对预后的意义,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 收集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4年12月—2006年12月大肠癌手术治疗的标本82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组织切片中Mina53、Ki-67的表达,并与临床特征、病理分级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82例大肠癌组织标本中,Mina53以及Ki-67均为核染色,Mina53阳性表达率为78.05%(64/82),Ki-67阳性表达率为80.49%(66/82);Spearman相关性检验显示,Mina53表达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P=0.000),Mina53、Ki-67表达水平与分期相关,P值分别为0.029、0.037,Mina53、Ki-67表达水平越高,分期越晚。与年龄、肿块大小以及病理学分级无关;Cox回归分析显示,Mina53表达、术后分期与预后相关,P值分别为0.039、0.000,而Ki-67表达、病理分级、肿块大小与预后无关。结论 Mina53、Ki-67在大肠癌细胞中呈特异性高表达,且Mina53表达水平与Ki-67表达水平明显相关,两者的高表达提示肿瘤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Mina53可能成为判断大肠癌预后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评价Fletcher等推荐的GIST生物学行为分级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复阅切片,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17、CD34和S—100蛋白的表达。结合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GIST生物学行为分级分析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确诊44例GIST患者。患者中位生存时间41.7个月,1、3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0.2%、57.2%和39.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5cm、肿瘤性坏死、组织学类型混合型、肿瘤细胞高密集度、核分裂象计数≥5/50HPF、手术未完整切除、复发或转移瘤以及浸润性生长显著降低生存(P〈0.05)。44例GIST生物学行为分级:极低度侵袭危险性7例,低度侵袭危险性8例,中度侵袭危险性10例,高度侵袭危险性1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侵袭危险性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X^2=28.376,P=0.000)。结论准确判断GIST患者预后有赖于综合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Fletcher等推荐的GIST生物学行为分级法能够准确评价GIST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对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收集58例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和免疫组化检测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5年生存率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58例患者2年生存率为75.6%,3年生存率为64.3%,5年生存率为59.3%。单因素生存率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最大直径、肿瘤转移、肿瘤完全切除、肿瘤细胞类型、周围组织受侵、肌层受侵、核分裂数、细胞密集程度、Ki-67、p53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是影响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直径大、肿瘤发生转移、未完全切除、周围组织受侵、细胞密集程度高、核分裂数多、p53阳性和未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是影响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早期采取腹腔镜完全切除手术,同时辅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老年GIST,能有效减少复发和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手术治疗后肿瘤复发及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新疆肿瘤医院收治的57例胃GIST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胃GIST患者中复发、转移10例(17.5%),主要发生部位为肝脏及腹腔。1年和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是93%和84%。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复发转移与核分裂象(>5/50 HPF)、肿瘤直径(>10cm)、Fletcher分级高有关;核分裂象(>5/50 HPF)、复发转移与患者生存有关。结论:手术治疗是局部可切除原发GIST的标准治疗。Fletcher分级标准是评估 GIST 复发转移比较公认的指标。对于高危或复发转移胃GIST患者,建议服用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分析肠道来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71例肠源性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部分随访资料,对其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71例GIST患者中,病灶原发部位小肠51例,结直肠15例,肠系膜5例.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出血为主(45.1%,32例),其次为腹部不适及腹部包块(22.5%,16例;16.9%,12例),复发风险极低危l例,低危16例,高危5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核分裂相和复发危险度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均P<0.05).复发风险高危组中,术后服用靶向药物患者的预后好于未服用药物的患者(P<0.05).结论 肿瘤完整切除联合靶向治疗是肠源性GIST的最佳治疗模式,肿瘤最大直径、核分裂相及复发危险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T1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抗HER2靶向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T1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50例,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及抗HER2靶向治疗与患者预后关系.结果50例患者中T1a~1b期共13例(26%),T1c期共37例(74%),共4例出现复发转移,无死亡,总随访时间6~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不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脉管是否浸润、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Ki-67是否为阳性、是否接受抗HER2靶向治疗的T1a~1b期与T1c期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接受抗HER2靶向治疗患者(无病生存率为89.7%)相比,接受完整抗HER2靶向治疗患者3年内无患者出现复发转移(无病生存率为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脉管浸润组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中是否接受靶向治疗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影响T1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T1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是否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是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抗HER2靶向治疗对T1期HER2阳性乳腺癌伴随脉管转移或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