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病例介绍 患并男,30岁,因“腹部间断性疼痛不适1年余”入院,检查:腹平坦,下腹部正中可扪及肿块,质地中等,大小约10×10cm,局部有压痈,无反跳痛,肿块较固定,边界欠清,叩诊实音,腹水症(-),肠呜音正常。直肠指检(膝胸位):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团队(MDT)在诊治胃肠间质瘤(GIST)伴肝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8年8月收治的1例巨大(直径>10 cm)小肠间质瘤伴肝转移患者展开MDT讨论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结果该例患者为一46岁女性,初次就诊时即确诊GIST伴肝转移,已失去手术机会,采用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缩小,后经2次MDT讨论后成功完成了原发灶及转移灶的R0切除,患者术后继续口服伊马替尼600 mg/d治疗,截至目前总生存期已达31个月,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征象,仍继续随访中。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手术治疗是GIST伴肝转移患者最适合的治疗方式,能提高患者生存期。在临床工作中,可合理运用MDT诊疗方式并贯彻于GIST伴肝转移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为其提供最佳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肿瘤的治疗原则已经由单一的外科治疗演变为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疗。多学科团队协作(MDT)的诊治模式已经在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疾病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成功。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随着分子靶向治疗时代的到来.GIST的诊断治疗也越来越专业化和个体化.MDT模式在GIST的诊断和治疗上尤其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巨大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3月至2008年4月期间收治的31例巨大胃肠间质瘤患者的资料。结果31例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48.3%和25.0%。肿瘤形态为葡萄状、核分裂象大于10/50HP、转移、包膜破裂是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P〈0.05)。结论巨大胃肠间质瘤恶性程度高.外科手术是其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5.
经中华医学会批准,由《中华胃肠外科杂志》杂志社与诺华公司肿瘤事业部联合举办的“胃肠间质瘤(GIST)优秀病例暨诊治新进展论文征集”活动将于2011年3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开展。目前,面向全国征集论文,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相似文献   

6.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来源肿瘤。外科手术联合靶向药物综合治疗是GIST的合理治疗模式。建立多学科协作的诊疗制度,定期组织多学科病例讨论,形成稳定的治疗团队,能够快速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减少误诊,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正>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它可以起源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因其具有易复发和对传统化疗药物高度耐药的特性,治疗效果非常差。直至1998年发现c-kit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是GIST发病的主要机制,继而发现口服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甲磺酸伊马替尼对GIST具有高效低毒的作用以来,彻底改变了原发和转移性GIST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男,24岁,因不育接受睾丸活检术,术后8h排大量柏油便及陈旧血块,并出现失血性休克。腹盆CT:平扫见左中腹4.2cm×3.8cm肿块,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图1A、1B)。遂行急诊介入治疗。腹主动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造影见肠系膜上动脉空回肠分支增粗及异常染色影,边界清晰(图1C),考虑为小肠富血供肿瘤,进一步超选择至靶动脉造影确认后,以予2ml 500~700μm微球(Embosphere)及4枚微弹簧圈栓塞,栓塞后造影示靶血管闭塞,异常染色消失(图1D)。介入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2天后接受外科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四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认识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 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资料。结果  3例为缺乏分化特征型 ,1例为向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 4例均手术切除 ,其中2例进行术后化疗。结论 免疫组化检查可病理确诊 ,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胃肠间质瘤135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与胃肠间质瘤(GIST)的关系及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重新调出1993-2003年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86例胃肠道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患者的病理组织重新病理复检,结合2000年1月至2005年7月确诊GIST的71例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并完成随访。结果86例原诊断胃肠道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的患者共有78例完成免疫组化检测,有64例(82.1%)被纠正诊断为GIST。共计135例GIST患者中,男性65例,女性70例;平均发病年龄53岁。均接受手术治疗,130例(96.3%)为完全切除;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为79.7%。完全切除者术后总体生存率与首诊转移、肿瘤大小、核分裂和术后复发转移有关(P<0.01);无病生存率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发现,完全切除术后无病生存率与首诊已有转移和核分裂数有关(P<0.01)。结论既往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大部分应纠正诊断为GIST。GIST以外科治疗为主。完全切除很重要。首诊肿瘤转移和核分裂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胃肠间质瘤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间质瘤是消化管少见的肿瘤,通常认为起源于肠管Cajal细胞,以酪氨酸激酶受体KIT蛋白(CD117)获得性突变为其特点.对于可切除肿瘤,目前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手段.对于复发和转移的肿瘤,小分子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伊马替尼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及临床特点及其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术后病理证实的16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随访145例,对其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免疫标志物多因素进行预后的分析。结果160例行外科根治切除术患者,术中、术后均无死亡病例。生存的单因素分析病理特点显示,肿瘤的核分裂象、有无转移与Fletcher分级在胃肠间质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免疫组化 KIA、CD133免疫因子的阳性率分别为97.6%和81.3%。对生存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45例(91.25%),其中53例多发肝转移患者,术后均进行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药物治疗,疗效显著(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甲磺酸伊马替尼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Fletcher分级是评估GIST预后的有效手段,GIST患者采用外科根治性切除术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对原病灶、转移病灶治疗,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方法胃肠间质瘤患者21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行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中、高危患者术后口服伊马替尼靶向治疗。结果 21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提示良性9例,12例潜在恶性或恶性,属中、高危患者,口服伊马替尼可提高生存率。结论手术是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靶向药物具有延缓胃肠间质瘤复发和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7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7例患者中胃部肿瘤3例,小肠肿瘤3例,直肠肿瘤1例。良性1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4例。根治性切除5例,姑息性切除2例。免疫组化示CDll7、CDM、Vimentin多为弥漫阳性,SMA、S-100多为阴性。结论 胃肠间质瘤术前不易确诊,根治性外科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是一种较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估计在1/2500~3000,由神经纤维瘤病中的多种突变引起~([1])。NF1患者发生神经、间质性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风险增加并时有报道~([2,3])。胃肠道间质瘤(GIST)为特定的KIT-或PDFGRA-信号传导的间充质肿瘤,NF1伴发GIST患者中,绝大多数肿瘤发生在空肠或回肠,极少发KIT PDGFRA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 3 0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1 998年 3月至 2 0 0 3年 2月共 3 0例胃间质瘤 ,其最常见症状为上消化道出血和腹痛。其中行胃镜检查 2 6例 ,超声胃镜检查 2 1例 ,B超检查 2 3例 ,CT检查 1 6例 ,MRI检查 6例。 3 0例全部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标记抗体为CD3 4、CD1 1 7、VIM、SMA、NES、DES、S1 0 0等。结果 发生部位为 :胃底大弯侧 1 1例 (3 7% ) ,胃窦大弯侧 6例 (2 0 % ) ,胃底小弯侧 6例 (2 0 % ) ,胃窦小弯侧 4例 (1 3 % ) ,胃底近贲门 3例 (1 0 % ) ,以胃底、胃体部多见。病理示恶性 1 2例 (4 0 % ) ,良性 9例 (3 0 % ) ,潜在恶性 9例 (3 0 % )。向平滑肌分化 1 2例(4 0 % ) ,向神经分化 9例 (3 0 % ) ,向平滑肌神经双向分化 2例 (7% ) ,缺乏分化 7例 (2 3 % )。CD1 1 7(+)2 7例 (90 % )。结论 胃间质瘤的诊断可根据其临床表现、超声胃镜等影像学检查以及CD1 1 7等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等进行 ,诊断一旦明确 ,应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2年2月至2008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第四附属医院对75例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中年,以胃多发,其预后在年龄、性别、族别、术前不适期、术前症状和术前贫血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部位、肿瘤直径、手术方式、术中浸润转移、分期、分级、复发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术中浸润转移是影响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肿瘤直径、术中浸润转移是影响GIST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的部位、手术方式、分期、分级、复发转移也是评价预后的指标。手术完整切除依然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肠管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000年7月~2005年10月外科治疗的胃肠管间质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切除21例,未行手术切除2例.病理诊断良性7例,潜在恶性6例,恶性10例.随访时间10个月至6年,3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5例死亡.结论 胃肠管间质瘤术前确诊率低,超声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管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其确诊依赖病理结果,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