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是目前临床治疗椎动脉狭窄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患者术后椎动脉再狭窄发生率为10%~48%,严重影响其预后。目前关于椎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鲜有报道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分析椎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以为制定相关临床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 018年12月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椎动脉介入治疗的椎动脉狭窄患者300例,根据术后门诊随访6个月原病变部位血管狭窄程度分为再狭窄组96例和未再狭窄组20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椎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吸烟率、植入支架类型、椎动脉原始内径、椎动脉狭窄长度、术前椎动脉狭窄率、合并严重钙化者所占比例、术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1.832,95%CI(1.106,3.036)]、植入金属裸支架[OR=2.016,95%CI(1.213,3.352)]、椎动脉原始内径3.5 mm[OR=2.129,95%CI(1.526,4.139)]、合并严重钙化[OR=2.350,95%CI (1.894,4.647)]是椎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吸烟、植入金属裸支架、椎动脉原始内径3.5 mm、合并严重钙化是椎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以采取防范措施。方法统计我院近2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复查冠脉造影患者8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再狭窄患者有心肌梗死和糖尿病病史的例数与未发生再狭窄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糖尿病、心绞痛、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病史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和糖尿病对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可能有重要的影响,临床上可通过积极治疗这些疾病来达到部分预防再狭窄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入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可能导致营养状况不良的因素.方法 212例老年AMI行PCI治疗后再入院患者,均于再入院后接受营养状况检查,记录患者营养状况不良发生情况.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2...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管内液体球囊放射治疗对血管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同时通过放射治疗效应来探讨放射治疗防止再狭窄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兔髂动脉经球囊过度扩张损伤后,一侧经32P液体球囊血管内照射作治疗,另一侧未经治疗作对照。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观察血管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以了解血管内膜增殖过程。结果兔髂动脉经球囊过度扩张损伤后,血管内膜可明显增生,PCNA染色为强阳性;经32P液体球囊照射后的对侧损伤髂动脉,内膜增生明显受抑,PCNA染色为弱阳性,外弹力板围绕面积均增加,管腔面积无明显变化。结论32P液体球囊确可防止再狭窄的形成,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改善血管重塑形成。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基因在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 (PCI)术后再狭窄方面已经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VEGF基因在预防PCI术后再狭窄中的机制、载体的选择、导入途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随着1977年世界上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成功,冠心病介入治疗(PCI)技术对于患有冠脉综合征而免于外科血管重建的患者来讲无疑是一项革命性的治疗措施,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至今。但是,PCI术后再狭窄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并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此,现代医学界和传统医学界都相继地开展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现综述如下。1再狭窄(RS)发生的机制PCI后再狭窄的发生是局部血管对机械性损伤的一种过度修复反应,发生机制包括多个方面。从组织学上分析,支架内再狭窄(ISR)完全不同于PTCA后再狭窄,PTCA后再狭窄包括血管弹…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人们采用许多方法来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 PCI)后再狭窄 ,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 药物涂层支架药物涂层支架是利用支架的包被物质作为载体 ,携带具有预防再狭窄作用的药物 ,并使药物缓慢、稳定的释放来预防再狭窄。目前所选药物包括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凝血酶、迁移抑制剂 /细胞外基质调节剂、增加愈和 /改善内皮功能制剂等多种 ,但用于临床试验的药物仅有雷帕霉素( Sirolim us)、紫杉醇 ( Paclitaxel)和放线菌素 D( Actinomycin-D)。药物涂层支架集抗血管重塑和抗增殖作用于一身 ,局部药物的靶向性释放可保证病变局部…  相似文献   

8.
血管再塑形与血管介入治疗后再狭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再塑形与血管介入治疗后再狭窄贾辛未,霍 勇,朱国英再狭窄是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等血管介入治疗的主要限制因素,其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年来,人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普遍认为再狭窄的发生是血管壁对损伤的反应,中心环节是血管内膜增生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单侧下肢ASO患者84例,所有患者采用PTA或联合PTAS进行介入治疗,检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观察手术成功率及术后1、6、12个月踝肱指数(ABI)、血管开通率。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2.86%。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患者hs-CRP水平[(2.72±0.64)mg/L vs (5.31±1.53)mg/L]及RutherfordⅣ级(33.33%vs 7.14%)、Ⅴ级(14.29%vs 2.38%)、Ⅵ级(11.90%vs0)比例明显降低(P0.05,P0.01)。术后1、6、12个月ABI和血管开通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术后1、6、12个月ABI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疗效的危险因素(95%CI:0.801~0.993,P=0.037)。术前hs-CRP是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95%CI:1.053~4.174,P=0.035)。结论经皮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效果显著,年龄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术前hs-CRP是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病变血管长度对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病变血管长度对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研究,选择本院2001年1月至2002年7月准备接受冠状动脉(冠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入选标准包括冠脉单支病变或多支病变;支架置入一只或一只以上;年龄18~75岁;有明确的冠心病史;目标病变冠脉目测直径2.75~4.0 mm;狭窄程度>50%;病变血管长度<30 mm;支架置入术后残余狭窄<10%.排除标准包括主动脉-冠脉窦口;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左前降支或左回旋支起始点处2 mm内的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病变;近5 d内有急性心肌梗死史;目标病变处或附近有血栓.按病变血管长度≤20 mm和>20 mm分成A组和B组.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复查冠脉造影,采用Medcon分析系统对造影结果进行QCA分析,以复查时冠状动脉管腔直径减少≥50%作为再狭窄的指标.结果 A组105例,B组56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肌梗死史、冠心病家族史,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支架置入术前冠脉造影显示靶血管病变的部位、类型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术后主要用药基本相同(抗血小板制剂、硝酸酯类、转化酶抑制剂类、β-受体阻滞剂类、降脂药物、钙离子拮抗剂类),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QCA分析提示病变血管最小管径[(2.29±1.12) mm对(1.86±1.29) mm,P=0.028]、最终管径丢失[(0.85±1.03) mm对(1.22±1.18) mm,P=0.043]、丢失指数[(0.31±0.40)对(0.44±0.40),P=0.041].再狭窄率(26.7%对42.9%,P=0.03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病变血管长度>20 mm的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率明显增高,两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6个月后的再狭窄率却高达20%~30%,其中大约有10%的患者需要再次置入支架.目前发现有诸多因素影响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如病变血管情况、术后残余狭窄程度、支架的类型和直径大小、血糖水平、胰岛素抵抗情况、炎症反应等.其中药物洗脱支架(DES)的问世以及临床应用,使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再狭窄率明显降低.近年来针对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做了许多研究.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6个月后的再狭窄率却高达20%~30%,其中大约有10%的患者需要再次置入支架。目前发现有诸多因素影响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如病变血管情况、术后残余狭窄程度、支架的类型和直径大小、血糖水平、胰岛素抵抗情况、炎症反应等。其中药物洗脱支架(DES)的问世以及临床应用,使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再狭窄率明显降低。近年来针对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做了许多研究。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汪丽蕙,郗永安,霍勇,朱国英冠心病介入治疗是近10多年来心血管疾病治疗学上的一场革命,但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restenosis,RS)依然是迄今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自1977年Gruent...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检测94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同时测定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检查48例糖尿病足患者双侧下肢股浅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血管病变情况。结果与非糖尿病足组患者比较,糖尿病足组患者血HbAlc、胆固醇、TG、SBP和DBP水平明显升高,HDL明显降低(P<0.05)。彩超检查结果显示,与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加≥1 mm比较,右下肢股浅动脉、右下肢足背动脉、左下肢股浅动脉和左下肢足背动脉出现内膜病变的患者明显增多(P<0.05)。与同侧股浅动脉和胫后动脉比较,足背动脉出现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加≥1 mm和内膜病变的患者明显减少(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足患者与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密切相关,其下肢血管病变以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和内膜病变为特征,决定手术方案时需考虑这些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15.
卡维地洛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观察卡维地洛预防冠心病(CHD)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22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调查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合并高血压、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类型、动脉瘤直径、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瘤颈宽度、动脉瘤囊有小阜、Hunt-Hess分级。结果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患者动脉完全栓塞176例(77.19%),动脉大部分栓塞36例(15.79%),动脉部分栓塞16例(7.02%)。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纳入的228例患者中,发生预后不良58例(25.44%)。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类型、动脉瘤直径和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高血压、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囊有小阜和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囊有小阜和Hunt-Hess分级为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较多,为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抗氧化剂普罗布考预防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后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6 2例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布考组 (32例 )和对照组 (30例 )。观察PCI前、后及随访 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血清氧化指标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丙二醛和内皮指标一氧化氮、内皮素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 6个月时普罗布考组最小管腔直径和管腔净获得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2 .2± 0 .7)mmvs (l.4± 0 .3)mm ,P <0 .0 5 ;(1.8± 0 .4 )mmvs(0 .9± 0 .2 )mm ,P <0 .0 1) ],再狭窄率明显下降 (2 0 .2 %vs4 0 .0 % ,P <0 .0 5 ) ;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丙二醛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0 .381± 0 .0 8)mg Lvs(0 .70 5± 0 .16 )mg L ,P <0 .0 1;(6 .2 0± 0 .5 7)nmol Lvs(l8.6 2± 2 .13)nmol L ,P <0 .0 1) ]。结论 抗氧化剂普罗布考可以降低PCI后 6个月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参芍口服液对PCI术后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以及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PCI术后患者1 023例,随机分为常规服药组514例和参芍口服液组509例,常规服药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参芍口服液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芍口服液,对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结果 参芍口服液组患者血清TC、TG和LDLC均有下降,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与常规服药组同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降低,且参芍口服液组各指标值较同期常规服药组降低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支架植入血管段管腔内径净获得、管腔面积净获得均大于常规服药组(P<0.05)。结论 参芍口服液对PCI术后再狭窄的预防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结构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VAOS)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325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检查诊断,并经DSA证实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狭窄率≥70%)。根据是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将325例患者分为ISR组(116例)和无ISR组(209例)。通过CDUS对支架治疗后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记录目标椎动脉的血管结构特征及临床相关信息。以Kaplan-Meier方法计算ISR的累积发生率,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生存曲线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 32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4(6,38)个月。两组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行支架置入术患者年龄、性别、重度狭窄侧别、糖尿病、高血压病、吸烟史、后循环症状、后循环脑梗死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 ISR组和无ISR组支架类型[药物洗脱支架(DES)/金属祼支架(BM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68比125/84,χ~2=10. 18,P=0. 001); ISR组支架内径大于无ISR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5±0. 7) mm比(4. 3±0. 8) mm,t=-2. 52,P=0. 010];两组使用支架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 ISR组存在椎动脉血管走行弯曲者比例大于无ISR组[42. 2%(49/116)比26. 8%(56/209),χ~2=8. 14],支架置入术前椎动脉原始内径大于无ISR组[(3. 5±0. 6) mm比(3. 3±0. 5) mm,t=-2. 7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余椎动脉结构特征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4)进一步行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DES(HR=0. 58,95%CI:0. 39~0. 86,P=0. 01)及目标椎动脉走行弯曲(HR=1. 52,95%CI:1. 02~2. 28,P=0. 04)是VAOS支架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术后血管内径与术前原始内径之比与发生ISR无明显相关性(P 0. 05)。(5)对血管走行弯曲者的ISR累积发生率进行了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使用BMS的椎动脉走行弯曲者ISR累积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1. 72,P=0. 19),使用DES的椎动脉走行弯曲者ISR累积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8. 62,P=0. 003)。结论 DES可减少ISR的发生,目标椎动脉走行弯曲是支架置入术后ISR发生的危险因素,且在DES中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狭窄性疾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包括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在内的治疗手段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开展。文章对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