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影响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目的 探讨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影响。方法 对 1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有心肌桥者作冠状动脉内多普勒检查 ,观察并记录壁冠状动脉及其远近段血流图形及特点 ,壁冠状动脉远段、近段的基础平均峰值流速 (bAPV)和充血平均峰值流速 (hAPV) ,分别计算出壁冠状动脉远段、近段的血流储备 (CFR)并予比较 ,作配对t检验。CFR定义为冠状动脉相同节段hAPV和bAPV的比值。结果  16例患者的心肌桥均位于左前降支 ,其壁冠状动脉多普勒频谱血流图形呈特征性的舒张早期指尖样变化 ,壁冠状动脉近段和远段bAPV无明显差异 [(18 8± 9 2 )cm/s比 (17 5± 7 8)cm/s,P>0 0 5 ],而hAPV的增加明显高于其远段 [(5 5 5± 19 5 )cm/s比 (4 1 1± 17 9)cm/s,P <0 0 5 ]。壁冠状动脉近段CFR明显高于其远段 (3 13± 1 15比 2 38± 0 76 ,P <0 0 1)。结论 心肌桥使壁冠状动脉的多普勒血流图形呈特征性指尖样现象 ,其远段CFR下降 ,低于其近段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负荷心肌核素灌注显像与计算机断层摄影(CTA)联合检查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以心绞痛就诊,同时接受冠状动脉CTA及负荷心肌核素灌注显像检查,并于1个月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237例,其中男性159例,女性78例,年龄38~69(52.4±11.3)岁。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作为CSF诊断"金标准",与冠状动脉CTA和负荷心肌核素灌注显像联合检查比较,评价联合检查对CSF的诊断价值。结果联合检查诊断CSF,其灵敏度为65.6%,特异度为97.1%,漏诊率为34.4%,误诊率为2.9%,总符合率为92.8%。其阳性似然比为22.62,阴性似然比为0.35;阳性预测值为77.8%,阴性预测值为94.8%。采用Kappa检验对两种诊断方法一致性进行检验,Kappa值为0.67,P0.001,一致性较好。结论对于CSF患者,负荷心肌核素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CTA联合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CSF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无创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的慢血流现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对于血流速度的判断是判断心脏血流灌注的一个重要指标。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成型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冠状动脉内气体栓塞都会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减慢,有些冠状动脉血流减慢还与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扩张、心肌病、瓣膜病、结缔组织病有关,但以上这些原因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慢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意义。早在1972年Tambe等首先报道了部分有胸痛症状的病例,他们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没有上述病变但血流速度明显减慢。此后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普及,这种现象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导致冠状动脉(冠脉)血流缓慢(SCF)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因不典型胸痛行冠脉造影检查示SCF的患者23例为SCF组,以及同期冠脉造影示冠脉无明显狭窄且血流正常者3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的差异,分析冠脉慢血流的影响因素。结果:SCF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BMI、吸烟史、血脂水平、心电图T波改变、心肌核素异常所占比例、白细胞计数及肌酐水平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F组的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发生SC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SCF呈正相关。结论:尿酸与同型半胱氨酸可能参与SCF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冠状动脉(冠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病例分2组:冠脉慢血流现象组(67例)和冠脉血流正常组(59例),所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检查,并除外心肌病、心瓣膜病及其他类型心脏病。在行冠脉造影检查时发现慢血流,均于冠脉内注射丹参多酚酸盐50mg,测量注射前后的血流速度。结果:冠脉慢血流现象组注射丹参多酚酸盐后血流速度明显增快。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够改善冠脉慢血流现象,治疗机制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腺苷负荷心肌灌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在诊断冠状动脉慢血流(CSF)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不同,分为CSF组、正常血流(NCF)组和CAG阳性组。使用校正的TIMI血流分级方法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3组均行CAG、静息心电图(ECG)、腺苷负荷ECG、静息及腺苷负荷SPECT检查,评价其心肌血流灌注情况。结果:CSF组腺苷负荷SPECT诊断心肌缺血阳性率(84%),明显高于平静ECG(20%)及腺苷负荷ECG(52%)。CSF组在腺苷负荷SPECT中显示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高于NCF组,低于CAG阳性组。结论:CSF与心肌缺血关系密切,腺苷负荷SPECT可以作为检测CSF者心肌缺血的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慢血流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至2010-09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 530例患者中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入选患者根据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后血流计帧数筛选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但冠状动脉血流缓慢者139例为试验组,同期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且血流正常的患者232例作为对照组。统计常规临床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危险因素,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影响因素。结果:(1)两组患者比较,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病史、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SD、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及总胆汁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分析显示,红细胞(r=0.191,P0.01)、血红蛋白(r=0.184,P0.01)、中性粒细胞(r=0.218,P0.0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r=0.151,P0.01)、平均红细胞体积(r=-0.138,P0.01)、总胆汁酸(r=-0.172,P0.0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r=0.231,P0.01)、淋巴细胞/单核细胞(r=-0.157,P0.01)、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r=0.121,P0.01)与三支平均血流帧数显著相关。(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汁酸(偏回归系数=-0.102,P0.01)、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偏回归系数=-0.381,P0.01)、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偏回归系数=0.489,P0.01)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总胆汁酸、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慢血流(CSF)可能与微血管病变、慢性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功能及其他血液成分异常等有关。CSF患者心电图存在异常表现,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该文主要介绍CSF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冠脉)慢血流现象是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时的常见现象。心肌微循环障碍、冠脉循环前向阻力增加、内皮功能障碍、血管舒缩因子分泌失调、炎症和冠脉弹性改变等诸多因素与冠脉慢血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血管正常或有轻度狭窄,但远端血流减慢的现象称为冠状动脉慢血流(CSF),临床常表现为胸闷、胸痛等类似冠心病症状,其确切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主要停留在筛查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和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面,临床特点总结较少,治疗尚无特效药物。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增多,CSF检出率也相应增加,本文就近期国内外CSF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类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现象是指除外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扩张、心肌病、瓣膜病等因素,且冠状动脉造影中没有发现明显病变,却发生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有人为了更好地区分X综合征而把这种现象称为Y综合征[1]。随着冠状动脉造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冠脉)慢血流现象是在冠脉造影过程中发现的冠脉血流灌注延迟现象,但没有结构性的冠脉疾病作为基础,因其预后的不确定性,近几年来越来越引起介入医生的关注,而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治、疾病预后等尚缺少大量研究的支持,本文将就该现象的相关研究现状作综述。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冠脉)慢血流现象是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时的常见现象。心肌微循环障碍、冠脉循环前向阻力增加、内皮功能障碍、血管舒缩因子分泌失调、炎症和冠脉弹性改变等诸多因素与冠脉慢血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及近期预后价值。方法:通过矫正的TIMI血流分级方法,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和远端血流灌注。对37例正常血流者和35例无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而冠状动脉慢血流者行次级量平板运动试验及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并随访1年,观察近期预后。结果:冠状动脉慢血流组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71.4%∶13.5%,P<0.01),而平板运动耐量时间明显低于正常血流组[(5.32±4.38)∶(10.58±5.67)min,P<0.01)];2组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发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组中10例反复心绞痛发作、1例发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无心脏性猝死发生。结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与运动耐量降低、心绞痛发作有关,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但却存在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其临床表现类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目前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发生的机制存在争议,治疗上也无明确指南。现主要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诊断标准、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等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发生密切相关,内皮功能损伤和炎性反应可能参与病理生理机制并发挥重要作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可引起心肌缺血,临床上可表现为心绞痛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甚至猝死。小样本随访研究也表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预后较差。现就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特点、诊治和预后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冠心病患者人数在逐年攀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已成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存在一种血管形态几乎正常却出现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Tambe等~([1])于1972年初次发现,并命名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但由于对该现象相关研究较少,目前仍没有形成系统定论。研究表明慢血流现象发生率约为7%。本文将针对慢血流现象从概念、诊断标准、临床特点、病理机制、危险因素、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川芎嗪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7年1月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盐酸曲美他嗪片等治疗。对照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术后常规静脉滴注川芎嗪注射液,疗程为7 d。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冠状动脉内增加注射川芎嗪。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治疗后随访6个月,记录并发症情况,包括心律失常、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结果试验组显效25例(83.3%),有效4例(13.3%),无效1例(3.3%);对照组显效19例(63.3%),有效6例(20.0%),无效5例(16.7%)。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7%vs.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FMD均升高,试验组升高更明显,[(7.44±1.55)%vs.(10.34±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IL-6和TNF-α均降低,而试验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6个月,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7%vs.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川芎嗪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可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形成因素,观察前列地尔治疗冠脉慢血流现象(CSFP)的疗效和相关临床研究。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于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1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72)和对照组(n=70),对照组常规应用硝酸酯类及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观察所有病例的临床症状恢复、冠脉血流变化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改变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其饮酒、吸烟史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小板平均容积(MPV)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患者胸痛症状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校正的TIMI帧数(CTFC)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为明显,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量饮酒、吸烟、MPV增高等均可能是冠状动脉慢血流发生的因素,临床应用前列地尔治疗CSFP有明显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