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采用消痞五穴针刺疗法联合推拿夹脊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120例老年FD患者,依据掷骰子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消痞五穴针刺疗法联合推拿夹脊穴进行干预,均连续干预4 w;干预前、干预4 w,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主症:脘腹痞闷、胃胀痛、食少纳呆)、生存质量[依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评估]。结果 干预4 w,两组各主症中医证候积分及总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干预4 w,两组FDDQL各维度及总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痞五穴针刺疗法联合推拿夹脊穴可有效减轻老年FD患者症状,改善患者胃动力,有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给予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方法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 Ashw orth量表较治疗前评分降低,Fugl Meyer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但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分析刺四缝穴疗法在儿童支原体感染致慢性咳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8例支原体感染致慢性咳嗽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均采用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口服孟鲁司特、布地奈德和特步他林雾化治疗,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刺四缝穴疗法,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治疗效果,随访3个月后观察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总疗效为100.00%,而对照组患儿的总疗效为76.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17.39%,对照组为56.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四缝穴疗法配合治疗儿童支原体感染致慢性咳嗽,能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而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背俞穴阳性反应点之间相关性.方法 将53例患者根据临床症候表现分为肺脾肾气虚型(n=20),气虚痰瘀阻络型(n=33).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在背俞穴上实施艾炷灸,连续治疗4 w.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统计背俞穴阳性反应点(局部红晕直径>2 cm).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背俞穴阳性反应率.结果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两组比较,肺脾肾气虚组喘促症状改善更明显(P<0.05);气虚痰瘀阻络组咯痰症状改善更明显(P<0.05).背俞穴阳性反应点比较,两组肺俞穴阳性反应率均最高,与其他穴位相比有差异(P<0.05);肺脾肾气虚组阳性率依次为:肺俞、脾俞、肾俞、心俞、肝俞,气虚痰瘀阻络依次为肺俞、脾俞、肝俞、心俞、肾俞,两组总体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 背俞穴灸法的阳性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有相关性,并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疗法与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疗法联合应用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效果.方法 69例PSCI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OSF-3磁刺激仪进行rTMS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连线测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背俞穴温针灸联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黑龙江省中医医院收治的240例脑卒中后抑郁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1∶1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0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心理治疗和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背俞穴温针灸联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相关生化指标(S100B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5-羟色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8,P=0.013)。治疗后,两组病人HAMD、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HAMD、NIHSS评分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源性神经营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人中透刺龈交穴治疗脑卒中后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昏迷病人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人中透刺龈交穴治疗。结果治疗组病人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1周、2周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55%,高于对照组的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中透刺龈交穴治疗脑卒中昏迷,可缩短病人觉醒时间,改善GCS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夹脊穴治疗对糖尿病足病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64例0级糖尿病足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结合电针夹脊穴治疗,治疗周期为3 w。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温控血流和阻断后反应性充血,对比两组之间差异性。结果治疗组患者温控血流、阻断后反应性充血好转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微循环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夹脊穴治疗可以改善糖尿病足病微循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治疗糖尿病足病。  相似文献   

9.
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针刺阳明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runnstrom分级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Ashworth痉挛分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积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针刺夹脊穴疗效高于传统针刺法,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瘫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夹脊穴治疗;周期为21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踝肱指数和足背温度、治疗后微循环血流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夹脊穴+常规治疗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观察组踝肱指数、足背温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流量基础值、加压缺血状态下血流量最小值、减压后反应时流血最大血流量、开始减压至升为最大血流量所需时间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以改善微循环血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针刺背俞穴干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有效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针刺背俞穴(心俞、厥阴俞、肺俞)治疗,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疗效、6 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LVEF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动态心电图全部正常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全部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相邻N-N间期超50 ms百分比(PNN50)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心功能,改善HRV,其机制可能与兴奋迷走神经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针背俞穴对脑梗死病人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电针组、康复组和联合组,电针组只采用电针肝俞穴、肾俞穴;康复组采用三级平衡训练法;联合组采用两种方法联合治疗。4周后评测Berg平衡量表和Barthel指数。结果 3组组内治疗前Berg平衡量表、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3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联合组优于其他两组(P0.001)。结论电针背俞穴肝俞、肾俞联合康复三级平衡功能训练可明显提高脑梗死病人的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刺血疗法治疗老年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老年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取腹针疗法配合刺血疗法治疗,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均治疗1个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关节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缓解疼痛及降低血尿酸水平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配合刺血疗法治疗老年性痛风性关节炎,能更好地改善关节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寻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的最佳疗法。方法将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法,穴取肾、膀胱、三焦、小肠的俞募穴为主;对照组单纯采用毫针刺法。两组均治疗10天,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1%。2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针灸俞募配穴法为主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便秘与老年人心、脑、肺等疾病关系密切.西医对便秘多采取对症治疗,常用的泻药大多副作用较大,而中医的综合干预治疗效果较好.本文回顾性分析采用益气养血润燥配合针刺背俞穴治疗老年性便秘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透穴针刺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4例。两组均予内科基础及对症处理,对照组予Bobath技术疗法,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予透穴针刺,以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缺损功能、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估肢体痉挛状况、简化Fugl-Meyer量表(FMA)量表评估肢体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NIHSS评分降低(P 0.05),上肢、下肢MAS及FMA评分均降低(P 0.05),MBI评分降低(P 0.05);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NIHSS评分较低(P0.01),上肢、下肢MAS及FMA评分均较低(P 0.05),MBI评分较低(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透穴针刺联合Bobath技术可显著改善脑卒中病人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隔药艾灸虚里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间隔予隔药艾灸与刺血虚里穴。对照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两组均28d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心绞痛临床症状、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隔药艾灸虚里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胃俞穴和足三里穴穴位注射山莨菪碱对中度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锦屏县中医医院2010-02/2014-02收治的A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2013年新修订亚特兰大标准评价患者AP的严重程度,抽取其中90例中度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雷尼替丁胶囊口服等常规处理和监护治疗组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胃俞穴和足三里穴穴位注射山莨菪碱的患者为观察组,以治疗后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变化、住院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为观察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6.7%,中转手术与死亡各1例,对照组总有效率64.4%,中转手术5例,死亡病例2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经记录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在治疗第3天、第7天分别为7.92分±1.23分、5.24分±0.65分,较之对照组表现良好(P0.05).结论:胃俞穴和足三里穴穴位注射山莨菪碱对中度AP患者的治疗作用明显,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配合风池、后溪及束骨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以颈夹脊配合风池、后溪、束骨穴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证候量化积分及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双侧大脑中动脉及椎基底动脉RI和PI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配合风池、后溪及束骨穴治疗颈性眩晕能有效缓解病人眩晕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加快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肩痛穴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禁服止痛药并予控制脑水肿、血压、并发症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脑神经生长素营养脑细胞、运动疗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行针刺肩痛穴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3]、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对肩痛、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1),尤以观察组为著(P<0.05)。结论针刺肩痛穴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肩痛可显著改善患者肩痛症状、促进正常肩肱骨关节活动的协调性恢复、扩大肩关节活动范围,并有望减少废用综合征发生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