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观察齐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120例分为两组各60例,观察组予以颈夹脊穴齐刺,对照组予以颈夹脊穴直刺。结果:两组治疗后SF-MPQ评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95.0%、对照组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针刺颈夹脊穴为主联合小针刀松解法治疗颈源性眩晕(CV)的疗效。方法:110例CV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行针刺颈夹脊穴为主联合小针刀松解法治疗,对照组行单纯针刺颈夹脊法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4%(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VA、RVA及BA的Vm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ESCV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为主联合小针刀松解法治疗CV能够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及脑供血状态,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针刺颈夹脊穴为主联合小针刀松解法治疗颈源性眩晕(CV)的疗效。方法:选取110例CV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行针刺颈夹脊穴为主联合小针刀松解法治疗,对照组行单纯针刺颈夹脊法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4%(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VA、RVA及BA的Vm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ESCV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为主联合小针刀松解法治疗CV能够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及脑供血状态,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齐刺颈夹脊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齐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3例。两组取穴相同,均选取颈夹脊穴C1~C7,以及百会、强间、脑空、风池、风府、天柱等头部腧穴。两组头部腧穴均采用常规针刺,齐刺组予颈夹脊穴齐刺,常规针刺组予颈夹脊穴直刺25~40mm,每天1次,治疗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化McGill量表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简化McGill量表评分均降低(均P0.01),且齐刺组治疗后McGill量表评分与常规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齐刺组愈显率为75.8%(25/33)、总有效率为93.9%(31/33),均优于常规针刺组的57.6%(19/33,P0.01)、84.8%(28/33,P0.05)。结论:齐刺颈夹脊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常规针刺与电针疏波治疗颈源性耳鸣的疗效差异。方法将临床选取的6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选取双侧颈夹脊、患侧翳风穴、听宫穴、率谷穴、听会穴常规针刺,中途捻针。治疗组采取与对照组同样的穴位由同一位医师进行相同手法针刺,针刺后采用电针疏波,连接颈夹脊、听宫穴和听会穴、翳风穴和率谷穴不通电。两组每次治疗均为30 min,每日一次,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耳鸣严重程度评估量表(TSIS)评分、采用TCD检测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并对治疗结果进行疗效评价。结构两组各观察指标在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TSIS评分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两组治疗后的TSI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VA和BA的血流速度在治疗后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且两组治疗后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7%(26/3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3%(25/30),且两组的疗效分级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纯针刺和电针疏波治疗颈源性耳鸣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电针疏波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针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结合葛根二藤汤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颈源性眩晕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予以毫针针刺颈夹脊穴(C3-C7),针刺同时服用自拟葛根二藤汤;治疗组予以枕颌牵引,同时口服氟桂利嗪胶囊、尼莫地平片等治疗。治疗10天后观察2组疗效。治疗前后均予以眩晕评分。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及眩晕评分改善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结合葛根二藤汤口服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颈源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采用颈夹脊穴及耳周穴针刺治疗,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6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整脊疗法联合颈夹脊穴针刺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分别采用常规穴位针刺法和整脊疗法联合颈夹脊穴针刺法进行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变化,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舒张压和收缩压治疗前后的差值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脊疗法联合颈夹脊穴针刺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筋膜松解行针手法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针对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颈源性耳鸣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筋膜松解手法针刺,对照组采用普通毫针针刺。以5 d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PQ、TEQ量表评分、TCD异常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PQ和TEQ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较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NPQ和TEQ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较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TCD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峰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愈显率80.00%(24/30),总有效率96.67%(29/30);对照组愈显率30.00%(9/30),总有效率76.67%(23/30),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筋膜学激痛点理论以筋膜松解的行针手法治疗颈源性耳鸣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风池、颈夹脊及百会穴在治疗颈源性眩晕方面的疗效较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150例江阴市第五人民医院门诊颈源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风池组、颈夹脊组和百会穴组,各50例。各组分别针刺风池穴、颈夹脊穴及百会穴,1次/d,10次/1个疗程,疗程间隔期休息3 d,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1)风池组有效率82.0%,颈夹脊组有效率94.00%,百会穴组有效率78.00%,针刺颈夹脊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风池及百会穴(P0.05),且风池及百会穴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3个穴位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的Vs、Vm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3)治疗后针刺颈夹脊在ESCV评分、左右侧椎动脉VS、Vm改善方面均优于另外2组(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风池及百会穴,且针刺颈夹穴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配合梅花针刺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采用针刺颈夹脊穴的基础上加梅花针叩刺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颈夹脊穴治疗。两个疗程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AS)、麻木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26/30),对照组为83.3%(25/30),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1),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麻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1),治疗组治疗患肢麻木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梅花针叩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缓解患肢麻木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刺血拔罐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颈源性失眠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刺血拔罐治疗,选取百会及双侧颈夹脊、风池、神门、列缺、照海作为针刺穴位,出针后在大椎,双侧颈百劳、心俞、胆俞刺血拔罐;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主穴取神门(双)、内关(双)、百会、安眠(双),配合辨证取穴。两组均每周治疗2次,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患者睡眠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SQI量表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结合刺血拔罐治疗颈源性失眠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海  张海峰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10):603-604
目的 :观察针刺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颈性眩晕共计 6 0例 ,针刺 C3~ C5颈夹脊穴、风府、大椎、风池、百会加减为针刺治疗组 30例 ,与单纯药物治疗的对照组 30例比较。结果 :针刺组与药物组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组优于药物组 (P <0 .0 1)。结论 :针刺 C3~ C5颈夹脊穴是治疗颈性眩晕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组、针刺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组用小针刀松解头枕部及颈部阿是穴后,行颈椎复位手法。每周治疗1次,2次为一疗程。针刺对照组用毫针针刺太阳、印堂、百会、风池、风府、颈夹脊等穴,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10次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7.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优于针刺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黄维 《中国中医急症》2013,(12):2093-2094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针刺法结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的颈源性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例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颈夹脊穴针刺法结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对照组予以尼莫地平口服。10d后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较对照组在临床综合疗效及眩晕积分改善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刺颈夹脊穴针刺法结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可以提高颈源性眩晕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针刺颈部夹脊穴对颈源性眩晕的治疗疗效.方法:将人选患者131例随机分成针刺组(治疗组76例)和药物组(对照组55例),观察两组治疗颈源性眩晕、头痛的主要症状及体征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40%和78.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判定针刺颈夹脊穴配合透穴刺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颈夹脊穴配合透穴刺法治疗为主,并随证加减配穴.每日治疗1次,6次为1疗程,每疗程之间间歇1d,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30例中,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结论:针刺颈夹脊穴配合透穴刺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颈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综合疗效及治疗前后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McGill疼痛问卷(MPQ)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39/40),对照组为82.5%(33/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PQ、MP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优于颈椎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对比针刺督脉与任脉经穴为主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有效治疗本病提供客观评价和参考。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督脉经穴为主治疗,穴取神庭、百会、风府、大椎、身柱、夹脊穴(C6、C7)、足三里、三阴交;对照组采用针刺任脉经穴为主治疗,穴取膻中、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夹脊穴(C6、C7)、足三里、三阴交。针刺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气血亏虚型证候量表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1)颈性眩晕总体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6.7%(23/30)、93.3%(28/30),优于对照组的46.7%(14/30)、70.0%(21/30,均P0.05)。(2)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和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3)两组患者气血亏虚型证候量表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在神疲倦怠、面色、舌质、脉象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心悸气短方面对照组治疗效果优于观察组(P0.01)。结论:"通督疗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较任脉取穴为主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可明显改善颈性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对气血亏虚证候较甚者,建议采用督任二脉穴位结合可能会收到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从"筋"论刺与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颈源性耳鸣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5例患者不完全随机分为从筋论刺组(32例)、常规针刺组(31例)及药物组(32例)。从筋论刺组据经筋理论针刺治疗,以患侧经筋"结""聚"点、阳性反应点、风池、天容、天牖、翳明为主穴,耳门、听宫、听会、支沟为配穴,每日1次;常规针刺组主穴取听宫、听会、耳门,根据辨证配穴,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药物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一天3次。3组均10天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根据耳鸣响度评分(采用VAS)、耳鸣残疾度量化表(THI)及耳鸣严重程度评估量表(TSIS)评估治疗前后耳鸣程度,并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过程中有5例病例脱落。3组治疗后VAS、THI及TSI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治疗后VAS、THI及TSIS评分从筋论刺组较常规针刺组、药物组低(P0.05,P0.01);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27/30)、80.0%(24/30)、63.3%(19/30),从筋论刺组与常规针刺组、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从"筋"论刺治疗颈源性耳鸣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及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