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微生态制剂与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目前多认为与感染、免疫、遗传等因素相关。传统上以氨基水杨酸(ASA)制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但存在易复发、不良反应较多等问题。近年有关微生态制剂在维持UC缓解、防止复发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微生态制剂亦被认为是UC传统疗法的有益补充。为此,本文对微生态制剂与UC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研究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所致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从"肠道微生态"这一全新角度为该模型提供更丰富的数据,也为深入探讨UC的发生发展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26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UC模型组,模型组饮用4%的DSS溶液7d复制UC模型.收集两组大鼠粪便排泄物,采用PCR-DGGE法研究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相似性及丰度;对优势条带进行回收测序,鉴定菌种.所得结果及数据采用Quantity one、Chromas、MGAE5、SIMCA-P+及SPSS18.0等软件进行分析.结果:DSS诱导UC后7d,模型大鼠出现便血、病理形态学改变等典型的UC炎性病变特征.样本优势条带菌种鉴定显示大鼠的肠道细菌主要归属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大类,但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P<0.05).菌种鉴定表明UC组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p)和毛螺科菌(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菌种显著较少,而双酶梭菌(Clostridium bifermentans)等菌种含量明显增多(均P<0.05). 相似文献
4.
微生态制剂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态制剂定义为可促进肠道菌群平衡的微生物和物质。近年肠道菌群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研究显示微生态制剂在UC诱导和维持缓解以及预防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中均有一定疗效,且不良反应较传统治疗少,因此有望成为治疗UC的新策略。本文就近年微生态制剂在UC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6.
7.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阳钦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4)
溃疡性结肠炎(UC)现代治疗目标是尽早控制发作,不用激素的维持缓解、内镜下黏膜愈合,降低住院率与手术率,以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原则是分级、分期、分段用药,采用综合性、个体化治疗措施。药物以氨基水杨酸类药物(5-ASA)、肾上腺皮质激素(GCS)和免疫抑制剂(IS)为主,新型生物制剂英夫利昔(IFX)用于顽固性UC与重症病例。手术指征为大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结肠、恶变和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病例。中药用于80%的UC病例,深入研制和应用可起到更好的补充与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1996-09开始应用奥美拉唑[洛赛克-阿斯特拉(无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对40例溃疡性结肠炎进行治疗,并与20例使用传统治疗方法的患者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组系我院门诊1996-09/1997-06按1978年杭州全国消化系统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诊断的患者共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7岁~56岁,平均31.5岁、病史5mo~15a,平均5.8a,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病变局限于直肠者33例、直肠乙状结肠均有病变者27例,无回例病变在降结肠以上,轻型36例、中型24例,初发者11例、慢性复发型者40例、慢性持续型9例,60… 相似文献
9.
徐阳弓艳霞唐艳萍刘思邈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0,(7):485-488
[目的]研究中药对大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西药组(C组)、中药组(D组),每组20只。A组正常饲养,B、C、D组建立大鼠湿热证UC模型,建模成功第2天,B组大鼠以生理盐水灌胃,C组以美沙拉嗪灌胃治疗,D组以化湿疏郁方灌胃治疗,给药疗程7 d。观察指标包括症状学、结肠黏膜及病理组织学。[结果]造模后,与A组相比,B、C、D组大鼠均出现摄食量、摄水量、活动性减低及血便,B组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明显升高(P<0.05),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评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7 d后,与B组相比,C组、D组大鼠摄食量、摄水量、活动性明显增加,DAI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7 d后,与B组相比,C组、D组大鼠结肠黏膜出血、溃疡,充血、水肿现象明显减轻,CMDI评分显著降低(P<0.05);C组、D组大鼠结肠黏膜病理观察细胞排列结构比较整齐、少量杯状细胞消失及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大鼠湿热证UC模型制备成功,化湿疏郁方可改善UC大鼠一般情况,增高湿热型UC模型大鼠黏膜愈合率(肉眼+病理学),治疗湿热型UC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探讨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23
11.
理肠四方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理肠四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不同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比较四方疗效大小,并分析其中医病机.方法:应用2,4-二硝基氯苯免疫加醋酸局部灌肠法建立UC大鼠模型,将98只健康SD大鼠(雌雄各半),按雌雄随机分为7组[乌梅丸组、白头翁汤组、参苓白术散组、痛泻要方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模型组和正常组],每组14只,分别观察治疗后大鼠一般情况变化、结肠组织损伤评分、结肠粘膜病理及超微病理变化.结果:经理肠四方治疗后,其组织学呈不同的病理变化.结论:乌梅丸疗效最好,白头翁汤、参苓白术散、痛泻要方与SASP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IL-23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姜黄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每组均为20只。模型组、姜黄素组、SASP组大鼠分别以100 mg/kg TNBS乙醇溶液灌肠制备大鼠结肠炎模型。正常对照组予相同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灌肠;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每日予相同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灌胃;姜黄素组、SASP组自造模第2天起每日分别予100 mg/kg姜黄素溶液及SASP溶液灌胃。造模第8天处死大鼠,采集大鼠结肠标本备检。评价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变化,光镜下观察大鼠肠黏膜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病理学评分,评价各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及组织学损伤情况(HS);采用RT-PCR方法测定肠黏膜组织IL-23 mRNA水平;Western blot测定肠组织IL-2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DAI、CMDI、HS评分及IL-23蛋白、mRNA的表达均有明显降低(P均<0.05),与SASP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姜黄素能显著抑制IL-23的表达,对实验性大鼠结肠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A组:正常对照组:B组:DSS结肠炎组,小鼠每日自由摄取5%DSS溶液:C组:姜黄素治疗组,小鼠自由摄取5%DSS溶液,每日腹腔注射姜黄素悬液30 mg/kg;D组:地塞米... 相似文献
14.
鱼腥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对结肠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UC)经常有腹痛,腹泻等临床表现,这些症状与结肠动力紊乱密切相关[1,2],但目前尚缺少一种理想的检测结肠动力的方法,如常用的大鼠离体结肠压力测定,不仅需要麻醉,手术,开腹,而且离体肠段保存条件很难与在体状态一致,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准... 相似文献
15.
甘草酸二铵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甘草酸二铵(DG)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清洁级健康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5-氨基水杨酸(5-ASA)组,DG组,5-ASA+DG组,每组10只.用2,4-二硝基氯苯+乙酸联合建模法制备UC大鼠模型.观察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组织学变化、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及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DG组和5-ASA组大鼠的DAI(3.30±1.34,3.20±1.14 vs 7.80±1.62,均P<0.01)、组织学损伤评分(1.88±0.34,1.84±0.21 vs 3.09±0.22,均P<0.01)、MPO活性(0.46±0.07,0.47±0.04 vs 0.61±0.04,均P<0.01)和结肠黏膜NF-κB(0.373±0.031,0.368±0.028 vs 0.517±0.028,均P<0.01)、iNOS(0.350±0.015,0.365±0.025 vs0.487±0.021,均P<0.01)表达显著降低,SOD活性(19.83±3.36,20.27±2.44 vs 13.09±3.24,均P<0.01)显著增高;DG联合5-ASA治疗组以上指标改善更明显(均P<0.01),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G组和5-ASA组相比上述各指标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G可有效治疗UC,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活化、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损伤等有关.与5-ASA联用其治疗效果优于两者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16.
17.
加味四逆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肝郁模型大鼠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散对溃疡性结肠炎(UC)肝郁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免疫法及束缚法的复合因素制作UC肝郁大鼠模型。榆测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整体状态、病理形态学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肉眼观察肠管黏膜皱襞纹理清晰,少见或无糜烂,未见溃疡;镜下见黏膜上皮及腺管排列整齐,极向明显,杯状细胞丰富,间质充血水肿不明显,基本形态与正常组相似;MPO活性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各项指标以加味四逆散中剂量组效果最佳。[结论]加味四逆散对UC肝郁模型大鼠具有显著的修复溃疡及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黄汤灌肠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的疗效。[方法]采用TNBS诱导制备UC大鼠模型45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中药治疗组,各15只,并选未造模大鼠1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均灌肠给药,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阳性对照组予柳氮磺吡啶0.5 g/kg,中药治疗组予三黄汤浓煎剂60 g/kg,各组均按10 ml/kg每日灌肠1次。给药时间从造模后第3天开始,连续7 d。第11天观察各组大鼠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及黏膜病理组织学情况。[结果]中药治疗组结肠黏膜病理损伤明显改善,CMDI为(1.5±0.535)分,与模型组的(3.55±1.21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组的(2.63±1.18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肉眼及电镜下观察发现,中药治疗组大鼠结肠黏膜较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三黄汤灌肠对TNBS诱导的大鼠UC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结肠黏膜的充血水肿、溃疡、糜烂等。 相似文献
19.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5%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所建立的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UC)动物模型。[方法]用聚丙烯管插入大鼠肛门上段8cm后,注入不同剂量混合试剂(TNBs 50~100mg/kg加50%乙醇0.25m1),1周后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形态学评分和光镜评估。[结果]TNBs 100mg/kg剂量下引起的UC模型,肉眼见结肠黏膜多处溃疡,黏膜显著充血水肿。组织学检查发现黏膜及黏膜下层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纤维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及隐窝脓肿形成,50mg/kg剂量时有一较轻度的损伤。[结论]用TNBs所致的UC模型简单易行,重复性好;其溃疡炎症类似人UC的改变。实验的最佳造模剂量为100mg/kg。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