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中国老年人体型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2018年数据,纳入5 860例≥65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社会学信息、生活方式、饮食、日常活动、疾病及死亡情况等资料,根据中国人群体重指数(BMI)和腰围的分类标准将研究对象分成6种体型,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体型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 研究对象累计随访25 121人年(平均4.29±2.53年)。多因素调整后,低体重组较正常体重死亡风险升高(HR=1.28,95%CI:1.19~1.37),腰围超标者较腰围正常者死亡风险下降(HR=0.80,95%CI:0.75~0.85)。6种体型中,与腰围&体重均正常组相比,低体重&腰围正常者死亡风险最高(HR=1.16,95%CI:1.06~1.28),而体重正常&腰围超标者(HR=0.80,95%CI:0.72~0.89)、体重&腰围均超标者(HR=0.76,95%CI:0.66~0.88)死亡风险下降。亚组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吸烟、慢性疾病数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残疾、睡眠时长与体型均无交互...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感觉障碍程度与死亡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使用了来自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2018数据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8数据,分别纳入8 268例和2 921例样本,将老年人的感觉障碍水平划分为4个类别,比较不同感觉障碍组的粗死亡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调整混杂因素,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汇总危险比,探讨不同感觉障碍人群的死亡风险差别。结果 在CLHLS队和CHARLS队列中,分别随访39 835人年(平均每人4.8年)和18 785人年(平均每人6.4年),发生了3 713例死亡事件(44.9%)和752例死亡事件。经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居住情况、受教育程度、婚姻、吸烟、饮酒、心脏病及高血压等协变量后,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汇总危险比后,与无感觉障碍人群相比,仅听力障碍、仅视力障碍和双重感觉障碍的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分别增加了37%(HR=1.37,95%CI:1.23~1.51)、44%(HR=1.44,95%CI:1.20~1.73)、45%(HR=1.45,95%CI:1.3...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生物质燃料使用与老年人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1―2012年进入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并被随访至2018年的≥65岁的参与者共5 853人。采用加权Cox和稳健型逆概率加权后的Cox回归模型评估生物质燃料使用与老年人全因死亡的关系,并探讨随访期间更换使用燃料对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 生物质燃料使用与老年人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平均风险比(average hazard ratio,AHR)=1.17, 95%CI:1.08~1.28]。与一直使用生物质燃料的老年人相比,改用清洁能源的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更低(AHR=0.21,95%CI:0.18~0.24)。结论 生物质燃料使用可增加老年人的全因死亡风险,改用清洁能源后能够降低老年人的全因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协同控制后中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失能和失智对死亡风险的影响。  方法  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02―2018年共6期数据中13 540位65岁及以上老年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慢性病患病、失能和失智与死亡风险的关系。  结果  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生存平均时间为5.75(2.33. 13.00)年。在充分调整混杂因素并协同控制三个维度健康因素后,本研究发现在慢性病患病维度,癌症患者比未患癌症者死亡风险高50%(HR=1.50, 95% CI: 1.16~1.94),而非癌慢性病患病与否与死亡风险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失能维度,日常活动能力受限者比不受限者死亡风险高40%(HR=1.40, 95% CI: 1.32~1.47)。在失智维度,认知受损者相较于未受损者死亡风险高30%(HR=1.30, 95% CI: 1.23~1.37),痴呆患者相较于未患痴呆者死亡风险高26%(HR=1.26, 95% CI: 1.09~1.46)。  结论  在过去20年里,中国老年人健康相关的死亡风险因素主要来自患癌、日常活动能力受限、认知受损和罹患痴呆,提示对于老年人的死亡风险,相较于疾病特别是非癌慢性病患病本身,罹患疾病后的失能与失智尤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海南百岁老人抑郁症状与全因死亡风险间的关联。方法基于中国海南百岁老人队列研究, 对纳入基线且资料完整的1 002人随访其生存与死亡结局。抑郁症状根据简易老年抑郁量表(GDS-15)调查获得评分, 并划分成正常(≤5分)、轻度抑郁(6~9分)和重度抑郁(≥10分)。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抑郁症状与全因死亡风险间的关联强度。结果截至2021年5月31日, 随访时间M(Q1, Q3)为4.16(1.31, 5.04)年, 死亡人数为522人, 死亡密度为152.39/1 000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在控制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方式等协变量后, GDS-15评分每增加1分, 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1%(HR=1.031, 95%CI:1.002~1.061);与正常百岁老人相比, 重度抑郁者死亡风险增高35.9%(HR=1.359, 95%CI:1.023~1.806), 重度抑郁者平均减寿1.94年。在女性百岁老人中, 相比于正常组, 轻度抑郁和重度抑郁组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9.3%(HR=1.293, 95%CI:1.053~1.590)和42.3%(HR...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吸烟状况与相关死亡风险间的关联。方法基于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健康综合研究2009—2014年的队列数据, 纳入符合标准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4 499名, 随访其生存与死亡结局。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吸烟状态、吸烟指数、戒烟年数与死亡风险间的关联。结果 4 499名研究对象年龄M(IQR)为70.00(10.00)岁, 其中男性1 814名(40.32%);从不吸烟者、戒烟者和现在吸烟者分别有69.50%(3 127/4 499)、13.20%(594/4 499)和17.30%(778/4 49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调整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方式等混杂因素后, 以从不吸烟者为参照, 戒烟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0.6%[HR(95%CI):1.306(1.043~1.636)];现在吸烟者全因、恶性肿瘤和肺癌死亡风险的HR(95%CI)分别增加50.0%[HR(95%CI):1.500(1.199~1.877)]、80.3%[HR(95%CI):1.803(1.226~2.652)]和212.6%[HR(95%CI):3.126(1.626~6.0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血压与日常活动能力失能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and Health Longevity Study,CLHLS)2008~2018年随访数据,随访结局为日常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失能。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2 172名,其中男性1 032名(47.5%),共发生ADL失能466例,累计发生率为21.5%。拟合Cox比例风险模型,逐步调整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吸烟、饮酒和BMI指数后,收缩压和脉压差升高1 mmHg,老年人群10年后ADL失能的发生风险均增加8%(P 0.05),舒张压升高与ADL失能的发生风险未发现统计学关联;以非高血压人群为参照,老年高血压人群的ADL失能发生风险增加28.4%(HR=1.284,95%CI:1.025-1.609);以正常血压老人为参照,2级和3级高血压人群发生ADL失能的风险分别增加388.1%(HR=4.881,95%CI:1.194-2.962)和465.5%(HR=5.655,95%CI:1.233~5.720);以非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人群为对照组,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人群发生ADL失能的风险增加26.9%(HR=1.269,95%CI:1.004~1.604)。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群血压与ADL失能的关联性不同。结论收缩压、脉压差及不同高血压指标的升高均与ADL失能风险升高相关,应加强老年人群收缩压和脉压差防控与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我国老年人痴呆患病,探讨相关影响因素,及抑郁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受损的交互作用对老年痴呆的影响。方法 利用2018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CLHLS),对7 588例60岁以上老年人的痴呆状况进行统计学描述,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抑郁及不同类型ADL对老年痴呆患病的交互作用。结果 高慢病共病水平(OR=1.634,95%CI:1.133~2.355)、抑郁(OR=2.141,95%CI:1.505~3.044)、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sic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BADL)受损(OR=5.576,95%CI:4.249~7.317)、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nstrumental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IADL)受损(OR=2.663,95%CI:1.738~4.082)等均为老年人患痴呆的危险因素;抑郁症状与BADL受损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有抑郁症状且BADL能力受损的老年人患痴呆的风险是对照组的13.917倍(OR=13...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国长寿地区≥65岁老年人视力不良与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数据库",本研究选取该项目中2012年的≥65岁老年人的身体测量和死亡指标进行分析,2014年和2017年随访生存结局。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视力对死亡风险的影响。按年龄和性别分亚组进一步分析数据。结果共纳入1736名老年人,5年随访期间共有943人死亡,5年死亡率为54.3%。视力不良组的5年死亡率为76.7%,高于视力良好组的47.6%(P<0.001)。校正人口学信息、生活方式、部分疾病因素后,视力不良组5年死亡风险是视力良好组的1.30倍(HR=1.30,95%CI:1.09~1.55)。女性老年人群中,视力不良组的死亡风险是视力良好组的1.48倍(HR=1.48,95%CI:1.20~1.84),而男性老年人的视力与死亡风险无关联(HR=1.02,95%CI:0.72~1.43)。在≥90岁的老年人群中,视力不良人群的死亡风险是视力良好组的1.39倍(HR=1.39,95%CI:1.13~1.70)。而65~79岁和80~89岁老年人的视力与死亡风险均无关联(HR=1.37,95%CI:0.61~3.07;HR=0.95,95%CI:0.61~1.48)。结论视力不良是中国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升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体重指数、腰围与高龄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关联,为完善高龄老人的体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CLHLS)2011—2018队列数据库4 508例样本,暴露变量为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和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结局为死亡。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体重指数、腰围和高龄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关联。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3.08年,死亡3 416人。按照BMI分类,体重过轻对高龄老年人死亡风险最大(HR=1.31,95%CI:1.19~1.43),超重是老年人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HR=0.85,95%CI:0.74~0.98)。按照WC分类,中心型肥胖是老年人死亡风险保护因素(HR=0.84,95%CI:0.76~0.93)。BMI和WC构建的综合体重表型结果显示,BMI超重合并腰围肥胖是老年人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HR=0.82,95%CI:0.69~0.97),而BMI过轻合并腰围肥胖是老年人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江苏省老年人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健康老龄化"、制定老年人群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8年第六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江苏省老年人口数据,运用Excel进行描述性统计、SPSS 24.0进行单因素x~2检验以及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259名老年人中,ADL正常的占比89.44%,ADL受损的占比5.95%,ADL丧失的占比4.6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育锻炼、VAS评分、是否患有慢性病、是否患有视听健康问题是老年人ADL的主要影响因素(P 0.05),年龄(以80岁以上为对照,60~64岁OR=0.363,95%CI:-1.433--0.594;65-69岁OR=0.340,95%CI:-1.491~-0.665;70~74岁OR=0.458,95%CI:-1.193~-0.368;75~80岁OR=0.619,95%CI:-0.887~-0.071)、体育锻炼(以经常锻炼为对照,偶尔OR=0.588,95%CI:-1.33~0.267;从不OR=2.046,95%CI:0.426~1.007)、VAS评分(以很好为对照,好OR=2.442,95%CI:0.558~1.228;一般OR=8.298,95%CI:1.744~2.487;不好OR=48.279,95%CI:3.207~4.548;很不好OR=38.054,95%CI:2.633~4.645)、患慢性病情况(以是为对照,否OR=0.524,95%CI:-0.972~-0.322)、患视听健康问题情况(以有为对照,无OR=0.553,95%CI:-0.867~-0.319)。结论江苏省老年人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体良好。年龄、VAS评分以及慢性疾病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在关注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时,需要特别关注出现ADL受损或丧失的高危人群,重点关注高龄、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社区一般人群中同型半胱氨酸在不良心血管事件中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2007年9月~2009年1月在北京石景山区首钢社区参加健康调查的老年人群(年龄≥65岁)476例,进行平均4.8年的随访研究。检测其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血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肌酐、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分析Hcy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结果随访期间(随访时间4.5~5.2年),37名(7.8%)受试者死亡,13名(2.7%)因心血管原因导致死亡,68名(14.3%)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随着Hcy升高,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校正后HR:1.045,95%CI:1.001~1.079),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显著增加(校正后HR:1.027,95%CI:1.001~1.053)。结论 Hcy与社区老年人群全因死亡和MACE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3.
继往研究表明,长期PM2.5暴露与死亡风险的增加有关,但在较高的大气浓度下这种关联性很少被量化。本研究基于中国健康长寿纵向调查(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估算了PM2.5长期暴露的死亡风险比(HR)。CLHLS是一项针对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受访者2008年入组并持续跟踪死亡情况至2014年。控制年龄、性别、吸烟状况、饮酒状况、身体活动、体质指数、家庭收入、婚姻状况和教育程度,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大气PM2.5长期暴露对全因死亡率的影响。结果显示,CLHLS队列中共有13344人具有全时间点的数据,产生了49440人-年的随访数据。调查对象暴露于PM2.5浓度的中位数为50.7μg/m3(95%CI:1.06~113.3),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的总风险比为1.08(95%CI:1.06~1.09)。分层分析显示,农村、南部地区和较低浓度的PM2.5暴露下HR结果分别高于城市、北部地区和较高浓度的PM2.5暴露。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群中估计有1765820人的过早死亡与PM2.5暴露有关。研究表明,PM2.5长期暴露与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的增加有关,但随着PM2.5浓度的增加,风险程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广东省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资料来源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广东省老年人随访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广东省71.6%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2种以上疾病共病率为43.7%。高血压和关节风湿病的共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共病形式。与不患慢性病或患有单一慢性病的老年人相比,宗教信仰是老年人口仅患2种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OR=3.120, 95%CI:1.095~8.888);年龄(OR=1.043,95%CI:1.015~1.072)、晚上睡眠时间(OR=0.897,95%CI:0.815~0.987)、午睡时间(OR=1.006,95%CI:1.002~1.010)、戒烟(OR=2.058,95%CI:1.106~3.830)和抑郁得分(OR=1.023,95%CI:1.006~1.040)是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慢性病病种数≥2)的影响因素。结论 重视医疗、保证充足夜间睡眠、保持适量的午睡时间、保持心情舒畅对广东省老年共病人口维持健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与中短期死亡之间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使用了来自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CLHLS)的数据。分析样本包括37 173名CLHLS项目历次调查中的新人群,生存结局来自研究对象2~4年后首次跟踪随访调查结果。失能情况是通过ADL能力量表进行测量。计算ADL总分并进行分组之后,本研究通过多种统计建模策略,探讨不同失能水平对老年人死亡的影响。  结果  调整人口学、健康行为、膳食摄入特征等混杂因素后,ADL总分人群死亡风险存在着统计学关联(RR=1.09, 95% CI:1.08~1.09, P < 0.001)。以6分组作对照,得分高于6分组的人群发生死亡的风险增加69%(RR=1.69, 95% CI:1.65~1.74, P < 0.001)。以正常组作为对照组,低级失能组和高级失能组的人群发生死亡的风险分别增加52%和92%(RR=1.52, 95% CI:1.47~1.56, P < 0.001; RR=1.92, 95% CI: 1.86~1.97, P < 0.001)。  结论  基于CLHLS样本发现,失能会增加老年人发生死亡的风险,短期随访、低年龄段的失能老年人发生死亡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采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七次(1998、2000、2002、2005、2008、2011和2014年)调查数据。以年龄在80周岁以上的17886名高龄老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基线调查收集对象的静息心率次数,并随访研究对象的生存结局和死亡时间。根据研究对象的静息心率次数将其分为6组。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静息心率与死亡风险间的关联,并采用似然比检验分析年龄、性别与静息心率的交互作用。结果17886名研究对象的年龄M(P25,P75)为92(86,100)岁,其中女性10531名(58.9%),共计13598名老年人死亡,死亡密度为195.5/1000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静息心率60~69次/min组相比,静息心率70~79、80~89、90~99、≥100次/min的死亡风险HR(95%CI)值分别为1.06(1.02,1.11),1.09(1.04,1.15),1.23(1.14,1.34),1.25(1.08,1.44)(P值均<0.05)。似然比检验发现,静息心率与年龄存在交互作用(P交互值=0.011)。结论高龄老人全因死亡的发生风险随静息心率次数的增加而上升,在80~89岁老年人群中相对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体质指数(BMI)与老年期痴呆患者全因死亡率的剂量-反应关系,为改善老年期痴呆患者的预后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Scopus、PsycInfo、CINAHL、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CBM)和维普(VIP)数据库,搜索BMI与老年期痴呆患者全因死亡率关系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2年3月26日。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相关信息并使用文献质量评价量表(NOS)评价文献方法学质量。使用Stata 16.0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项研究,15 866例老年期痴呆患者,全因死亡人数为4 313例。与低体重的老年期痴呆患者相比,正常体重(HR=0.56,95%CI:0.51~0.62)与超重及肥胖(HR=0.44,95%CI:0.40~0.48)组的全因死亡风险更低。BMI与老年期痴呆患者全因死亡率为线性关系(χ2=37.36,P<0.01),BM...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PG)长期变异性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以江苏省常熟市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7 174名T2DM患者作为观察队列。基于≥3次随访的FPG值, 计算并使用其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平均真实变异(ARV)和独立于均值的变异系数(VIM)评价长期FPG变异性。死亡信息主要通过江苏省居民死因监测系统获取。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4个变异性指标与T2DM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比(HR)及其95%CI。结果截至2021年12月31日, 研究人群累计随访55 058.50人年, 平均随访7.67年, 随访期间发生死亡898名。在调整混杂因素后, 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 与T1组相比, SD、CV、ARV和VIM的T3组发生全因死亡的HR值(95%CI)分别为1.24(1.03~1.49)、1.20(1.01~1.43)、1.28(1.07~1.55)和1.20(1.01~1.41)。SD、CV、ARV和VIM每增加1个单位SD, T2DM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HR值(95%CI)分别为1.13(1.06~1.21)、1.08(1.0...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综合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多个危险因素与随访结局的关系,为STEMI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2期(CSCAP-2)是2015年立项开展的国家医疗质量改善项目,于2015—2018年共调查了全国23个省市236家医院的20 800名STEMI患者。利用CSCAP-2资料,首先通过潜在类别分析,根据7项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对15 677名男性STEMI患者进行分类,判断其危险因素模式。其次,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不同危险因素模式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及全因死亡的关系。本研究采用R 3.4.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各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研究对象可分为中青年少病、中年超重、中老年正常体重以及老年多病4种危险因素模式,分别占32.6%、31.6%、19.9%和15.9%,各危险因素在不同模式间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对象在4种模式中的MACCE发生率,从高到低分别为老年多病模式(15.9%)、中老年正常体重模式(11.1%)、中年超重模式(9.3%)和中青年少病模式(6.3%);全因死亡率,从高到低分别为老年多病模式(9.2%)、中老年正常体重模式(4.9%)、中年超重模式(2.9%)和中青年少病模式(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青年少病模式的患者比,MACCE的发生风险在中年超重模式(HR=1.5,95%CI:1.3~1.7)、中老年正常体重模式(HR=1.8,95%CI:1.6~2.1)以及老年多病模式(HR=2.7,95%CI:2.3~3.1)的患者中均显著升高。与中青年少病模式的患者比,死亡风险在中年超重模式(HR=1.7,95%CI:1.3~2.2)、中老年正常体重模式(HR=3.0,95%CI:2.3~3.9)以及老年多病模式(HR=5.7,95%CI:4.4~7.3)的患者中也显著升高。结论男性STEMI患者可分中青年少病、中年超重、中老年正常体重、老年多病4种危险因素模式。不同危险因素模式患者其MACCE及死亡的发生风险不同,可为STEMI患者的精准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国长寿地区≥65岁老年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本研究共纳入2012年至2017/2018年的1802名研究对象。根据eGFR水平将老年人分为4组:肾功能中-重度损伤组[<45 ml·min-1·(1.73 m2)-1]、肾功能轻-中度损伤组[45~ml·min-1·(1.73 m2)-1]、肾功能轻度损伤组[60~ml·min-1·(1.73 m2)-1]、肾功能正常组[≥90 ml·min-1·(1.73 m2)-1]。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eGFR水平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经6年随访共计852人死亡,死亡率为47.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GFR水平与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呈负相关[eGFR水平每升高1 ml·min-1·(1.73 m2)-1,老年人死亡HR=0.993,95%CI:0.989~0.997,P=0.001];相较于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中-重度损伤组、轻-中度损伤组及轻度损伤组老年人死亡HR值(95%CI)分别为1.690(1.224~2.332,P=0.001)、1.312(0.978~1.758,P=0.070)、1.349(1.047~1.737,P=0.020)(趋势检验P<0.001)。结论eGFR下降与中国长寿地区老年人群的高死亡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