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肠间质瘤(GIST)肝转移可发生在各个风险级别和各个时期,并且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期。GIST中肝转移发生率约为15.9%,其治疗一直以来是外科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和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可改善病人预后,提高存活率。其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多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大小。外科治疗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是GIST肝转移病人的有效方法,明显延长GIST肝转移病人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TKI联合外科治疗是GIST肝转移的最优策略。  相似文献   

2.
靶向药物是治疗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GIST)的首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耐药后,特别是外显子9突变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疾病控制率。TKI联合手术切除可能延长GIST肝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TKI联合手术可能是目前治疗复发转移GIST的最佳模式。多激酶抑制剂regorafenib和帕唑帕尼(pazopanib)对标准治疗失败的GIST患者仍可获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肝移植对无法切除的肝脏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疗效,并结合文献探讨其综合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例GIST术后肝转移病例行肝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63岁女性因十二指肠间质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另1例46岁女性因小肠间质瘤行小肠部分切除术,分别于13年和5年后出现了无法切除的多灶性肝转移。2例均给予序贯伊马替尼和苏尼替尼治疗,并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分别经过2年及1年8个月治疗,无缓解,接受了肝移植手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病理证实为转移性GIST,术后均接受免疫抑制剂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的治疗,分别随访31个月和24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肝移植可作为不可切除的肝转移性GIST病人治疗的一种选择,联合TKI靶向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延长生存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正肝脏是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约占55%~72%~[1]。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出现之前,手术是GIST主要的治疗手段。TKI的出现,使GIST的治疗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并成为复发转移GIST治疗的首选方式。在靶向治疗时代,手术是否能使GIST肝转移的患者获益,目  相似文献   

5.
肝脏是胃肠间质瘤(GIST)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即使行肝切除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虽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使得许多GIST肝转移患者有了手术切除的可能并显著提高了生存率,但仍无法完全替代手术治疗。因此,GIST肝转移的患者如何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2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16例GIST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行根治性切除术,2例行姑息性切除术.3例根治性切除术及2例姑息性切除术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治疗.术后随访时间3~161个月,14例根治性切除患者中共8例复发、转移.其中7例肝转移,3例采用肝动脉栓塞治疗,1例服用伊马替尼,2例手术切除,1例未治疗;1例腹壁转移,行手术切除.本组16例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92%和74%.结论 GIST肝转移术后复发率高,手术治疗GIST肝转移及术后复发、转移效果较好,联合服用伊马替尼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团队(MDT)在诊治胃肠间质瘤(GIST)伴肝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8年8月收治的1例巨大(直径>10 cm)小肠间质瘤伴肝转移患者展开MDT讨论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结果该例患者为一46岁女性,初次就诊时即确诊GIST伴肝转移,已失去手术机会,采用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缩小,后经2次MDT讨论后成功完成了原发灶及转移灶的R0切除,患者术后继续口服伊马替尼600 mg/d治疗,截至目前总生存期已达31个月,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征象,仍继续随访中。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手术治疗是GIST伴肝转移患者最适合的治疗方式,能提高患者生存期。在临床工作中,可合理运用MDT诊疗方式并贯彻于GIST伴肝转移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为其提供最佳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8.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手术治疗转移性胃肠间质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甲磺酸伊马替尼或舒尼替尼联合手术治疗晚期转移性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接受TKI治疗后进行手术治疗的转移性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共计15例转移性GIST患者在TKI治疗后接受肿瘤切除手术.术前TKI治疗反应分别为疾病控制6例(40.0%),局限性进展4例(26.7%),全面性进展5例(33.3%).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0.0%.全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8.7个月.其中疾病控制和局限性进展组患者术后无进展中位生存期25.0个月,全面性进展组则仅为3.0个月(P<0.01);疾病控制和局限性进展组患者至今仍全部存活,而全面性进展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10.5个月(P<0.01).结论 靶向治疗后,疾病控制或局限性进展的晚期转移性GIST患者行手术治疗安全有效,而全面性进展患者手术治疗不能改善其预后,应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质源性肿瘤,最常发生于胃,其次为小肠。然而,胃肠道间质瘤骨转移的病例极为少见。目前为止,中英文文献报道的GIST骨转移仅17例。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发现,17例患者出现骨转移的平均年龄约为61.59岁。大部分患者表现为骨的多发转移,涉及的部位主要有脊柱、肋骨、骨盆、肱骨、股骨等,脊柱仍是GIST骨转移最常见的部位。GIST骨转移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超过48.35个月,转移病灶经手术切除和非手术切除的预后时间分别为60.38个月和37.67个月;转移病灶采用手术切除联合使用靶向药物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平均预后时间分别为73.17个月和34.82个月。GIST出现骨转移时的年龄不同,患者的预后也不同:60岁及60岁者平均预后时间分别为62.11个月和32.88个月。本研究认为,手术切除应作为GIST骨转移首选的治疗方式,术后及早联合伊马替尼等进行靶向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根据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总结其外科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协和医学院经过手术治疗的48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原发GIST 461例,继发GIST 25例.对患者临床特征、手术方式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结果 本组461例原发GIST患者中,6例食管间质瘤患者均行食管部分切除术;234例胃间质瘤患者中,行胃部分切除术183例、近端胃+贲门切除术23例、远端胃切除术23例、全胃切除术2例、剖腹探查3例;5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中,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术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5例、姑息性手术3例;116例小肠间质瘤患者中,行小肠部分切除110例、姑息性手术6例;29例直肠间质瘤患者中,行经骶经肛门括约肌直肠肿瘤切除术13例、经肛门直肠肿瘤切除术12例、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4例;25例其他部位的原发GIST患者均行开腹手术.25例继发GIST患者中,肝转移患者行肝段切除10例、肝活组织检查1例;腹盆腔肿瘤切除6例;小肠或结肠部分切除5例,乙状结肠切除1例;脾切除及颅内肿瘤切除各1例.461例原发GIST患者中,联合原发部位以外脏器切除占12.58%(58/461),其中联合胆囊切除比例最高,占34.5%(20/58).最易出现联合脏器切除的GIST依次为十二指肠间质瘤、胃间质瘤、小肠间质瘤.腹腔镜手术占总手术的20.39%(94/461),其中近5年腹腔镜手术占总手术的28.52% (77/270),与前5年的8.90%(17/1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67,P<0.05).结论 根据不同部位GIST的临床特点,采用包括微创手术在内的不同手术方式,完整切除肿瘤是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胃肠间质瘤(GISTs)是最常见的间叶来源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GISTs的三种主要分子亚型为KIT突变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突变型及野生型。大多数GISTs存在KIT或PDGFRA的功能获得性突变。特定的GIST突变限制了明确定义的分子亚型,这些亚型必须在诊断时明确进而指导临床管理和治疗决策。手术是治疗局部GIST的有效方法。目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已用于转移性GIST的标准一线治疗,虽然其临床获益率为80%,但多数患者接受治疗2~3年后出现疾病进展。二线和三线药物选择分别包括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近年美国联邦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了两种新的TKI用于治疗重度预处理的晚期/不可切除的GIST,包括阿伐替尼(PDGFRA外显子18突变的选择性抑制剂,如D842V突变)和瑞派替尼(c-Kit和PDGFRA的广谱激酶抑制剂)。靶向药物和外科手术的联合应用可改善GIST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虽然靶向治疗显著改善了预后,但根治性切除依然是GIST的最佳治疗手段。由于GIST很少有淋巴结转移,无需常规行淋巴结清扫,这为腹腔镜下GIST切除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腹腔镜手术主要应用于胃GIST患者的治疗,但对于腹腔镜手术治疗胃GIST的适应证,如肿瘤大小、部位等方面依然存在争议。因此,本文通过回顾新旧文献,并结合热点问题,对腹腔镜手术治疗胃GIST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主要包括手术原则、适应证及双镜联合治疗等问题,以期帮助外科医生加深对腹腔镜手术治疗胃GIST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异时性肝转移相关因素以及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和预后.方法:选取胃癌根治术后肝转移患者37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病情和接受的治疗方式分组,行腔镜手术联合化疗患者95例,接受完全化疗患者97例,TACE联合化疗患者1 86例.分析胃癌患者肝转移相关因素及不同方式治疗的预后.结果:原发肿瘤位置(P=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首次术后复发转移的特点、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唐山市协和医院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首次手术后出现复发转移而就诊于两院的56例GIST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并对其预后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56例发现复发转移的中位时间为17.3个月.单纯手术治疗19例,单纯靶向治疗8例,手术联合靶向治疗14例,3年生存率分别为65%、66%、89%.再次手术切除后的复发率为76%.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与手术、靶向治疗及年龄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和靶向治疗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对于复发转移的GIST患者,手术联合靶向治疗能获得最佳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患者在全病程中发生肝转移的概率达40%~50%,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长期预后的重要不利因素。手术切除肝转移灶是唯一可能达到近似根治效果的治疗选择。对于判断为不可切除的肝转移灶,经过综合治疗,使肿瘤缩小,进而将初始不可切除病灶转化为可切除病灶,称为转化治疗。转化治疗可分为以化疗±靶向为主的系统治疗及局部治疗。本文重点综述近年来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相关研究成果:(1)梳理肝转移癌手术可切除性评估标准;(2)探讨疗效评估、手术时机及肿瘤侧性对转化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等临床问题;(3)总结转化治疗方案新进展,包括经典双药方案、三药联合的加强方案、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多种局部疗法以及门静脉栓塞/两步肝切除、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步肝切除术在转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综述通过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现有问题,以期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治疗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相关病理因素以及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8月至2006年12月收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比较结直肠癌无肝转移和有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病理特点及不同程度肝转移患者和不同手术处理的预后.结果 2019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中发生同时性肝转移者166例(8.10%).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EA水平、Ducks分期、肿瘤分化程度与浆膜浸润是同时性肝转移发生的高危因素;同时性肝转移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9%、21%、9%;不同程度肝转移(H1、H2、H3)组间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35,P<0.01).根治性手术切除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姑息切除和未能切除组生存率(X2=21.18,P<0.01);姑息切除组和未切除组近期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结论 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肝转移程度不同预后也不同.能够根治性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预后较好,姑息切除原发病灶可提高近期预后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胃癌肝转移患者的手术治疗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胃癌肝转移患者手术治疗的指征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9月至2002年5月间经手术治疗的43例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肝转移程度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侵犯深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相关关系(P>0.05)。异时性肝转移行肝切除4例,中位生存时间为35.0个月,预后明显优于同时性肝转移肝切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0.0个月)(P=0.0233)。同时性肝转移组中,单纯胃切除32例,中位生存时间6.0个月;胃加肝切除7例,中位生存时间10.0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99)。不同肝转移程度姑息性胃切除术后生存时间比较,H1、H2和H33组分别为7.5、6.0和4.0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7)。结论异时性胃癌肝转移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良好,应争取积极手术切除;胃癌肝转移患者同期行胃加肝切除生存率未见明显改善;H3肝转移患者姑息性胃切除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8.
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是目前治疗晚期肾癌的主要方式。TKI可改善晚期肾癌患者的预后,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研究发现多种生物学标志物可以作为预测TKI治疗晚期肾癌疗效及预后的潜在指标。作者通过查阅新近文献,对TKI治疗晚期肾癌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戴朝六  徐锋 《消化外科》2014,(3):175-179
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认为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手段。而近年随着新辅助化疗与肿瘤物理消融技术以及微创技术的进展,尤其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背景下,对可以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如何选择更为合理的手术方式尚存在较多争议。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1例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经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下肝转移癌微波消融+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联合序贯治疗,为同类患者治疗方式的个体化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并评价预后。方法对1996年4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的10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7例GIST病例中,73例(68.2%)为胃间质瘤,其他为小肠、结肠和系膜、网膜及后腹膜间质瘤;肿瘤直径0.7~20cm。CD117和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83.2%。107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联合脏器切除14例次。总随访率83.2%,平均随访24.5个月。14例(13.1%)发现复发或转移,其中4例为GIST中度恶性风险者。10例为高度恶性风险者;死亡4例。结论GIST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GIST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效果满意,恶性GIST宜行较大范围的切除术。必要时须行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