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是一种小分子胞内脂肪酸结合蛋白,与细胞生长、基因表达、离子通道的功能有关。细胞缺血损伤时,可发生胞内FABP渗漏。业已证实,脑梗死超早期可出现血清FABP水平增高。文章综述了FABP的生物学功能和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type-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本文对其理化性质、检测方法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氯沙坦治疗前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氯沙坦抑制心室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129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63例,年龄(71.69±8.62)岁。根据服用氯沙坦剂量的不同分为高剂量组(n=65)和低剂量组(n=64),分别给予氯沙坦100 mg和氯沙坦25 mg每日口服,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血浆H-FABP、BNP水平及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变化。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相比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与6个月H-FABP和BNP水平均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SV)减少,LVEF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患者治疗3个月与6个月的H-FABP、BNP、LVEDV和LVESV减少明显,LVEF升高也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能抑制老年CHF患者H-FABP和BNP的分泌,延缓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得到迅速明确的诊断及及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1〕。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心肌坏死情况下早期迅速释放,已有研究表明,HFABP在心肌梗死患者体内3 h即达到最高峰〔2〕,与肌钙蛋白(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相比,升高时间更早〔3〕,表明H-FABP对诊断AMI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新的纯化方案。方法以牛心为材料,通过凝胶过滤层析,疏水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快速分离纯化出脂肪酸结合蛋白。结果经SDS-PAGE和Western bbt鉴定,纯度及特异性均良好。并用其免疫大耳白兔获得抗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结论该纯化方案可作为一般蛋白的纯化战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和曲美他嗪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的影响.方法 按既定标准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共1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为美托洛尔缓释片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对比治疗前和治疗后随访10个月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Holter)、左心房内径及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FABP浓度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心率、24 h房性期前收缩及房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包括房颤发作入院次数、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次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0个月后,治疗组左心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39±4.12) mm vs.(41.46±3.52) mm,P<0.05].治疗组血清H-FABP浓度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1.4)ng·mL-1vs.(2.9± 1.6)ng·mL-1,P<0.05].结论 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和曲美他嗪治疗阵发性房颤,能显著降低其血清H-FABP浓度,同时可改善心房重构,减少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大鼠心肌缺血对心肌组织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心肌缺血1、3、7天组。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构建大鼠心肌缺血模型,采用PowerLab检测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和左心室等容收缩期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左心室等容舒张期室内压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以评估心肌功能。分别采用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检测心肌组织中H-FABP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及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的表达和磷酸化。观察大鼠存活率。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心肌缺血后1、3和7天血流动力学参数LVSP、+dp/dtmax、-dp/dtmax持续降低,LVEDP持续上升(P<0.01)。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显示心肌组织H-FABP在缺血后1天显著升高,缺血后3天回落,7天下降至基线水平。PPARα表达在缺血后持续降低,但其磷酸化水平在缺血后第1天增加,随后降低。心肌缺血组大鼠死亡率显著升高。结论 心肌缺血早期,PPARα磷酸化增强而诱导H-FABP表达;随后由于损伤因素的持续存在,PPARα表达及磷酸化水平降低而下调H-FABP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能及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按心血管指南常规治疗。丹参多酚盐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一次,14 d为一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收缩功能的改善情况,治疗6 w后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及血清H-FABP。结果治疗后两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治疗前有改善,治疗组改善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疗后治疗组脑钠肽(BNP)、血清H-FAB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显著改善患者左心功能及降低其血清H-FABP水平。  相似文献   

9.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心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酸结合蛋白是一种更为敏感的反应组织损伤的新型生物标记物。尤其是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它是一种在心肌细胞质中含量丰富的小分子蛋白,在心肺疾病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价中具有广泛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未与白蛋白结合的游离脂肪酸,称非结合型游离脂肪酸,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与心肌能量代谢有关。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则是心肌细胞内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参与心肌脂肪酸的吸收、转运。最近研究表明,二者可用于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测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1.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杨  孔岳南 《山东医药》2010,50(5):63-64
目的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脑梗死(C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5例CI患者(CI组),依据其梗死灶面积分为大梗死灶、中梗死灶、小梗死灶三组;45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CI组入院24 h、第7、14天,以及对照组血清H-FABP。结果CI组入院24 h、第7天的血清H-FAB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此时间点大梗死灶、中梗死灶、小梗死灶三组间的血清H-FABP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脑梗死病灶大小与血清H-FABP水平有密切关系,H-FABP可能是CI早期较敏感的生物学标志物,且与CI程度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长期中等强度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影响。方法:药物标准治疗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6个月运动训练组(Ⅰ组,30例),非运动训练组(Ⅱ组,30例)。在体检时正常人组(正常对照组,30例),Ⅰ组及Ⅱ组观察前后抽血,查血清脑钠肽(BNP)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结果:半年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Ⅰ组及Ⅱ组治疗前血清BNP分别为(357±32)、(343±14)g/L,H-FABP分别为(15.5±3.1)、(13.0±5.4)mg/L,均显著高于无心力衰竭正常对照组的BNP(36±4)g/L及H-FABP(4.1±2.3)mg/L(P0.05);Ⅰ组运动后,BNP自(357±32)g/L降至(104±41)g/L,H-FABP自(15.5±3.1)mg/L降至(6.1±4)mg/L;Ⅱ组治疗后,BNP自(343±14)g/L降至(165±20)g/L;H-FABP自(13.0±5.4)mg/L降至(8.2±5.1)mg/L。结论:长期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50例AMI患者发病后6 h以内(PCI术前),发病后9 h、12 h、24 h、48 h血浆H-FABP、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将AMI患者分为死亡组、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患者血浆H-FABP浓度为(35.13±5.72)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6±1.4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亚组中无并发症组患者血浆H-FABP浓度在发病后4~6 h达高峰,12~24 h恢复到正常范围;而并发症组和死亡组患者血浆H-FABP浓度在各个时间点都高于无并发症组,而且峰值延迟、持续不降并有增高趋势.三组的组间、不同时间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间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ABP是AMI早期诊断的特异性生化标记物,对AMI有重要的诊断价值.AMI患者血浆H-FABP峰值延长甚至持续升高可能与心肌梗死后各种并发症对心肌细胞的持续损伤有关,H-FABP浓度的动态变化对AMI患者危险分层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K.MB、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40例,随访平均(12.3±3.4)(6~18)个月,观察CK-MB、H-FABP在心血管事件发生组与未发生组间的差异。结果血清CK—MB、H—FABP对照组分别为(14.1±5.6)u/L、(3.8±2.1)μg/L,AMI组为(85.2±12.3)、(16.1±6.3)μg/L(均P〈0.001)。心血管事件发生组为(126.3±23.4)、(21.58±6.2)μg/L,未发生组为(65.7±10.8)、(13.6±4.8)μg/L(均P〈0.001)。结论CK-MB、H—FABP可预测AMI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64例AMI患者血浆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和H-FABP浓度;同时选取5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H-FABP采用两种检测方法: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和胶乳比浊法免疫测定(LTIA).结果 cTnT、CK-MB、MYO、H-FABP(by ELISA)、H-FABP(by LTIA)和ECG(心电图)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39.1%、59.4%、64.1%、68.7%、70.3%和54.7%,特异性为98.1%、71.7%、81.1%、77.4%、90.6%和92.5%.结论 对AMI患者的诊断,H-FABP (by LTIA)优于cTnT、CK-MB、MYO、H-FABP (by ELISA)和ECG.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缺血性修饰蛋白(IMA)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因急性胸痛6 h内入院、并最终明确诊断的患者92例,其中AMI患者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21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17例,收集同期健康体检人群20例作为对照。于入院第一时间采集静脉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钙蛋白T(cTnT)、H-FABP及IMA。测定结果经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获得区分AMI与非AMI的最适界值点(Cut-off)值。结果 AMI组血清H-FABP和IMA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UAP组、SAP组血清H-FABP和IMA又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和IM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7和0.904,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92.6%和96.3%,显著高于cTnT的83.3 %和CK-MB的79.6%。H-FABP和IMA血清水平在Gensini积分≥40积分组明显高于20~40积分组和0~20积分组(P<0.05),H-FABP和IMA血清水平在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 H-FABP和IMA在AMI的早期诊断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且与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H-FABP和IMA在AMI的早期诊断、严重程度的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FA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和S100蛋白B(S100B),观察三者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浓度并比较三者的敏感性。结果:急性脑梗死发病早期(24h内),血清中均可检测到H-FABP、NSE、S100B,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5);H-FABP敏感性显著高于NSE和S100B(P<0·005);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患者的早期血清H-FABP浓度较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H-FABP、NSE和S100B均有表达,但H-FABP最敏感,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一种在心肌细胞质中含量丰富的小分子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能简捷、可靠的检测出H-FABP血浆浓度。H-FABP在急性心急梗死(AMI)的早期诊断及复发、AMI面积评价、AMI再灌注成功预测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预后评价方面应用广泛,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心肌生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早期诊断效率.方法 选取疑似AMI的患者,留取血浆并测定血浆H-FABP、cTnT和CK-MB值,根据发病时间分为0~6h、6~12h两组并进行分析.结果 在对AMI特别是在ST抬高心肌梗死(STAMI)的诊断上,H-FABP早期(0~6 h)诊断效率(0.883)明显高于cTnT(0.764)和CK-MB (0.838),灵敏度和特异度也较高(90.0%、74.0%);在cTnT阴性的患者特别是0~6h组中H-FABP的诊断效率、灵敏度和特异度都很高(0.929、84.0%、93.9%).结论 H-FABP作为心肌损伤的早期标志物,具有较高的诊断效率、灵敏度和特异度,是较为理想的AMI特别是STAMI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