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Tel)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NAFLF)的抑制作用.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6个组,对照组用含胆碱的氨基酸(CSAA)饲料喂养,添加0(CSAA组)或2.5 mg/(kg BW)(CDAA治疗组)的Tel;剩余4组用胆碱缺乏的氨基酸(CDAA)饲料喂养复制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模型,分别添加0(CDAA组)、0.5(低)、1.0(中)和2.5 mg/(kg BW)(高浓度组)的Tel,共10周.常规方法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组织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肝组织Ⅰ型前胶原、金属基质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物(TIMPs)的表达.结果 CDAA组血浆中透明质酸,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总胆红素均高于CDAA添加Tel组(P<0.05或P<0.01);肝组织α-SMA和TGFβ1定量分析表明,CDAA组表达明显高于CDAA添加Tel组(均P<0.01).CDAA组的Ⅰ型前胶原表达明显高于CDAA添加Tel组(P<0.01),且随着Tel剂量的增加,表达逐渐减少;同时MMP-13表达上升(P<0.01),而MMP-2及9和TIMP-1及2的表达下降(P<0.01);Tel控制CDAA喂养大鼠的体质量增加.结论 替米沙坦可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而阻止NAFLF的形成,有望成为控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展的很有前景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中YKL-40水平及在肝纤维化程度评价中的价值。方法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NAFLD患者142例,根据是否发生肝纤维化分为纤维化组(n=60)与非纤维化组(n=82),另纳入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中透明质酸(HA)、III型前胶原(PC III)、IV型胶原(CIV)及层粘连蛋白(LN)水平。采用双夹心抗体ELISA法检测血清YKL-40水平。结果三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BMI指数等一般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S0~S4期血清YKL-40水平随着肝纤维化分期的不断增加而不断升高(P<0.05)。血清YKL-40水平与NFS、FIB-4、APRI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结果表明,当Cutoff值为158 ng/mL时,YKL-40对NAFLD患者肝纤维化诊断价值最高,其AUC、灵敏度、特异性、PPV、NPV等均高于传统肝纤维化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YKL-40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水平明显升高,对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富硒灵芝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SREBP-1c及ACCα表达的影响。方法 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饮食组、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富硒灵芝多糖低、中和高剂量干预组等6组,每组20只,分别于治疗4和8周后处死大鼠各半,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固醇(CHOL)和三酰甘油(TG);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肝脏组织中SREBP-1c及ACCα蛋白和mRNA表达;其余肝脏行病理学检测。结果富硒灵芝多糖可显著减少肝脏组织中的脂肪颗粒,并降低血清中AST、ALT、CHOL和TG含量,中、高剂量的灵芝多糖处理可显著降低肝脏中SREBP-1c、ACCα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富硒灵芝多糖可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症状。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 yliverdisease,NAFLD)在我国发病率正呈现逐年增高趋势,但迄今为止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运用广泛,尤其是最常用的高脂饲养(highfat ydiet,HFD)大鼠模型。为了对该模型有更进一步地了解以及更深层次把握其运用。本文主要通过查阅近10年运用此模型造模的文献,从中收集相关造模数据等资料,得出该模型合理、常用的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纤维化与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101例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根据影像学结果将其分为肝纤维化组和无肝纤维化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参与研究人员的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游离甲状腺素水平(FT4),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纤维化与血清25羟维生素D、游离甲状腺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25(OH)D、FT4水平高于观察组(P<0.05);FT4、25(OH)D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与患者血清25(OH)D、FT4水平呈负相关,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为深入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提供实验参考。方法取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常规饮食喂养),模型组45只(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组)喂养,12周后处死动物取出肝脏,经H-E染色、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造模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eNOS免疫组化显示肝中央静脉和门管区内皮细胞呈强阳性。结论高脂、高胆固醇饮食是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的重要诱因,降低其摄入是有效预防该疾病的重要措施,此外eNOS在病变早期起到减轻肝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豆异黄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模型组,大豆异黄酮低剂量组(30mg/kg/d),大豆异黄酮中剂量组(100mg/kg/d),大豆异黄酮高剂量组(300mg/kg/d)。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以高脂饮食诱导建立大鼠脂肪肝模型,测定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计算肝指数,对肝脏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大豆异黄酮对该模型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SI高剂量组及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TG、TC水平和肝指数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SI高剂量组及中剂量组大鼠肝组织的病理损伤明显改善。结论大豆异黄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有明显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9.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而出现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对NAFLD患者血清中的瘦素(leptin)、脂联素(HADP)水平变化作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的病理变化,探讨肝组织胰岛素受体(insulin R)、瘦素受体(leptin R)mRNA表达在糖尿病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2组:正常组与2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组在以高脂饮食4周后,加小剂量(30 mg/kg)链脲佐菌素(STZ)诱导2型糖尿病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继续给予高脂饮食12周。分别采用HE染色、苏丹Ⅲ染色、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肝脏超微结构改变;生化法检测血糖、血甘油三酯(TG)、血总胆固醇(TC)、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放免法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瘦素水平;RT-PCR法检测肝组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insulin R、leptin R mRNA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大鼠肝细胞明显脂肪变性、碎片状坏死伴炎细胞浸润及肝纤维化病变,电镜下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核固缩,胞浆内含大量脂滴,狄氏间隙胶原纤维增生;血糖、血胰岛素、TG、ALT、AST水平明显升高(P<0.01),TC水平升高(P<0.05),血清瘦素水平明显下降(P<0.01);肝组织insulin R、leptin R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PEPCK、G6Pase 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结论:2型糖尿病时的胰岛素抵抗是NAFLD发生的根源,由于胰岛素抵抗而致的低血清瘦素水平、肝组织insulin R、leptin R 表达上调参与了NAFL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作用和关系。方法对2010年3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80名男性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结果我们的研究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和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的发病率分别是18.1%和17.3%,并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加有上升趋势,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发病率随代谢综合征异常成分数量的增加而升高。结论在男性人群中,代谢综合征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L-谷氨酰胺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饮食组及L-谷氨酰胺治疗组,高脂饮食组与L-谷氨酰胺治疗组用高脂饮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相应治疗,8周后处死大鼠并检测相关指标。结果治疗组相较于高脂饮食组的炎性反应明显减轻,脂肪空泡减少;治疗组的LDL、AST、TBA、CHOL、TG、LDL-C、IL-6、TNF-α、IL-α、IL-β、MDA及CRP较高脂饮食组明显降低(P0.05),GSH、T-AOC、HDL-C明显升高(P0.05),SREBF1和ACCαmRNA与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PARα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L-谷氨酰胺可缓解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症状,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SREBF1及ACCα表达、同时增加PPARα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模型小鼠的肝脏病理变化,并探索一种获得大量高活性、高纯度的NAFLD小鼠原代肝细胞的实验方法。方法 6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饲料,CD)和高脂组(高脂饲料,HFD),分饮食饲养20周。定期检测小鼠的体质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特点。高脂饮食15周时,原位灌注Ⅳ型胶原酶6~8 mL消化得到混合肝细胞,铺于40%的Percoll分离液上,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获得纯化的肝细胞,锥虫蓝染色确定细胞的活性,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结果 随着建模时间的延长,HFD组小鼠的体质量逐渐增加,且增幅显著高于CD组;HFD组小鼠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增加,在第20周伴随出现了纤维化;建模15周时,每只NAFLD小鼠可获得5×107~7×107个肝细胞,细胞存活率≥85%,细胞纯度≥95%,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其边缘平滑,且聚团少;通过精准控制温度、降低胶原酶浓度、使用低速离心和低速密度梯度离心等优化条件后,获得的细胞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提高。结论 成功构建了NAFLD小鼠模型,并揭示了不同疾病阶段肝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SD雌雄大鼠肝脏脂质沉积情况,探讨形成雌雄大鼠脂肪肝差异的可能机制.方法 肝脏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用光镜观察肝脏脂质沉积情况.测定第14个月大鼠肝脏组织甘油三酯水平.测定第14个月大鼠的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测定第14个月大鼠肝脏组织匀浆液中线粒体和微粒体的丙二醛和过氧化氢酶的含量,检测大鼠肝脏组织氧化应激和抗氧化应激水平.结果 ①长程高脂喂养14个月后雌雄大鼠高脂组肝脏组织出现弥散性的脂肪滴沉积,但无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未见纤维化形成,也未观察到明显的局部性肝细胞坏死或细胞凋亡等现象;②雄性高脂组大鼠肝脏组织的脂肪泡比雌性大鼠的面积大并且数量多,且雄性高脂组肝脏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雌性高脂组(P<0.001);③第14个月,雌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无显著差异,高脂雄性大鼠空腹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高脂雌性大鼠(P<0.05).高脂雄性大鼠胰岛素抵抗水平(HOMA-IR)亦显著高于高脂雌性大鼠(P<0.05);④雌性高脂组大鼠肝脏组织中丙二醛水平都低于雄性大鼠高脂组,过氧化氢酶水平都高于雄性高脂组大鼠,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单纯长程高脂饲料喂养SD雌雄大鼠能引起典型的脂肪肝的形成,并且雄性高脂组大鼠脂肪肝的程度比雌性高脂组严重,其机制可能与雌性大鼠的外周胰岛素抵抗水平和肝脏组织的氧化应激水平低于雄性大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SD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32只SPF级雄性SD大鼠(体重约130 g)随机抽取21只予高脂饮食(88%普通饲料+10%猪油+2%胆固醇),余下11只予普通饲料饮食作为空白对照组;12周后,将高脂饮食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高脂组予高脂饮食并腹腔注射等体积的无菌生理盐水,治疗组予高脂饮食并腹腔注射利拉鲁肽(GLP-1类似物)注射液(0.6 mg·kg-1·d-1)。治疗4周后处死全部大鼠抽取静脉血并取肝脏组织。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葡萄糖(GLU)含量;ELISA法测定血清胰岛素含量。石蜡包埋肝组织做病理切片及HE染色;real-time PCR法测定肝组织蛋白激酶Cε(PKCε)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 测定肝组织胞浆PKCε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组的ALT、AST、TG、TC、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肝脂数均明显升高;GLP-1治疗组与高脂组相比ALT、AST、TG、TC、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肝脂数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提示高脂组PKCε 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 (P<0.05);GLP-1治疗组PKCε mRNA及蛋白表达增多(P<0.05)。结论: GLP-1类似物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脂质代谢及胰岛素抵抗,该过程可能与PKCε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肽化合物urantide对高脂饮食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模型组(Mod)[用腹腔注射维生素D3(VD3)及高脂饮食方法复制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阳性药组(辛伐他汀,Sim)、urantide 3(Ut 3)、 7(Ut 7)及14 d组(Ut 14),给药剂量为30μg/kg。给药结束后,检测血清学及肝功能指标;HE染色胸主动脉、肝脏;RT-qPCR检测肝脏中尾加压素Ⅱ(UⅡ)、G蛋白偶联受体14(GPR14)的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UⅡ、GPR14蛋白质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urantide治疗组大鼠上述各项指标较模型组均显著回降(P0.05);模型组大鼠肝脏中UⅡ及GPR14 mRNA与蛋白表达均较对照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大鼠相比,urantide治疗组随着给药时间的增加,UⅡ及GPR14 mRNA与蛋白表达显著回降(P0.05)。结论 Urantide对高脂饮食所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会进一步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进而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癌变。程序性坏死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由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介导所致,最终可以导致细胞膜溶解破裂,引发炎症。RIPK家族作为细胞内和细胞外应激的重要传感器,诱导调控程序性坏死的发生,并参与炎症及其他免疫反应。近年来研究表明,RIPK调控的程序性坏死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动物NAFLD/NASH模型中,RIPK的表达情况与肝脂肪变性程度密切相关。在一些临床研究中亦观察到,NAFLD/NASH患者比健康人RIPK表达水平上升。但程序性坏死到底是加速肝病进程的因素,还是肝病发展过程中的保护因素,仍然没有定论。有研究表明,RIPK抑制剂可能为NAFLD治疗提供方向。我们综述了程序性坏死的分子机制及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以及RIPK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总结了其在NAFLD/NASH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究其机制,探索新的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模型中利拉鲁肽对炎症反应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及对脂类代谢相关酶的表达调控。方法 SD大鼠70只,25只给予正常饮食,45只采用高糖饮食加高脂灌胃12周,正常组和模型组随机挑取5只大鼠处死。确定NAFLD模型成功建立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20)、模型对照组(n=20)和利拉鲁肽治疗组(n=20)。利拉鲁肽治疗组给予利拉鲁肽60μg/(kg·d)皮下注射,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ml/(kg·d)皮下注射。利拉鲁肽治疗开始4周和8周后,各组处死大鼠各半,测定各组血浆中炎性因子、氧化因子、抗氧化因子、肝功能和脂类的变化,检测肝脏的形态学改变,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c (SREBF-1c )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α(ACCα)的mRNA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SREBF-1c和ACCα的蛋白质表达。 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利拉鲁肽治疗4周和8周后,血浆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增加(P<0.05),肝脏组织脂肪颗粒沉积减少;肝脏组织中SREBF-1c和ACCα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5)。利拉鲁肽治疗8周与治疗4周比较,上述指标进一步改善。 结论 利拉鲁肽可以减轻NAFLD中炎症反应,提高抗氧化能力,改善肝功能;利拉鲁肽可能通过下调肝脏组织中SREBF-1c和ACCα的表达,减少脂质的生成,缓解肝脏组织中的脂肪变性,而且随治疗时间的增加,对NAFLD的防治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甘草附子汤加减方(GCFZD)抑制gasdermin D (GSDMD)介导细胞焦亡途径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SD大鼠尾跟部注射由牛Ⅱ型胶原与弗氏佐剂混合形成的乳化剂,构建CIA大鼠模型并对其关节炎指数进行评估,将成功诱发关节炎的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甘草附子汤低(4 g/kg)、中(8 g/kg)和高(16 g/kg)剂量组及甲氨蝶呤(1 mg/kg)组,每组6只,连续给药30 d。测定大鼠的体重、关节炎指数和足爪肿胀指数;X线影像学观察骨质破坏和软组织厚度改变;HE染色观察脾脏和关节组织病理学改变;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关节软骨改变;TUNEL染色观察关节内细胞焦亡发生情况;Western blot测定TLR4、caspase-1、NLRP3和GSDMD蛋白表达;real-time PCR和ELISA测定IL-1β、IL-6和IL-10细胞因子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GCFZD治疗显著改善CIA大鼠软组织肿胀和骨质破坏,降低脾脏和胸腺指数;HE染色结果显示,GCFZD治疗减轻CIA大鼠脾脏和踝关节组织病理学改变;番红O-固绿染色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caspase-1抑制剂抑制焦亡,评价细胞焦亡在B组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 B,CVB)所致心肌损伤中的作用,确定CVB能否通过诱导细胞焦亡导致心肌炎症。方法Balb/c乳鼠分为四组:对照组、CVB3感染组(腹腔注射CVB3)、1次抑制剂组(CVB3感染乳鼠后注射1次caspase-1抑制剂)和3次抑制剂组(CVB3感染乳鼠后在1、3、5天分3次注射caspase-1抑制剂),Western blot检测各组乳鼠心肌组织中的caspase-1表达,HE染色观察各组乳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HeLa细胞分为8组,前4组用CVB3感染不同时间,后4组CVB3感染的同时分别加入不同剂量caspase-1抑制剂,检测CVB3病毒蛋白表达量。结果CVB3感染组的乳鼠心肌组织中激活的caspase-1含量增加,与CVB3组相比,注射caspase-1抑制剂的小鼠心肌组织中激活的caspase-1含量明显减少。正常对照组乳鼠心肌细胞组织状态正常,CVB3感染组乳鼠心肌组织大面积变性、坏死,CVB3+caspase-1抑制剂组乳鼠心肌组织发生病理变化但程度较轻。HeLa细胞中caspase-1与CVB3蛋白含量随caspase-1抑制剂剂量增大而降低。结论抑制细胞焦亡可有效减轻CVB3所致心肌损伤,CVB诱导的焦亡参与心肌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