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前的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联合指标F PLT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肿瘤切除术的244例大肠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分析大肠癌患者FIB和PLT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ROC曲线确定FIB和PLT的最佳截断值,根据最佳截断值将FIB、PLT组成联合指标F PLT评分,并据此评分将本组244例患者分为0分组51例、1分组68例、2分组115例。分析F PLT评分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并比较3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① 不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大肠癌患者的术前FIB和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大肠癌病理等级患者的P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② 大肠癌的浸润深度越深、有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TNM分期晚的患者其F PLT评分较浸润深度浅、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TNM分期早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病理等级差、有远处转移、病理分期晚、术前FIB和PLT升高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④ 术前F PLT评分越高,其5年生存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FIB和PLT与大肠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通过术前F PLT评分可较早筛查出高危患者并给予个体化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不同阶段胃癌患者高凝状态相关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阶段胃癌患者高凝状态相关指标变化的意义以及低白蛋白血症对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T及病理结果将94例胃癌患者分为未转移组(23例)、淋巴结转移组(48例)和远处转移组(23例),测定其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及白蛋白(ALB)水平,与对照组(31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并分析胃癌患者FIB与ALB的相关性。结果未转移组、淋巴结转移组和远处转移组胃癌患者PLT、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L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远处转移组比未转移组PLT、FIB显著升高,而ALB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远处转移组与淋巴结转移组相比,FIB显著增高,而ALB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癌患者中,ALB与FIB呈显著负相关(r=-0.311,P=0.002)。结论胃癌患者存在高凝状态,且随远处转移的发生高凝状态更为显著,伴随低白蛋白血症者高凝状态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血清DcR3水平与胃癌TNM分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诱捕受体3(DcR3)水平与胃癌TNM分期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4例胃癌患者、18例外科急性感染患者、28例正常人血清DcR3水平.结果 胃癌患者血清DcR3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 和外科急性感染患者(P<0.01),外科急性感染患者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NM Ⅲ期、Ⅳ期患者胃癌血清DcR3水平明显高于TNM Ⅰ期、Ⅱ期患者(P<0.01),淋巴结转移患者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1),远处转移患者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患者(P<0.05),但与分化程度(P>0.05)、浸润深度(P>0.05)无关.结论 血清DcR3水平与胃癌TNM分期有关,为术前评估胃癌临床分期和判断淋巴结及周围脏器切除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和血清中VEGF、组织的p53、MVD的表达,并观察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技术(ABC-ELISA方法)检测73例胃癌患者术前血清和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VEGF表达水平,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VEGF、P53和CD34的表达.结果:胃癌患者术前血清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VEGF:101.8±53.3ng/Lvs 16.1±22.5 ng/L,P<0.05).胃癌患者术前血清VEGF表达水平随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而增高(P<0.05),而与年龄、性别及病理类型无关.胃癌组织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71.2%,癌旁组织中VEGF 未见阳性表达,P<0.05;胃癌组织VEGF表达水平与胃癌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及病理类型无关.胃癌患者术前血清VEGF的表达水平与组织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346,P<0.01).胃癌组织中p5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远处转移有关,P<0.05.MVD值在胃癌组织中明显高于胃癌癌旁组织,并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无关(P>0.05),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无远处转移有关(P<0.05).胃癌患者术前血清与组织VEGF表达水平分别与p53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16,P<0.01;r=0.290,P<0.05);胃癌患者术前血清与组织VEGF表达水平分别与MVD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34,P<0.01;r=O.512,P<0.01);胃癌患者p53与MVD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31,P<0.01).结论:胃癌患者VEGF、p53与MVD胃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望成为胃癌术前诊断、判断转移危险的新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联合淋巴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的比值(ratio of lymphocyte to C-reactive protein, LCR)、血小板(platelet, PLT)、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检测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与结直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 CPS)的鉴别诊断及在CRC病理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CRC患者和83例CPS患者的临床血液学资料。结果:两组间LCR、PLT、CE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R与TNM分期、局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呈负相关(P<0.05);PLT、CEA与TNM分期、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5);LCR+PLT+CEA鉴别诊断CR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779。结论:联合LCR、PLT、CEA检测对CRC与CPS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监...  相似文献   

6.
摘 要:[目的] 探讨食管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SCCE)术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monocyte ratio,LMR)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26例SCCE手术患者,分析NLR、PLR、LMR与SCCE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术后SCCE患者中NLR与肿瘤大小、局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PLR与局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TNM分期相关;LMR与局部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和TNM分期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局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NLR、PLR和LMR水平与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LR、PLR、LMR、远处转移和TNM分期是SCCE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高NLR组、高PLR组和低LMR组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NLR、PLR和LMR三者均可较好地预测SCCE患者的预后,是一种简捷有效的术后评估及预后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癌(gastric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G-NEC)、胃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gastric mixed adenoendocrine carcinoma,G-MANE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5月至2023年5月于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67例G-NEC、G-MANE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病理特征。结果:与胃腺癌相比,G-NEC、GMANEC患者好发于男性的贲门部、确诊时年龄更大、肿瘤直径更大、术前更易发生贫血、低白蛋白、更易侵犯神经和脉管、肿瘤浸润深度更深、淋巴结转移数更多、TNM分期更晚、术后更易发生远处转移。G-NEC、G-MANEC患者的预后较胃腺癌差(P=0.001),而G-NEC和G-MANEC在病理特征(P>0.05)及预后分析(P=0.2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术前白蛋白、术前CEA、淋巴结转移数、TNM分期和术后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白蛋白、TNM...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大肠癌患者组织和外周血中Anchor Attachment蛋白(anchor attachment protein,AAP)的表达对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术后复发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武汉市第五医院收治的大肠癌患者107例,均行手术治疗,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判定AAP阳性表达;ELISA法检测静脉血AAP水平;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复发转移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AAP在大肠癌原发灶中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此外,AAP阳性表达及其血清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和肿瘤最大直径均无关(P>0.05),与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Dukes分期、浸润深度和TNM分期均密切相关(P<0.05);AAP表达及其血清水平与大肠癌患者术后3年发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复发转移有关(P<0.05),AAP表达为阳性的大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中位时间明显短于AAP表达阴性的大肠癌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肠癌的组织分化和Dukes分期是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AP的表达与大肠癌复发和转移密切相关,对预测和判断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癌胚抗原水平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106例,根据术前血清CEA水平分为CEA正常组、CEA升高组和CEA显著升高组,比较各组的临床病理特征、术后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并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术前血清CEA正常组38例(35.45%),CEA升高组47例(44.34%),CEA显著升高组21例(20.21%)。三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TNM分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肿瘤术后远处转移例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显著升高组、CEA升高组和CEA正常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2.86%、53.19%与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5,P<0.05)。Cox回归显示,术前CEA水平、肿瘤分化程度、肿瘤TNM分期是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结肠癌患者术前血清CEA升高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密切关系,对于判断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间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收治的8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比较不同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情况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等凝血指标;比较不同指标下患者1年无瘤生存率;使用COX模型研究各凝血指标与患者生存状况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病理分期和不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T、APTT、FIB及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其中病理分期Ⅲ~Ⅳ期的患者及N1~N3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T、APTT、FIB和D-D水平均高于病理分期Ⅰ~Ⅱ期和N0期淋巴结转移患者。不同病理分期、淋巴结血管浸润、胸膜浸润、APTT、FIB及D-D的患者1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其中病理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血管浸润、有胸膜浸润、APTT≤31.1s、FIB≤5.01和D-D≤2.21mg/L的患者1年无瘤生存率处于更低水平。APTT和FIB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年无瘤生存率的相关因素,APTT和FIB水平越高,患者生存率越低。结论凝血指标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状况有明显相关性,APTT和FIB水平越高,患者生存率越低,可进行监测,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直接增强表现在结肠癌术前诊断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结肠癌根治术患者63例,分析术前CT影像学资料同术后病理TNM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同术后病理结果比较,术前TNM分期中T分期的敏感度为100%(63/63),准确性为73.01%(46/63),N分期的敏感度为86.66%(39/45),准确性为73.01%(46/63),术前T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分期结果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较好(Kappa=0.591,P=0.000<0.05),N分期结果亦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较好(Kappa=0.588,P=0.000<0.05)。结论 术前CT直接增强扫描可以有效判定结肠肿瘤的位置、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情况,能较准确地进行临床TNM分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胃黏液腺癌(mucinous gastric carcinoma,MGC)与胃印戒细胞癌(gastric 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SRC)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2006年我科收治的1016例连续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比较MGC与SRC间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的差异.结果 胃癌病例中,MGC占胃癌的6.8%(68例),SRC占9.1%(92例).MGC与SRC两组相比,在年龄分组、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接受根治手术、临床TNM分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女性别比、肿瘤大小、肿瘤部位、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肝转移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MGC的总体5年生存率为29.4%,而SRC则为37.3%,MGC的总体生存率较SRC低,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当伴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或Borrmann Ⅲ型时,MG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低于SRC患者(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及根治手术是MGC的独立预后因素;而Borrmann分型、TNM分期及根治手术是SR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MGC与SRC比较,MGC在年龄、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根治手术及TNM分期临床病理方面表现差,MGC 5年总体生存率较SRC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为更多的临床病理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阴性(pN0)大肠癌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pN0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淋巴结转移阴性大肠癌浸润深度较浅、很少浸透浆膜,限局型、高分化腺癌较多;术后5年生存率为83.1%。结论淋巴结转移阴性大肠癌施行根治术后预后较好,浸润深度和大体类型是其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孙红兰  刘慧峰  姜国丹 《癌症进展》2018,16(1):70-72,87
目的 探讨结肠癌组织中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表达的变化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结肠癌组织标本110例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110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两组标本中的p-MTOR蛋白表达水平,分析p-MTOR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远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p-MTOR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4.5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结肠癌组织中p-MTOR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肠癌组织中p-MTOR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28.33%)明显低于p-MTOR蛋白阴性表达患者(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4,P=0.004);TNM分期增高、发生淋巴结转移、浸润肌层、p-MTOR蛋白阳性表达是结肠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结肠癌组织中p-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并且与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有关,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与前白蛋白比值(FPR)对行根治性切除的Ⅲ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住院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纳入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术后随访,观察5年总生存情况,研究术前FPR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ROC曲线分析法确定FPR的最佳截断值,并根据FPR的最佳截断值将纳入的患者进行分组。采用χ2检验法分析不同研究组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别分析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P<0.05)。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ROC曲线分析得到术前FPR的最佳截断值为21.34,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脉管浸润、CEA、CA199、FPR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脉管浸润、术前CEA>5 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神经/脉管浸润对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探讨神经/脉管浸润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01-01-2011-12-31,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22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是否有神经/脉管浸润分为神经/脉管浸润组(PVG) 42例和非神经/脉管浸润组(nPVG) 184例.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特点及预后.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与结直肠癌神经/脉管浸润具有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与神经/脉管浸润密切相关,均P<0.05;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神经/脉管浸润与患者生存率具有相关性,均P<0.01.PVG与nPVG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4.5%和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06,P<0.001;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2.3%和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629,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浸润深度和神经/脉管浸润与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 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是影响结直肠癌神经/脉管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浸润深度和神经/脉管浸润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No.16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接受根治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进展期胃癌95例,依No.16组淋巴结转移状况分为阴性组(n=64)、阳性组(n=31),分析No.16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及其对预后影响.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远处转移率、Borrmann分型、WHO分型、分化程度、CEA与No.16组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No.16阳性组与阴性组中,累及邻近脏器(T4)者分别占54.8%、32.8%,淋巴结转移度>40%者分别占74.2%、14.1%,TNMⅣ期者分别占83.9%、43.8%,肿瘤临近脏器浸润(T4)、临床分期Ⅳ期、淋巴结转移度>40%与No.16组淋巴结转移相关.No.16组淋巴结转移阴性和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5.5、9.7个月,阳性组预后显著不良(P<0.05).生存分析显示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度、远处转移、No.16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影响患者预后.COX回归分析显示No.16组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为独立预后因素.分层分析表明,无脏器侵犯、合并脏器侵犯、淋巴结转移度1%~40%、无远处转移时,No.16阳性组的预后均显著不良(均P<0.05).淋巴结转移度41%~100%、合并远处转移时,两组的预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16组淋巴结阳性、远处转移、No.16组淋巴结并远处转移患者之间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接受根治性No.16组淋巴结清扫的胃癌患者,邻近脏器浸润、淋巴结转移度>40%为No.16组淋巴结转移的主要相关因素,No.16组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与远处转移者相当.  相似文献   

18.
杜洁  柯洋  郜辉  易善永 《癌症进展》2021,19(21):2210-2213
目的 探讨Yes相关蛋白1(YAP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104例胃癌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取胃癌组织和相应的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YAP1的表达情况,分析YAP1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YAP1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胃癌组织中YAP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8.2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3.46%(P﹤0.01).不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YAP1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深度为T3~4、分化程度为低分化和未分化、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为Ⅲ~Ⅳ期均是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YAP1蛋白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YAP1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随访6个月,104例胃癌患者病死9例,病死率为8.65%,其中YAP1阳性表达患者的病死率为9.86%,与YAP1阴性表达患者的6.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YAP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且其表达与胃癌患者TNM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可能成为临床治疗胃癌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舌鳞状细胞癌(TSCC)浸润深度预测颈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T1/2期TS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ROC曲线确定预测颈淋巴结转移的TSCC浸润深度最佳截断值,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73例患者中颈淋巴结转移率24.7%(18/73),中位浸润深度8.00 mm;无淋巴结转移患者55例,中位浸润深度为5.00 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浸润深度最佳截断值为6.15 mm,AUC=0.75(95%CI: 64.1%~87.1%, P=0.001),敏感度为77.8%,特异性为63.6%。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和病理分化程度是影响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浸润深度、神经侵犯和病理分化程度是影响T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SCC患者的浸润深度对颈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浸润深度>6.15 mm时应选择颈部淋巴结清扫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胃癌组织EGFR和VEGF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EGFR和VEGF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胃黏膜和胃癌切除标本EGFR和VEGF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癌组织EGFR和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7%和58.8%;正常胃黏膜组织EGFR和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和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EGFR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TNM分期呈显著相关,VEGF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脉管内癌栓和临床TNM分期呈显著相关(P〈0.01和P〈0.05)。EGFR表达阳性者有69.7%同时伴有VEGF表达阳性,EGFR和VEGF双阳性表达者的根治切除率仅为30.4%,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P=0.000)。结论胃癌组织EGFR和VEGF表达上调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脉管内癌栓和TNM分期有关,EGFR促进肿瘤血管生长可能通过上调VEGF表达,胃癌组织EGFR和VEGF表达可能成为从同期别病例中甄别靶向治疗获益病例的主要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