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腹壁浅动脉与旋髂浅动脉变异类型较多,两组血管可分别起源于股动脉或两者共干后起于股动脉,或者两组血管发自股深动脉、旋股动脉及会阴动脉,或者两组血管中其中一组缺损等类型.如果为共干的血管或一组血管缺如而另一组血管代偿性增大者,其外径一般较粗[1,2].两者共干起源于股深动脉的情况临床报道少见,作者在解剖一具男尸时发现一侧此类变异,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37岁,因左髋疼痛1年入院,诊断为左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行左下肢动脉造影时发现旋股内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和旋髂浅动脉共干起自股动脉。现报道如下。共干动脉起自股动脉,起点内径3.7mm。在距共干动脉起点3mm处自主干向外上发出旋髂浅动脉(起...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旋股外侧动脉、旋髂浅动脉和旋髂深动脉的起始变异,为积累资料和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1.右旋股外侧动脉起于股动脉,起始处外径3.8 mm,距股深动脉起始处2.42cm发出,发出后行向外侧0.85 cm后继而行向下,分支分布于缝匠肌、股直肌、股外侧肌。2.右旋髂浅动脉起于旋股外侧动脉,距股动脉0.85 cm发出,起始处外径1.8mm,发出后行向外上,分布于缝匠肌、阔筋膜张肌。3.正常情况下:旋髂深动脉在距髂前上棘附近分为髂嵴支和腹壁肌支(升之),前者分布至髂嵴及附近肌及皮肤,后者分布至肌。本例右旋髂深动脉起于股动脉,起始处外径为3.0 mm,距腹股沟韧带1.22 cm,以短干发出后分为上、下两支,起始处外径分别为2.4 mm、2.2 mm。上支向上穿腹股沟韧带后行向外上,分布于髂肌和腹横肌的下份内面,上支起始段还发出两较大分支,分布于耻骨肌;下支行向外上于腹股沟深面入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分布于此二肌的下份。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过程中,在一例女性成人左下肢标本上,见其旋股外侧动脉与旋髂深动脉共干起自股动脉。为给临床有关术式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左旋股外侧动脉、旋髂深动脉共干平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从股动脉外侧发出,共干长约5mm、起始处外径为3.8mm,距共干起点约5mm 处发出左旋髂深动脉,外径为1.9mm。该动脉沿腹股沟韧带后面斜向外上走行,至髂  相似文献   

5.
用成人尸体110侧下肢,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起始情况及外径,其中30侧下肢,就该动脉的局部位置关系、长度、伴行静脉及神经等进行解剖观测。降支的股直肌支平均长为11.9cm,起始处外径3.6mm,有1-2支伴行静脉。降支起始处距腹股沟韧带下缘股动脉起端平均6.5cm,距髂前上棘平均10.8cm。降支的股直肌后段大多位于该肌上半的下份后方,距髂前上棘平均14.3-22.0cm范围平面。阐述和讨论了其临床应用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2岁.因左手机械性损伤2.5 h入院.检查:右手背较广泛性软组织缺损,创面约12 cmx10cm.伸肌腱与部分掌骨外露,难以用常规植皮方法修复,决定用切取左股前外侧阔筋膜瓣,行吻合血管移植联合游离植皮修复(图1).手术分两组进行,一组行右手清创,清除坏死组织,显露好受区吻合的血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周、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解放军第105医院显微骨科收治的21例膝周、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26~58岁,平均39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部位为膝周、小腿中上段前外后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大小12 cm×8 cm~20 cm×12 cm。21例患者先予创面彻底清创封闭式负压引流,再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周、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观察皮瓣温度、颜色及张力情况。术后定期随访,创面完全愈合后6周,参照 1954年英国医学研究会的评价标准评价皮瓣感觉。小腿骨折者临床骨折愈合后3个月,参照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21例皮瓣均成活,创面在术后2周均一期愈合。21例患者获随访4~10个月,平均7.8个月。随访期间无软组织感染、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饱满,质地柔软,有弹性,皮瓣感觉 S2~S3 级,两点辨别觉7~12 mm(平均 9.7 mm)。供区愈合良好,未见股四头肌功能障碍、皮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0例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8~10 个月,平均8.2个月。患侧膝关节屈曲活动度105°~ 130°,平均 110°;伸直-5°~ 0°,平均-2°。术后膝关节功能优11例,良8例,差2例。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血供充足,为修复膝周、小腿中上段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用于冠状动脉旁路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用于冠状动脉旁路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并对其手术切取方法进行初步设计。方法 对19具福尔马林保存成年尸体38侧旋股外侧动脉起始部及其降支的走行、分支及周围结构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的长度、起点和止点处的外径,以及髂前上棘至髌骨中点连线的中点到股外侧肌与股直肌间沟的水平距离。结果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位置较为恒定,位于股中间肌、股直肌、股外侧肌之间的肌间隙内。主干长度为12.0±2.36cm,起点处外径为2.7±0.35mm,止点处外径为2.2±0.28mm,髂前上棘至髌骨中点连线的中点到股外侧肌、股直肌间隙前外侧缘的水平距离为0.4±0.18cm。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解剖特点符合冠状动脉旁路术的要求,可以用于该手术,经股直肌和股外侧肌间隙可方便切取该动脉。  相似文献   

9.
<正>作者在解剖一具中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左侧旋股外侧动脉存在变异,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供解剖学和临床参考。修洁和检查股动脉(静脉)及其分支(属支)走行,游标卡尺测量股动脉及其分支管径、长度,数码相机照相记录。本文考虑到手术及X线所见,采用直接测量其外周的最大[1]横径,并非采用压扁外径测量法。左侧股动脉(外径为10.8mm)在腹股沟韧带下方43.0mm处的后外侧壁发出一极短干,其主干继续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提供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骨膜瓣转位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2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 ,对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解剖学观测 ;2侧新鲜标本注入墨汁观察骨膜支的供血范围。结果 :8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 ,其骨膜支于降支起始 4.0± 1.1cm处发出 ,外径 1.2± 0 .5mm ,长 7.1± 1.8cm ,经股内侧肌与股中间肌之间或穿股中间肌 ,分布于股骨中上段前内侧骨膜。结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为蒂的骨膜瓣 ,可顺行修复股骨头颈骨折 ,逆行修复股骨中下段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显微削薄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自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26例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创面,创面面积(外伤患者为扩创后面积)为6 cm×4 cm~15 cm×10 cm,切取皮瓣面积为8 cm×5 cm~21 cm×8 cm。皮瓣断蒂前在放大镜下根据II级穿支走行,保留II级穿支及其周围1 cm左右深筋膜组织,切除深筋膜及部分浅筋膜的脂肪组织,保留2~3 mm的真皮下脂肪,观察皮瓣血供良好后断蒂移植受区。 结果 25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出现约2 cm×1 cm大小坏死,经换药2周愈合。皮瓣中央呈锥状臃肿,15例II期行中央臃肿修薄术。均获6~20个月随访,皮瓣外观满意,质地薄而柔软,感觉麻木。供区残留线状瘢痕。 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可I期去除大部分深筋膜及部分浅筋膜组织、必要时II期去除皮瓣中央臃肿组织,减少II期皮瓣整形次数及手术难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BLCFA) 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研究进展。方法 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血运重建”“全动脉化”“解剖”以及“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descending branch of the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total arterial revascularization”等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以及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996年1月—2020年11月相关文献共30篇,其中中文2篇、英文28篇。结合临床经验,从DBLCFA的解剖学特点、组织学表现以及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疗效和手术技术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DBLCFA在解剖上具有足够的可获取长度以及与冠状动脉相匹配的血管直径等特点,在组织学上具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稳定性,且获取途径便捷、中期通畅率良好,因此成为心肌血运重建手术中动脉桥血管材料的一种可靠选择。结论 DBLCF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技术上安全可行,拥有较好的中期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其远期应用效果尚需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外径(3.7±0.9)mm,于股直肌深面,沿股外侧肌前缘下降,在起始下方(9.0±3.5)cm处分为内、外两侧支。(2)外侧支营养股外侧肌,肌外血管蒂长(8.1±3.3)cm,在股外侧肌中段肌内行走的全程发出6.6支口径1.0mm的肌支或肌皮支,平均支间距(1.9±0.9)cm。(3)股前外侧部出现皮支(2.5±1.2)支,外径(0.8±0.3)mm,其中肌间隙穿支占23.8%,而肌皮穿支占76.2%。57.7%(15侧)肢体有高位皮动脉出现。结论 (1)可以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并用不同部位的血管支的距离来调整肌瓣和肌皮瓣的叶间距离,修复不同的创面。(2)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是临床修复复杂创面的一种极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骨瓣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旋股外侧升支血管为蒂的髂嵴前部骨瓣 ,自作者1985年首先报道该骨瓣的解剖学和临床应用以来[1,2 ] ,由于骨瓣具有血管恒定、蒂长、径粗、显露容易和施术时的体位方便等优点 ,经临床推广应用 ,已成为骨缺损修复常用的骨瓣供区之一。十多年来 ,我们对该血管的各分支与骨瓣的设计进行较深入系统的研究 ,设计了以旋股外侧血管升支为主干携带其 3种不同分支的髂嵴前部骨瓣及各支的组合应用[3~ 7] ,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与选择提供了依据。现将该骨瓣系统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分述如下。1 应用解剖1.1 髂嵴的形态学观测髂骨上缘的肥厚部为髂嵴 ,…  相似文献   

17.
股前外侧分叶肌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8例成人16侧下肢标本,解剖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起点及主干口径,降支的外侧支、内侧支的起始位置及起始点至入肌前血管长度和股神经的分支伴行情况。结果:14侧旋股外侧动脉起始处距腹股沟韧带中点(5.3±0.8)cm,口径为(5.8±0.9)mm,内、外侧支起始点距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起始点距离为(5.4±1.5)cm,外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距离(4.8±0.8)cm,内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起始处(10.2±2.6)cm;2侧内、外侧支共干起自股深动脉。股外侧肌神经全程伴同名血管走行分支。结论:①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可以用于设计成为分叶肌皮瓣;②可以按需要选择不同血管分支以调节各瓣间的距离(叶间距),肌瓣切取后剩余股外侧肌仍保留动力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