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玲  高明利  薛书燕  于静 《新中医》2012,(7):192-193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生成增加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而导致血尿酸水平增高,尿酸钠从超饱和的细胞外液沉积至关节、滑膜或其它组织和器官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中痛风性关节炎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临床常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痹证、白虎历节风等范畴。大多学者认为,其病机属本虚标实之证,本为肝脾肾虚,标为湿热痰瘀阻络。笔者在临床中运用软坚散结消石法分期治疗痛风,现谈谈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2.
王玲  高明利  徐妍 《光明中医》2012,27(12):2435-2437
目的观察应用中医软坚散结消石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口服自拟方软坚散结消石、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止痛中药与西药乐松片60mg,每日3次;对照组30例予乐松片60mg,每日3次口服。疗程均为14天。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天、3天、7天、14天患者关节的疼痛程度、肿胀度、活动度;同时记录治疗前后的血尿酸、C反应蛋白和肝功能。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疼痛和炎症均有效果,但在治疗后3天,治疗组评分更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4个时间点的比较,二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值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比较治疗前后无差异。结论本方法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确切疗效,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3.
刘琪  谢盈彧  张军平 《中医杂志》2018,(11):915-917
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是阮士怡教授治疗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方法,其中软坚散结是治疗的关键。认为临床运用软坚散结法不应拘泥于一证一方一药,应从所治之证的症状和病机入手,运用行气化痰、活血解毒、扶正补虚等多种治法;同时兼顾软坚之品的性味问题,处方用药也常常只取一到两味软坚之品,这样既应用了其软坚散结之功,又避免了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由于肝脏纤维化导致其功能的衰退而出现右胁胀痛坚硬,恶心纳差,倦怠乏力,腹筋怒张,红丝赤缕,舌紫暗,脉弦等临床症状。张建军教授认为肝硬化病人以肝郁脾虚为本,结合血瘀成痞之因,标本兼治,其疗效往往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施琦  张军平  谢盈彧  朱亚萍 《新中医》2019,51(2):297-299
简版:正文:张军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2016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享有国家特殊津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科研工作近30年,临床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病毒性心肌炎、脑血管疾病等多种心脑血管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李玲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3):365-366
软坚散结法是针对瘙瘕、积聚所设立的治疗大法。临床上根据中医四诊八纲、辨证论治,辨明疾病产生的病因病机,掌握演变过程病理特点及疾病的转归,可用于不同的病症。笔者将其用于不同系统、不同类别的疾病,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7,(5):921-924
陈如泉教授在临床上善于运用软坚散结法治疗结节性甲状腺疾病,文章对其经验进行了总结:一是强调在运用软坚散结法之前,需先明确其病因,进一步推测其病性,明确热、气、血、痰、水、瘀、毒、虚的主导地位;二是在辨别病性的基础上,单一或联合疏风散结、解毒散结、理气散结、化痰散结、活血散结、益气散结、养阴散结、温阳散结、利水散结等治法施治;三是在运用软坚散结法时强调气血同调、痰瘀同治、消中有补、血水同治及内外合治等,以达最佳效果。最后文章通过临床验案两则对其经验加以说明,以期更好掌握此法在结节性甲状腺疾病治疗中的运用规律,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介绍赵泉霖教授运用补肾健脾法治疗痛风的经验。赵教授认为本病的致病根本为脾肾亏虚,急性发作期治标为主,多运用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消肿止痛之品,缓解期治本为主,多运用补肾健脾之品,日久注重活血化瘀化痰。临床随证加减,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9.
运用软坚散结法治疗风湿病是指用行气、散结、活血、软坚作用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治疗痰瘀互结、筋膜粘连、关节僵硬、屈伸不利,或皮下瘀血、郁积成块、破结不散的方法[1]。近年来,笔者运用此法治疗风湿病,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1临床应用1.1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学"鹤膝风"、"历节"等范畴。《素  相似文献   

10.
北京中医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周乃玉, 对“痛风”有其独特的理论见解,临证治疗每获奇功异效.兹介绍如下,以飧读者.痛风从“湿热”论治周乃玉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湿热邪毒内蕴是形成本病的根本原因,它与患者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过食肥甘厚味易损伤脾胃,功能失调,失去其升清降浊之功能,使湿邪从内而生,湿邪久滞则成湿热,停留于经络关节,阻滞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关节肿胀、疼痛.故治疗痛风是以清热、化湿、解毒为主  相似文献   

11.
颅内肿瘤一般泛指颅内各种组织的原发性肿瘤和身体其他部位转移到颅内的继发性肿瘤,目前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但其治愈率低、复发率高,效果大都不理想。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尝试以软坚散结法为主的中医中药治疗颅内肿瘤,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治疗机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因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习,笔者有幸跟随首批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学习,侍诊朱老左右1年,耳闻目睹,获益匪浅。朱老擅治疑难病证,尤以善用虫类药和善治痹证著称,首倡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2011年,蒙朱老之女朱婉华院长相邀,参加南通良春中医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痛风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师姐更将先生经验悉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典型案例,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临证体会3方面入手探讨金明秀教授利湿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经验,指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患者肝脾肾功能失调、湿热毒互结,运用利湿活血法辨证施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软坚散结法属于“八法”中消法的范畴,是中医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由于它的治疗范围与活血、行气、化痰诸法之间存在着若干重叠,在中药分类上,软坚散结药物又大多散见于活血、化痰、理气、清热诸类药中,因此历代中医文献对其均无系统的论述。实践表明,软坚散结法的治疗范围颇为广泛,用之得当往往收效满意。兹扼要阐述如下。一、软坚散结法的源流与发展《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坚者软之。”“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确立了后世软坚散结法  相似文献   

15.
正林玉芬教授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工作老师,临床采用温阳法治疗痛风,能明显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减少甚至避免痛风反复发作,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颇多。现介绍如下:痛风系由湿浊瘀阻,留滞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表现为猝发关节红肿疼痛,逐渐痛剧如虎咬,昼轻夜重,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多以第一跖趾关节为首发,其次为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关节。元代朱丹溪正式创立"痛风"病名,  相似文献   

16.
刘维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30余载,对痛风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见解。其认为痛风患者素体湿热内蕴,煎灼津液,炼津为痰,湿热痰浊,相互搏结,化生毒邪,终致湿热瘀毒,痹阻经络,发为痛风。临床应用清热化湿、解毒通络法,在方药的选择上以秦皮痛风汤加减治疗,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17.
王玉生主任医师是北京同仁堂王府井中医医院肿瘤科首席专家,最擅长运用软坚散结法治疗各种恶性肿瘤,本人有幸随诊王主任,根据其临床用药特点,从软坚散结与抑制新生血管作用两方面论述基础方抑制肿瘤的作用,并结合临床总结软坚散结基础方常用配伍特点,以期与各位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18.
介绍张鸣鹤教授治疗痛风经验。张教授认为湿、热、毒、瘀为痛风基本病理因素,脾失健运,湿毒内蕴是根本病机,将运脾利湿解毒法贯穿疾病始末。临床根据急性发作期与慢性缓解期分期论治、合理配伍药物,并随症加减,注重调摄,常获佳效。  相似文献   

19.
刘立华教授治疗痛风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进行辨证论治与分期分型论治。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痰湿热毒瘀阻较甚,关节局部病变突出,以标证为主,当急则治其标,治疗上以清热利湿、凉血活血、通络止痛为原则,方用四妙散加减;间歇期或慢性期,一般疼痛症状表现不明显,或仅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标证基本已去或者轻微,多采用补脾肾、调气血之法,兼顾祛邪,此当缓则治其本,方用养血治痹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标本兼顾,疗效颇佳,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痛风不易复发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胡荫奇治疗痛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燊仡  胡悦 《辽宁中医杂志》2011,(10):1961-1962
痛风属祖国医学"痹证"、"痛风"、"白虎历节"等范畴。胡荫奇主任医师认为本病的病机多在痰、热、瘀;治疗宜从化痰、清热、活血着手,提倡分期辨证,谨守病机。在治疗中主张以辨证论治为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前提下,临床用药常选用一些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的对风湿病具有针对治疗效果的药物,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