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老年脑梗死Wallerian变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老年超急性期或急性期脑梗死Wallerian变性患者89例,全部患者均施行常规MRI、DTI检查,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超急性期组(超急性期脑梗死,36例)与急性期组(急性期脑梗死,53例),比较两组患者DTI各参数的差异。结果全部患者病灶Exat值较对侧增高,DCavg值较对侧降低,急性期组Wallerian变性患者病灶VRA值、FA值较对侧降低(P0.05),超急性期组Wallerian变性患者BTCI ROI Exat值、VRA值与FA值较对侧明显增高,DCavg值较对侧明显降低(P0.05)。与超急性期组比较,急性期组BTCI ROI Exat值、VRA值、FA值明显增高,DCavg值明显降低,DCavg、VRA、FA相对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磁共振DTI各参数在老年超急性与急性脑梗死中存在特定的变化规律,其在磁共振DTI在老年脑梗死Wallerian变性中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宋扬  金银华  徐军  李涛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579-358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价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中的价值。方法对21例发病72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进行常规头部MR平扫、DWI、DTI扫描及DTT三维重建。对比测量梗死侧与健侧相对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系数(FA),对皮质脊髓束(CST)进行弥散张量纤维束重建(DTT),并分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侧FA减低,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变侧CST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和中断,FA下降越明显,CST受累越严重。结论 DTI能够直接观察到白质纤维束的变化,从而对急性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进行很好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宋扬  金银华  徐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407-4408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价缺血性脑梗死所致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及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对32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常规头部MR平扫、DWI、DTI扫描,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及方向编码彩色图(DEC)。对比测量梗死侧与健侧相对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FA值,对皮质脊髓束(CST)进行弥散张量纤维束重建(DTT)并分级。结果梗死灶FA值较对侧相应部位明显减低。CST穿过病灶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较差,CST未穿过梗死灶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较好。结论 CST损伤程度与运动功能的恢复相关,DTI、DTT技术能够无创显示CST与缺血性脑梗死灶的空间关系,帮助判断运动功能受损情况及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简化Fugl-Meyer(FM)运动功能量表在老年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解放军第三○五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11月—2014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17例,入院后均给予药物联合偏瘫实用训练技术康复治疗。分别于入院第1、4、12周完成DTI检查和FM量表评估。结果 3次DTI检查感兴趣区(ROI)健患侧各向异性分数(FA)差值和FM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437和3.791,均P0.01)。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DTI中,ROI健患侧FA差值第1周(0.19±0.06)与第4周(0.13±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与第12周(0.13±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药物、康复综合治疗后FM量表评分:入院第1周[(69±9)分]与第4周[(74±6)分]、第4周与第12周[(82±10)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第1次DTI中ROI对应的健患侧FA差值与第1阶段(4周)康复治疗前后FM量表评分差值变化呈线性负相关(rs=-0.389,P0.05)。结论 DTI和FM早期应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三维超声参数预测急性缺血性梗死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人76例作为观察组,共测量到颈动脉斑块89个;同时选取有颈动脉斑块,但无脑梗死病灶的病人88例作为对照组,共测量到颈动脉斑块101个,观察并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三维超声参数差异。结果观察组灰阶中位数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壁面积和标准化管壁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同性别、年龄病人斑块超声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灰阶中位数、血管壁面积和标准化管壁指数预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面积分别为0.761、0.700和0.725。结论颈动脉斑块三维超声参数中灰阶中位数、血管壁面积和标准化管壁指数预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2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按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神经功能缺失程度(NIHSS评分)进行分组,将各亚组之间以及与17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8.07±10.23μmol/L比7.40±3.48μmol/L,t=16.86,P<0.001);轻、中、重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别为16.76±6.37、20.41±6.01、24.48±6.29μmol/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升高,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检测指标,但在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抽吸导管直接取栓与支架加中间导管取栓疗效。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方式选取66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其溶栓治疗方法分为单纯抽吸组(32例)和抽吸联合支架组(34例),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及自主生活能力评分,并比较两组安全性指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及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3)分级占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神经功能恢复量表(mRS)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且抽吸联合支架组下降更加显著(P<0.05);组间对比发现,两组术前、术后24 h、术后7 d NIHSS评分及术前m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抽吸联合支架组术后30 d、90 d NIHSS评分和术后90 d mRS评分显著低于单纯抽吸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抽吸联合支架组90 d存活率略高出单纯抽吸组,但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中,导管抽吸与支架取栓均能够...  相似文献   

8.
镁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镁钙的变化,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方法检测107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镁、钙含量;对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的SD大鼠在MCAO后6h、12h分别测定梗死侧、对侧脑皮质匀浆及血清镁、钙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清Mg2+含量减少(P<0.05);SD大鼠MCAO后,缺血区脑皮质匀浆镁含量明显低于、钙含量明显高于健侧对应脑皮质区及对照组(P<0.01),同时12h组血清镁下降、钙升高(与对照组及MCAO6h组比较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时缺血区脑组织及血清镁含量下降、钙含量升高;镁钙参与了缺血性脑坏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64例,将接受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n=86),将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78)。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入院时、出院时神经递质[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病灶体积,入院时、溶栓后1 h、溶栓后24 h、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入院时、出院时患侧表观弥散系数(ADC)、患侧部分各向异性系数(FA),健侧ADC、健侧FA,入院时、出院时相对ADC、相对FA]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评分与DTI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出院时S100β、NSE分别低于本组入院时,病灶体积分别小于本组入院时,且观察组出院时S100β、NSE低于对照组,病灶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时间与治疗方法在NIHSS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急性脑干缺血性卒中(ABIS)患者运动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医院接受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40例ABIS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医院进行头颅MRI检查未见器质异常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AVANTO 1.5T超导MRI诊断仪为两组受试者实施MRI脑部平扫。对比两组不同部位的DTI和扩散张量的纤维束成像(DTT)参数,观察组患者发病不同时期(发病后7 d、1、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上下肢的肌力评分,分析观察组患者患侧/健侧相对值与NIHSS及上下肢的肌力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侧梗死灶和大脑脚及内囊后肢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以及皮质脊髓束的数量均显著低于健侧(P0.05)。观察组发病后1、6个月的NIHSS评分与上下肢的肌力评分均显著低于发病后7 d(P0.05)。观察组大脑脚偏侧性值(r FA)与发病后7 d、1、6个月的NIHSS评分及上下肢的肌力评分均呈负相关。结论大脑脚r FA与NIHSS评分及上下肢的肌力评分对ABIS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较大的反馈价值。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特点,探讨DTI在不同时期对脑梗死患者诊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40例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和40名健康志愿者行MR I检查,包括T1、T2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及DTI,重建部分各向异性(FA)图,对梗死区、健侧相应部位及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进行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测量。结果①DTI显示的梗死灶范围较常规MR I成像更加准确、清晰。②脑梗死组患者梗死区及梗死同侧内囊后肢、大脑脚、皮质脊髓束的FA值分别为0.12±0.01、0.29±0.03、0.36±0.12及0.35±0.04,低于对侧相应部位的0.35±0.08、0.50±0.13、0.53±0.14、0.56±0.07,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脑梗死患者健侧ADC、FA值与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脑梗死后脑组织FA值、ADC值随梗死时间呈一定规律性变化,在超早期患侧FA值较对侧无一致性变化,可轻度升高或轻度降低,随后(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降低;患侧ADC值随梗死时间延长呈明显减低、逐渐恢复正常、继而又升高的规律。结论DTI检查有助于明确脑梗死是否累及白质纤维束,ADC值与FA值联合能更精确对脑梗死进行临床分期和定位。  相似文献   

12.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急性脑梗死的特点及预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急性脑梗死(CI)的特点和预后。方法:1995年1月至2003年10月AMI合并CI的患者53例,其中≥65岁36例,<65岁17例,分析两组发生CI的时间,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老年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90%CI发生在14天内,两组无显著性差别(P>0.05);老年组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人AMI更易于发生CI,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发生后,局部脑灌注改变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69例,在发病1周内进行CT灌注扫描,3周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将MoCA评分<26分40例作为VCI组,MoCA评分≥26分2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脑梗死区局部脑血流量(CBF)和脑血流容量(CBV)与对侧正常镜像区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CI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依赖的比例更高,脑梗死灶位于左侧和额颞顶叶的比例更高(P<0.05,P<0.01)。VCI组和对照组患者梗死区局部CBF和CBV较对侧正常镜像区均减少(P<0.05);VCI组的病灶侧CBF和CBV下降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病灶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oCA评分与局部CBV和CBF呈负相关(r=-0.3758,-0.4772,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脑血流灌注降低程度与VCI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气温条件下急性脑梗死病灶周边区的代谢变化。方法应用1.5T磁共振扫描仪对28例临床和MRI确诊为大脑中动脉支配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定点分辨选择序列(PRESS)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测半卵圆中心(感兴趣区,ROI)。采用Efilm workstation软件计算出梗死灶外缘距ROI的距离。根据脑梗死发生当天的平均气温和ROI距病灶区8.0 mm以内条件分为0~5℃、5℃~10℃、10℃~15℃及15℃~20℃组,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 0~5℃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含胆碱代谢物(Cho)、肌酸/磷酸肌酸(Cr)值均较其他组升高,除Cr值与10℃~15℃组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项目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5℃~10℃组NAA、Cho、Cr值均较其他组低,除Cho与15℃~20℃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其余项目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虽然10℃~15℃组与平均15~20℃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10℃~15℃组NAA、Cho、Cr值均较15℃~20℃组大。结论平均气温<5℃时,梗死灶周边区损伤随气温降低而减轻;平均气温>10℃时,梗死灶周边的损伤随气温升高而加重;然而,平均气温5℃~10℃组梗死灶周边损伤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189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人,根据病情将其分为脑梗死组103例、短暂性脑缺血组86例,并选择95例查体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浆LPA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浆LPA为(3.10±1.42)μmol/L,短暂性脑缺血组为(3.04±1.29)μmol/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95±0.14)μmol/L;其中异常增高率脑梗死组为67.0%,短暂性脑缺血组为44.2%,正常组为3.2%,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组在进行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LPA明显下降.结论血浆LPA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酶标记物,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及指导合理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及治疗效果评价等方面,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老年颅内大血管闭塞(LVO)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栓抽吸治疗近期预后。方法 选取284例发病24 h内老年颅内LVO所致AIS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血栓抽吸组(n=148)与支架取栓组(n=136),记录手术指标、并发症情况、术后24 h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死亡率,依据血栓抽吸治疗患者近期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血栓抽吸组与支架取栓组发病至再通时间、首次取栓成功再通率无显著差异(P>0.05);血栓抽吸组穿刺至再通时间明显短于支架取栓组(P<0.05),成功再通率、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支架取栓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24 h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 mRS评分及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发病至再通时间、术前及术后24 h NIHSS评分、脑白质疏松程度、侧支循环分级、糖尿病及成功再通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不同程度脑微出血(CMBs)患者使用双抗治疗后出血转化及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0例,行头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后分为无CMBs组(C组)和CMBs组,CMBs组再应用影像学评定CMBs神经系统严重程度评分(NSS)进行脑微出血分型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 1次/d,连续口服21 d,此后改为阿司匹林100 mg或氯吡格雷75 mg, 1次/d,治疗期间未予以其他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入院时分别行头CT、SWI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21 d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复查头CT、NIHSS评分。治疗1年时,复查头CT及mRS评分,统计出血转化例数。结果 C组和CMBs组使用双抗治疗后脑出血转化率、NIHSS评分、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型中低危组、中危组脑出血转化率、NIHSS评分、m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CMBs组双抗治疗21 d与治疗后1年的脑出血转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解血栓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46例发病于6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解血栓治疗。结果 经溶解血栓治疗后完全再通24例(52,2%),部分再通7例(15.2%),未通15例(32.6%);溶解血栓治疗后3个月恢复良好的患者22例,中残5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8例。31例溶通患者中良好、中残者20例(64.5%),15例未溶通患者中良好、中残者4例(26.7%),溶栓后脑出血6例(13%)。结论 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解血栓能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预后,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和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3月—2017年2月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静脉溶栓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治疗总有效率;术后3个月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Rankin修订量表(MRS)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急性脑梗死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联合治疗组术后3个月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静脉溶栓组相近(P>0.05);干预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RS评分相近(P>0.05);出院时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RS评分优于静脉溶栓组(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不增加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前后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变化,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首次发作ACI且合并T2DM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利拉鲁肽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检测治疗前后血糖水平,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测量患者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及神经纤维束数量,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糖、NIHSS评分和FA及神经纤维束数量差异。结果 2组治疗后血糖水平和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利拉鲁肽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病灶侧胼胝体侧束、下额枕束FA及神经纤维束数量均较治疗前升高,利拉鲁肽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拉鲁肽组治疗前后胼胝体侧束和下额枕束FA与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82,P=0.002;r=-0.500,P=0.001)。结论 通过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