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4)
<正>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占人体骨折3%4%〔1〕,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肢体活动不灵活,直接或间接暴力极易造成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本文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后效果良好进行临床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股骨粗隆间骨折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654%〔1〕,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肢体活动不灵活,直接或间接暴力极易造成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本文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后效果良好进行临床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股骨粗隆间骨折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6582〔平均(72.3±6.4)〕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不良反应及评估其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2012-01~2013-01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系统(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评估Harris髋关节评分以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9.7±17.4)min、(317.9±81.3)ml、(96.4±11.3)d、(18.5±3.1)w,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9.4±19.1)min、(476.3±89.5)ml、(113.3±12.5)d、(21.9±3.2)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Harris髋关节评分优19例(63.3%),良7例(23.3%),一般3例(10.0%),差1例(3.3%),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出现髋内翻1例(3.3%),延迟愈合1例(3.3%),并发症发生率为6.7%,对照组髋内翻1例(3.3%),延迟愈合1例(3.3%),骨折不愈合1例(3.3%),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较佳,且术后并发症少,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FNA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3例临床完整资料,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评估疗效,81例评估结果为优良的患者纳入疗效佳组,32例评估结果为一般和差的患者纳入疗效不佳组。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查阅患者病历资料,详细记录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粗隆间骨折Evans分型、并发症等)、体重指数、骨密度T值、术前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术后负重时间、是否伴有小粗隆骨折、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数据,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可能影响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经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超重、骨质疏松、术前ASA分级高、小粗隆骨折均可能是影响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危险因素(OR>1,P<0.05),术后短时间负重是疗效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超重、骨密度严重、术前ASA分级高、粗隆骨折可能影响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而术后尽快负重锻炼可提高疗效,故临床中应积极防治上述风险因素,以加快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术后的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TF)髓内钉固定与髋关节置换疗效比较。方法 ITF患者94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内固定组置换组47例。内固定组采用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置换组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记录两组ITF患者手术指标,术后恢复,并发症,生物力学性能,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 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置换组,手术耗时明显短于置换组(P<0.05)。内固定组下地负重时间明显长于置换组,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置换组(P<0.05);而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内固定组并发症明显多于置换组(P<0.05)。内固定组荷载800 N时压缩位移明显低于置换组,且荷载800 N时压缩刚度、扭转1.5°时扭矩及扭转1.5°时扭转刚度明显大于置换组(P<0.05)。内固定组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总分明显高于置换组(P<0.05)。内固定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和简易生活质量量表(QOL-BREF)评分明显高于置换组(P<0.05)。结论 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疗效优于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出血量少、手术耗时短、住院时间短、生物...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微创内固定系统-股骨远端(LISS-DF)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4例,按抽签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LISS-DF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负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负重时间,且切口长度较短,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切口引流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5)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PFNA内固定术与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04~2012年采用PFNA内固定术与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照性研究文献,语言为中文和英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质量评价和筛选,通过Meta分析对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在以下5个方面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术后死亡率、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负重时间及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总计8篇对照性研究文献纳入本次研究,758例手术患者,接受PFNA内固定治疗360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治疗39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在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髋关节置换组的术后死亡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PFNA内固定组,但下床负重时间明显短于PFNA内固定组。结论 PFNA内固定在微创治疗及术后恢复方面有一定优势,两者在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PFNA)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6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人工关节置换,B组行PFNA;通过门诊复查、电话书信等方式随访观察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多,卧床时间明显短(P均<0.01)。A组出现2例并发症;B组出现1例并发症。两组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均是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是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其明显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24)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LPFP)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PFNA内固定治疗65例,LPFP内固定治疗8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所有病例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与LPFP组比较,PFN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和LPFP均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内固定装置,但PFNA属于髓内固定,更符合生物学内固定理念,且其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骨折愈合快等优点,应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2.
13.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3~18个月随访,平均8个月,骨折全部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优24例,良9例,差2例,优良率94.3%。结论PFNA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具有创伤小、稳定性高、防旋转、防切出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1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PFNA进行治疗.结果 经6~24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骨折全部获得愈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为优9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1.7%.结论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防旋转、防切割等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理想的内固定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三种内固定方式[(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股骨近端锁定板(locking paoximal femoral plate,LPFP)、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2-01~2015-10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三组,其中PFNA组44例采取PFNA治疗,LPFP组42例采取LPFP治疗,DHS组42例采取DHS治疗。观察记录三组术中与术后指标变化,以及随访1年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定效果,并对比分析。结果与LPFP组和DHS组比较,PFNA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负重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LPFP组住院时间较DHS组短(P0.05);三组随访1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LPFP、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有较好效果,但PFNA最佳,LPFP次之,DHS最差,临床应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科创伤机器人辅助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南昌县人民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43例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根据手术方式分为骨科创伤机器人辅助PFNA内固定治疗组(机器人组,21例)和徒手行PFNA内固定组(徒手组,22例)。比较2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开口导针穿刺次数、术后3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 机器人组透视次数、开口导针穿刺次数、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徒手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徒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器人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秀率为81.0%,徒手组为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骨科创伤机器人辅助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在精准定位开口位置,减少开口导针穿刺次数、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提高病人术后髋关节功能方面均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率呈增加趋势[1],长期卧床导致骨折患者肺炎、深静脉血栓、褥疮、畸形、骨质疏松加重等,早期手术内固定治疗能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式选择髓内固定还是髓外固定目前仍存在争议[2,3].本文拟比较分析目前较多采取的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PFLCP)及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针(PFNA)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01~2015-01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100例,根据数字奇偶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重建钉(PFN)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FNA内固定术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治疗效果显著,操作简便,减少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有效固定骨折,加快骨折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失败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1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失败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8例,股骨头置换1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Harris评分及优良率。随访通过X线片观察假体生存情况。结果 21例PFNA手术失败患者行关节置换平均手术时间为(120.242±35.623)min,术中出血量为(520.252±212.363)ml,术后引流量为(320.362±180.248)ml。术中发生医源性骨折2例,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1例,所有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获得随访19例,随访时间为1~3年。所有患者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断裂,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优良情况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失败可行的补救治疗,需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前充分评估和术中轻柔操作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