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骨定量手段诊断骨质疏松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估量骨质疏松症 (OP)必须有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 (骨代谢生化和激素指标等 )、X线摄片等方法的帮助 ,特异的、定量的诊断骨质疏松的手段是骨密度测量 ,没有骨密度的支持不能诊断骨质疏松 ,有创的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手段难于在临床上推广 ,目前广泛应用的是各种无创性骨密度测量手段 ,1963年Cameron开创的光子吸收法的先河(单光子吸收法—SPA) ,骨密度测量进入了无创性、高精度、快速、定量时期 ,骨密度测量还包括单能X线吸收法 (SXA)、双光子吸收法(DPA已淘汰 )、双能X线吸收法(DXA始于 1987年 ) ,这些是二维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保护蛋白(OPG)在增龄、去卵巢小鼠和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的变化。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增龄、去卵巢小鼠及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和血清OPG水平。结果去卵巢小鼠的骨密度显著低于增龄小鼠〔分别为(0.151±0.008)和(0.160±0.007)g/cm2,P<0.01〕,两组骨密度值均较成年鼠低(P<0.01);去卵巢小鼠血清OPG水平(20.57±7.00)pmol/L显著高于增龄小鼠(15.39±2.86)pmol/L,P<0.01;骨密度值与OPG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0.246,P<0.05)。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OPG浓度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0.77±3.14)pmol/L和(10.56±2.56)pmol/L,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男性和女性分别为(6.55±0.87)pmol/L(、9.19±1.73)pmol/L,P<0.01〕;血清OPG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656,P<0.01)。结论血清OPG水平在骨质疏松小鼠模型和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中均与骨密度或年龄密切相关,表明OPG浓度升高在老年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骨质量与骨质疏松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和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骨折为特征的疾病。骨质疏松的主要合并症——骨折是骨强度降低的结果。骨强度取决于骨骼的矿物质含量和质量。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XA)测出的骨密度(BMD)是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可反映骨矿物质含量。其他一些影响骨强度的特性被称为骨质量。骨质量包括骨重建(骨转换)、骨几何学、骨微结构、骨基质、骨矿化、骨胶原、骨微损伤及其修复等。骨质量从以上各个方面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本综述旨在更新骨质量的相关内容,包括骨质量与生物力学的关系及其如何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增龄与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有关激素的关系。方法123例老年男性按年龄分成3组,分别测定骨密度及血清甲状旁腺素(PTH)、睾酮(T)、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并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男性BMD随增龄而减少,在股骨近端和髋关节处更为明显(P<0.05),在腰椎不确定;老年男性T、E2处于低水平,而FSH、LH及PTH随增龄而增高,FSH更为明显(P<0.05)。结论随着增龄,老年男性MBD下降,T、E2水平低下,而FSH、LH和PTH水平增高。提示体内骨代谢有关激素的变化,可能是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老年骨质疏松(OP)患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BMD)与OP性骨折的关系。方法 OP患者432例中发生OP性骨折194例为骨折组,非骨折238例为非骨折组,检测髋及腰椎BMD,抽血清检测25羟维生素D3[25-(OH)D3]、总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OP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骨折组BMD明显低于非骨折组,PINP、β-CTX均显著高于非骨折组,而25-(OH)D3显著低于非骨折组(P<0.01)。年龄与体质指数(BMI)、BMD(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总髋部、Ward三角区、腰椎等部位)及25-(OH)D3水平呈负相关(P<0.01);与其他骨代谢指标无明显相关性。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总髋部BMD与β-CTX呈负相关、与25-(OH)D3呈正相关(P<0.05),与PINP无相关性;各部位BMD与女性、年龄呈负相关,与BMI呈正相关(P<0.01)。β-CTX的升高、女性是骨折的危险因素,而25-(OH)D3是骨折的保护性因素。结论骨代谢指标和BMD及OP性骨折关系密切,β-CTX升高可用于骨折危险的预测,25-(OH)D3的升高可减少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7.
老年妇女骨代谢改变及其与雌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与骨侵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关节骨侵蚀及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111例RA患者和30名健康人腰椎和股骨区的骨密度(BMD),并同时测定手关节X线分期及其他各临床指标.结果 RA患者的骨量丢失较对照组明显,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更高(P<0.05),随关节骨侵蚀加重,各测定部位的BMD呈下降趋势,手关节病变Ⅲ期、Ⅳ组的B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A患者中骨质疏松组较非骨质疏松组病程更长(P<0.05),手关节骨侵蚀更重(P<0.05),关节功能更差(P<0.05).服用糖皮质激素比例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关节骨侵蚀(OR=0.636,0.424~0.954,P=0.029)和糖皮质激素服用情况(OR=2.696,1.026~7.083,P=0.044)是与RA患者骨质疏松发生有显著相关的因素.结论 随手关节骨侵蚀加蕈RA患者BMD呈下降趋势,RA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是多因素的,主要与关节骨侵蚀和是否服用糖皮质激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益钙宁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的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应用益钙宁长期治疗48周至72周对骨密度(BMD)及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33例患者应用益钙宁(20单位/次,1次/周)加乳酸钙(元素钙,500mg/日)治疗,另35例患者单纯用乳酸钙(元素钙500mg/日)治疗。结果应用益钙宁加钙治疗组患者腰椎2~4BMD在治疗24周始即有明显增加并持续至72周;股骨近端的BMD增加,Wards三角区部位见于24周到48周;股骨颈部位见于48周和72周;大转子部位仅在72周。血BGP水平治疗24周呈增高的改变,而血TRAP和尿HYP/Cr比值的改变于治疗24周、48周和72周均有明显的下降。单纯用钙对照组于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改变。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益钙宁长期治疗可抑制骨吸收并可能刺激骨形成,预防骨量丢失并增加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骨密度测定方法,估算老年妇女的骨质疏松发生率。方法应用GMY-1型单光子骨密度仪和DPX-L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桡骨和腰椎前后位骨密度,以骨密度低于峰值或成人均值-2.0s为骨质疏松的骨量诊断标准,估算上海市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结果30~39岁624名女性桡骨骨密度值分析的峰值为756.0±73.7mg/cm2,对40~79岁1331名桡骨骨密度测量值估算的60~69岁和70~79岁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为31.0%和66.7%。30~39岁56名女性L2~L4骨密度均值为1168.7±131.6mg/cm2,40~79岁701名L2~L4骨密度值估算的60~69岁和70~79岁骨质疏松发生率为52.1%和66.7%。结论对腰椎骨密度的检测是早期发现妇女骨质疏松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发布的中国居民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中老年骨质疏松问题严重,≥50岁居民的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9.2%,≥65岁居民为32.0%,且超过90.0%的患者对自己患病并不知情。骨密度每下降10%,骨折的风险就会增加2~3倍。骨质疏松骨折恢复缓慢、内固定失败率高、社会负担较大。笔者针对骨质疏松骨折的预防和治疗进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2.
心脏衰老及增龄相关的心血管疾病仍是增加社会负担的严峻问题.揭示心脏衰老及衰老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为延缓衰老及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思路.微小核糖核酸(miRNA)是一类短的非编码RNA,其可在转录后水平参与调控基因的表达.本文将重点介绍miRNA的结构和功能,miRNA对心脏衰老特征表现的影响,miRNA...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基因表达(GEO)数据库中糖尿病心肌病(DCM)相关的基因芯片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DCM的生物标志物及其调控的关键通路。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取DCM的基因表达芯片(GSE26887),并借助DAVID在线分析平台对这些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STRING 10.0构建这些基因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结果本研究中所采用的芯片GSE26887共包含7例DCM患者及5名健康对照。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236个,包括134个上调基因及102个下调基因。其中,差异最大的5个上调基因依次为NPPA、SFRP4、DSC1、NEB及FRZB;差异最大的5个下调基因依次为SERPINE1、SERPINA3、ANKRD2、XRCC4及S100A8。GO和KEGG结果表明,DCM发展过程中的DEGs主要富集在炎症、免疫紊乱、代谢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等方面。PPI网络揭示连接度最高的15个hub基因依次为IL-6、MYC、ACTA2、SERPINE1、ASPN、SPP1、KIT、TFRC、FMOD、PDE5A、MYH6、FPR1、C3、CDKN1A及SOCS3。结论 DCM患者的DEGs与炎症、免疫紊乱及能量代谢密切相关,本研究所筛选出的差异最大的5个上调基因和5个下调基因有望成为DCM诊断的标志分子,15个hub基因有望成为DCM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4.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指由基因突变导致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的疾病。FH患者临床表现为皮肤、肌腱黄色素瘤或角膜弓等,也可出现心血管系统受累,严重者甚至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因此,对FH进行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本文就FH的分子病理基础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细胞焦亡是一种新型细胞程序化凋亡,在发生细胞焦亡时,细胞膜受外界因素刺激出现破裂,细胞开始膨胀,胞液经由破裂的间隙外流,炎症因子生成,引发炎症反应,后期细胞崩解。细胞焦亡在神经系统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自体免疫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领域内均有所研究。本文以细胞焦亡的机制、其在脑出血中的相关功能及与细胞焦亡有关的关键因子为出发点,结合当下的最新研究结果进行综述,进一步探索脑出血的病理机制,以期为脑出血的研究和医治开辟新道路。  相似文献   

16.
人工心肺体外循环(ECC)是一项比较成熟的心外科生命支持技术,ECC的发明使切开心脏和大血管进行直视手术成为可能。但ECC诱发的心脏等重要脏器的损伤是除手术效果外影响患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严重者会对手术患者的预后造成显著影响。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ECC保护措施的进步,使ECC后心肌等重要脏器的损伤显著下降,但是ECC自身的技术特点决定了ECC导致的心功能下降仍然存在。本综述浅述了ECC诱导心肌损伤的部分病理机制以及降低心肌损伤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疼痛护理干预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行手术治疗的下肢ASO患者92例,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2组患者均行单侧下肢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术,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干预,包括疼痛评估管理、多环节评估、个体化疼痛管理、多模式健康教育、术中干预。比较2组患者入院及出院时疼痛评分(数字等级评定量表或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睡眠时间、胃纳差情况、术后下床时间、住院天数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入院时,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差异不显著[(3.50±1.14)和(3.50±1.10)分,P=1.000],出院时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28±0.41)和(2.39±0.77)分,P0.001],且与入院时比较,2组患者出院时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缩短,睡眠时间和护理满意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2组胃纳差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P=0.086)。结论疼痛护理干预可改善下肢ASO患者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老年脑卒中患者营养风险及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基础资料、营养水平、神经功能缺损水平、病情预后等信息。对比老年脑卒中患者入院即刻、入院后第7天、出院当天营养相关指标的变化。对单因素分析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实施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及χ2检验。结果 入院即刻营养不良14例(15.9%),入院后第7天营养不良35例(39.8%),出院当天营养不良33例(37.5%)。入院后第7天、出院当天的血清白蛋白<35 g/L所占比例均较入院即刻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入院即刻营养不良是入院后第7天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性风险预测因子(OR=0.57,95%CI 1.49~13.71;P<0.05);入院即刻(OR=1.05,95%CI 1.02~1.08)及入院7d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6.54,95%CI 1.16~36.87)是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性风险预测因子(均P<0.05);入院7d后营养不良(OR=1.76,95%CI 1.14~2.72)、入院即刻(OR=2.08,95%CI 1.30~3.33)及入院7d后NIHSS评分(OR=4.28,95%CI 1.12~16.36)是病情预后转归不佳的独立性风险预测因子(均P<0.05)。结论 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要重视其营养风险因素评估,及时关注营养风险因素与个体病情预后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
2020年2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将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老年人因免疫功能减退、多合并心脑血管等慢性基础疾病,是感染此病的高危人群,科学的防控对他们至关重要。本文从病毒可否经消化道传播、疫情期间老年人消化道症状如何处理、疫情期间如何预防出现胃肠疾病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老年人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包涵体肌炎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炎性肌肉疾病,其对激素或免疫调节治疗的反应均较差。目前,运动训练是包涵体肌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运动训练治疗在包涵体肌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以及运动训练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