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中医杂志》2017,(5):430-433
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湿、浊阻范畴,对从痰浊论治高脂血症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研究从病因病机、脏腑辨证两方面进行综述。认为本病病位以脾、肝、肾三脏为主,病机为脾失健运,脂浊停留;肝失疏泄,津留为痰;肾失气化,水凝为痰。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宜从脾、肝、肾三脏论治,注重脏腑相关的整体化治疗,化痰泄浊,促进血脂转运及排泄。参考文献30篇。  相似文献   

2.
张绍莲 《陕西中医》1994,15(5):218-218
<正> 瘰疠,又称“痰核”,是小儿常见病之一。笔者随导师张介安临证,窥见导师诊治瘰疠别有法术。他从“痰浊为患”的病理出发,论治从脾胃着手,疗效颇著,兹撷要整理如下。 1 脾胃论治的理论基础 1.1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乃本病之因,痰浊的形成与脾的关系在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若脾失健运,水湿不行,湿聚成痰,故曰:“脾为生痰之源。”小儿由于脾常不足,决定其健运功能相对虚弱,使痰浊内生可能性增大。加之乳食不知自节,易为饮食所伤。乳食停滞,积而蕴酿成痰,痰阻气机。痰气博结,同时痰湿内蕴日久,又可郁而化热,痰热互结。遂成本病。诚如》医补  相似文献   

3.
李郑生主任医师认为乳癖的发病与情志内伤、脾胃虚弱密不可分。肝为木,脾为土,木旺乘土,或土壅木郁,可致肝气郁结,气机失于畅达,肝病及脾;脾失健运,水液失于运化,痰浊内生,日久脾病及肝。肝与脾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气滞、痰浊阻于血脉,导致血行不畅,气血不活,气滞、痰浊、血瘀三者阻于乳络而致本病的发生。其病机关键是气滞痰凝血瘀,故治疗以疏肝健脾,化痰散结,活血通络为原则,方用软坚消癖汤加减变化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并举案例佐证。  相似文献   

4.
中医没有脂肪肝病名 ,多数学者将其归属于中医的“积聚”、“胁痛”、“痰浊”等范畴。大多数学者认为 ,本病主要涉及肝、脾二脏 ,以肝为主 ;病理产物为痰、浊、瘀、湿 ;病因病机可归为酒食不节 ,或感受湿邪 ,或嗜食肥甘等而致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 ,痰浊内生 ,气机郁滞 ,血脉瘀阻 ,气、血、痰、浊互相搏结而形成。周琴花认为 ,本病的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 ,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 ,湿滞中焦 ;肾气亏虚而致气血痰瘀互结胁下形成本病。〔1〕谢敏卿等认为 ,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为肝气郁结 ,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 ,横逆犯胃 ,气病及血 ,血流不畅 ;肝病传…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认为本病的中医主要病因有饮食内伤、过食肥甘厚味,劳逸失度,情志失调,高龄肾虚及他病迁延等,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故而发病初期表现为肝郁脾虚证,继而痰浊内生,气机郁滞,血脉瘀阻,气、血、痰、浊互相搏结而形成,进入发病中期表现为痰瘀互结证、痰湿内阻证、湿热内蕴证,本病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病位在肝,发病日久,累及肝肾二脏,故最终表现为肝肾不足证。因此,本病以疏肝解郁,理气健脾,化痰祛湿,活血化瘀,滋肾养肝,调和肝脾为基本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6.
魏华凤  季光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2):2031-2033
1 脂肪肝的病因病机当代诸多医家对脂肪肝病因病机的认识 ,基本上秉承了历代医家对“胁痛”、“积聚”等相关疾病的辨治经验。究其病因病机主要为两方面。肝脾失调 脂肪肝的起因多为饮食失节 ,过食肥甘醇酒 ,或感受湿热疫毒 ,或情志不畅。其病变主要涉及肝、脾两脏。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 ,湿热内蕴 ,痰浊郁结 ,瘀血阻滞 ,最终形成湿浊痰瘀互结 ,痹阻肝脉而成。《金匮要略心典》中言“食积太阴 ,敦阜之气抑遏肝气 ,故病在胁下” ,亦强调了本病与饮食的密切关系。本病的病机关键在肝脾失调 ,肝失条达 ,脾失健运 ,气机郁滞 ,血脉瘀阻 ,痰浊内…  相似文献   

7.
笔者总结多年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发展具有不同的病理阶段,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最终形成痰瘀互结,闭阻肝脏脉络。根据其发展规律,可将非酒精性脂肪肝按早期、轻度、中度、重度分期辨治,或以治痰为主,或以治瘀为主,或痰瘀同治,或从脾论治,或从肝论治,或肝脾肾同调,灵活对待,随证施治。  相似文献   

8.
分期辨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总结多年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发展具有不同的病理阶段,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最终形成痰瘀互结,闭阻肝脏脉络。根据其发展规律,可将非酒精性脂肪肝按早期、轻度、中度、重度分期辨治,或以治痰为主,或以治瘀为主,或痰瘀同治,或从脾论治,或从肝论治,或肝脾肾同调,灵活对待,随证施治。肝气郁滞是脂肪肝初期的主要病机;轻度脂肪肝属牌失健运.水湿内停,聚生痰浊;或气机郁滞,水湿不化聚而成痰,日久化热;中度脂肪肝痰之既成,气滞血瘀日久,痰瘀互为因果,最终由痰瘀互结致病;重度脂肪肝肾精亏耗,水不涵木,肝失所养;或肾气已虚,气化不及,水运失司,浊阴内生。以上分型为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发病率较前明显升高。中医学认为,过食肥甘厚味,或素体肥胖,或情志失调,或感受湿热疫毒,或久病体虚,或食积、气滞、疫气等,致肝失条达,木不疏土,脾失健运,精血不生,湿痰内生,甚则肾失气化,浊邪不泄,使湿痰浊邪蓄积于肝,形成本病。而纵观本病,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贯穿始终,故治疗上应以健脾调肝,利湿化痰为主。在临床上从"调肝健脾,利湿化痰"理论出发治疗脂肪肝,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0.
探讨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机体因受饮食内伤、过食肥甘厚味,劳逸失度,情志失调,高龄肾虚及他病迁延等因素影响,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因此发病初期表现为肝郁脾虚证;若缺乏治疗,将会导致痰浊内生,气机郁滞,痰、浊、气、血互相搏结而形成痰瘀,血脉瘀阻,发病中期表现为痰湿内阻证、痰瘀互结证、湿热内蕴证;本病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病位在肝,发病日久,累及肝肾二脏,故最终表现为肝肾不足证。在治疗方面,健脾疏肝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祛痰化瘀应贯穿脂肪肝治疗始终的治则治法,通过疏肝化瘀疗法,对脂肪肝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将成方及自拟方加减运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高脂血症中医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万鹤 《吉林中医药》2004,24(10):55-56
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本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因此 ,积极治疗高脂血症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近年来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情况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1 1 饮食不节 ,脾失健运 刘少云[1] 认为本病为嗜食膏粱厚味、肥甘之品 ,味甘则缓之 ,缓则脾气滞 ,不能化浊 ,而痰湿内生。刘国凤等[2 ] 认为高脂血症的病机为饮食不节 ,恣食肥甘厚味 ,伤及脾胃 ;或嗜酒无度 ,酿湿生痰 ,导致痰浊内生 ,因痰致瘀 ,瘀阻脉络而成。蔡英奇…  相似文献   

12.
张喆  王微  高敏  符思 《环球中医药》2012,5(1):43-44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临床的常见病之一,符思教授认为其病位在肝,与脾肾密切相关,病性多为本虚标实,脾失健运是发病的内在基础并贯穿于全过程;而痰浊、血瘀则为相应的病理产物,影响了本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同时肝郁、脾虚、肾虚三者相互关联,治疗上应早期重视疏肝健脾,久病重视化浊祛瘀,健脾补肾,分阶段施以合理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3.
王美林 《光明中医》2005,20(2):F003-F003
应用自拟清眩汤治疗梅尼埃病 10 2例 ,认为本病病机为肝肾阴亏 ,脾失健运 ,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窍而致眩晕 ,治宜滋阴平肝、潜阳熄风、健脾化痰、和中止呕为主 ,结果治愈 62例 ,显效 18例 ,好转 2 0例 ,无效 2例 ,总有效率为 98%。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为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主要致病死因之一。王明福主任医师认为,本病属于中医"痰浊"范畴,临床以痰浊阻遏型为多见。病情存在邪实和正虚两方面,邪实主要是痰、瘀、毒,正虚主要是脾、肝、肾虚损,基本病理痰浊瘀血为标,脾肝肾虚为本。痰浊阻遏、脏腑功能失调为基本病机。故运用化痰降浊活血、疏肝健脾益肾法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石白  殷海波  张锦花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196-1197,1209
中医学认为,痛风的成因与五脏相关,五脏相生相克,“久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脏”,至正邪相争、脾肾功能失调引起本病发生.临床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肾亏虚、脾失健运为本;风寒湿热、痰浊、血瘀痹阻经脉为标.治疗上,或为急、慢性辨,急性期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慢性期健脾益肾;或为脏腑辨,在脾宜健,在肾宜助,在肝宜疏,在心宜养,在肺宜宣,以达化湿浊、行气血、祛瘀阻、通水道之功.临证时亦常针对痰浊、血瘀之不同,随证参用化痰泻浊,祛瘀通络之法.  相似文献   

16.
孙霓虹  赵昌谋 《河南中医》2013,33(5):712-713
高脂血症多由痰浊内生,阻于脉络,脉中湿浊与血相搏结,脉络阻滞而形成痰瘀相阻之证形成,证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脾肾虚损,标实是痰浊和瘀血.治疗本病应以涤痰化瘀、健脾助运为治疗大法,以达标本兼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党中勤教授长期临床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门诊及住院病例,对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病人进行定期随访、宣传健康教育,进行整理并总结导师临床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结论党中勤教授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始发因素是饮食不节,关键是脾虚失运,主要病机是痰瘀互结,治疗本病的基本治法是痰瘀同治。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近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琪 《广西中医药》2000,23(5):58-60
脂肪肝相当于祖国医学“积聚”、“痰浊”、“胁痛”等范畴。中医认为 :脂肪肝的产生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其病机可概括为 :肝失疏泄 ,肝血瘀滞 ;脾失健运 ,湿邪不化 ,痰浊内生 ;肾失气化 ,痰瘀留滞[1]。近几年来 ,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一定成果 ,现将1995~1999年有关中医药治疗脂肪肝文献综述如下。1辨证分型治疗根据临床不同的表现对脂肪肝进行辨证分型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姚国科等[2]将脂肪肝分为4型 :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气滞血瘀用消脂通络方(丹参15g,赤芍18g,香附、木香、枳壳、五灵脂、泽泻、虎杖…  相似文献   

19.
倪青 《辽宁中医杂志》2000,27(5):193-194
乳酸性酸中毒属于中医“秽浊”、“神昏”、“脱症”等范畴。主要在病机可概括为脾失健运,湿浊中阻;心火肝郁,痰浊地;误治失治,阴脱阳讯三端。治疗上中医可分痰浊中阻型、痰浊蒙蔽型和阴脱阳讯型灵活论治。宜抓住治疗时机,中西医结合以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典籍中虽没有脂肪肝病名,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和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认为本病可属于中医的“积证”、“积聚”、“胁痛”、“痰浊”、“肥气”、“臌胀”、“肝癖”等范畴。多数中医学者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是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或饮酒无度,在内则责于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湿热蕴积脾胃,痰浊(湿)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